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至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BXHS-bot對話 | 貢獻於2023年9月10日 (日) 14:53所做的修訂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馮至
個人資料
性別
君培
出生馮承植
(1905-09-17)1905年9月17日
 大清直隸涿州
(今河北省涿州市
逝世1993年2月22日(1993歲-02-22)(87歲)
 中國北京市
國籍 大清(1905-1912)
中華民國(1912-1928)
中國(1928-1949)
 中國(1949-1993)
學歷北京大學德文系學士
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

馮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原名馮承植君培,男,直隸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中國詩人、學者。

生平

馮家為天津鹽商,鹽引在直隸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八國聯軍侵華後避難於涿州,故生於涿州。

馮至曾就讀於北京四中。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3年考入北京大學德文系本科,1927年畢業。[1]就學北京大學期間,馮至在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學團體淺草社,1925年和楊晦、陳翔鶴、陳煒謨等成立沉鍾社,出版《沉鍾》週刊,半月刊和《沉鍾叢刊》。1927年畢業後,他到哈爾濱一中從教。

1930年留學德國先後就讀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1935年獲得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36年至1939年任教於同濟大學,1939年至1946年在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任教,1946年至1964年在北京大學西語系任教,曾出任系主任。1964年9月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

主要作品

  • 《昨日之歌》(1927)
  • 《北游及其他》(1929)
  • 十四行集》(1942)
  • 散文集《東歐雜記》(1951)
  • 傳記《杜甫傳》(1952)
  • 譯作集《海涅詩選》(1956)
  • 詩集《西郊集》(1958)
  • 詩集《十年詩抄》(1959)
  • 論文集《詩與遺產》(1963)
  • 海因里希·海涅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1978)

評價

瑞典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終審評委馬悅然評點馮至說:「我喜歡馮至的十四行詩,那個時候很多人反對他那樣的寫作,用借來的意大利或者英國的格律就不合適。但是我覺得他寫得好,真的朦朧詩,朦朧得要命。」[2]

馮至從上世紀20年代起,就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是「五四新文學運動」的直接參與者,並成就斐然,被魯迅讚譽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他也是中國文學研究家,他的《杜甫傳》在毛澤東讀完後,讚譽他寫的《杜甫傳》是「為中國人民做了一件好事」。因馮至早年留學德國,也是德國文學專家,歌德研究專家[3],曾獲得代表聯邦德國最高榮譽的大十字勳章、歌德獎章等殊榮。

馮至更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老師,大半生都在學校度過,他留德前曾任中學教師多年,留學返國後被聘為同濟大學教授,後任西南聯大教授,抗爭勝利後任老北大教授,1952年全國大學院系調整後留教北大,一直到1964年調往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任所長,同時仍兼北大西語系主任。他教過的學生無數,如今許多德國文學研究、翻譯隊伍中較有成績者,許多都是他的學生,如韓耀成張玉書趙鑫珊楊武能等等。

影響

1980年4月7日,就譯林雜誌刊登《尼羅河上的慘案》和浙江出版《》的問題,向中央主管意識形態工作的胡喬木寫了一封批評長信,引起了一陣風波。後與相關人員和解。[4]

參考資料

  1. 早期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的若干史实问题. 中北歐文學研究. 中國外國文學網. [2015-01-31]. 
  2. 《沈从文如果活着就肯定能得诺贝尔文学奖》. 搜狐網. [2007年10月10日16] (簡體中文). 
  3. 余君偉. 西诗及西诗中译对汉语新诗的影响:以冯至与卞之琳为例 (PDF). 台灣成功大學中文學報(第五十九期). 2017年12月. 
  4. 施亮,《譯林》事件始末,炎黃春秋2008年第6期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