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香港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求闻编者對話 | 貢獻於2022年6月19日 (日) 08:00所做的修訂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于禁
左將軍
于禁
益壽亭侯
國家東漢→漢中王軍隊(即後來的蜀漢)→江東集團(即後來的東吳)→曹魏
主君鮑信曹操→劉備→孫權曹丕
文則
職官虎威將軍→左將軍→安遠將軍
封爵益壽亭侯
籍貫東漢泰山鉅平縣(今山東泰安南)人
出生
逝世221年
諡號厲侯

于禁(184年前—221年),文則泰山鉅平(今中國山東省泰安)人。三國時期曹魏重要將領,為將以堅毅而穩重著稱,對待部下嚴厲,對昔日舊友亦不因私忘公,曾淚斬泰山寇昌豨五子良將中最受曹操器重,早年攻呂布,破袁術,禦張繡,拒袁紹、征劉備等,戰功赫赫。淯水之難,唯有于禁能安定局面,讓曹軍重整旗鼓,因此曹操以「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肯定于禁的能力與功勞。

然而在樊城之戰中因遭水災所困, 使于禁和他率領的軍隊處於劣勢,且為了讓將士得以生還等原因,最終率領七軍向關羽投降,不久關羽因收留于禁,使糧食短缺,給了早已對蜀漢懷恨在心的東吳間接攻擊的理由,後來曹魏和東吳達成同盟,東吳派陸遜、呂蒙率兵偷襲荊州,關羽兵敗麥城,于禁則以俘虜身份落入東吳手中。歸魏後遭到魏文帝曹丕以壁畫嘲諷投降之事,于禁羞慚怨恨,終病發而亡,逝世後諡曰厲侯。後北宋詩人孔平仲作《于將軍》詩,嘆「淯水之師勇冠世,英雄成敗皆偶然。」

生平

早年生活

于禁原籍東漢南山鉅平縣(今山東泰安南)。黃巾軍初起時,大將軍何進派遣騎都尉鮑信,歸還泰山招募兵眾,得千餘人,泰山人于禁在這時前往依附跟從。鮑信引軍回到成皐時,何進已因宮中生變而被殺害。其後董卓專權,鮑信勸袁紹暗殺董卓,袁紹畏懼董卓不從其計,於是鮑信引軍回到故鄉泰山,招募兵眾二萬人,戰馬七百匹,輜重五千餘乘。這年曹操亦起義兵於己吾,於是鮑信與弟鮑韜引軍響應曹操,同討董卓。後曹操為東郡太守,表奏鮑信為濟北相。[1][2]

初平三年夏(192年),青州黃巾餘黨百萬入兗州,殺任城相鄭遂,轉入東平縣。兗州刺史劉岱欲出兵攻擊,濟北相鮑信進諫勸阻不果,劉岱與青州黃巾交戰,陣亡。[3]兗州名士陳宮與鮑信等表奏曹操領兗州,這時于禁與其黨羽一同前往,被任命為都伯[4],隸屬將軍王朗[5]

將軍王朗對于禁才能感到驚訝,推薦給曹操說于禁的才能足以任為大將軍。曹操召見于禁與他談話,任命于禁為司馬。當時袁紹與袁術不和,袁術與公孫瓚、陶謙等相連,袁紹又與曹操相連。徐州牧陶謙屯兵於曹操東郡領地發干[6],於是曹操命于禁領兵前往徐州,攻打廣戚繇[7],攻破了縣城,任命于禁為陷陣都尉。[8]

屢立戰功

興平元年(194年),于禁跟從曹操攻打呂布濮陽,于禁獨自率軍攻破呂布二營於城南,又擊破呂布部將高雅於須昌。次年(195年),圍攻張超雍丘

建安元年(196年)二月,隨曹操征討黃巾賊劉辟黃邵等,屯兵於版梁,期間賊將黃邵等夜襲曹操營寨,于禁率領部下軍迎擊,斬殺劉辟、黃邵等人,並盡降其眾,遷平虜校尉[9]

建安二年(197年)九月,袁術侵襲陳國,于禁隨曹操東征,圍橋蕤等於苦,斬殺橋蕤李豐梁綱樂就等袁術軍四將於[10][11]

淯水之難

建安二年(197年)十一月[12],于禁隨曹操至宛,張繡投降,但再度反叛,曹操的陣營被張繡忽然襲擊,應付來不及,便各自退兵,非常混亂。唯獨于禁約束部下,且戰且退。一些戰友雖然戰死了,于禁也不允許散亂。還沒有退回曹軍大本營,于禁路上發現十多個衣衫不整的傷兵,一問之下原來是青州兵在打家劫舍。青州兵原為曹操先前收留的黃巾賊[13],曹操對他們很寬容,因此經常放肆乘機搶劫。于禁一聽大怒[14],便追討這些同屬曹營的青州兵,「數之以罪」。但有些青州兵不甘,便逃回曹營打小報告,誣告于禁也造反。有人勸于禁首先向曹操處報備[15],但于禁說:「現在敵人在後面追來,我首先抗敵,至於曹公,他是明智的人,正是謠言止於智者,怕什麼?」於是于禁先築好了濠溝以防敵人進攻,然後才令人通知曹操及向他解釋。曹操聽了,認為于禁的做法很對,當眾說:「當時敵人來攻,相當混亂,于禁能在混亂中整頓軍隊,追討搶掠的惡行,安營築寨地堅守,真是好將領的榜樣啊!」並封于禁為益壽亭侯

建安三年(198年),破張繡於。後擒呂佈於下邳。次年(199年)夏四月,與史渙徐晃曹仁樂進攻破張楊舊部眭固於射犬。[16]

奪朱靈兵權

官渡之戰時,朱靈不願出兵攻打舊主袁紹,引起了曹操的憎惡,想解除他的兵權。於是派威名顯赫的于禁率數十騎兵,帶着敕令,前往朱靈的營中奪其兵權。朱靈及其部下都不敢擅動,於是朱靈便成為于禁的麾下部將。[17]

北拒袁紹 南征劉備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與袁紹初次交鋒,于禁願做前哨,曹操讓于禁守延津以拒袁紹。[18][19]

次年(200年)正月,劉備在徐州叛變,曹操征討。袁紹與于禁交戰,但久攻不下,于禁成功為曹操爭取時間[20]。後與樂進等領步騎五千擊袁紹別營,降袁紹將領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又從原武縣去擊破袁紹別營於杜氏津,遷裨將軍[21]

八月[22],隨曹操據守官渡與袁紹以土山相對,袁紹令士兵向曹操營地放箭,死傷甚多,士兵懼怕。于禁督守土山,力戰激勵士氣,後袁紹敗,于禁遷偏將軍

建安七年(202年)[23],作為夏侯惇的副將去攻打劉備,反被劉備用火攻和伏兵之計所敗,所幸被留在後方的李典及時救援,成功撤退。[24]

淚斬舊友 以明軍法

建安十一年(206年),昌豨二度反叛[25],曹操正屯兵淳于討伐海盜[26],就派遣于禁征討。于禁與臧霸[27]攻之,不克,曹操再派夏侯淵助陣[28]。最終昌豨承受不住,又與于禁是舊交,便向其投降。諸將皆以為昌豨已降,當讓曹操處置,于禁卻說:「你們難道不知道曹公的命令嗎!在大軍包圍後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的罪。遵行和執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氣節。昌豨雖然是我的舊朋友,但我豈可以因此而失節!」就自行將昌豨隕涕斬殺。曹操聽說後嘆曰:「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投奔于禁,是命運啊!」而後曹操上表漢獻帝表功于禁,樂進,與張遼三人,于禁因此拜為虎威將軍

赤壁前夕

207年,從伐烏桓,在白狼山遭遇而戰,曹軍發現烏桓軍無序,曹操立即命令曹純張遼率兵衝鋒,張遼兵分三路,徐晃、于禁、許褚各領一路。擊敗烏桓。

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後,立即開始在軍事上和政治上準備向南用兵,派遣張遼、于禁、樂進等駐兵許都以南的潁川郡。雖然三人都駐紥在不同的縣內,但彼此不和,曹操於是命趙儼參三軍軍事,事事都有訓喻,令到三人和睦。後于禁與張遼作為督軍趙儼護送的七軍之一參與了赤壁之戰[29]

遷左將軍 假節鉞

建安十四年(209年),廬江人陳蘭、梅成在灊縣、六縣一帶造反,曹操派遣于禁、臧霸等討伐梅成,而張遼則督張郃、牛蓋等討伐陳蘭。梅成向于禁詐降,于禁便即帶着梅成班師。然而梅成卻乘隙出走,率眾會合陳蘭軍,兩軍更逃進灊山中最險要的天柱山依山防守。張遼與之對峙,期間軍糧供給不足,于禁卻負責補充,從主動轉為被動[30],而臧霸則負責對抗孫權派來的大將韓當[31],終讓張遼完成戰果。戰後于禁增加食邑200戶,加上之前的有1200戶之數。[30]

建安廿一年(216年),于禁遷左將軍[32]節鉞,分邑五百戶,封一子列侯,是五子良將乃至曹操時期唯一擁有假節鉞的將領。

水淹七軍 率兵投降

參見:樊城之戰

建安廿四年(219年),關羽樊城,曹操遣于禁救援曹仁,時逢秋季,正巧下着連夜大雨,以致漢水暴漲,水淹七軍皆全沒[33]。于禁和約三萬兵馬[34]登高坡望水[35],沒有可以迴避的地方,關羽乘船攻打于禁等人,于禁被迫率眾[36]向關羽投降,後被關押在荊州江陵[34],但唯獨龐德[37]寧死不降而被關羽處斬。[38]據《呂蒙傳》載,關羽由於收留于禁等人,造成軍糧供應出現嚴重短缺,關羽不得已「擅取湘關米」,間接給了孫權討伐的理由。[39]

俘虜之身 晚年受辱

後來關羽被孫權擊破,于禁先前為關羽所擒獲,囚禁在城中,孫權前往將于禁釋放,請與于禁見面。有一天,孫權乘馬外出,引領于禁同行,虞翻呵責于禁說:「你這種降虜,竟敢與我的主公並馬以行嗎!?」欲鞭打于禁,被孫權呵止。後孫權在樓船會羣臣共飲,于禁聞樂聲流涕,虞翻又說:「你想以虛情假意來求得脫身嗎?」孫權為于禁感到悵然不平。[40]

後來孫權與魏國議和,孫權想讓于禁北歸,虞翻再進諫說:「于禁敗了國家數萬軍士,身為俘虜,又不能死。魏國軍政練達,于禁之一人,無足輕重,見于禁之還將必疑而疏之。還之對我方雖無損失,有如放過一個盜賊,不如斬了于禁以明令於三軍,彰顯忠義讓為臣者不應有二心。」孫權不聽其言。群臣歡送于禁,虞翻對于禁說:「閣下不要以為東吳沒有人材,只是我的謀略沒被採用罷了。」于禁雖為虞翻所厭惡,還是盛歎虞翻,魏文帝曹丕常為虞翻設虛坐。[41]

北還魏國 慚恚病薨

黃初二年(221年)秋八月[42],孫權遣于禁回魏國,于禁帶病[43]回魏國之後,卻遭受其他人的嘲笑,當時于禁的鬍鬚和頭髮都雪白了,臉又消瘦憔悴,曹丕表面上對于禁表示安慰,任命他為安遠將軍,又賜他曹操用過的赤紱和遠遊冠,而後曹丕讓于禁先拜謁曹操陵墓後才去遣使孫權,于禁去到高陵,見到的卻是曹丕預先命人畫好的關羽戰克、龐德寧死不屈、自己卻屈膝乞降之狀的壁畫後,終於羞憤病逝[44],兒子于圭嗣爵益壽亭侯。

諡號厲侯,厲字帶有災禍的意味[45]。《資治通鑑》主編司馬光認為曹丕既有理由殺他,又有理由治其罪,卻偏偏選擇用畫像侮辱他,批評曹丕此舉不是一個君主應當的行為。

評價

  • 陳壽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46]。」「是時,(于)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太祖每征伐,咸遞行為軍鋒,還為後拒;而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眾心。
  • 曹操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
  • 曹操表樂進、于禁、張遼:「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此句指張遼),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此句指樂進),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 其中的「自援枹鼓,手不知倦」指于禁為人儒雅,常讀書,「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指其執法嚴,親士卒。
  • 曹操哀嘆:「吾知(于)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及龐德邪!」
  • 蔣濟司馬懿:「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晉書·宣帝紀》、《三國志·魏志十四·蔣濟傳》)
  • 虞翻曰:「禁敗數萬眾,身為降虜,又不能死。北習軍政,得禁必不如所規。還之雖無所損,猶為放盜,不如斬以令三軍,示為人臣有二心者。」
  • 曹丕:
    • 「昔荀林父敗績於邲,孟明喪師於殽[47]不替,使復其位。其後晉獲狄土,秦霸西戎,區區小國,猶尚若斯,而況萬乘乎?樊城之敗,水災暴至,非戰之咎,其復禁等官。」(《制復于禁等官》[48]);
    • 「昔漢高(劉邦)脫衣以衣韓信,光武(劉秀)解綬以帶李忠,誠皆人主當時貴敬功勞勤心之至也。封賜將軍以魏王時所珮朱韍及遠遊冠[49]。」(《與于禁詔》)
  • 裴松之:「圍而後降,法雖不赦;囚而送之,未為違命。禁曾不為舊交希冀萬一,而肆其好殺之心,以戾眾人之議,所以卒為降虜,死加惡諡,宜哉。」
  • 陳叔寶:「李陵矢竭,不免請降,于禁水漲,猶且生獲,固知用兵上術,世罕其人。」[50]
  • 司馬光:「于禁將數萬眾,敗不能死,生降於敵,既而復歸。文帝廢之可也,殺之可也,乃畫陵屋以辱之,斯為不君矣!」
  • 郝經議曰[51]:「張遼、徐晃諸將壯猛有謀,亦關張之亞匹;然失身於操,終為勇而無義。」
  • 李贄:「于禁最識大體,只為國家爭勝負,不為一身辨曲直,真良將也。」
  • 王歆:「世無百戰百勝將軍,禁逢霖雨,敗于關某,不為恥也。然雖比類荀林父、孟明視,雖敗而國家不替,然未聞其腆顏降敵也。使二子降楚歸晉,吾恐不得死所也。禁為國家宿將,以威懾眾,能治亂伍,亦當時之傑,惜乎為德不終。既為羽禽,復為吳得,送詣文帝,如此輾轉,禁未羞死,獨登高陵而突然慚恚發病乎?文帝所為亦過矣,非帝王之行,亦非君子之行,然大有為王仲宣作驢鳴之味,是名士行,真大快事也。」

藝術形象

後人題詩

《于將軍》—(北宋孔平仲[52]

長安遣兵百勝強,意氣何有漢中王
七軍之心俱猛鷙,虎兕插羽將翱翔。
睥睨荊益可席捲,白帝城高如堵牆。
秣馬蓐食朝欲戰,雷聲殷殷山之陽。
沉陰苦雨十餘日,漢水溢出高騰驤。
蒼黃不暇治步伍,攀緣蹙踏半死傷。
計窮豈不欲奔走,四望如海皆茫茫。
鼉鳴魚躍尚恐懼,萬一敵至誰敢當。
遙觀大船載旗鼓,聞說乃是關雲長
蒙衝直繞長堤下,勁弩強弓無敵者。
雖有鐵騎何所施,排空白浪如奔馬。
將軍拱手就縶縛,咋舌無聲面深赭。
捷書一日到錦城,隻輪不返皆西行。
將軍疇昔負朋友,若此昌豨猶得生。
循環報復雖天意,壯士所惜惟功名。
曹瞞相知三十年,臨危不及龐明賢。
歸來頭白已顦顇,泣涕頓首尤可憐。
高陵畫像何詭譎,乃令慚痛入九泉。
淯水之師勇冠世,英雄成敗皆偶然

三國演義

于禁在《演義》中,是弓馬兼備的將軍,大體與史實無差。除了多出奉曹操之命成功追殺劉琮母子[53],以及在樊城之戰中,被刻畫成怕被邀功的奸臣將領。

  • 于禁曾先後與五虎將張飛馬超單挑,但都不到十回而敗。
    • 〈第十一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劉備救援陶謙的時候,于禁大吼一聲「何處狂徒,往那裏去」後與張飛單挑,兩馬相交,戰到數合。劉備掣雙股劍麾兵大進,于禁不敵而敗走。
    • 〈第五十八回 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鬚棄袍〉-在潼關之戰中與馬超單挑,打到八九回就被馬超打敗。
  •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會蔣幹中計〉-赤壁之戰中,曹操中了周瑜的離間計,斬殺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後來命于禁和毛玠二人為赤壁之戰的水軍都督。
  • 樊城之戰的最後被關羽水淹七軍,于禁乞降,以襯托龐德不降被斬的氣節。及後到〈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 姪陷叔劉封伏法〉,于禁回國後,被曹丕以壁畫諷刺,不堪羞憤而病死。

羅貫中更有詩曰:三十年來說舊交,可憐臨難不忠曹。知人未向心中識,畫虎今從骨裏描。

影視形象

動漫遊戲

相關人物

  • 鮑信,濟北相。青州黃巾入兗州,殺刺史劉岱,鮑信招募人眾,于禁前往附從。
  • 王朗,曹操麾下將軍。在曹魏領兗州時,王朗向曹操推薦于禁,稱讚他有當大將軍之才。
  • 朱靈,本為袁紹之將,官渡之戰時,因拒絕曹操命令不肯攻擊舊主袁紹,曹操於是派于禁奪取朱靈兵權。于禁率數十騎兵,帶着敕令奪其兵權。朱靈及其部下都不敢擅動,從此朱靈成為于禁的麾下部將。
  • 昌豨,泰山寇。與于禁為故交,在投降曹操後,於官渡之戰時又再次反叛,于禁與臧霸等前往征討,遭到頑強抵抗。曹操再派夏侯淵增援,昌豨前往向故友于禁投降,于禁以曹操軍法「圍而後降者不赦」,含淚斬了昌豨,曹操事後為昌豨的死感到惋惜。
  • 虞翻,非常厭惡于禁,認為他敗了數萬魏軍,生為俘虜,又不能死。勸孫權斬了于禁以明令於三軍,彰顯忠義讓為臣者不應有二心。虞翻雖然厭惡于禁,于禁還是盛歎虞翻其人,魏文帝曹丕常為虞翻設虛坐。

註釋

  1. 《三國志·魏書·于禁傳》黃巾起,鮑信招合徒衆,禁附從焉。
  2. 《三國志·魏書·鮑勛傳》引《魏書》曰:信父丹,官至少府侍中,世以儒雅顯。少有大節,寬厚愛人,沈毅有謀。大將軍何進辟拜騎都尉,遣歸募兵,得千餘人,還到成皐而進已遇害。信至京師,董卓亦始到。信知卓必為亂,勸袁紹襲卓,紹畏卓不敢發。語在紹傳。信乃引軍還鄉里,收徒衆二萬,騎七百,輜重五千餘乘。是歲,太祖始起兵於己吾,信與弟韜以兵應太祖。······太祖為東郡太守,表信為濟北相。
  3.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青州黃巾衆百萬入兗州,殺任城相鄭遂,轉入東平。劉岱欲擊之,鮑信諫曰:「今賊衆百萬,百姓皆震恐,士卒無鬬志,不可敵也。觀賊衆羣輩相隨,軍無輜重,唯以鈔略為資,今不若畜士衆之力,先為固守。彼欲戰不得,攻又不能,其勢必離散,後選精銳,據其要害,擊之可破也。」岱不從,遂與戰,果為所殺。
  4. 曹操《步戰令》:「伍中有不進者,伍長殺之;伍長有不進者,什長殺之;什長有不進者,都伯殺之」。
  5. 此將軍王朗與會稽太守王朗非同一人
  6.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袁術與紹有隙,術求援於公孫瓚,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干,以逼紹。太祖與紹會擊,皆破之。
  7. 本傳作「廣威」,據《後漢書·郡國志三》應為廣戚縣,故屬沛,後改屬彭城。
  8. 《于禁傳》黃巾起,鮑信招合徒衆,禁附從焉。及太祖領兗州,禁與其黨俱詣為都伯,屬將軍王朗。朗異之,薦禁才任大將軍。太祖召見與語,拜軍司馬,使將兵詣徐州,攻廣威,拔之,拜陷陣都尉。
  9. 《三國志·魏書·于禁傳》從征黃巾劉辟、黃邵等,屯版梁,邵等夜襲太祖營,禁帥麾下擊破之,斬辟、邵等,盡降其衆。
  10.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秋九月,術侵陳,公東征之。術聞公自來,棄軍走,留其將橋蕤、李豐、梁綱、樂就;公到,擊破蕤等,皆斬之。
  11. 《三國志·魏書·于禁傳》<從圍橋蕤於苦,斬蕤等四將。
  12. 《三國志·魏武紀》有兩個記載:『春正月,公到宛。張繡降,既而悔之,復反。』和『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司馬光《資治通鑑》作正月典韋護主後的事,《于禁傳》則作討伐袁術將橋蕤後的事。
  13.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4. 原文:令其眾曰:「青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為賊乎!」
  15. 原文:或謂禁:「青州兵已訴君矣,宜促詣公辨之。」
  16. 《三國志》【〈魏武紀〉:(四年)夏四月,進軍臨河,使史渙、曹仁渡河擊之。……與渙、仁相遇犬城。】【〈魏志八·張楊傳〉:太祖遣史渙邀擊,破之於犬城,斬固,盡收其眾也。】
  17. 《三國志·魏書·于禁傳》:太祖嘗恨朱靈,欲奪其營。以禁有威重,遣禁將數十騎,齎令書,徑詣靈營奪其軍,靈及其部眾莫敢動;乃以靈為禁部下督,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
  18. 原文:太祖初征袁紹,紹兵盛,禁原為先登。太祖壯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將,守延津以拒紹,太祖引軍還官渡。
  19. 《三國志·魏武紀》:秋八月,公進軍黎陽,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齊、北海、東安,留于禁屯河上。九月,公還許,分兵守官渡。……十二月,公軍官渡。
  20. 《三國志·魏武紀》載「(曹)公還官渡,(袁)紹卒不出。」
  21. 原文: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太祖復使禁別將屯原武,擊紹別營於杜氏津,破之。
  22. 《魏武紀》:八月,紹連營稍前,依沙塠為屯,東西數十裏。公亦分營與相當,合戰不利。……紹復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於內作之,以相應。
  23.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六》
  24. 《三國志·先主傳》:(劉表)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三國志·魏志十八·李典傳》: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裏,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25. 第一次反叛由張遼勸阻,時為201年。
  26. 《三國志·魏武紀》:秋八月,公東征海賊管承,至淳于……十二年春二月,公自淳于還鄴。
  27. 《三國志·魏志卷十八/臧霸傳》:又與于禁討昌豨
  28. 《三國志·夏侯淵傳》:昌狶反,遣于禁擊之,未拔,復遣淵與禁併力,遂擊狶,降其十餘屯,狶詣禁降。
  29. 《三國志·魏志二十三·趙儼傳》:時于禁屯潁陰,樂進屯陽翟,張遼屯長社,諸將任氣,多共不協;使儼並參三軍,每事訓喻,遂相親睦。太祖征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30. 30.0 30.1 原文:遼等與蘭相持,軍食少,禁運糧前後相屬,遼遂斬蘭、成。增邑二百戶,並前千二百戶。
  31. 《三國志·臧霸傳》
  32. 《三國志·蔣濟傳》載「大軍南征還,以溫恢為揚州刺史,濟為別駕。……民有誣告濟為謀叛主率者,太祖聞之,指前令與左將軍于禁、沛相封仁等……」
  33. 《三國志·魏武紀》:秋七月,遣于禁助曹仁擊關羽。【《龐德傳》: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遂圍仁。
  34. 34.0 34.1 《吳主傳》: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
  35. 按這裏的文字描述,于禁當是駐紮在低窪處以拒關羽。
  36. 包括護軍浩周、軍司馬東里袞,《資治通鑑·魏紀一》:初,吳王遣于禁護軍浩周、軍司馬東里袞詣帝……
  37. 《龐德傳》明文記載龐德已隨曹仁征戰,並非《三國演義》中于禁七軍的先鋒。
  38. 原文: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
  39. 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
  40. 《三國志·吳書·虞翻傳》魏將于禁為羽所獲,繫在城中,權至釋之,請與相見。他日,權乘馬出,引禁併行,翻呵禁曰:「爾降虜,何敢與吾君齊馬首乎!」欲抗鞭擊禁,權呵止之。後權于樓船會羣臣飲,禁聞樂流涕,翻又曰:「汝欲以偽求免邪?」權悵然不平。
  41. 《三國志·吳書·虞翻傳》引《吳書》曰:後權與魏和,欲遣禁還歸北,翻復諫曰:「禁敗數萬衆,身為降虜,又不能死。北習軍政,得禁必不如所規。還之雖無所損,猶為放盜,不如斬以令三軍,示為人臣有二心者。」權不聽。羣臣送禁,翻謂禁曰:「卿勿謂吳無人,吾謀適不用耳。」禁雖為翻所惡,然猶盛歎翻,魏文帝常為翻設虛坐。
  42. 《三國志·魏文帝紀》
  43. 《晉書·宗室傳》:時孫權稱籓,請送任子,當遣前將軍于禁還,久而不至。天子以問孚,孚曰:「先王設九服之制,誠以要荒難以德懷,不以諸夏禮責也。陛下承緒,遠人率貢。權雖未送任子,於禁不至,猶宜以寬待之,畜養士馬,以觀其變。不可以嫌疑責讓,恐傷懷遠之義。自孫策至權,奕世相繼,惟強與弱,不在一禁,禁之未至,當有他故耳。」後禁至,果以疾遲留,而任子竟不至。大軍臨江,責其違言,吳遂絕不貢獻。
  44. 原文:欲遣使吳,先令北詣鄴謁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
  45. 《正義 諡法解》:殺戮無辜曰厲。程校《周書》:致戮無辜曰厲。《左傳》隱公三年疏引:暴慢無親曰厲。蘇洵《諡法》:暴慢無禮曰厲。《獨斷 帝諡》:暴虐無親曰厲。
  46. 此句為倒裝句,真正句子是「然『其』弗克終」
  47. 兩者皆為春秋時人(前者為晉將、後者為秦將)
  48. 嚴可均在《全三國文》卷五中,定曹丕恢復于禁等官職的制的文書標題為《制復于禁等官》;下面的《與于禁詔》亦收錄於此。
  49. 《三國志·武帝紀》:(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
  50. 陳書·卷九·列傳第三·吳明徹
  51. 元·郝經《續後漢書》卷三十四《魏臣·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朱靈李典傳》
  52. 欽定四庫全書《清江三孔集 卷二十二》
  53. 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

參考文獻

  • 三國志·魏書十七·張樂于張徐傳》
  • 《三國志·魏志二十三·趙儼傳》
  • 《三國志·吳志十二·虞翻傳》
  •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二》
  •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三》
  •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四》
  •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五》
  •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六》
  •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七》
  • 《資治通鑑·魏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