漳河战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香港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於 2023年3月25日 (六) 20:15 由 江左梅郎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漳河战役
平漢戰役
1945年國共衝突的一部分
日期1945年10月24日 – 1945年11月2日
地點
結果 十八集團軍獲勝
參戰方
國民革命軍
國民革命軍
國民革命軍
晉冀魯豫軍區
指揮官與領導者
國民革命軍 馬法五
國民革命軍 高樹勛
國民革命軍 劉伯承
國民革命軍 鄧小平
兵力
4萬餘人[來源請求] 6萬正規軍[來源請求]
10萬民兵[來源請求]
傷亡與損失
損失三千餘人[來源請求]
1.7萬人被俘[來源請求]
傷亡4000餘人

漳河战役(又稱平漢戰役)是指1945年10月至11月中國國軍沿平漢路北上接受日軍投降時,在河北省邯鄲以南地區與中國共產黨軍隊發生衝突的事件,中國共產黨稱其為「對國民革命軍進行的自衛反擊戰役」[1],該戰役與上黨戰役、平綏戰役、津浦戰役等,是解放戰爭的序曲。

戰役過程

背景

1945年9月,國民革命軍陸續在各地接受日軍投降,調遣軍隊進入解放區,遭到中國共產黨反對;同時,八路軍軍隊也在積極的接受日本軍的投降以擴大解放區。山西方面,中國共產黨發動了上黨戰役以阻止國軍受降。10月10日,雙方在重慶簽署了雙十協定,但是雙方的實質問題並未解決。

10月中旬,國軍第11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下屬的第30軍、第40軍及新編第8軍共7個師4萬餘人組成的第一梯隊,在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高樹勛的率領下,從新鄉出發,沿着平漢線向東北移動;第32軍及收編的原偽軍新編第四路軍總指揮孫殿英部作為第二梯隊尾隨第一梯隊繼續跟進。國軍按計劃將進入邯鄲、石家莊,以恢復國民政府統治[2]

戰前佈置

為了阻止國軍北進,中共中央軍委指示晉冀魯豫軍區,要以一部兵力截擊沿同蒲路北進的國軍第1戰區後續部隊,集中主力,對付沿平漢路北進之敵,同時要「以逸待勞,誘敵深入到安陽、沙河之間於我有利之地形,再堅決扼制之,迫使敵全部或大部展開,然後以主力從敵暴露的翼側或後方進行猛烈的攻擊」[2]

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決定派遣第1、第2、第3縱隊及冀魯豫、冀南、太行軍區部隊一共六萬餘人參與作戰並讓民兵十萬餘人配合作戰[2]。希望將國軍先頭的三個軍誘擊於漳河以北,邯鄲以南的滏陽河套地區。而對於新編第8軍,在準備與其交戰的同時,八路軍方面也在積極的爭取該部在戰場上倒戈投降[2]

戰役經過

10月20日,國軍先頭部隊抵達漳河附近的岳鎮、豐樂鎮一線,在此遭到了晉冀魯豫軍區的攻擊[1]。10月22日,國軍主力開始渡過漳河,沿着鐵路東側開始交替掩護向前行進,中共中央令第1縱隊主力到達邯鄲以南阻止國軍隊進入邯鄲[1]

10月24日,國軍隊於黃昏時分突破了第一縱隊第一旅[2]在崔曲、夾堤之間的陣地,先頭的三個軍已經全部渡過漳河,沿平漢鐵路東側推進到馬頭鎮、磁縣之間的地區[1]。而晉冀魯豫軍區主力部隊迅速趕到,迅速從三面向國軍隊進行攻擊,將國軍包圍在邯鄲以南、馬頭鎮以東、商城以西之狹長地帶,同時還控制住了漳河渡口[1]

10月26日,國軍從石家莊、安陽向被圍軍隊進行增援[2]。共軍一面加速對被圍國軍的攻擊和騷擾,一面調遣部隊騷擾拖延國軍增援部隊的速度[2]

10月28日,共軍後續部隊全部到齊,遂於黃昏時向被圍國軍發起總攻,同時派遣李達赴國軍新8軍軍部,敦促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兼新8軍軍長高樹勛率部起義[1]。戰至10月30日,國軍第40軍第106師大部被殲滅,而第30軍也遭到重大打擊。同時,新編第八軍和河北民軍大約1萬餘人在磁縣馬頭鎮宣佈起義[2]。國軍大勢已去,10月31日,國軍主力全力突圍,南撤。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全力追擊,於當日下午再次將國軍合圍在旗杆樟、辛莊、馬營一帶[1]。11月1日夜,共軍突入第11戰區司令長官部,俘虜了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40軍軍長馬法五[1]。11月2日,除少數國軍突圍以外,其餘全數被殲,而從石家莊及安陽前來的增援部隊也因戰役結束而撤退[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