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法正
护军将军尚书令
法正
三国演义法正图
护军将军
国家蜀汉
时代东汉三国
主君刘璋刘备
孝直
出生176年
右扶风郿(今陕西眉县)
逝世220年
蜀汉
谥号翼侯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东汉司隶右扶风(今陕西眉县)人,三国蜀汉重臣;代表作为定军山之战策划袭杀夏侯渊。刘备在世时,惟独法正有谥号[1],死后追谥为翼侯。与曹魏谋士程昱郭嘉一样有性格缺陷(程昱太刚直易得罪人、郭嘉行为不检、法正则是睚眦必报),但同样善策奇谋,故陈寿誉其可比二人。

生平

怀才不遇

法正出生于176年。建安初年,天下饥荒,法正与同郡孟达俱入依附刘璋,多年后法正升为新都,后召署军议校尉。但法正不受刘璋重用,又为其州邑侨客之人所诽谤,非常不得志。益州别驾张松与法正相为友善,深觉刘璋不足与有所作为,常暗自叹息。

暂思经算

建安十三年(208年),张松于荆州出使见曹操归来,劝刘璋与曹操绝交而自行结交刘备。刘璋问:“谁可以作为使者?”张松乃举荐法正,原本法正辞让,因张松再三举荐才前往。法正回来后,向张松说刘备有雄才大略,是值得效命的英主,于是两人秘密达成戴奉刘备的共识,期望有朝一日能迎刘备入川蜀。后来刘璋听闻曹操有灭汉中张鲁之意而有畏惧之心,张松认为这是刘备深入蜀地的良机,故意劝刘璋迎刘备来早曹操一步拿下汉中,以法正衔命出使。法正表面宣告来意,暗地里向刘备献策:“以将军之命世英才,乘刘璋之懦弱无能;张松,益州之左右,以为内应;然后以益州之殷富,凭天府之险阻,以此来成大业,易如反掌。” 诸葛亮三分天下之计须取荆州和益州二地,法正、张松倒戈实乃天赐良机。于是刘备应允,随即率军入蜀。荆州军假意北伐张鲁,至葭萌,张松因事情败露被杀,刘备于是与刘璋正面决裂,向成都进兵,军势所至,势如破竹。当时,刘璋的部下谋士郑度向刘璋进谏坚壁清野之策拖垮刘备。刘备听闻后十分恼怒,询问法正意见,法正说:“最终不会被采用,不用担心”。结果如法正所言,刘璋答:“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而拒绝此策,并罢黜郑度。

劝君沽名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军包围成都蜀郡太守许靖欲弃城逃亡被人发觉,因在危急关头,不宜诛杀自己人,于是刘备放过许靖。刘璋投降后,刘备不举用许靖,认为即使是天下闻名的名士,但却无身为人臣的才能及品德。法正进谏:“全天下最有名无实的人就是许靖了。但是主公大业方兴,许靖的名声又四海皆知,您如果弃用他,天下人恐怕会认为主公有害贤之疑。”于是刘备起用许靖,派任许靖官位高但无实权的闲职,此举效仿战国时的郭隗燕昭王

恩怨分明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得益州后便领益州牧,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任用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2],同时间兼任地方官京官,既为首都的行政首长又为刘备身边的首席谋士。此时法正得势,不论是过往的滴水恩情或是小小的冲突都会给予“回报”,擅杀曾得罪自己者数人。有人向诸葛亮举报,但诸葛亮知道法正甚得刘备喜爱[3],遂不上报。

刘备既定成都,与诸葛亮、伊籍刘巴李严共同制定“蜀科”,以为“以法治蜀”之律。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知道刘备已夺得益州,希望取得荆州。刘备却推托说:“当得到凉州时,便会把荆州给予。”孙权对此十分怨恨,便派吕蒙夺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鲁肃将万余人马于益阳牵制关羽,刘备从益州带兵回援。当时随从的军师为法正,后曹操南攻汉中,威慑蜀中,刘备便迅速和孙权修和,协议平分荆州,荆州西方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则荆州东方江夏桂阳长沙归孙权,但双方关系已趋恶化。

奇画策算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认为曹操降伏张鲁后却未继续进攻益州,反而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汉中,一定是内部动乱,眼下正是夺取汉中的最佳时机。[4]

且告诉刘备夺取汉中的意义:

  • “上,可以讨伐曹贼,尊崇兴复汉室。”
  • “中,可以虎视夺取二州,开拓领土。”
  • “下,可以稳固益州巴蜀川中的安定,是持久的战略。”刘备接纳此计。

与曹军在汉中作战时形势不利,本应马上撤退,而刘备不肯,无人敢进谏。当时箭如雨下,法正见状便站到刘备前面当肉盾挡箭,刘备急忙说:“法正快去避箭!”法正回:“连主公也甘冒箭雨身先士卒,何况我呢。”刘备只好下令撤退[5]

睹事知机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刘备南渡沔水,于定军山、兴势山山麓扎营,与率军前来的夏侯渊部对峙。当时夏侯渊驻守南线据点走马谷,张郃驻守东线据点广石。法正采取声东击西之计,让刘备将万余精兵分作十队,趁夜轮番进攻广石。张郃率亲兵搏战,虽然没有丢失据点,但也抵挡不住刘备军的轮番攻击,于是向夏侯渊要求增援。夏侯渊将精兵分拨一半去支援张郃,自己继续固守南线。随后刘备派兵偷袭走马谷,放火烧毁了曹军阵地前的防卫工事鹿角,夏侯渊亲自率四百军士出营救火、修补鹿角。此时,法正看准时机,见夏侯渊正处于劣势,提议全力进攻夏侯渊,刘备于是命黄忠居高山上奇袭临下从后方擂鼓突袭,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斩杀,赵云接应黄忠,将黄忠救出,曹军溃败。刘备从此奠定了汉中之战的主动权。不久,曹操亲临战线,听闻是法正献计取汉中,因而感慨不已叹道:“吾故知玄德不辩有此,必为人所教也”[6]。接下来的汉中争夺战中,曹操虽然兵力占有绝对优势,但是刘备敛众拒险,终不与曹操交锋,曹操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操不得已而引军北还,刘备遂领有汉中,效仿高祖汉王刘邦,刘备占有汉中进位为汉中王,以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

蜀之辅翼

在法正等人的辅佐下,刘备集团西取巴蜀、北收汉中,刘备进位汉中王,达到了势力的顶峰。诸葛亮对此评价:“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翌年,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已是公历220年)关羽败走麦城后,法正去世,享年45岁。刘备为他连日哭泣,谥号翼侯,赞誉法正生前深谋远虑。赐关内侯给其子法邈,法邈的最高职位为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

刘备一称帝便东征孙权欲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群臣大多进谏,皆不听从。章武二年,大军战败,退回白帝城。诸葛亮感叹:“倘若法孝直还活着,便能够制止主上,使之不行东征;就算无法阻止主上,也不致于大败而归呀。”[7]

人物

法正深信“士为知己者死”,对于欣赏自己才华的主君刘备极为忠心,甚至不惜以身体为刘备阻挡箭雨,使刘备安然撤退。法正病逝后,刘备为他连日哭泣,数日间食不下咽。

法正个性恩怨分明,得势之后就算是请吃一餐的小恩也必报答,但对小小得罪或轻视自己的人也必施罪。

家庭

祖辈

子嗣

评价

  • 陈寿:“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程昱)、郭(郭嘉)之俦俪邪?”[11]:961-962“(法正)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湌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12]:960
  • 诸葛亮:“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彊,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12]:960
  • 曹操:“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正邪?” (《华阳国志·刘先主志》)
  • 孙盛:“正务眩惑之术,违贵尚之风,譬之郭隗,非其伦矣。”(裴松之注引孙盛评)[12]:960
  • 杨戏:“翼侯良谋,料世兴衰,委质于主,是训是咨,暂思经算,睹事知机。”--赞法孝直(《季汉辅臣赞》)[13]:1081
  • 萧常:“统、正见理之明,料事之审,一时谋臣,无出其右。昭烈肇基王业,讫承大统,实二人之力。使天假之年,与诸葛亮同心辅政,混一之功,日月可冀。不幸蚤世,惜哉!”(《萧氏续后汉书》)
  • 郝经:“初,孔明语昭烈以恢复大计,……乃抱膝长吟之日,素定之论,讨操复汉之防模也。统发其几,而法正、张松成其谋尔。……呜呼!统、正虽道义不足,而智谋亚于亮。统卒于围雒之际,正没于取汉中之明年。使二子不死,与亮左右,功烈岂止于是?天不祚汉,惜哉!”(《郝氏续后汉书》)
  • 陈普:“崎岖放虎事方新,喜怒平生便见真。谁是孔明西道主,敢将东客罪西人。”(《陈普诗集》)
  • 蔡东藩:“张松、法正并为璋臣,璋可辅则辅之,不可辅则去之;必卖主而求荣,殊非人臣之道,松之受诛宜也!法正特幸而脱祸耳,是可为后世之不忠者戒焉。”

艺术形象

三国演义

生平事迹与正史大体相当,是贤士法真孙子,张松之友。原为刘璋部属,与张松、孟达合谋献益州给刘备。在涪城大会上,与庞统一起策划刺杀刘璋的计划。伐蜀成功后,曾与诸葛亮讨论治法之事。后来任蜀郡太守时公报私仇,听闻诸葛亮向他人的解释后有所收敛。曹刘争汉中时,说服刘备亲征,又受诸葛亮之命助黄忠斩杀夏侯渊。刘备进位汉中王后,法正获任命为尚书令。

动漫游戏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注释

  1.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
  2. 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
  3. 《三国志·蜀书·法正传》: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
  4. 《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此盖天以与我天时,不可失也。
  5. 法正和諸葛亮相比,劉備爲什麼更喜歡法正多一些. 互动头条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6. 《华阳国志》卷6:曹公为魏王,王西征,闻法正策,曰:“固知玄德不辨此。”又曰:“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正邪!”
  7. 《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8. 汉安帝南郡太守
  9. 东汉末名士,有清节高名,号玄德先生
  10. 东汉末的司徒掾、廷尉左监
  11. 陈寿. 蜀書·龐統法正傳第七. 《三國志》. 北京: 中华书局. 
  12. 12.0 12.1 12.2 陈寿. 蜀書·龐統法正傳第七. 《三國志》. 北京: 中华书局. 
  13. 陈寿. 蜀書·鄧張宗楊傳第十五. 《三國志》. 北京: 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