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然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於 2023年3月20日 (一) 12:42 由 安理Bot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延伸阅读:​清理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柔然
330年-555年
約500年左右時期的柔然汗國疆域(圖中綠色)
約500年左右時期的柔然汗國疆域(圖中綠色)
地位汗國
宗教薩滿教騰格里信仰[來源請求]
政府君主制
可汗 
歷史 
• 建立
330年
• 終結
555年
前身
繼承
鮮卑
高車
突厥
室韋

柔然中古漢語擬音:ȵɨu ȵiᴇn),中國史書中亦稱蠕蠕芮芮茹茹蝚蠕檀檀皇芮[1],古代部落國家,由蒙古遊牧民族聯合形成,使用柔然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先祖為東胡,中世紀原是附屬於鮮卑拓跋部的一個民族。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後,活動於蒙古高原和中國西北廣大地區的,主要是柔然和敕勒。當時,正是中國歷史上處於十六國南北朝紛爭對峙時期。突厥汗國蒙古高原崛起後,柔然汗國滅亡,餘部分裂為許多分支,其中一支融入室韋,因此柔然也是蒙古人祖先之一,一支西遷成為歐洲所說的阿瓦爾人,而柔然也是契丹人的祖先之一。

柔然曾在致南齊的國書中,稱南齊為「吳」,自稱為「漠」,以求和南齊結盟對抗北魏[a]。公元555年柔然因屬下突厥部落起義而滅國。一些史學家認為有可能在最後民族相殺中,柔然的一支部落在公元568年進入了東歐建立了阿瓦爾汗國,成為歐洲人所說的阿瓦爾人,並多次侵擾東羅馬帝國。七、八世紀先後被東羅馬帝國查理曼打敗而逐漸衰亡,其地被波希米亞人與保加爾人繼承。

名稱

蒙古歷史
蒙古歷史
蒙古歷史系列條目
漢族地區 外蒙古地區
戰國時期
前476年–前221年
匈奴 東胡

前221–前207
兩漢
前202–220
南匈奴 北匈奴 鮮卑
鮮卑 丁零
魏晉南北朝
220–589
柔然 高車

581–619
突厥汗國 鐵勒

618–907
東突厥
薛延陀部
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
後突厥汗國
回鶻汗國
五代十國
907–979
契丹 阻卜 黠戛斯

960–1279
克烈 乃蠻
蒙兀
蒙古帝國

1271–1368
嶺北行省

1368–1644
北元 瓦剌
韃靼(東蒙古)
喀爾喀蒙古

1644–1912
清代蒙古
內屬·外藩·烏里雅
中華民國
1912–1949
蒙古地方自治
偽「大蒙古國」
中華人民
共和國
1949至今
蒙古人民共和國
蒙古國
文化 · 地理
泛蒙古主義

柔然,《魏書》作蠕蠕;《宋書》、《南齊書》、《梁書》作芮芮;《北齊書》、《周書》、《隋書》作茹茹;《晉書》作蝚蠕;《宋書》又稱其為大檀,檀檀。錢大昕認為這些不同稱呼是因為音譯用字不同[3]

柔然始祖木骨閭之子車鹿會會有部眾,自號「柔然」,成為其部族名稱。對於柔然之名的來歷,有不同爭議。有學者認為「柔然」近於蒙古語中的「Tsetsen」或「Ssetsen」,有聰明、賢明之意[4],也有人認為是蒙古語「ju'sun」的對音,意思是禮義、法則[5]。還有人認為是來自阿爾泰語,為「異國人」或「艾草」的意思[6]

中國學者馮家升則認為大檀和檀檀是人名,他根據雲岡石窟《茹茹造像題記》中的「大茹茹國」字樣,認為茹茹才是國名,而且《北齊書》之後的史書都作「茹茹」,也說明茹茹是北魏之後茹茹人自己選擇的名稱[7]。而周偉洲則認為是是北魏後期柔然為了避免使用具有侮辱性的蠕蠕稱號,而改用同音的「茹茹」作為自己的稱呼[8]

周建奇則認為「柔然」可能與燕然山(今蒙古的杭愛山)有關。他認為杭愛山在蒙古語中作Хангай Нуруу(Н),其中的Нуруу(Н)(山脈之意)其對音就是「柔然」。在中古蒙古語中Нуруу(Н)作niri'un~niru'un,發音都與「柔然」、「蠕蠕」或「蝚蠕」相近。燕然是匈奴人起的名字,而柔然則是柔然人自己取的名字,而用山名作為族名,也有「取義嘉好」之意[9]

歷史

起源

柔然源於東胡,4世紀中葉附屬於拓跋部。一些西方史學家認為柔然與歐洲歷史文獻中所說的阿瓦爾人(Avares)有關,把柔然稱作真阿瓦爾人,而把高加索地區的阿瓦爾人稱作假阿瓦爾人[10](由悅般、烏羅渾組成)。潘國鍵認為柔然乃東胡裔鮮卑雜胡。[11]

柔然始祖木骨閭是拓跋部奴隸。主要游牧在鄂爾渾河土拉河流域[12]。拓跋部的一部份南遷中原後,留下的部份進居陰山一帶。402年,首領社崘自號「丘豆伐可汗」,建庭於鹿渾(今蒙古國哈爾和林西北),合併附近的部落組成聯盟。

強盛

柔然最盛時,其勢遍及大漠南北,北達貝加爾湖畔與色楞格河,南抵陰山北麓,東北到大興安嶺,與地豆於(今內蒙古錫林郭勒西烏珠穆沁旗通遼市一帶)相接,東南與西拉木倫河庫莫奚契丹為鄰,西邊遠及準噶爾盆地伊犁河流域,巴爾喀什湖,並曾進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路諸國如烏孫服屬。在土拉河一帶打敗鐵勒

鮮卑人拓跋部創立的北魏政權曾多次與柔然互相征伐。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和太武帝拓跋燾、獻文帝均擊敗柔然牟汗紇升蓋可汗,肅清其在戈壁以南的勢力後,認為柔然人智力低下有如蠕蟲,下令改稱柔然為蠕蠕(其族名本來就有蛇的意思)[12]

衰亡

552年,柔然人在蒙古高原突厥土門可汗擊敗,汗國崩潰。柔然王室由鄧叔子率領,西支柔然南逃至西魏,西魏太師宇文泰不敢收留,將此部三千餘人收捕,交突厥使者全數斬殺於長安青門外。東支逃入北齊

還有一些柔然人逃至外興安嶺與貝加爾湖一帶的mukri(靺鞨),當時聚居區在今俄國布里亞特共和國赤塔州一帶,混入當地大室韋民族。大室韋人(也就是以尼倫迭列斤兩大部族組成的蒙兀國—黃金家族)是蒙古黃金家族的祖先。據一些歷史學家考證,中國東北地區的契丹民族也有柔然族源。

柔然可汗列表

蠕蠕

柔然

註釋

  1. 中華書局校勘本指出「漢」為訛字,應作「漠」[2]

參考

  1. 曹永年《關於柔然自號「皇芮」並宣稱「光復中華」——兼論十六國時期北方各族豪酋「俱僭大號,各建正朔」的潮流》,《中華文史論叢》2015年第2期(總第一一八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南齊書卷五十九·芮芮虜傳》記柔然云:「雖吳(指長江以南)、漢(指柔然)異域……」校勘云:「『漢』當作『漠』,各本並訛,今改。」
  3. 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二》
  4. 白烏庫吉,《東胡氏族考》,下編,p67-71
  5. 䕨田豐八. 下编. 东西方交涉史之研究. : 205. 
  6. 內田哈風. 下编. 北亚细亚史研究. : 205. 
  7. 馮家升. 蠕蠕国号考. 禹贡 . 
  8. 周偉洲. 柔然编. 敕勒与柔然.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9. 周建奇. 柔然族名试释. 內蒙古大學學報. 1998, (1). 
  10. 余太山. 柔然阿瓦尔同族论质疑. 文史: 99. 
  11. 潘國鍵. 《北魏與蠕蠕關係研究》.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88 [2015-11-16]. 
  12. 12.0 12.1 《魏書·蠕蠕傳》

延伸閱讀

  • 草原帝國
  • 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內田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