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之戰

出自求聞百科
樊城之戰
三國戰役的一部分

清朝關於樊城之戰的畫作
日期漢建安二十四年七月至十二月
219年8月至220年2月初[1]
地點
結果 劉備失去荊州三郡,關羽被殺,孫劉聯盟正式破裂
夷陵之戰爆發
領土變更 曹操守住襄、樊,孫權奪得原屬劉備的南郡武陵郡零陵郡
參戰方
東漢中央政府
江東集團
漢中王荊州軍隊
指揮官與領導者
東漢曹操曹仁滿寵徐晃于禁 投降龐德 
江東集團:孫權呂蒙陸遜潘璋朱然周泰
漢中王荊州軍:關羽 關平 趙累廖化麋芳 投降士仁 投降
兵力
不詳 不詳
傷亡與損失
不詳 不詳

樊城之戰,亦可稱為關羽北伐,是漢末三國時期的一場重要戰役。此役中劉備大將關羽父子被孫權俘殺,劉備治下的部分荊州完全落入孫權手中,劉備與孫權關係破裂,此後發生夷陵之戰

219年(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已經穩定益州漢中,荊州守將關羽見時機成熟,遂北伐曹操。關羽首先進攻樊城,樊城守將曹仁急求援軍,魏王曹操先後派出徐晃張遼裴潛呂貢援救曹仁,自己亦親征,不過張遼和曹操未到,樊城之圍已經解除。

因為曹操派人連絡孫權,希望孫權從關羽背後偷襲荊州。由於劉備占領並由關羽駐守的南郡本是孫權讓給劉備的地方又位於孫權領地上游,且關羽又勢力過大令孫權不安,故此孫權接受曹操的意見,聯合討伐關羽,派呂蒙指揮荊州行動。當時關羽剛被徐晃擊敗,意圖撤退,得知大本營南郡已失,唯有退守麥城,最後突圍時被擒,被孫權斬首。

背景形勢

208年(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後,劉備取得荊南四郡,關羽受封襄陽太守,此時襄陽及樊城為曹操所有。劉備向孫權借得南郡江陵(故楚郢都)及公安。孫權曾邀劉備共同進軍益州,劉備託辭拒絕。211年,劉備入蜀時,以關羽總督荊州事。

215年(建安二十年),孫權知道劉備已奪得益州,希望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2]。劉備卻說:「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相與耳。」雙方一度為此軍事衝突,直到曹操進攻漢中張魯,威脅蜀地,劉備迅速和孫權協議以湘水平分荊南,武陵零陵歸劉,長沙桂陽歸孫[2]。然而雙方關係已趨惡化,孫權曾嘗試聯姻關羽,但關羽拒絕且辱罵使者。

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再進軍漢中夏侯淵張郃軍與劉備軍相持不下,而曹操曹彰的援軍未有幫助,最後曹操無功而還,大班回師,劉備得漢中。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過程

曹仁南征

218年十月之前劉備漢中之戰的戰果為2敗1平,諸葛亮接受楊洪「若無漢中,則無蜀矣」的意見,立即發兵援救,曹仁也在這段時間屯兵樊城準備南征關羽,但同年十月侯音在宛叛魏,曹仁率軍平叛並於219年正月屠宛,不過219年黃忠在斬殺夏侯淵之後,曹魏陷入被動,曹仁也只好轉為守勢。

水淹七軍

水淹七軍,龐德被困於水中

219年七月,關羽率領部隊北伐荊州北部樊城,曹操派出大將于禁率領七軍(每一萬二千五百士兵稱作一軍[3])援救襄樊。八月連綿大雨,漢水暴漲,水高五至六丈,于禁所率領的七軍全為漢水所淹。于禁、龐德上高處迴避。關羽乘機領水軍攻擊于禁、龐德,龐德披甲持弓,向關羽的軍隊射箭,射出的箭箭無虛發,但龐德麾下將軍董衡、部曲將軍董超有意投降,被龐德所處斬。關羽帶兵加緊進攻,而龐德的箭亦射盡。龐德對其部將成何[4]說:「吾聞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我聽說,良將不會怯死而苟且免死,烈士不會詆毀志節而苟活求全,今日就是我死之日子。)」龐德愈戰愈勇,但最後部下僅剩三人,龐德遂乘小船欲逃往曹仁處,但小船入水而浸,被生擒。

威震華夏

關羽進軍漢水
關羽擒獲龐德

被俘的于禁投降關羽,關羽亦想勸降龐德,說:「卿兄在漢中,我欲以卿為將,不早降何為?(你堂哥龐柔現在在漢中(歸劉備控制),我欲用你為我軍將領,為何不儘早投降?)」龐德寧死不降,並留下一句遺言:「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關羽將其處斬。曹操知道兵敗後,歎息說:「吾知于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及龐德邪!(我認識了于禁三十年,為何臨危處難時,于禁反而不及剛投靠魏之龐德!)」關羽取得重大勝利,獲于禁降兵三萬,附近盜賊皆投靠關羽,一時威震華夏。關羽再派兵圍攻襄陽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遂降。十月,陸渾變民孫狼亦殺縣政府主簿,投靠關羽,關羽命其作游擊工作。當時,劉備軍之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來皆嫌關羽輕己。麋芳、士仁供給軍資不悉相及關羽大軍所需,關羽言:「還當治之」,二人咸懷懼不安[5]

大軍鎮壓

孫權大將呂蒙以治疾為名,退還建業,改代以「意思深長,而未有遠名」之陸遜。關羽意大安,無復所嫌,果然稍撤後備兵以赴樊城前線,後方南郡空虛。

此時,曹操欲遷漢獻帝許都,避關羽之銳氣,但司馬懿蔣濟勸阻,他們指出孫權可以牽制關羽。十月,孫權見關羽勢力已經難以控制,也向曹操表示願意討伐關羽。當時關羽面對大軍降於自己帳下,糧食供應出現問題,所以於閏十月派人搶奪孫權的湘關米糧。所以曹操派人連絡孫權,叫其出兵偷襲關羽後防。曹操將駐守宛城徐晃豫州呂貢兗州裴潛曹植作援軍,再將張遼從合肥調往樊城以抗關羽,自己亦親征。但行軍之日,曹植被曹丕灌醉,無法出兵。魏謀臣桓階認為,曹仁呂常便足以抵抗關羽,曹操遂至摩坡停下,派將領朱蓋殷署率十二隊部隊增援徐晃。為了拉攏孫權,曹操也答應割讓漢水以南的襄陽等地,並撤走在合肥、居巢的軍隊,讓孫權偷襲時可以無後顧之憂。

白衣渡江

閏十月[6],已下決心爭奪荊州的孫權決定征討關羽,先派呂蒙攻打南郡公安、江陵。呂蒙以數萬精兵埋伏於船,部分則假扮商人,劉備士兵不覺有詐,吳軍襲取江邊屯候,將烽火台所有士兵縛好,並悄悄地襲取劉備所部之荊州,故關羽未知荊州遭襲。呂蒙順利到達南郡公安、江陵,守將士仁麋芳投降。呂蒙優待荊州百姓,下令軍隊不可擅取百姓東西,並發放荊州內的儲備軍糧供給當地百姓,得到民眾讚許。

敗走麥城

參見:麥城之戰

包圍襄樊的關羽與曹魏援軍徐晃交戰,接連遭到擊敗,降劉備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郡長戰死,時為閏十月初九(12月3日)[1][7]。但關羽有船而徐晃沒有船,所以雖然樊城解圍,但襄陽仍然被關羽圍困無法與曹軍溝通。曹操聞關羽走,恐諸將追之,疾敕曹仁坐視孫劉相鬥,以防孫權轉攻曹操。之前曹操答應為孫權襲擊荊州保密,但並不希望孫權真的順利奪取荊州,為了振作守軍士氣和動搖關羽軍心,仍然採納董昭建議故意向襄樊守軍和關羽泄露消息,也料定關羽不會聞訊撤軍(如關羽撤軍則襄樊解圍,也合曹操之意)。關羽果然因為覺得江陵、公安守御堅固、樊城早晚可以攻克而沒有撤軍。

十一月,陸遜攻陷秭歸枝江夷道,守長江西陵峽口。期間,宜都郡守樊友逃跑,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秭歸大姓文布、鄧凱皆被陸遜大敗,關羽從三峽逃入益州的道路斷絕。關羽輜重也被孫權襲擊。關羽得知荊州後方已失,也知道自己親自打造的江陵城不是自己所能重新攻克的,只得退守麥城。期間關羽派使者與呂蒙交涉,呂蒙故意讓使者們知道自己善待荊州軍的家屬,關羽部下士卒多是荊州人,因而無心戀戰,紛紛逃亡,抵達麥城時,士卒只餘下不足數百人。但後世田福生推算,關羽敗退至麥城時,軍隊應當還有2萬左右。因為根據麥城的規模,加上城外有數萬吳軍圍困,僅僅幾百人,無法固守麥城一個月。[8]

十二月,關羽決定突圍,希望能回到益州。關羽在城上立幡旗,做假人,假裝投降,突圍而出,走臨沮小路,「兵皆解散,尚十餘騎[9]」。關羽在夾石被吳軍馬忠部的絆馬索所重傷,最後在章鄕被馬忠部下所擒,被孫權斬殺。至此,孫權得南郡、武陵郡及零陵郡,佔有荊州大部,襄樊之戰正式結束。

後續影響

如前所述,曹軍解襄樊之圍後未有反攻。孫權在殺了關羽後,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有一說是為了嫁禍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隆重厚葬了關羽首級,孫權也以諸侯禮葬關羽屍體。忠於劉備的荊州地方官樊伷習珍等的起事亦被孫權鎮壓。

220年,呂蒙去世。同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繼魏王位,是年篡漢,建立魏朝。孫權的軍隊路過襄樊,曹丕誤以為孫權會攻打自己而襄陽、樊城已經沒有糧食無法抵禦,於是命曹仁燒毀二城棄城而去,但孫權當時正交好曹丕,並沒有占領,曹丕因而後悔。後來沒有城防的襄陽仍然為孫權所占,雖然曹操生前曾答應割讓襄陽給孫權,但不久曹丕就以孫權未得自己批准就擅自奪取襄陽為由派曹仁、徐晃奪回了襄陽。

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決定起兵伐吳。是年,張飛被部將所害。劉備不聽眾臣勸告,堅持伐吳,是為夷陵之戰,起初進軍順利,但東吳大都督陸遜採取堅守不戰的策略,蜀漢進軍困難。最後於222年被陸遜用火攻擊敗,退至永安,223年託孤於諸葛亮後去世。之後,蜀吳關係緩解,終朝不再有大戰。

255年的淮南二叛王朗之子王肅司馬師進言時亦引用此戰的關羽軍士形容毌丘儉的處境,司馬師因而通過掌控淮南將士家屬最終擊破了毌丘儉、文欽的軍隊。[10]

參戰人物

曹魏
孫吳
蜀漢
  • 前將軍關羽(兵敗被殺)
    • 將軍關平(兵敗被殺)
    • 都督趙累(東吳所俘,後事不詳)
    • 荊州主簿廖化(投降東吳後逃歸)
    • 荊州治中從事潘濬(投降東吳)
    • 民變首領孫狼(陸渾變民,歸順關羽)
    • 南郡太守麋芳(守江陵,投降東吳)
    • 公安太守士仁(守公安,投降東吳)
    • 宜都太守樊友(棄城逃走)
    • 房陵太守鄧輔(大敗,後事不詳)[16]
    • 南鄉太守郭睦(大敗,後事不詳)
    • 零陵太守郝普(投降東吳)
      • 武陵從事樊伷(兵敗被殺)
    • 振威將軍劉璋(投降東吳)
    • 將軍詹晏(大敗,後事不詳)[17]
    • 將軍陳鳳(投降東吳)
    • 文布(秭歸大姓,投降東吳)
    • 鄧凱(秭歸大姓)[18]
    • 將軍習珍(自殺)
    • 副軍將軍劉封(拒援關羽,後引咎被殺)
      • 將軍孟達(拒援關羽,投降曹魏)
    • 上庸太守申耽(投降曹魏)
    • 西城太守申儀(投降曹魏)

後世評論

劉備反應

章太炎在所著的《訄書》中認為,荊州之失,關羽難辭其責,自身也為孫權所殺。但半年的攻防戰中,蜀中竟不派兵往援,任其覆滅:「關羽,世之虎臣,……功多而無罪狀,除之則不足以厭人心,不除則易世所不能御」,認為諸葛亮因關羽破壞隆中對所需要的「聯吳抗曹」政策,「故不惜以荊州之全土假手於吳,以隕關羽之命。」[19]但失去荊州及數萬將士,無論對劉備集團還是對諸葛亮的隆中對都是重大打擊,且並無記載能證明諸葛亮明知孫權有異動而不作為,或其能不經過劉備而自行決定是否出兵援助關羽。關羽除在北伐初期連戰連捷時曾向劉封孟達請求增兵外,並未求援於益州,且呂蒙襲取荊州在建安二十四年閏十月,劉備部下宜都太守樊友等逃走在十一月,陸遜即佔領秭歸,道路斷絕,劉備方已難派出援軍,而此時距十二月關羽敗亡只有一個月了。[20]後來章太炎又稱自己「少時所稱云爾,晚涉季世,益窺古人用心」,承認自己當初閱歷不夠,臆猜了古人,認為關羽雖然未能較好地落實蜀吳聯盟,但「其才可輔而用也」,劉備、諸葛亮沒有除掉他的理由[21]

得知關羽死訊後,魏國廷臣討論劉備是否會為關羽報仇,群臣都認為蜀國實力弱小,唯一的名將關羽死後將不會採取行動,只有劉曄認為劉備一定會為「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的關羽起兵報仇[22]

曹操戰略

宋末元初胡三省認為:徐晃營迫關羽圍如此而不能制,即使呂蒙不襲取江陵,羽亦必為曹操所破,而操假手於蒙者,欲使兩寇自敝,而坐收漁人、田父之功也[23]

孫權破盟

明朝鍾惺認為,孫權呂蒙攻破劉備,使曹操得利,最終大勢三家歸晉,孫吳得不償失[24]

時下引用

此戰在光榮的真·三國無雙2中開始為可玩關卡。

參考文獻

注釋

  1. 1.0 1.1 兩千年中西曆換算
  2. 2.0 2.1 三國志 魯肅傳 呂蒙傳
  3. 孫子略解/04 曹操曰:《司馬法》曰:「萬二千五百人為軍。」
  4. 三國演義》描寫他最後被關公一箭射死,史書沒有提及他的結局。
  5. 《三國志/卷36#關羽》
  6. 《三國志·魏武帝紀》:(建安二十四年)冬十月,軍還洛陽。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三國志·吳主傳》:閏月,權征羽,先遣呂蒙襲公安,獲將軍士仁。
  7. 全三國文·卷二十四》引《賀捷表》句末:建安廿四年閏月九日,南蕃東武亭侯臣繇(鍾繇)上。
  8. 田福生 著 《關羽傳》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7年出版 ISBN 978-7-5034-2022-1 第十二章 孤立無援,飲恨千古 第三節 兵敗麥城,章鄉之難 之 困守麥城
  9. 《三國志 吳書 吳主傳》
  10. 《三國志·魏志十三·王朗子肅傳》:明年春,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反,景王謂肅曰:「霍光感夏侯勝之言,始重儒學之士,良有以也。安國寧主,其術焉在?」肅曰:「昔關羽率荊州之眾,降于禁於漢濱,遂有北向爭天下之志。後孫權襲取其將士家屬,羽士眾一旦瓦解。今淮南將士父母妻子皆在內州,但急往御衛,使不得前,必有關羽土崩之勢矣。」景王從之,遂破儉、欽。
  11. 《三國志·魏志十八·龐德傳》:將軍董衡、部曲將董超等欲降,德皆收斬之。
  12. 《三國志·魏志十七·徐晃傳》:太祖復還,遣將軍徐商、呂建等詣晃
  13. 《三國志·徐晃傳》:太祖前後遣殷署、朱蓋等凡十二營詣晃。
  14. 《三國志·李通傳》曹丕詔:(李)基兄緒,前屯樊城,又有功
  15. 《三國志·吳志十三·陸遜傳》:遜遣將軍李異、謝旌等將三千人
  16. 《三國志·陸遜傳》:異將水軍,旌將步兵,斷絕險要,即破晏等,生降得鳳。又攻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大破之。秭歸大姓文布、鄧凱等合夷兵數千人,首尾西方。
  17. 《三國志·陸遜傳》:遜遣將軍李異、謝旌等將三千人,攻蜀將詹晏、陳鳳。異將水軍,旌將步兵,斷色險要,即破晏等,生降得鳳。
  18. 《三國志·陸遜傳》:秭歸大姓文布、鄧凱等合夷兵數千人,首尾西方。遜復部旌討破布、凱。布、凱脫走,蜀以為將。遜令人誘之,布帥眾還降。
  19. 《訄書》第三十六《正葛》
  20. 《資治通鑑_(胡三省音注)/卷068》:冬,十月,……(呂)蒙入江陵,……十一月,漢中王備所置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於遜。遜請金、銀、銅印以假授初附,擊漢將詹晏等及秭歸大姓擁兵者,皆破降之,前後斬獲、招納凡數萬計。權以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屯夷陵,守峽口。關羽自知孤窮,乃西保麥城。……權先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於章鄉,斬之,遂定荊州。
  21. 《思葛》
  22. 《三國志/卷14》:「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曄獨曰:「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23. 《資治通鑑_(胡三省音注)/卷068》
  24. 《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