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荪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中国名人录》第四版增补,1933年

张东荪(1886年12月9日—1973年6月2日),原名万田东荪,曾用笔名圣心,晚年自独宜老人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中国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政论家、报人。曾为研究系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之一,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秘书长。[1][2][3][4]1949年以后留在中国。1950年代初被控向美国泄漏国家机密情报,“文化大革命”中死于狱中。

生平

立宪派、唯心论哲学家

张东荪生于一个官宦世家。1905年,张东荪官派留学日本,先后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私立哲学馆(后来的东洋大学)。在留学生中,他和张君劢交好。1906年,与蓝公武等在东京创办学术月刊《教育》,以哲学、伦理问题为主。他倾向于梁启超等立宪派的立场。[1][2][3][4]

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张东荪回国。1912年,他参加南京临时政府并任临时政府内务部秘书。南京临时政府解散后,他列名孙中山新建的国民党之中,又与梁启超进步党关系密切,虽然没有正式入党,但当时被人视为进步党骨干。此后,他进入报界,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走第三种路线,既反对袁世凯复辟,又不支持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同时企图调和国民党与进步党的关系。他曾经先后任《庸言》杂志、《兴华》杂志、《社会主义硏究》杂志、《正谊》杂志等报刊的主笔。1917年起,他接替张君劢主编研究系报纸《时事新报》。1918年3月,他创办该报副刊《学灯》,该副刊与北京《晨报》副刊《副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京报》副刊并称新思潮四大副刊。[1][2][3][4]

1918年,他和梁启超共同领导由进步党演变而来的研究系参与国会选举,尝试成为第一大党,但被段祺瑞皖系军阀支持的安福俱乐部所败。从此他放弃直接的政治活动,转入思想界。1919年(民国8年)9月,他在北京创刊《解放与改造》杂志(翌年该杂志更名为《改造》)并任总编辑。1920年3月,他和梁启超等人发起讲学社,并于同年9月邀请哲学家基尔特、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来华。1920年,他还在上海参与筹办中国公学,并任大学部部长兼教授,后因经费问题而辞去大学部部长职务。1920年,他曾参加过陈独秀上海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但是拒绝参加共产党。1924年,他不再担任《时事新报》主编,专任中国公学教授。1927年(民国16年)8月,他与瞿世英创办中国第一个哲学研究专刊《哲学评论》杂志。1934年,他任图书《唯物辩证法论战》的主编,站在唯心论的立场批判马克思主义唯物论)。1928年至1930年间,他任上海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教授,兼任中国公学大学部学长兼教授,并兼任张君劢国立政治大学哲学教授。[1][2][3][4][5]1930年,他任北平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2][3][4]

从中国国家社会党到民盟

1932年(民国21年)4月,他和张君劢在北平成立了中国国家社会党,并发行机关报《再生》月刊。同年(民国21年)9月,他兼任清华大学文学院哲学系教授。1934年(民国23年)12月,张君劢应广东地方实力派陈济棠的聘请,到广州创办学海书院,张东荪任院长。两广事变陈济棠失势,收到清华校长梅贻琦之邀请,张东荪离开广州,此后他任清华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兼任《文哲月刊》首席主编、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文哲导师、国民政府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参议。[1][2][3][4]

1937年(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东荪决定留在北平,任燕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兼任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民国27年)6月,他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后来他继续任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民国30年),中国国家社会党统一建国同志会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他任中央常务委员(后兼任秘书长)。他在日本占领的北平(当时已经被傀儡政府改称北京),在燕京大学和中国大学任教。他主张国共合作,同时与中共地下党接触,并曾介绍燕京大学等校的学生到中共抗日根据地交流。[1][2][3][4]

日本对美国宣战后,燕京大学被强占。1941年12月,留在燕京大学的张东荪被日军逮捕收监。当时张东荪被要求参加日本傀儡政权,但这遭到了他的拒绝。此后他被判缓刑保释出狱,但日本方面不许他离开北京,所以他实际上处于被软禁的状态,他遂一心写作。1944年(民国33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他继续当选中央常务委员。[1][2][3][4]

和张君劢绝交、促成北平和平易帜

日本投降后,1946年1月他参加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任军事组召集人及综合委员会委员,并在会议上提出“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两个原则。同年8月,张君劢领导中国国家社会党同中国民主宪政党合并成立中国民主社会党,表明了支持蒋介石的态度。同年11月,中国民主社会党出席制宪国民大会,脱离了民盟。倡导走“中间路线”、不满中国国民党一党独裁的张东荪遂对张君劢发出绝交宣言,退出中国民主社会党,继续留在民盟。1947年1月,他在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二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秘书主任。1月21日,蒋介石接见中国民主同盟秘书主任张东荪[6]:8266。4月5日,民主社会党梁秋水、张东荪由北平函伍宪子胡海门,质询参加政府理由[6]:8328-8329。1948年底,在解放军攻势下,他作为傅作义的代表与中共代表秘密谈判,促使北平以和平的方式转由中共统治[1][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东荪留在中国。此后,他任清华民盟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顾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并在清华大学任代校长等职。1951年,他被指控向美国出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要情报,1952年他被免去政府职务,并被民盟开除,但工资照发。文革开始后,张东荪由于身体原因长期于铁路医院住院治疗,偶尔回到北京的家中[7],1973年,张东荪本人死在监狱中。

著作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

  • 《科学与哲学》
  • 《人生观》
  • 《新哲学论丛》
  • 《精神分析学》
  • 《道德哲学》
  • 《哲学》
  • 《现代伦理学》
  • 《现代哲学》
  • 《价值哲学》
  • 《认识论》
  • 《知识与文化》
  • 《思想与社会》
  • 《理性与民主》
  • 《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

家庭

  • 曾祖:张裴曾任嘉定知县泰州知州
  • 祖父:张之杲(1792年-1853年),号东甫公,钱塘县附贡生。报捐知县,分发江苏,1830年署华亭县知县,1832年起任嘉定吴江阳湖长洲等县知县,1843年昇授泰州知州,逝于任上。后被追赠道衔,恩荫一子,以知县归部候选。1886年奉旨崇祀泰州名宦祠。著有《初日山房诗集》六卷、《泰州保卫记》一卷。
  • 大伯:张上运,早夭。
  • 二伯:张上绶,早夭。
  • 父:张上禾(1839年-?),曾任直隶昌黎博野宁县万全内邱静海元城知县。
  • 母:陈氏(1854年-1893年),为顺天府府丞陈宝禾之女,山东候补盐大使陈璋之妹。
  • 长兄:张尔田(1874年-1945年),近代著名学者、词人,曾官刑部主事、知县、候补知府,燕京大学国学总导师。
  • 长嫂、舅表姐陈氏,16岁过门后不久病逝;继嫂潘氏。
  • 二哥:早夭。
  • 三哥:早夭。
  • 妻:吴绍鸿
  • 长子:张宗炳,美国康奈尔大学生物学博士、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后因“张东荪出卖国家机密案”而和张东荪同时被逮捕。在狱中精神错乱,1975年释放后,才逐渐恢复。
  • 次子:张宗燧,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博士、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文革”中于1969年在中关村宿舍自杀。
  • 三子:张宗颖,日本早稻田大学化学博士,在天津市文化用品公司工作,1966年与妻吕乃朴在遭“斗争”后一同自杀。
  • 女儿:张宗烨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两个孙子张鹤慈(张宗炳子)、张佑慈(张宗颖子)均在“文革”中被判重刑,关押劳改10多年。

思想

他早年好佛学,研读佛经,由此培养了对哲学的兴趣。在日本时,他接触西方哲学心理学科学,思想开始转变。五四运动前后,一方面反对旧思想,提倡“彻底输入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哲学;一方面宣传改良社会主义,但受到马克思主义者批评,影响有限。

1923年,在科玄论战中,他支持玄学派,反对科学的人生观。1929年,他在论文集《新哲学论丛》中初步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泛架构主义”和“层创进化”的宇宙观、“主智的创造的”人生观和“交互作用”的认识论。1931年12月,在《哲学评论》上发表《条理范畴与设准》,开始提出新的认识论观点。1932年他提出了“认识的多元主义”。他对西方道德学和价值论的介绍,曾引起较大反响。1930年代,张东荪已被公推为“中国新唯心论领袖”。1930年代,他曾发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论战。

1940年代末《观察》杂志关于“自由主义往何处去”的争论中,他提出“社会的计划性与文化上的自由主义并存”的主张。

章诒和说,1952年2月翦伯赞批判张东荪,定性为“反苏、反共、反马列主义”,列举了以下言论作例证:[8]

  1. 张东荪在1931年出版的《道德哲学》一书里,就说‘资本主义不会灭亡,共产主义不能实现。如实现则劳动者就会饿死’。又说‘把马克思主义列为学说,乃人类之奇辱,是思想史上的大污点’。
  2. 在1934年出版的《唯物辩证法论战》一书里,张东荪说‘马克思派的企图不但不会成功,其结果只弄成既非科学又非哲学的东西,终谓四不像而已’。
  3. 在1946年出版的《思想与社会》一书里,张东荪说‘无产阶级专政是不民主的,结果必变成少数人的专政,而决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张东荪生平,中国学术论坛,2005-07-21
  2.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徐友春主编.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订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3.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刘国铭主编. 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 团结出版社. 2005. ISBN 7-80214-039-0. 
  4.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东亚问题调查会. 最新支那要人伝. 朝日新闻社. 1941. 
  5. 中南海历史文化讲座:著名学者与中央高层讨论的问题(下),《中南海历史文化讲座》编辑组,2009年,第505页
  6. 6.0 6.1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编). 《中华民国史大事记》.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7. 《忍不住的“关怀”》
  8. 蓝英年. 那些人,那些事. 广东数字出版. 2015-07-08: 1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