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盪山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雁盪山
Yandang Mountains
北雁盪山的奇峰怪石
地理
位置 中國浙江
清朝狀元錢維城繪《雁盪圖》

雁盪山,簡稱雁山,坐落於浙江溫州市,分為北雁盪山、中雁盪山、南雁盪山。北雁盪山最為有名,一般雁盪山特指北雁盪山。北雁盪山、中雁盪山均位於溫州市北部樂清境內。北雁盪山總面積450平方千米,部分位於永嘉縣及溫嶺市,東、北分別與台州市溫嶺市黃巖區接壤,西、南與溫州市永嘉縣相鄰,東南隔樂清灣與台州市玉環市相望,地理位置在北緯28.35°~28.55°、東經120.00°~121.31°之間,屬括蒼山支脈。最高峰百崗尖海拔1150米。

雁盪山是中國十大名山之一,三山五嶽之一,山水奇秀,天開圖畫,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史稱「東南第一山」,北宋科學家沈括贊稱:「溫州雁盪山,天下奇秀。」明朝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考察雁盪山之後在遊記中感嘆:「欲窮雁盪之勝,非飛仙畸人不能瞰其肺腑」、「銳峰疊嶂,左右環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觀」、「層崖怪峰,變換闔辟,與雲霧爭幻」。[2]

雁盪,原意鴻雁梄息的水盪。雁盪山西部高峰頂有一湖,舊《浙江通志》載:「雁盪山在溫州府樂清縣東九十里,高四十里,上有湖,方可十里,水常不涸。春雁歸時多宿於此,故名。」。亦有「崗頂有湖,蘆葦叢生,結草為盪,秋雁宿之」故而山以鳥名。

雁盪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十大名山之一,國家首批AAAAA級景區。它形成於1.2億年前,是一座典型的白堊紀流紋質古火山

主要景區包括靈峰三折瀑靈岩大龍湫雁湖顯勝門仙橋羊角洞,東園區為方山長嶼硐天,西園區為楠溪江。其中靈峰靈岩大龍湫被稱為「雁盪三絕」。

2005年2月11日,雁盪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地質公園

歷史

雁盪山開山祖師相傳是西域高僧諾詎羅,東晉永和年間(345-356)來到雁盪山。唐朝以前的官方史籍稱雁盪山為芙蓉山,《隋書・地理志》載:「永嘉郡內有芙蓉山」。以「雁盪」或「雁」名山,在初唐時確定,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年。最早以「雁盪」用作山名的人,是初唐高僧、天文學家一行(673~727),一行畫天下山川為二戒時曾說:「南戒山川盡於雁盪」。草書大家釋懷素在《與律公書》中又二次提到「雁盪」之名:「雁盪,自古圖牒未嘗言者,山頂有大池,相傳為雁盪。下二潭,為龍湫,山南有芙蓉峰,下有芙蓉驛。」其中二「雁盪」,前指雁盪山,後指雁湖。《西竺經》:「諾詎羅尊者居震且東南大海際,山以鳥名,村以花名。」「山以鳥名」即「雁山」,「村以花名」即「芙蓉村」。「雁盪山」又作「雁宕山」。《正字通》:「(盪)與宕通」,但清樂清籍文士施元孚(1706~?)則稱:「盪以水言,宕以石言」,意「雁盪山」者,以雁湖言,「雁宕山」者,以山峰多石言。

民國初,雁盪山大荊人蔣叔南,大力開發雁盪,為雁盪山的中興之主。

地理

雁盪山屬括蒼山系支脈南端,整體山勢東北、西南走向。山峰高大,高差通常在二百米左右,百崗尖、雁湖尖、凌雲尖、烏岩尖,合稱「雁盪四尖」。主峰百岡尖,由三尖合成,東尖較低,西尖最高,海拔1150米,與西部海拔1056米的雁湖尖雄武屹立於雁盪山腹地,統領周圍連綿起伏百來山峰。

雁盪山系是由中生代、白堊紀的火山爆發所形成,距今約有1.2億年,核心區全由厚流紋岩組成。是古太平洋伊邪那岐板塊向亞州大陸俯衝過程中,地殼、地函相互作用的產物,屬環太平洋亞州大陸邊緣火山帶中一座白堊紀流紋質破火山,經斷裂切割抬升而成為典型性的破火山立體模型。[3]同時也是世界範圍內這一年代中最具典型性、最具完整性的座古火山,噴發年代早於太平洋安第斯山火山帶、美國西部火山帶和俄羅斯遠東火山帶。先後噴發過四次和一次岩漿侵入,形成了四個火山岩石地層和一個岩漿侵入岩石地層,被世界地質學界稱為「古火山博物館」、「是一本記錄復活型破火山的書」和「雁盪山地貌」。

組成雁盪山奇峰怪石的岩質主要是火山噴發形成的的低矽流紋質熔結凝灰岩和侵人岩漿形成的石英正長岩。雁盪山在火山噴發形成之後,沒有沉積變形,而是經斷裂深切、抬升、崩落等地質作用形成了目前這種垂直節理髮育、岩石裸露、穹崖巨谷、奇峰怪石峭拔險怪、彫鏤百態和天生橋的地貌特徵。 [4][5]

沈括考察過雁盪山之後著文指出:「雁盪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干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干雪。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衝激,沙土尺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沈括的見解,比西方同類學說領先近七百年。

聯合國教文組織地學部主任埃德爾博士考察後說:「這是一首岩石、水流、生命組成的交響曲界一大奇觀。」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的專家考察雁盪山,認為「雁盪山不僅在地質學上有典型意義」、「如此優美壯觀的景色真是世界罕見」,確定大龍湫前山、方洞人工石行廊、中折瀑、靈峰天門峽等處為世界地質觀察點。雁盪山成為第一個以中生代火山地質地貌景觀為主題的世界地質公園。

雁盪山景區分布圖
雁盪山景區分布圖

氣候

雁盪山地處中國東南沿海,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侯。熱量豐富,光能充足,雨量充沛,水熱同期。年平均日氣溫為17.5℃,氣溫最高的七月份日平均氣溫27℃,氣溫最低的一月日平均氣溫5℃;年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年平均相對濕度77%,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溫和濕潤、氣侯宜人。

景區

雁盪山總景區東起羊角洞,西至鋸板嶺,北達六坪山,南到筋竹澗,東西寬二十五公里,南北長十八公里,面積達四百五十平方公里,景點最為集中的核心區一百九十平方公里。萬山疊嶂,翠峰爭雄,懸泉飛舞,險嶺深洞,清溪縈繞,潭石相映,觸目皆景,移步換景。

雁盪山按山中勝景以山體自然分布狀況劃分景區為「四谷二閤」六大景區。最早的景區劃分法南宋淳熙間樂清知縣袁采的《雁北盪山圖序》:「大勢東西四谷…西內谷有寺七…東內谷有寺四…左有谷南北閤」。

「四谷二閤」以山勢走向和溪水流域為基礎,各區又具有相對獨立的區域性。以馬鞍嶺為中心分為東谷和西谷,東谷和西谷又各自分為內、外二谷,統稱四谷。東內谷東起謝公嶺,西到馬鞍嶺,北至馬家山嶺,南到白雲岡。內有鳴玉溪、碧玉溪二條主要溪流,包括了今靈岩景區、三折瀑景區和靈峰景區的主景區部分。西內谷中有大錦溪貫穿南北,東起馬鞍嶺,西到東嶺,北至百岡尖,南達筋竹澗口,景區範圍即今大龍湫景區。西外谷則是指自東嶺以西、白岩以東、雁湖岡以南的芙蓉溪水系流域,範圍即今雁湖景區。東外谷指的是謝公嶺以東、蒲溪以西區域,今已取消,併入靈峰景區。南閤景區即今顯勝門景區,其範圍為百岡尖雁湖岡以北的南閤溪流域。北閤景區則是南閤以北的仙溪流域,今仙橋景區。二閣景區,有時又被稱為「盪陰山水」。許宗斌在《雁盪山筆記》中,描述二閣道「溪壑開闊,雲日澄鮮,清流映帶,綠樹繞村,雁盪好水多在此間。」

後因羊角洞歸宗雁盪,雁盪景區始以代表性景點劃分為八大景區,即今靈峰、靈岩、大龍湫、雁湖、中折瀑、顯勝門、仙橋、羊角洞景區。其中南閤景區更名為顯聖門景區,北閤更名為仙橋景區。

其他合稱有二靈一龍或三絕:靈峰、靈岩、大龍湫;六勝:二靈一龍加上梅雨岩、鐵城嶂和東石樑洞;八大觀:六勝加上仙橋、會仙峰;二十最:八大觀加上雁湖、梯雲谷、顯勝門、芙蓉峰、筋竹澗、常雲峰、玉霄峰、石門潭、散水岩、朝陽洞、碧雪洞、能仁寺等。

靈峰

因境內的靈峰取名,原東內谷部分和東外谷,東起蒲溪。西至烏岩尖,南到白溪,北際馬家山嶺,面積四十六平方公里。區內勝景繁多,歷史悠遠。自然人文景觀二十六峰、二十四岩十八洞、四寺二庵、三嶂五石一尖、三嶺四谷一天、五泉三瀑四潭、三溪二坑一湖、四橋七亭二坊等共一百三十二處。根據景點分布,可劃為靈峰、朝陽洞、東石樑洞、石門潭和五峰山五個小區。

景觀可分為日景、夜景和水景。日景主要為謝公嶺兩側奇峰巨嶂幽洞和寺觀建築,尤以鳴玉溪沿線為核心。朦朧夜色中,以合掌峰為中心的群峰幻化為惟妙惟肖的人和動物形象。水景主要是原東外谷的蒲溪(大荊溪)和石門潭。石門潭與靈峰山景東西呼應,可謂山奇水秀。

靈峰

景點主要集中在鳴玉溪附近,包括天冠峰、超雲峰、連霄峰、照膽潭、果盒三景、凝碧潭、塔頭嶺、靈峰寺、合掌峰、觀音洞、雙筍峰、犀牛峰、金雞峰、鋸板岩、千佛岩、歸善谷、雪洞、古竹洞、北斗洞、將軍洞、碧霄峰、真際谷等。

合掌峰是山中標誌性風景之一,歷來是游者讚嘆、文人騷客抒情吟誦的對象。合掌之名最早出現在元儒李孝光《游靈峰洞記》:「稍入,始見兩大石相倚如合掌。」但清以前史籍遊記中,都以靈峰統述。

靈峰和倚天峰相倚組成合掌峰的峰間裂隙觀音洞高一百十三米,深七十六米,寬十四米,洞中依勢而建的九層巍峨樓閣,建築構思巧妙。1963年著名新聞工作者、原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學鄧拓游此洞留詩讚:「兩峰合掌即仙鄉,九疊郄樓洞裡藏。玉液一泓天一線,此中莫問甚炎涼。」洞中現藏北宋崇寧年間劉允升父女辟洞石碑一方。

新開發的靈峰夜景主要有迎賓圖、月夜下夫妻峰、雄鷹峰和由以幾個民間故事結合幾處夜色中幻化出來酷肖人物和動物的奇峰組成連環畫似的夜景圖卷。夜幕降臨,在靈峰寺前花壇旁觀看,合掌峰成了一對如久別重逢熱烈擁抱的青年夫婦。

真際寺始建於宋大中祥符二年,熙寧元年賜額,為雁盪十八古剎之一。周圍有五馬回槽、石門樓、仙人疊塔、達摩過江、醉僧岩、石樓瀑、飲馬瀑、松筠瀑。

真際寺上溯北坑澗水一里,即為馬家山嶺,嶺兩側均長約四里,為溝通盪陰和盪陽的交通要道,明徐霞客、民國馬君武等名人皆登此嶺前往南閣村

朝陽洞

主景為五牌嶂和朝陽洞洞背。五牌嶂原名朝陽嶂,得名於五塊相倚直立的巨石。壁立千仞,奇峰夾持,陡峭險峻,三面絕谷,登臨令人心驚膽戰。

東石樑洞

為原東外谷景區,東石樑洞和接客僧具是極有名的景點。

謝公嶺是東內谷和東外谷的分水嶺,位於天冠峰南端,相傳謝靈運登此嶺遺落屐齒,遂名。

下嶺,遠眺老僧岩,恰如一僧虔誠地朝拜前方的大鐘,名老僧拜鍾。接客僧位於舊時溫台驛路東來的東外谷谷口,是入雁盪所見第一奇景,有迎客入山之意。高近70m,地處開闊,從東、西、南三方觀之始終是身軀直立拱手向南禮拜的僧人形像。亦名老僧岩、石佛峰、老僧拜鍾。明人林礦在遊記中寫道「登謝公嶺,回望老僧背石坐,右袖靠石,左足伸下著地,頭稍欺,尤神象,非形象也。」谷濫岩弄是通五峰山的大道,亦是通往盪陰兩閤的要道。

謝公嶺東麓,有洞口如虹,處雁盪東部,曰石樑洞,又名石虹洞。清施元孚「梁拔起洞左,懸跨如長虹」。宋慶曆二年洞外建石樑寺,熙寧元年賜額,為雁盪十八古剎之一。

五峰山

為元儒李孝光故里。五峰山由天馬峰、天雉峰、仙凌峰、大山峰和小山峰五座左右相連的山峰組成。東峰山下的田岙村的淀川溪是大荊溪在松坡溪、雙峰溪、智仁溪合流後的最初河流,溪水清澈平緩,注入石門潭。村內有山中保存最完全古宗祠。

石門潭

石門潭是山中第一大潭,長四百餘米,寬一百多米,深近四十米。兩側斷崖壁立如刀削,平時潭中水平如鏡,微風起時,碧波蕩漾。逢雨季上游山洪暴發,潭中白浪翻滾,氣勢逼人,攝人膽氣,有「險比三峽」之喻,懸崖上有摩岩石刻「雲生大澤」。

蒲溪穿石門潭而過,上接仙溪、雙峰溪、智仁溪,長約十里,為山中第一大河,亦是樂清境內第一大河,是夏日裡泛舟泅水浮筏的好去處。

大荊鎮是雁盪風景區最大的集鎮,有千年歷史,內有多處烽火台和蔗湖攀龍坊。

靈岩

得名於靈岩寺後屏霞嶂古名靈岩。靈岩景區東起響岩門,西至馬鞍嶺,南到飛泉寺,北達百崗尖,面積約九平方公里,有十八峰、二十一岩、十二洞、七石六嶂、三瀑六泉、二水二溪、二湖二潭、三嶺二坑、三亭三橋、三谷二門、一闕一塔、二寺一庵一軒等共一百多處景觀。地處東內谷西深處,風景卓異,據景區分布可分為響岩門、小龍湫、上靈岩、飛泉寺四個小區。

響岩門

響岩門與淨名谷緊緊相連,是進入靈岩景區的門戶。主景有響岩、雲霞嶂、蛤蟆岩、烏賊岩、道君岩、霞嶂洞、虎口洞等。

小龍湫

即靈岩寺所在的安禪谷,舊稱「雁山明庭」,安禪谷峰嶂林立;含珠谷乘電梯上臥龍谷,高山峽谷;從天柱嶺登龍天嶺而上,峭壁夾立。主景有鍾岩、鼓岩、玉屏風嶂、雙珠谷、靈岩寺、屏霞嶂(靈岩)、天柱峰、展旗峰、雙鸞峰、小龍湫、臥龍谷、龍鼻洞等。

靈岩寺是雁盪十八古剎之一,始建於宋太平興國四年,咸平二年賜額,曾有東南稱首剎之譽。

小龍湫落差近六十米,又名小瀑布,兩側奇峰夾道,竹木森森。

龍鼻洞位於靈岩寺後錦屏峰間,口西向,高百米,深三十餘米,洞中尚存摩岩石刻九十多處,稱「雁山碑窟」。

上靈岩

景色高曠明朗,主景為紫微嶂、龍洞、玉屏峰、方洞行石廊、大黿坑等。

飛泉寺

處於海撥約四百米的白雲岡上,東南眺樂清灣,北望觀音峰、玉屏峰。

飛泉寺是雁盪十八古剎之一,始建於宋天禧二年,熙寧元年賜額,原址西內谷燕尾瀑上游。

大龍湫

因境內的大龍湫瀑布而得名,原西內谷全境。東起馬鞍嶺,西至桐嶺,南起筋竹澗口,北至百岡尖。面積約三十八平方公里。有十六峰、十四岩、七石五嶂、六洞二闕三門、六瀑三溪、十潭一峽、六寺四庵、七亭一軒一院、八嶺二尖、二橋一鑊等一百一十處景點。另有兩天然龍字和一奔馬圖。本區有雁盪十八古剎中的六座,佛教文化深厚。大龍湫瀑以其197米的中國最大單級落差被譽為「天下第一瀑」。據景區分布可分為西城闕、大龍湫、羅漢寺、能仁寺、筋竹澗五個小區。

西城闕

處於石城嶂西段與參差峰之間的天然大裂闕,又名仙門、鑊竈門。主要景點有石城嶂、參差峰、普明寺、寶陀岩、天柱寺、七賢祠等。

普明寺,一名普門寺,雁盪十八古剎之一,始建於宋咸平三處,熙寧元處賜額。天柱寺建於宋太平興國二年,雁盪十八古剎之一。

雁山書院又名七賢寺,祀宋王十朋胡彥卿、元李孝光朱希晦、明章綸謝省謝鐸七位雁盪山籍先賢。

大龍湫

主景有龍湫院、常雲峰、千佛峰、石碑峰、抱兒峰、剪刀峰、大龍湫、連雲嶂、道松洞、龍湫背、白雲嶺、湫背潭、上龍湫等。

常雲峰位於馬鞍嶺北,峰高觸天,常有雲霧繚繞,為雁盪第三高峰。

大龍湫為大錦溪源,在連雲嶂之內,為中國單級落差最大的瀑布,是雁盪標誌性景觀。因大龍湫在連雲嶂包圍之中,山風迴旋,瀑水如雲霧飛揚,若遇恰當時機,彩虹隨瀑水飛舞,甚為壯觀。袁枚在《大龍湫》中稱「龍湫山高勢絕天,一線瀑走兜羅綿。五丈以上尚是瀑, 十丈以下全為煙。況復百丈又千丈,煙雲水霧難分焉……」

大龍湫

羅漢寺

西邊的桐嶺(東嶺)及芙蓉峰是大龍湫景區和雁湖景區的分水嶺,主景有羅漢寺、芙蓉峰、朝陽峰、東洞、石行廊等。

羅漢寺是雁盪十八古剎之一,位於芙蓉峰東麓小山谷中,始建於宋太平興國二年,熙寧元年賜額「羅漢禪寺」。

能仁寺

在本區南大錦溪與羊瑞坑溪交匯處,主景有能仁寺、燕尾瀑、炎火熖山、丹芳嶺、大屏峰、宋元大鐵鑊、化僧亭等。

能仁寺始建於宋咸平二年,寺在常雲峰下,名常雲院。咸平四年賜名承天寺,政和七年改能仁寺。為雁盪十八古剎首剎之首。寺東北為常雲峰,東是戴辰峰(對仁峰),南為炎火焰峰,西是大屏山,寺後為大殿山,處群山環繞,明末何白稱「茲寺四山映帶,若剖千葉青蓮而中建寶王剎」。

筋竹澗

起於能仁寺前雁渡堤遺址,下至筋竹澗口,全長六七里,俗名下培坑。澗中巨石布列,瀑潭連璧,峰巒聳立。上段名經行峽,下段名筋竹澗。

顯勝門

因境內的顯勝門取名,原南閤景區。東北起橫溪頭,西至與永嘉縣接壤的鋸板嶺;南至雁湖岡、北到大帥岩,面積約五十平方公里。計有十峰、十一岩、一嶂五洞、二石二門、六潭一溜一溪及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處等景點共五十二處。本區範圍狹長,景點主要分布在南閤溪(九折溪)兩岸,根據風景分布,大致可分為南閤、顯勝門、龍溜、散水岩四個小區,其中以南閤和顯勝門二處景點較多,特色突出。有馬家嶺古道和靈峰相連,雁湖嶺古道(即連霄嶺)和雁湖連接,遊人可從南閤古村翻越馬家嶺進入靈峰,從砩頭翻越雁湖崗進入雁湖,沿途古木參天,流水淙淙,鳥鳴聲不絕於耳,曲徑通幽,深受登山愛好者的青睞。

南閤

南閣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忠直名臣章綸故里,位於雁盪山北麓,是雁盪山顯勝門景區的入口處,地處靈峰景區、仙橋景區和顯聖門景區之間,村落面山臨水,阡陌縱橫,風光旖旎,猶如世外桃源。村內現有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南閣牌樓群,為我國江南地區現存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石結構牌坊群,在一百五十餘米的中直街上一字排開,氣勢恢宏,被譽為「天下第一牌樓群」。擁有樂清市現存規模最大的墓葬之一——明朝禮部尚書章綸墓及多處市文物保護單位。自然人文景觀有「南閤八景」——玉柱擎天、仙岩落月、西湖晚釣、北薩春耕、桃林牧笛、雁湖古剎、馬嶼書堂和柳港漁燈。村內嶼山旁有摩岩石刻「洗硯池」。村南山中有魚倉瀑、魚倉潭、獅子岩、紫霄峰等諸景。

南閤溪兩岸峭壁斗立,氣勢峭拔雄奇,徐霞客曾在遊記中寫道:「溪北大山,自箬裊迤邐而來,皆層崖怪峰,變換闔辟,與雲霧爭幻。」

顯勝門

景點主要集中在仙人坦和顯勝門內外,包括百丈岩、會仙峰、沓屏峰、顯勝門、仙岩等。

沓屏峰、會仙峰處現開發有「雁盪山飛拉達鐵道攀岩」活動,有東亞第一險之稱。由沓屏峰下過溪南行入約二公里山谷。原名伏虎關,當地有詩曰:「崩崖對峙高千尺,村里人呼伏虎關。」顯勝門得名於明朝南閤村章玄應正德初年的《游石佛洞詩序》:「綠溪而行亂石間,至顯勝門。兩崖哨拔倚天,實龍潭、石佛窟宅之所由也。」

雁盪奇峰聳於雲壑,峻險峭拔,危崖對峙,巍似門闕,雄偉壯觀,以顯勝門最為著勝。顯勝門亦稱仙勝門,高兩百餘米的巨嶂凌空相峙,儼然天闕,氣勢壓人。嘉靖年間禮部尚書黃岩黃綰《游石佛洞記》:「仰視巨石兩高數百丈,上覆複合,中空一線僅尺許,人可數百步,如丹闕開闔於層霄縹緲間,曰顯勝門。」兩壁陡立,直上雲霄,氣勢磅礴,素有「天下第一門」之稱,位列雁盪山「門」之冠。

顯勝門兩側峭壁百丈,原本一體,在遠古一次地震中中斷分裂而成今日的顯勝門奇景。入門,唯見峭壁四合,巨崖摩天,森然環侍;腳下澗水潺潺,幽邃飄渺;抬頭仰望,頂壁複合,僅留一線,「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龍溜

距仙岩約三里砩頭村南入谷,由三瀑三潭一溜組成。一潭名湖南潭,一瀑名湖南瀑,瀑高十餘米,在直立包圍的懸崖中。潭大近畝,兩山夾立,又被周圍十多米高的懸崖包圍,潭深五六米許,水色透徹幽邃,水由東北缺口出。潭外是一石溜,水從溜中蜿蜒而下,為龍溜上段,溜水長約百來米下注二潭,下注處成五六米高一小瀑。二潭、二級瀑布皆無名,環境開闊,二潭比湖南潭大,較淺,也稱中潭。中潭水先經百米亂石灘,匯入一長約五六十米的彎曲石溝,溝兩側岩體光滑難以駐足,即龍溜下段。龍溜下段下垂為三十多米高的瀑布,名塞里瀑,瀑下稱塞里潭。

龍溜水原浩大充足,因興建水電站,現只可見涓涓細流。

散水岩

沸頭村西行三里至莊屋村,折向北面山谷約二百米。散水岩由散水崖、散水潭、散水潭及散水閣組成。散水崖瀑布為雁盪山北部最大的瀑布,可與大龍湫相比擬。旁有獅子洞、塞頭瀑、洞書院等。

岩高約七八十米,橫亙約百餘米,深赭色,上突下凹,確犖多姿如太湖石。四圍群山環抱,凹處有石天窗,遊人可從石天窗處向外觀瀑。瀑從岩頭峭壁直灑而下,中途觸石,又騰空拋落,散為水珠,化為雨霧,如一簾水晶織就的冰簾掛在石天窗前,得名「散水岩」。倘遇雨過天晴的日子,更是絢麗奪目,明朝黃綰稱「視瀑水如明珠纈泊當戶,窺見旭日瞳曨,祥煙繚繞,妙不可言」。散水潭中巨石布列,疏密不等,天成卻如人工雕琢。

因興建水電站,雙休日1:30-2:00水電站放水可見瀑布勝景,平時已不壯觀。

仙橋

因境內仙亭山脊的仙橋得名,原北閤景區。與顯勝門景區合稱「盪陰山水」、「兩閤山水」。東起老鼠咀,西到與永嘉交界的雙坑嶺,南到白岩山,北至六坪山,面積約100平方公里。共計十峰、十二岩、四洞三石、一門一潭、三溪一湖、一橋一寺等三十七處。是雁盪山開發最早的地區。可分為仙橋、五石筍、仙姑洞、龍游洞四個小區。景點較為分散。主要集中在仙橋小區及仙姑洞。

仙橋

位於仙溪鎮西北甸嶺下村和蔡家嶺村之間,主要景點有仙橋、北石樑洞、龍虎門、新婦岩、人頭岩、龍舌洞等。

雁盪山中有多處峭壁名「百丈岩」,本區有一亦名百丈岩,矗立於仙亭山脊,橫亙一公里,高約一百米,岩頂平整,臨頂可眺見溫、台二市數座縣城。傳說是仙人王子晉騎鶴吹蕭飛臨之地,仙橋、仙人洞、吹蕭峰俱位於百丈岩上。

百丈岩東端忽斷為二節,上有一橫橋相連,此即仙橋。長三十八米,寬七米,橋下門洞高三十餘米,矗立在高山之巔,兩側臨深谷大淵,「雁盪山之險峻之景莫此為最」。倘逢風雨大作之時,風穿橋洞如崩雷轟鳴,雲過橋洞若澗水傾瀉。

仙姑洞

位於福溪鄉,主景有仙姑洞、龍湖、太婆跪等。

龍湖即福溪水庫,是雁盪山唯一的高峽平湖,湖長逾七公里,最寬處超一公里,湖形彎曲呈龍形。 海拔二百多米,兩岸青山連綿和湖中島嶼倒映在波光粼粼的十里平湖。

龍湖中段上山登嶺一公里可見兩洞,即仙姑洞。洞內高二十多米,寬三十餘米,洞內有東、南二洞口,原名穹明洞。

五石筍

地處雙峰鄉西北,主景有五石筍、雙峰、龍角洞等。

五石筍位於大岩頭村後,冷堂坑山谷中有五支石筍並立。

雙峰是兩座高低形狀基本相同的並立山峰,徐霞客稱「如立兩大華表」。雙峰下原有雙峰寺,建於宋大中祥符元年,為雁盪十八古剎之一。

龍游洞

在智仁鄉及仙溪鎮,主景有龍游洞、新娘岩、北閤仙溪等。

北閤八景有雙峰排闥、五老觀圖、北屏丹灶、白岩積翠、仙溪夜月、鳥嶼飛雲、黌渠夾道、花街鬧市。

三折瀑

上世紀90年代始從靈峰景區析出三折瀑、淨名谷、十井坑等景點成一景區,以區內的三折瀑為名。景區東起鳴玉溪與碧玉溪交匯處的鳴玉橋,西至與靈峰景區交界的翠微嶂,北到餐霞岡,南至十井坑,面積約十平方公里。有十四峰、十七岩,七嶂八洞、三谷五亭、三瀑二溪、二坑二橋、一寺一陵、一門二天十井等七十七處景觀。地處靈峰景區和靈岩景區之間,交通便利,以飛瀑重崖疊嶂幽谷稱奇。大致可分為三折瀑、淨名谷、十井坑三個小區,其中三折瀑和淨名谷景點較為集中。

三折瀑

三折瀑由上折瀑、中折瀑和下折瀑三級瀑布組成,發源於摩霄嶂頂的仰天斗,下穿摩霄嶂、疊嶂、龍游嶂,成三級各具特色的瀑布。主景有摩霄峰、上折瀑、無名峽、中折瀑、下折瀑等。

淨名谷

淨名谷總長約三公里,谷中段游絲嶂至鐵城嶂稱初月谷,谷上段至餐霞岡名淨名坑,谷水自西北向東南於淨名寺左匯入碧玉溪。主景有老猴披衣、伏牛峰、金鼎峰、靈鷲峰、淨名寺、維摩洞、游絲嶂等。

十井坑

青山夾峙,道路崎仄,人跡罕至。

雁湖

舊名西外谷,東起桐嶺(東嶺),西到白岩(碧落峰),南到芙蓉湖,北至雁湖岡,面積約六十平方公里。有十三峰、二岩二石、 六洞六瀑三潭、二湖二溪二谷、二門四寺一天等五十四處景觀。景點極為分散,可分為雁湖、天柱門、芙蓉峰、西石樑、梯雲谷、芙蓉湖六個小區。本區有本覺、凌雲、寶冠、古塔、石門五處雁盪十八古剎,今僅存本覺寺。

芙蓉峰

位於芙蓉鎮石門村,主景有芙蓉峰、石門、伏虎峰、觀音峰、石城、天冠峰、螺旋谷(石門坳)等。

雁湖

雁湖居九百米的高山上。登湖山嶺名連霄嶺,南北各長約五公里,北從南閤(今顯勝門)景區砩頭村後龍溜登嶺,南從石門村天冠峰後上。由於山體滑坡、水土流失等原因,雁湖葑草成蕪,淤積成幾個小水盪,無復昔日煙波浩渺之象。

天柱門

天柱門又稱大石門、石柱門,門外兩壁分別有含珠峰、二仙峰、卓峰、天王岩、含翠峰等,門內有梅雨瀑、羅帶瀑、明陽洞等。

西石樑

含珠峰西行一里,主景有西石樑洞、西石樑大瀑、寶冠峰等。

西石樑洞洞淺高敞,南向,中有石樑自頂至地將洞分成東西無路通的二室,只可以孔洞相望。西石樑大瀑在洞外西南數百米,瀑從剖瓮形石罅中翻滾入潭,瀑高160m,列山中第二。明徐霞客稱「其高亞龍湫,較似壯勝,故非宕山第二流也。」

梯雲谷

入口門洞寬僅一米,高不足三米,一邊是懸崖,一邊是矗立的巨石,其頂恰有一石夾在其間。

芙蓉湖

地處雁湖景區西,雁湖溪、黃金溪、本覺溪在此匯合成芙蓉溪,東流下注芙蓉湖。主景有本覺寺、碧落峰、芙蓉湖等。

羊角洞

羊角洞景區位於湖霧鎮,北接溫嶺,近年歸宗雁盪,與溫嶺方山實屬一山。溫州稱其為羊角洞(5A景區),台州稱方山(4A景區)。道教氣息濃厚,為樂清溫嶺二縣邊境最大的道教洞府(中國民間宗教)。有一峰一谷、九岩八洞二宮、一湖一堂三潭共二十八個景點,可分為羊角洞、雙龍谷二小區。裸岩陡崖,具有鮮明的流紋質火山岩台地地貌。

方山,舊名方城山、王城山,處溫、台二地交界,《道光樂清縣誌》載:「方城山,一名王城山,舊為樂清地,明成化間割入太平(今溫嶺),惟西麓尚屬樂清。唐天寶六年改今名,俗又呼方岩,岩端平曠,可百餘畝,號仙人田。」

羊角洞

居方山南壁諸多洞府和峰巒雄嶂,主景有劍岩(定海峰)、萬象嶂、羊角洞、育仙洞、紫庭嶂、玉清宮、八仙岩、大獅岩等。

劍岩,一名定海峰、劍峰,在景區西南山巔,海拔四百五十米,峰淨高一百餘米,四周凌空,高聳突兀,狀如石劍。

雙龍洞

位於羊角洞西南六華里,主景有雙龍谷,冬瓜岩、雙蓮洞等。

文化

慶曆年間進士汪子卿居雁盪山,作《雁山敘別圖》。沈括作有《雁盪山記》一文,稱:「溫州雁盪山」「天下奇秀」。明朝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曾三次遊歷雁盪山,前後寫下了兩篇《游雁盪山日記》,徐霞客擲筆歎曰:「欲窮雁蕩之勝,非飛仙不能。」南宋詩人徐照有五言律詩游雁蕩山八首。

交通

甬台溫鐵路杭福深客運專線):雁盪山站

收費

雁盪山居民免費(需要出示身份證)。靈峰日景50元,靈峰夜景50元;靈岩景區50元;大龍湫景區50元;三折瀑景區20元;顯勝門景區15元;羊角洞景區20元;雁湖景區15元;方洞45元;索道(上:25元下:20元)。

參考文獻

  1. "Mount Yandang" on NationalParkOfChina.com. Retrieved 2012-02-20.
  2. ·徐霞客,《游雁宕山日記》
  3. 陶奎元,邢光福,楊祝良等.雁盪山自然景觀的科學價值[J].火山地質與礦產,1999,20(2):87-93.
  4. 陶奎元,沈加林,姜楊,餘明剛.試論雁盪山岩石地貌[J].岩石學報,2008,2647-2656.
  5. 餘明剛、邢光福、沈加林、陳榮、周宇章、隗合明、陶奎元.雁盪山世界地質公園火山岩年代學研究[J] .岩石礦物學雜誌,2008(2)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