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德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歐陽德
大明 禮部尚書
籍貫江西泰和縣
族裔漢族
字號字崇一,號南野
出生弘治九年(1496年)
江西泰和縣
逝世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
江西泰和縣
墓葬萬安縣韶口鄉梅崗村頭獅村西南山
出身
  • 嘉靖二年癸未科進士出身
著作
  • 《歐陽南野集》三十卷

歐陽德(1496年—1554年),字崇一,號南野江西泰和縣人。明朝心學家、江右王門學者,王守仁門人。

生平

歐陽德青年時在虔台從師王守仁,屢不應試。嘉靖二年(1523年)進士,知六安州,建龍津書院,長期講學,有「南野門人半天下」之譽。轉任刑部員外郎,以學行改任編修,遷南京國子司業、尚寶司卿,轉太僕寺少卿,尋出為南京鴻臚寺卿。後歷任太常寺卿、太常卿祭酒事、禮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詹事府事。官至禮部尚書翰林院學士。曾懇請嘉靖帝建皇儲,認為裕王朱載坖不當出外藩。學務實踐,不尚空虛。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與徐階聶豹程文德等於京師靈濟宮講良知之學,赴會者五千人,其盛況為數百年所未有。他以宿學居顯位,遇事持正,能引薦後進。晚年受知於嘉靖帝,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卒,將獲重用之時去世,年五十九。贈太子少保文莊。[1]

著作

著作有《歐陽南野集》三十卷。

思想

歐陽德從學王守仁,服膺「致良知」之學,其學強調真知實踐。主張良知產生萬物,認為「良知必發於視聽思慮,視聽思慮必交於天地人物」,「夫人神發為知,五性(喜怒哀樂視聽言動等)感動而萬事出」[2]。當時羅欽順以為言「吾心之良知即是天理」,是以知覺為性,與佛家無異。歐陽辯認為「知覺與良知,名同而實異」[3],強調良知與知覺、良知與意的區別。他以「良知」為道德本體,認為良知作為人的本性與知覺有本質區別。「良知」是道德觀念,是對道德的認識能力;「知覺」是一般感知活動,「故就視聽言動而言,統謂之知覺。認為視聽言動皆知覺,是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未必其皆善」;意有妄意、私意、有善意。知覺和意不可謂之情理。在動靜關係上主張「良知無動無靜」「動靜兩忘,然後為得。」[4]。對於「格物致知」,歐陽德既理解為致事物之知,認為「離事物則無知可致」;又理解為致良知之虛,認為「良知本虛,致知即致虛」[5]。歐陽德突出主體作用,擴大至本體論立論。

參考文獻

  1.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明人傳記資料索引》8256:歐陽德,字崇一,號南野,泰和人。從王守仁學。嘉靖二年進士,知六安,歷刑部員外郎,以學行改編修,累遷禮部尚書。與徐階、聶豹、程文德並以宿學居顯位,集四方名士於靈濟宮,與論良知之學,赴者五千人。德遇事侃侃持正,其學務真知實踐,引掖後進,如恐不及,嘉靖三十三年卒,年五十九,謚文莊。有《歐陽南野集》。
  2. 《南野論學書·寄雙江》
  3. 《辨整庵:<困知記>》
  4. 《答周陸田》
  5. 《答賀龍尚》
  • 明史》卷二八三
  • 《明儒學案》卷一七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