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沈括
由现代艺术家还原雕像
出生1031年
宋帝国钱塘县
逝世1095年(63-64岁)
宋帝国镇江
居住地杭州厦门开封镇江
知名于地貌学气候变化大气折射真北逆行暗箱三维地形图、确定北极星的位置、纠正阴历阳历的错误
配偶继室:张蒭之女张氏
儿女沈冲
奖项1979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星”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地质学天文学考古学数学药理学磁学光学水力学形而上学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地图学植物学动物学建筑学农学经济学军事战略民族志音乐占卜
机构翰林院
司天监
军器监
学术指导者毕升苏颂
沈括
"Shen Gua" in regular Chinese characters
汉语沈括

沈括(1031年—1095年),存中梦溪丈人杭州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随母寿昌县太君许氏入籍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1]北宋科学家

生平

沈括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沈周和祖父沈英曾任大理寺丞,外公许仲容曾任太子洗马,舅舅许洞咸平三年(1000年)进士。自幼勤奋好学,十四岁时就读完了家里的藏书。曾经跟随父亲到了不少地方,增长了不少见识。十八岁至南京,对医药产生兴趣。皇祐三年(1051年)沈周去世,至和元年(1054年),沈括以父荫入仕,任海州沭阳县(今属江苏主簿。修筑渠堰,开发农田,颇有政绩。嘉祐六年(1061年),任安徽宁国县令,倡导并发起了修筑芜湖地区万春圩的工程,并撰写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记》。

嘉祐八年(1063年),中进士,任扬州司理参军。治平三年(1066年),入京编校昭文馆书籍。熙宁年间,宋神宗赵顼用王安石为相,进行改革,沈括也积极参加。先后任史管检讨,集贤院校理,提举司天监,军器监,三司使等职。在此期间,撰写了《浑仪议》、《浮漏议》、《景表议》、《修城法式条约》、《营阵法》。还多次出使,视察了很多地方。熙宁八年,沈括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出使契丹交涉划界事宜,获成而还。他在出使途中绘记了辽国山川险阻及风俗人情,成《使虏图抄》,上于朝廷。

熙宁十年(1077年),沈括出任宣州知州(今安徽宣城)。元丰三年(1080年),改任延州知州(今陕西延安)。元丰五年(1082年),被诬贬职。

元丰二年(1079年),爆发乌台诗案,依王铚《元祐补录》笔记,原与沈括为好友的苏轼在与其分离时,曾作诗一首作为离别时的赠礼,然而沈括却因妒忌和政治理念不同[2],以此诗部分诗词作为“苏轼讽刺、污蔑朝廷”的证据,向朝廷检举。

然南宋史家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曾质疑该记载的年月与事实不符,当再考详。

元祐二年(1087年),他完成了在熙宁九年即已奉命编绘的“天下郡县图”,定名为《守令图》。

元祐三年,沈括移居到润州(今江苏镇江),将他以前购置的园地加以经营,名为“梦溪园”,在此隐居,八年后去世。其间,写成了《梦溪笔谈》,以及农学著作《梦溪忘怀录》(已佚)、医学著作《良方》等。

朱彧在《萍洲可谈》的记载,沈括前后有二任妻子,第二任是淮南转运使张刍之女,张氏骄蛮凶悍,平时常虐待沈括,儿女们抱头痛哭,跪求张氏息怒;又驱逐元配之子,年年状告其父子。但是张氏去世后,沈括竟郁郁寡欢,过扬子江时,一度跳水寻短,并于隔年去世[3]

贡献

沈括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医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和贡献,在化学工程技术等方面也有相当的成就。例如:

  • 数学方面,他创立了“隙积术”[4]、“会圆术[5]
  • 物理方面,他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6],比欧洲早四百多年;阐述了凹面镜成像的原理[7][8];对共振现象也有研究[9]
  • 地学方面,他由雁荡山等地形,认识水的侵蚀作用;从太行山岩石中生物遗迹,推论冲积平原形成的过程。

此外,沈括在文学音乐艺术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宋史·沈括传》称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沈括突出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梦溪笔谈》中,例如卷二十四(杂志一)中写道:“、延境内有石油……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沈括命名了石油,现今石油的中文名称(日本亦用“石油”)就是沿用了沈括所冠之名。

1979年7月1日为了纪念他,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

著作

沈括的著述,据史书记载,有22种,155卷。现在多已不见,只存《梦溪笔谈》、《续笔谈》、《补笔谈》。另外沈括的诗文在南宋时编成《长兴集》41卷,今残存19卷。以及后人所辑的《苏沈良方》。

  • 圩田五说》、《万春圩图记
  • 浑仪议
  • 浮漏议
  • 景表议
  • 营阵法
  • 守令图
  • 梦溪笔谈》、《续笔谈》、《补笔谈》
  • 梦溪忘怀录
  • 长兴集
  • 苏沈良方
  • 《南郊式》 (以下皆佚)
  • 《易解》
  • 《丧服后传》
  • 《乐论》
  • 《乐器图》
  • 《阁门仪志》
  • 《熙宁详定诸色人厨料式》
  • 《熙宁新修凡女道士给赐式》
  • 《诸敕式》
  • 《诸敕令格式》
  • 《诸敕格式》
  • 《使虏图钞》
  • 《怀山录》
  • 《天下郡县图》
  • 《清夜录》
  • 《熙宁奉元历经》
  • 《熙宁奉元历立成》
  • 《熙宁奉元历备草》
  • 《比较交食》
  • 《熙宁晷漏》
  • 《修城法式条约》
  • 《茶论》
  • 《良方》
  • 《灵苑方》
  • 《集贤院诗》
  • 《诗话》

参考文献

引用

  1. 民国《吴县志》引同治《苏州府志》:“随母入籍吴县”。
  2. 余秋雨《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
  3. 谢肇淛:《文海披沙摘录》
  4. 链接至维基文库 《夢溪筆談》卷十八 技艺. 维基文库. "隙积者,谓积之有隙者,如累棋,层坛 及酒家积罂之类。虽似覆斗,四面皆杀,缘有刻缺及虚隙之处,用刍童法求之,常失于数少。予思而得之:用刍童法……" 
  5. 链接至维基文库 《夢溪筆談》卷十八 技艺. 维基文库. "凡圆天既能拆之,须使会之复圆。" 
  6. 链接至维基文库 《夢溪筆談》卷二十四 雜誌一. 维基文库.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7. 链接至维基文库 《夢溪筆談》卷三 辯證一. 维基文库. "阳燧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算家谓之“格术”。如人摇橹,臬为之碍故也。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垂,与阳燧一也。阳燧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其无所见处,正如窗隙、橹臬、腰鼓碍之,本末相格,遂成摇橹之势。故举手则影愈下,下手则影愈上,此其可见。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著物则火发,此则腰鼓最细处也。岂特物为然,人亦如是,中间不为物碍者鲜矣。小则利害相易,是非相反;大则以已为物,以物为已。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酉阳杂俎》谓“海翻则塔影倒”,此妄说也。影入窗隙则倒,乃其常理。" 
  8. 链接至维基文库 《夢溪筆談》卷十九 器用. 维基文库.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9. 链接至维基文库 《補筆談》樂律. 维基文库. "琴琴弦皆有应声:宫弦则应少宫,商弦即应少商,其余皆隔四相应。今曲中有声者,须依此用之。欲知其应者,先调诸弦令声和,乃剪纸人加弦上,鼓其应弦,则纸人跃,他弦即不动,声律高下茍同,虽在他琴鼓之,应弦亦震,此之谓正声。" 

来源

  • 宋史》列传第九十沈遘的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