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昌吉市
縣級市

昌吉市地圖
概覽
國家 中國
隸屬行政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
區劃類別縣級市
區劃代碼652301
建置時間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現任市委書記何永慧
現任市長馬紅軍
地理
總面積8215平方千米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547481人
GDP180.1 億元人民幣
其它
時區UTC+8北京時間
郵政編碼831100
電話區號+86 
車牌首號新B

昌吉市維吾爾語سانجى شەھىرى‎)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州府,地處亞歐大陸的中心,天山山脈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是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市和全國雙擁模範城市。

昌吉市東距首府烏魯木齊30公里,國際機場18公里,312國道、烏奎高速公路和北疆鐵路穿城而過,使昌吉市處於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黃金通道」,而且成為了首府烏魯木齊「半小時經濟圈」輻射的核心。

歷史

飛馬環島,昌吉市

西漢時 ,本境屬西域36國之一的車師國,後車師國分前部和後部,本境即屬車師後部。西漢太初三年(前102年),西漢在西域設使者校尉。公元前60年,西漢建立西域都護府,漢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在北庭(今吉木薩爾縣)設戊己校尉,前後行政400餘年。公元3世紀初至6世紀中葉,境內先後為高車、柔然、突厥、西突厥鐵勒部等部族游牧駐地。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設庭州,轄金滿、輪台、蒲類、西海四縣,相當於今昌吉州的大部分地區。武后長安二年(702年)設北庭大都護府,轄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的廣大地區。宋時,本境先後屬吐蕃、回鶻汗國。元屬察合台汗國。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康熙滅噶爾丹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本境屬伊犁將軍管轄,後乾隆在迪化設鎮迪道,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昌吉州大部歸迪化府

  • 1954年7月8日,成立昌吉回族自治區。
  • 1955年3月11日改名為昌吉回族自治州,1958年將瑪納斯呼圖壁奇台吉木薩爾阜康木壘等縣劃入全州管轄。
  • 1959年,將烏魯木齊縣劃歸烏魯木齊。
  • 1983年後,昌吉市、阜康縣、米泉縣相繼建市。
  • 2007年,將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併入烏魯木齊市,撤銷米泉市;設立烏魯木齊市米東區,以原米泉市和烏魯木齊市東山區的行政區域為米東區的行政區域。[1]

地理

昌吉市位於天山北麓、亞歐大陸腹地、準噶爾盆地南緣,東鄰烏魯木齊市,西毗呼圖壁縣,南與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相接,北與新疆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縣、阿勒泰地區福海縣接壤。總面積8215平方千米。昌吉市地貌類型大體分為山地、平原、沙漠三大部分。整個地勢為南高北低,呈階梯狀,南北高差4000多米。南部山地為天山山區,中部為沖積平原,北部為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沙丘為固定和半固定型,丘間地勢平坦。

昌吉市屬中溫帶區,為典型的大陸性乾旱氣候,具有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晝夜溫差大的特點。由於地形條件的影響,由南向北氣候差異較大,南部夏季降水較多;北部沙漠性氣候特徵顯著。昌吉州日照充足,年日照時數為2700小時;熱量條件也較為充足,年≥10℃積溫為3450℃,年平均氣溫6.8℃,1月份平均氣溫為-15.6℃,7月份平均氣溫為24.5℃;年平均降水量為190毫米,夏季降水量明顯多於冬季;年無霜期為160-190天。

昌吉市(平均數據1981-2010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F 45.9 44.8 75.4 95.7 100.2 103.6 110.3 106.0 102.0 90.3 71.1 52.0 110.3
平均高溫 °F 15.6 22.1 42.1 66.7 79.2 87.6 90.7 88.9 78.1 60.6 38.1 20.3 57.5
日均氣溫 °F 6.4 13.1 32.9 54.1 66.2 74.8 78.1 75.4 64.4 48.2 30.0 12.2 46.3
平均低溫 °F −1.1 5.2 25.0 43.0 54.7 63.3 66.9 63.5 52.9 38.8 23.7 5.9 36.8
歷史最低溫 °F −37.3 −29.7 −21.1 18.3 29.7 43.7 51.8 45.0 30.2 18.7 −22.4 −33.7 −37.3
平均降水量 英寸 0.33 0.33 0.47 0.87 1.04 0.89 0.99 0.78 0.59 0.64 0.59 0.45 7.97
歷史最高溫 °C 7.7 7.1 24.1 35.4 37.9 39.8 43.5 41.1 38.9 32.4 21.7 11.1 43.5
平均高溫 °C −9.1 −5.5 5.6 19.3 26.2 30.9 32.6 31.6 25.6 15.9 3.4 −6.5 14.2
日均氣溫 °C −14.2 −10.5 0.5 12.3 19.0 23.8 25.6 24.1 18.0 9.0 −1.1 −11.0 8.0
平均低溫 °C −18.4 −14.9 −3.9 6.1 12.6 17.4 19.4 17.5 11.6 3.8 −4.6 −14.5 2.7
歷史最低溫 °C −38.5 −34.3 −29.5 −7.6 −1.3 6.5 11.0 7.2 −1.0 −7.4 −30.2 −36.5 −38.5
平均降水量 mm 8.5 8.3 11.9 22.2 26.3 22.5 25.2 19.7 15.1 16.2 15.0 11.4 202.3
資料來源:中國氣象局氣象數據中心

資源

昌吉市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水電資源。礦產有煤、鐵、金、硫磺、白礬、芒硝、石灰石等。轄區可利用水資源總量為6億立方米,城市自來水日供應能力為5萬立方米。煤炭資源達500億噸以上,天然氣儲量面積100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

昌吉市下轄6個街道辦事處、8個、1個、1個民族鄉[2]

寧邊路街道延安北路街道北京南路街道建國路街道中山路街道綠洲路街道硫磺溝鎮三工鎮榆樹溝鎮二六工鎮大西渠鎮六工鎮濱湖鎮佃壩鎮阿什里哈薩克民族鄉廟爾溝鄉、新疆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昌吉市北部荒漠生態保護管理站昌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兵團蔡家湖鎮分部、兵團共青團農場、兵團軍戶農場。

交通

經濟

農業和工業是昌吉市國民經濟發展的兩大龍頭。昌吉市是全疆唯一的農業產業化和畜牧業產業化示範市,是全疆重要的農產品加工基地。昌吉市已形成農副產品、機電製造、石油化工、新型建材、礦產資源深加工、高新技術為骨幹的六大工業體系。

人口

根據公安人口統計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末,全市轄區總人口547481人,其中戶籍人口383554人,暫住人口163927人。戶籍人口中(下同),總戶數132578戶,其中,地方127510戶358718人;兵團5068戶24836人。城鎮人口242498人,鄉村人口141056人。按性別分,男性190521人,女性193033人,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98.7。按年齡段分,0-17歲72864人,18-34歲87171人,35-59歲166576人,60歲及以上56943人。漢族279301人,占總人口的72.82%;少數民族104253人,占總人口的27.18%,其中,維吾爾族10729人,占總人口的2.8%;哈薩克族19886人,占總人口的5.18%;回族66337人,占總人口的17.3%;其他少數民族7301人,占總人口的1.9%。全市戶口登記新出生人口5406人,出生率14.21‰,死亡人數3132人,死亡率8.2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98‰。[3]

旅遊

昌吉市具有獨具魅力的旅遊資源,分為南部天山風光、中部田園農家樂和北部胡楊林三大區,是全疆農家樂旅遊的發源地,千畝胡楊林景區是全疆離城市最近的胡楊林自然保護區。昌吉市享有「天然氧吧」之稱,在全國生態環境質量評價中連續被評為優秀。

文化

昌吉市民風淳樸,以回族為主的各民族熱情好客,長期以來,各民族和睦相處,文化相互影響,形成了昌吉市海納百川、廣交四海朋友的人文特質。文化資源方面,回族花兒和回民餐飲獨具特色,每年開展「花兒藝術節」、「民族風情節」、「美食文化節」等活動。

參考文獻

  1. 历史沿革. 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2015-03-02]. 
  2. 國家統計局. 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北京: 國家統計局. 2023. 
  3. 昌吉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昌吉市人民政府. 2018-08-19 [2019-05-0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