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宓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澳门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吳宓
出生(1894-08-20)1894年8月20日
 大清陝西省西安府涇陽縣安吳鎮安吳堡村
逝世1978年1月17日(1978歲-01-17)(83歲)
 中國陝西省涇陽縣
國籍 中國
職業比較文學家, 批評家, 教育家,詩人
配偶陳心一
鄒蘭芳
親屬女兒:吳學昭

吳宓(1894年8月20日—1978年1月17日),原名玉衡,後改陀曼,又改,字雨生,又作雨僧[1],筆名餘生陝西涇陽人,比較文學家、西洋文學家,學衡派代表人物。

生平

1894年8月20日,吳宓出生於陝西省涇陽縣安吳鎮安吳堡村。生父為吳建寅,四歲時生母李氏病逝,祖母將吳宓過繼給叔父吳建常。自幼聰慧好學。[2]

1911年,吳宓入清華學堂中等科,1916年畢業於清華留美預備學校高等科。1917年,23歲的吳宓赴美國留學,攻讀新聞學。1918年,改讀西洋文學,畢業於维珍尼亚大學英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後入哈佛大學研究生院比較文學系,獲碩士學位。留美五年間,吳宓對19世紀英國文學尤其是浪漫詩人作品的研究下過相當的功夫,有過不少論著。

1921年,吳宓回國,即受聘在南京高師國立東南大學文學院任教授,講授世界文學史等課程,並且常以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學整理和中國儒家學說這四大傳統作比較印證。吳宓在東南大學與梅光迪柳詒征共同主編於1922年創辦之《學衡》雜誌,11年間共出版79期,於新舊文化取徑獨異,持論固有深獲西歐北美之說,未嘗盡去先儒舊義,故分庭抗禮,別成一派。這一時期他撰寫了「中國的新與舊」「論新文化運動」等論文,采古典主義,抨擊新體自由詩,主張維持中國文化遺產的應有價值,嘗以中國的白璧德自任。他曾著有《吳宓詩文集》、《空軒詩話》等專著。

1924年,吳宓離開東南大學後到東北大學清華大學外文系任教授,1925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籌備主任,以後又在昆明西南聯大、成都燕京大學武漢大學重慶女子師範學院等校擔任教授。1929年9月,錢鍾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成為吳宓的得意門生,師生間常有詩詞贈答與唱和,然而1937年因錢鍾書一篇書評,師生關係曾緊張了多年。吳在清華期間,曾於1930年遊學歐洲,遍歷蘇、英、法、德、比、瑞士諸國,又在牛津大學巴黎大學修學年余,所學極博。執教清華期間,吳宓是「清華的一個精神力量。」[3]

吳宓於1941年被教育部聘為首批部聘教授。1943年至1944年吳宓代理西南聯大外文系主任,1944年秋到成都燕京大學任教,1945年9月改任四川大學外文系教授,1946年2月吳宓推辭了浙江大學河南大學要他出任文學院院長之聘約,到武昌私立武昌中華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校務委員會委員,1947年1月起主編《武漢日報·文學副刊》一年,其間清華大學梅貽琦陳福田一再邀他回去。至1949年廣州嶺南大學校長陳序經以文學院院長之位邀他南下,且其好友陳寅恪亦在嶺南,教育部長杭立武邀他去台灣大學任文學院長,女兒要他去清華大學,而他即於4月底飛到重慶到相輝學院任外語教授,兼任梁漱溟主持的北碚勉仁學院文學教授,入蜀定居了。1950年4月兩院相繼撤消,吳宓到新成立的四川教育學院,9月又隨校合併入西南師範學院歷史系,後到中文系任教。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迫害,1971年病重,右眼失明,左眼白內障嚴重,返回重慶養病。1978年1月14日因突發老年性腦血管疾病入院治療,1月17日病逝於解放軍513野戰醫院,終年84歲。

腳註

  1. 張弘. 吴宓:理想的使者. 北京: 文津出版社. 2005: 1–2. ISBN 7-80554-487-5. 
  2. 自編年譜(1995年),第22頁
  3. 賀麟:「吳宓先生是當時清華的一個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 吳學昭整理. 吴宓日记.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8.03. ISBN 7-108-00932-3. 
  • 吳學昭整理註釋. 吴宓日记续编.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6.04. ISBN 7-108-02413-6. 
  • 吳宓. 吴宓自编年谱. 三聯書店. 1995年12月. ISBN 9787108007643. 
  • 吳學昭. 吴宓与陈寅恪.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4.09. ISBN 978-7-108-05021-2. 
  • 李繼凱,劉瑞春選編. 追忆吴宓.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01. ISBN 7-80149-403-2. 
  • 李繼凱,劉瑞春選編. 解析吴宓.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01. ISBN 7-80149-407-5. 
  • 傅宏星. 吴宓评传.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12. ISBN 978-7-5622-3764-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