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允

出自求聞百科

董允(2世紀?—246年),字休昭三國時期蜀漢的大臣,與蔣琬費禕諸葛亮逝世後同掌蜀漢軍政。董允在世時,黃皓畏懼董允而不敢作歹。

生平

思量秉正

董允的祖上曾是益州巴郡江州人,所以父親董和舉家從荊州南郡枝江搬遷到益州,之後在益州牧劉璋手下為官。

此後,劉備奪得益州,繼續信任董和。立太子劉禪時,又選中董允為太子舍人,後調任洗馬。223年,劉禪即位,升董允為黃門侍郎。227年,後來諸葛亮準備北伐,駐於漢中,諸葛亮擔心成都的劉禪,於《出師表》中提到郭攸之費禕、董允之名,希望劉禪多多聽取他們的意見,更升董允為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率宿衛親兵。

翼贊王室

其間董允曾勸劉禪不應立過多后妃,認為:「古者天子后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劉禪最終都不聽,但仍憚忌董允的威嚴。當蔣琬益州刺史時,上書劉禪,希望能賜費禕及董允爵位、領土,但董允始終推辭不受。劉禪漸漸長大,寵愛宦官黃皓,黃皓更想擅權專政,董允每每上諫劉禪,下責黃皓,令黃皓始終無法為所欲為,董允在位時,黃皓之位都不過黃門丞

243年,加封為為輔國將軍。244年,任侍中守尚書令一職,為大將軍費禕的助手。在246年逝世。

特徵

董允有威嚴,黃皓也因其威嚴而不敢作亂;而且謙虛、禮賢下士。有一次董允與費禕、胡濟等相約遊玩宴飲,一切已經準備好,正好碰上小官董恢前來謁見,見董允準備出行便徘徊著想離開,但董允不准,他認為:「我出行本來是為和同道中人遊玩暢談,現在你親自前來,正是大家互訴衷腸的時候,放棄這次會談去宴遊,實在不合道理啊。」決定不去遊玩,費禕等也不準備了。董允以身作則、並指引著下士的操行。[1]

軼事

費禕擔任後軍師辦理公事時,閱讀公文簡單帶過,一眼就懂裡面的意思,亦早上辦公、吃喝玩樂、見客和玩圍棋,都不荒廢公務。董允替代費禕擔任尚書令的時候,想試著去學費禕這樣的生活,反而在十天之後令到很多公務都滯留,因此董允對費禕這樣的行為感嘆佩服。[2]

家庭

  • 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一起處理左將軍大司馬府之事。

評價

三國志評曰:「董允匡主,義形於色,皆蜀臣之良矣。」

  • 蔣琬:「允內侍歷年,翼贊王室。」
  • 裴松之:「以允名位優重,事跡逾父。」
  • 葛芝:「雖大臣如費禕、董允,名將如趙雲、關張之屬類,多奉仰成規,未聞有捐而不與之意。」

當時蜀人稱諸葛亮蔣琬費禕及董允為:「四相」、「四英」。

列傳質疑

裴松之為這裡作注時覺得奇怪,因為董允是《三國志》父子合傳唯一區別分開的人物。縱觀《三國志》全文,一些名臣有出名的兒子合併為一傳(如陳群之子陳泰陸遜陸抗父子等),董允是董和的兒子,卻跟上述人物不同。[3]

參考資料

《三國志‧蜀書‧董允傳》

  1. 允嘗與尚書令費禕、中典軍胡濟等共期遊宴,嚴駕已辦,而郎中襄陽董恢詣允脩敬。恢年少官微,見允停出,逡巡求去,允不許,曰:「本所以出者,欲與同好遊談也,今君已自屈,方展闊積,捨此之談,就彼之宴,非所謂也。」乃命解驂,禕等罷駕不行。其守正下士,凡此類也。
  2. 《三國志·費禕傳·禕別傳注》:於時軍國多事,公務煩猥,禕識悟過人,每省讀書記,舉目暫視,已究其意旨,其速數倍於人,終亦不忘。常以朝晡聽事,其間接納賓客,飲食嬉戲,加之博弈,每盡人之歡,事亦不廢。董允代禕為尚書令,欲斅禕之所行,旬日之中,事多愆滯。允乃嘆曰:「人才力相縣若此甚遠,此非吾之所及也。聽事終日,猶有不暇爾。」
  3. 《三國志·蜀志九》:臣松之以為陳群子泰,陸遜子抗,傳皆以子繫父,不別載姓,及王肅、杜恕、張承、顧劭之流,莫不皆然,惟董允獨否,未詳其意,當以允名位優重,事跡踰父故邪?夏侯玄、陳表並有騂角之美,而亦如泰者,魏書總名此捲雲諸夏侯曹傳,故不復稍加品藻。陳武與表俱至偏將軍,以位不相過故也。


蜀漢四英
諸葛亮 | 蔣琬 | 費禕 | 董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