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繁体转换模式
出自求聞百科
於 2023年12月23日 (六) 11:21 由 待春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共产国际与国共合作:​ // Edit via Wikiplus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陳獨秀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第1屆中央局書記
任期
1921年7月31日-1922年7月23日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第2、3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
任期
1922年7月23日-1925年1月11日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第4、5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任期
1925年1月11日-1927年8月7日
繼任向忠發
第1屆「中國共產黨左派反對派」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任期
1931年5月1日-1935年1月
個人資料
出生(1879-10-09)1879年10月9日(光緒五年八月廿四)
 大清安徽省安慶府懷寧縣十里舖(今屬安慶市大觀區
逝世1942年5月27日(1942歲-05-27)(62歲)
中國四川省江津縣
國籍中國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1921年-1929年被開除黨籍)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923年-1927年)
無產者社(1929年-1931年)
中國共產黨左派反對派(1931年-1935年)
中國共產主義同盟(1935年-1942年)
配偶第一任妻子:高曉嵐(高大眾)
第二任妻子:高君曼(高小眾)
第三任妻子:潘蘭珍
兒女長子陳延年、長女陳玉瑩(陳筱秀)、次子陳喬年、三子陳光美、四子陳松年、幼女陳子美、幼子陳鶴年、養女潘鳳仙[1]
學歷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科(日語)
東京成城學校陸軍科
早稻田大學日語
早稻田大學法政科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以筆名行世,原名慶同,字仲甫,號實庵安徽省安慶府懷寧縣人,中國近現代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中國共產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局書記,第二屆、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第四屆、第五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生平

少年生活

光緒五年八月廿四(1879年10月9日),陳慶同出生於安慶府城內(屬懷寧縣)。2歲時,父親陳衍中因疫情蔓延病卒於蘇州懷寧會館,先後由祖父陳章旭以及長兄陳慶元撫養成人,在家中學習《四書》、《五經》。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17歲的陳慶同通過院試成為秀才,科舉名乾生。次年,鄉試落榜,未能考中舉人。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考入杭州求是書院,學習法文造船。同年接受家族包辦婚姻,與高曉嵐完婚後,前往南京再次參加鄉試,仍落榜。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陳慶同前往東北的嗣父陳昔凡的住處。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年底,義和團在山東起事,於是到安慶。

留學日本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10月),自費留,進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科日語專業學習。翌年(1902年3月)回國,組織青年勵志社。9月,再次赴日,讀東京成城學校陸軍科。留日期間,受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3月31日)晚,陳慶同、張繼、鄒容3人強行剪去湖北陸軍學生監督姚昱的辮子,姚向清政府駐日本公使蔡鈞控告,蔡照會日本外務部。於是,陳、張、鄒等被日本政府強行遣送回國。

辦報、拒俄、反清、倒袁

回到安慶後,1903年5月17日,陳慶同在藏書樓組織抗議集會,反對清廷與沙俄準備簽訂不平等條約,發表拒俄演說,抨擊時政。王國楨、潘縉華、潘旋華、葛光廷等人也在會演說,抗議沙俄侵占東北。時有安徽高等學堂武備學堂等300餘人出席大會,會上決定成立安徽愛國會,創辦《愛國新報》。

陳慶同等人的活動引起當局不滿,兩校學生被迫令退學,清廷並下令通緝。吳汝澄是陳慶同的朋友,得到兩江總督端方的通緝電令後,連夜把消息透露給陳慶同。陳等人得到消息後逃往上海。至上海後,又和章士釗、謝曉石、張繼等人出版《國民日日報》,社址設在新閘新馬路梅初里。同年12月1日,上海道台禁止出售《國民日日報》。

此後,他回到安慶。1904年3月31日,陳慶同和房秩五、吳守一創辦白話文《安徽俗話報》,旨在「讓安徽人通達時事,長點見識」。陳擔任所有編輯和發行工作。報紙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發行量從1000份增加到3000份,成為最受歡迎的白話文報紙之一。這份報紙從1904年到1905年共出刊23期,每期有40頁,大約15000字。自第16版以後,該報又增加了16個話題,包括軍事、中國哲學、衛生學、天文學等。這些增加的話題幾乎都是他自己所寫,他使用「三愛」這個筆名,至少發表了50篇文章。

1905年2月,陳慶同將安徽旅湘公學遷到蕪湖,改名安徽公學。8月,結束了《安徽俗話報》的工作,投入辦學工作。夏,走訪各縣串連革命黨人,在蕪湖發起成立反清組織「岳王會」並任總會會長。秋,執教蕪湖皖江中學。

1906年4月,創辦徽州初級示範學堂。翌年春,因兩江總督端方通緝,第三次東渡日本,入東京正則英語學校學習,後入早稻田大學學習法國西歐文化。

1909年9月至10月,陳慶同從日本回國,在杭州浙江陸軍小學國文史地教習。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陳慶同應安徽軍政府都督孫毓筠邀請,回鄉任安徽都督府秘書長和安徽高等學堂教務主任。

1913年,陳慶同追隨柏文蔚參加反袁世凱二次革命」,在蕪湖一度遭龔振鵬逮捕,後獲釋。反袁運動失敗後,1914年春,陳慶同再度赴日本,協助章士釗辦《甲寅》雜誌,擔任助編。這段時間,陳慶同第一次使用筆名「獨秀」發表文章《愛國心與自覺心》一文,開宗明義提出了「人民何故必建設國家?其目的在保障權利,共謀幸福,斯成立國家之精神」的觀點。文中指出,要有愛國心也要有自覺心,「惡國家甚於無國家」,如果是一個人民在其中沒有權利,無幸福可言的國家,「瓜分之局,何法可逃,亡國之奴,何事可怖」,引起輿論譁然。

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

新文化運動

《青年雜誌》第一期

1915年夏,陳獨秀回到上海,住法租界嵩山路吉誼裏21號。9月15日創辦月刊《青年雜誌》(法文副題La Jeunesse),自任總編輯和主要撰稿人,由群益書社發行。次年,更名為《新青年》。一般統稱為《新青年》。一般認為,《新青年》的發行昭示了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隨即聘任陳獨秀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教授文學。陳獨秀在北大如魚得水,《新青年》雜誌在此得到進一步發展,《新青年》雜誌的編輯進一步擴大到錢玄同劉半農陶孟和沈尹默胡適高一涵魯迅周作人李大釗。這一時期中國的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們也紛紛在該刊物上發表文章。《新青年》雜誌和北京大學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李大釗等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1919年5月,《新青年》雜誌出版馬克思主義專刊,但陳獨秀沒有寫文章。1918年11月27日,陳獨秀與和李大釗合辦政治雜誌《每周評論》。

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提倡白話、反對孔教、提倡新型家庭倫理、介紹西方社會和政治理念、評論時事等。

卸任北大文科學長

1919年3月1日,蔡元培在北大召開學長及教授會主任會議,通過《文理科教務處組織法》,決定暑假以後「文理合併,不設學長,而設教務長」。這是蔡元培已經設想構思了半年以上的一個改革。一個目的是「融通文理兩科之界限」,促進學科交流[2]。另一個目的是將學長任命制改為教務長選舉制,由各系的「教授會」主任選舉產生,推動「合議制」民主治校,這更是蔡元培進入北大就一直努力的目標。文科學長陳獨秀和理科學長夏元瑮將卸任學長,僅擔任教授一職,除非被推選為教務長。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個正常發展,得到兩位學長及教授會的共同支持,但後來卻捲入很多無關的爭議與流言之中。

新文化運動得到很多支持,也帶來很多批評,北大內部的保守派成立「國故」社,外面的批評者包括林紓學衡派研究系等保守派勢力,北洋政府也施加壓力。1919年3月8日,保守派林紓在《公言報》發表致蔡元培書,批評北大反孔和提倡白話,《公言報》也發社論支持,點名批評陳獨秀、胡適錢玄同劉半農沈尹默。蔡元培於21日回信,為思想自由辯護,並駁斥了一系列針對陳獨秀等人的的謠言。除了批評以外,還流傳出陳獨秀等人被驅逐的謠言,蔡元培等人堅決闢謠。林紓的學生張厚載自1919年2月底,在《神州日報》散布消息,稱陳獨秀、胡適陶孟和劉半農四人因思想激進受政府干涉,被驅逐出校,陳獨秀已經逃至天津。3月10日起,胡適、陳獨秀、蔡元培相繼公開登報闢謠。3月11日,張厚載登報道歉。3月31日,張厚載被開除出北大。4月8日,北大召開「教授會」主任會議,決議提前實施《文理科教務處組織法》,馬寅初被選為教務長,文理學長陳獨秀、夏元瑮繼續聘為教授。

從北大辭職

五四運動中,國立北京大學的遊行隊伍
參見:五四運動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當年6月11日,陳獨秀在北京城南新世界遊藝場散發《北京市民宣言》傳單時被北洋政府逮捕。此後,陳獨秀從北大辭職。在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幫助下,陳獨秀9月16日保釋出獄[3]

創立中國共產黨

中共領袖時期的陳獨秀

出獄後,陳獨秀於1920年2月前往上海,住在上海法租界環龍路漁陽里2號。期間,陳獨秀常與喜談社會主義的戴季陶張東蓀過往。出獄後,陳獨秀開始對社會主義思想感興趣,先後寫了《實行民治的基礎》《勞動者底覺悟》等有社會主義思想的文章,1920年5月《新青年》出版勞動節專號,探討勞工問題。

1920年,陳獨秀全面接觸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然後迅速接受了馬列主義,開始組建共產主義組織,發動、聯絡各地的建黨工作。8月,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俞秀松等人建立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是中國共產黨的前身。8月22日,俞秀松羅亦農等人在陳獨秀家中成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此外,陳獨秀充分發揮他辦刊物的特長,創辦《勞動界》週刊和《共產黨》月刊。9月,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談政治》,宣揚馬列主義。此後,《新青年》成為廣為流傳的共產黨理論宣傳刊物。

1920年,陳炯明占領廣州孫中山國民黨中央由上海遷往廣州,12月,陳獨秀應邀前往廣州任廣東省教育委員會委員長,由李達做代理書記。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陳獨秀在廣東省教育委員會的工作正在緊要關頭,沒有前去出席,而是派新婚的陳公博為廣州代表,又派包惠僧代表他出席。在會議上,陳獨秀被缺席選為中央局書記。後來,廣東的教育工作困難太多,中國共產黨的工作又需要他,便辭去廣東教育委員會的職位,9月回到上海。

1922年5月23日,陳獨秀在廣州的《廣東群報》上發表文章《共產黨在目前勞動運動中應取的態度》,提出中國共產黨「在勞動運動的工作上,應該互相提攜,結成一個聯合戰線[4],這是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思想的前身。同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成都路召開中共二大。大會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

共產國際與國共合作

1922年,共產國際指示中共加入中國國民黨,陳獨秀和中共中央願意兩黨合作,但反對加入國民黨。4月6日,陳獨秀給維經斯基寫信,提出6條意見反對馬林的提議。8月20日,馬林召集西湖會議,陳獨秀和中共中央最終接受決定。隨後,陳獨秀等中央部分黨員先加入了國民黨,並前往莫斯科參加於11月5日至12月5日召開的共產國際四大

此前,陳獨秀一度將中共中央遷往北京,但在1923年二七罷工後,吳佩孚通緝陳獨秀、馬林,於是再度遷回上海。不久,再遷廣州。1923年6月12日,陳獨秀在廣州主持召開中共三大,並再度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1923年9月,中共中央遷回上海。1924年1月,國民黨改組,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開始,開展大革命。期間,領導了五卅運動,主持了1927年3月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

1927年3月21日,當國民黨北伐軍占領龍華時,中共在上海發動工人武裝暴動。4月4日,陳獨秀與剛從國外回來的汪精衛發表《汪、陳聯合宣言》,並隨汪去武漢。4月12日,工人糾察隊和蔣介石直接衝突,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發動對共產黨人的大屠殺。但是,此時的中共仍指望與國民黨左派合作。4月底,陳獨秀在中共五大當選為總書記,但與共產國際的矛盾非常突出,曾多次提出退出國民黨,保持中國共產黨獨立性,但遭共產國際否決。7月4日,中共江蘇省委書記、陳獨秀大兒子陳延年被國民黨逮捕處死。陳獨秀最後實在無法忍受,便提出辭職。此後,7月13日,在共產國際控制下改組的中共中央發表《對政局宣言》,宣布從國民政府撤回共產黨員,但仍聲稱「願意同國民黨的革命分子繼續合作」。7月15日,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驅逐共產黨人。

1928年6月至7月,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蘇聯莫斯科召開,此前周恩來王若飛親訪陳獨秀,帶來共產國際邀請陳獨秀出席六大的口信,陳獨秀反問:「中國問題為什麼要到外國去討論?」遂拒絕出席。

被開除黨籍後

1929年,從莫斯科回國的一些中共黨員將托洛茨基主義帶回中國,陳獨秀遂與這些人結合,轉向托洛茨基主義。7月28日,他就中東路事件給中共中央寫信,反對「擁護蘇聯」的方針。此後,陳獨秀與共產國際的矛盾愈發激化。9月,與彭述之尹寬等人一起創建「托派」組織「無產者社」,主張以城市為中心,反對農村武裝鬥爭。11月15日,在共產國際的指示下,中共中央決議將陳獨秀開除黨籍。

1930年3月1日,《無產者》月刊創刊,陳獨秀主編[5]:3547。1931年5月,陳獨秀出席中國各「托派」小組織的「統一大會」,被推選為統一後的「托派」組織「中國共產黨左派反對派」中央總書記。此後,領導「托派」進行抗日、反國民黨鬥爭。

受審與入獄

1932年10月15日,在國民黨巨額懸賞多年後,陳獨秀被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以「創辦非法政黨」的罪名逮捕,隨後移交南京國民政府。此後,章士釗主動免費為陳出庭辯護,胡適傅斯年等人紛紛出來為其說話[6]。12月8日,德國科學家愛因斯坦去電蔣介石,請求將其釋放。此外,知名的學者羅素杜威等人也向蔣介石做出同樣請求。但蔣介石不為所動[6][7]

1933年4月,陳獨秀一案在江寧地方法院開庭審判,檢察官以「危害民國」罪起訴陳獨秀。結果,陳被「以文字為叛國之宣傳」判處有期徒刑13年。囚禁於南京老虎橋第一監獄。此後,其自辯的《辯訴狀》和章士釗的辯護詞在天津《益世報》全文登載,其他報紙也紛紛報道,一時轟動全國。在獄中,陳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的書籍,潛心研究中國古代語言文字、孔子道家學說等,完成了不少有價值的學術論著。

晚年

1937年8月23日,陳獨秀提前獲釋[8]:274。在與博古、葉劍英的溝通中,陳獨秀向中國共產黨表示支持、並表示支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但是在「托派」問題上不予明確答覆[8]:275。陳獨秀出獄後在報紙上發布聲明:「我不代表任何人,我已不隸屬於任何黨派。」此後,被王明、康生等人污衊為日本間諜。

出獄後,他拒絕蔣介石邀請其出任國民政府勞動部長的請求,拒絕蔣介石出資讓他組織「新共黨」,拒絕胡適的邀請去美國,拒絕譚平山要他出面組織第三黨的建議。

晚年的陳獨秀先後住在武漢重慶。在重慶住院時,周恩來朱蘊山都去醫院看望過他,周恩來更資助他100銀元,都被他拒絕。實際上當時他僅靠微薄稿費收入支撐,最後更被趕出醫院。此後,陳獨秀長期隱居在四川江津,以教書為生,保持低調。

1942年5月12日中午,陳獨秀以醫生介紹的偏方,泡製蠶豆花茶水,據稱可治高血壓。但其所用之蠶豆花有部分已發霉,用開水泡過後,汁水呈黑色,且味不正。因食物中毒,最終於5月27日晚21:40在四川江津鶴山坪石牆院逝世,享年63歲[9][10]

新文化思想

白話運動與文學革命

陳獨秀很早就開始推廣白話,他於1904年創辦白話文的《安徽俗話報》,「俗話」就是現在所講的「白話」。辦報的旨意之一是「要把各項淺近的學問,用通行的俗話演出來,好教我們安徽人無錢多讀書的,看了這俗話報,也可以長點見識」。

《新青年》雜誌將「推廣白話」擴展為一個更大規模的運動。1916年,陳獨秀與胡適認識,胡適寫信談了他對文學改良的想法,陳獨秀非常認同,發表在《新青年》的通信欄目裏,並邀請胡適進一步闡釋。1917年1月,《新青年》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引起熱烈反響。陳獨秀積極響應,在下一期發表了《文學革命論》。

此後,陳獨秀一直是白話運動的堅定倡導者,他向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周樹人(魯迅)等白話運動支持者積極約稿[11]。魯迅前後在《新青年》發表了《狂人日記》等五部小說,奠定了他的文壇巨匠的地位。從1918年開始《新青年》基本上完全是白話文。

陳獨秀也積極參與國語推廣、漢字拉丁化等運動。1928年,著有《中國拼音文字草案》,但未能出版。1932-1937年,他在監獄裏還積極從事文字和拼音問題的研究。去世多年以後,2001年,中華書局出版《陳獨秀音韻學論文集》;2006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陳獨秀先生遺稿》。

反封建禮教

陳獨秀從小受傳統教育但內心十分叛逆。他出身書香門第、官宦世家,他17歲便考取秀才,但心裏卻「鄙薄科舉」,18嵗參加鄉試沒有中舉人,卻接觸到了康梁新學。

陳獨秀的個人生活也很叛逆。1897年他18嵗便由父母包辦婚姻娶了妻,但與舊式妻子感情不和,1909年,陳獨秀與在北京師大讀書的小姨高君曼公開同居、結婚。根據胡適的說法,陳獨秀此時「和家庭脫離了關係,甚至他父親要告他」[12]。後來,陳獨秀移情別戀,於1925年與高君曼公分居。後來,陳獨秀又有兩任妻子。

1904年,陳獨秀在《安徽俗話報》上發表文章《婚姻》,批評中國傳統封建婚姻倫理。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在創刊號的《敬告青年》中就批評孔教。1916年10月,發表《駁康有為「致總統總理書」》,稱「孔教與帝制,有不可離散之因緣」。此後,《新青年》發表了易白沙吳虞等等的反對孔教的文章,魯迅的《狂人日記》等小說劍鋒直指孔教,還有各種反對傳統婚姻和家庭的文章。這些思想受到很多批評,但最終改變了整個中國社會。

紀念

陳獨秀逝世後,由於經濟拮据,家屬無力將其歸葬安慶,只能由當地士紳、生前友好資助,臨時厝於西門外鼎山鄧燮康園地。墓碑上刻有陳獨秀生前好友歐陽竟無寫的「獨秀先生之墓」6個字。1947年2月,陳獨秀三子陳松年根據父親遺言,將其歸葬於安慶北門葉家沖(現屬十里舖),與原配夫人高曉嵐合於一冢。墓碑上刻「先考陳公乾生之墓」(陳乾生是陳獨秀參加科考時所用的名字)。1979年10月,陳松年得到當地有關部門同意和資助,以延年、喬年、松年、鶴年4個兒子的名義重修了墓地。碑文為傳統行文「陳公仲甫字獨秀、母高太夫人合葬之墓」。1982年安慶市人民政府確定陳獨秀墓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又重修了墓冢。此次所立碑上刻着「陳獨秀之墓」五個字,石碑的背面僅有生卒年月,無其他字樣。199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陳獨秀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後各級有關部門編列投資1,300萬元,對陳獨秀墓進行全面修繕,現墓園占地總面積為1,058.85平方米。墓坐北朝南,由墓冢、墓碑、墓台、護欄、墓道構成。墓碑上刻着「陳獨秀先生之墓」七個大字。

2009年10月30日,陳獨秀紀念館在安慶建成並對遊客開放,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國內唯一系統展示陳獨秀一生的紀念性展館[13][14]

影視形象

參考文獻

引用

  1. 陈独秀女儿在纽约安葬 中领馆对其逝世表示哀悼. 中新社. 2004-05-28. 
  2. 蔡元培. 鏈接至維基文庫 在专门以上学校校长会议提出討论之问题. 維基文庫. 1918年10月30日 (中文). 
  3. 周作人,《知堂回想錄》中122章「卯字號的名人二」,「九月十七日,知仲甫昨出獄。…在這以前…以違警見捕,本來學校方也可以不加理睬,但其時蔡校長已經出走(註:五四以後蔡元培5月9日辭職,9月20日回校),校內評議會多半是『正人君子』之流,所以任憑陳氏辭職,於是拔去了眼中釘,反動派乃大慶勝利了」
  4. 路運占. 《北京同人提案》与中共二大决议的“巧合”. 北京檔案. 2021 [2021-09-02]. 
  5.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华民国史大事记》.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6. 6.0 6.1 祝彥. 晚年陈独秀. 人民出版社. : 75. ISBN 7010058652. 
  7. 陈独秀的后半生. 南都週刊. 2012-05-29 [2013-03-16]. 
  8. 8.0 8.1 吳葆朴、李志英. 《秦邦宪(博古)传》.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7. ISBN 978-7-80199-6855. 
  9. 呂麗妮. 陈独秀因偏方中毒. 海峽都市報 (株洲日報). 2014-08-18: A30. 
  10. 趙世富 皮運祿. 陈独秀死因之谜 (收費). 四川統一戰線. 2003, (2) [2014-08-18]. 
  11. 魯迅,《我怎麽做起小說來》,1933年,「《新青年》的編輯者,卻一回一回的來催,催幾回,我就做一篇,這裏我必得紀念陳獨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說最著力的一個。」
  12. 胡適. 鏈接至維基文庫 陈独秀与文学革命. 維基文庫. 1932年10月29日 (中文). 
  13. 陈独秀研究网:安庆陈独秀纪念馆隆重开馆. [2009-11-01]. 
  14. 中国新闻图片网:安徽安庆-陈独秀纪念馆建成对游客开放(3张). [2009-11-01]. 

研究書目

  • 唐寳林:《陳獨秀全傳》,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2011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2013年8月
  • 姚金果:《解密檔案中的陳獨秀》,東方出版社,2011年
  • 陈独秀.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職務
新頭銜
中共成立首任
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
1921年7月-1928年7月
繼任:
向忠發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1925年1月-1928年7月
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
1922年7月-1925年1月
職務更名
原因:改總書記
中國共產黨中央局書記
1921年7月-1922年7月
職務更名
原因:改委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