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論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實在(英語:realism),也譯為唯實論,西方哲學本體論的一種觀點,認為本體論中的現實(Reality),是獨立於人類感官信仰概念想法之外的。[1][2]而不像一些唯心論者所認為,現實是源自於意識或是受意識所影響。(譬如量子神秘主義

現今世界認為的實在論,與古希臘、或中古經院哲學所說的實在論,在內容上並不相同,有時甚至是相反的。古代的實在論者承繼了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看法,他們相信,我們所相信為真實的一切都只是近似於真實的存在。人類感官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真實的一種投射,並不是真實。

歷史

古希臘哲學

柏拉圖理型論

經院哲學

實在論起源於中古歐洲經院哲學家對於柏拉圖理型論的一種詮釋,他們認為共相是存在的。唯名論概念論者,反對這種看法。

近代哲學

康德派哲學家認為,實在論是與唯心主義相反的一種論點。

現代哲學

卡爾·波普爾把「實在論」(realism)這個含糊的術語分為本質主義和實在論(realism)。本質主義被他用作唯名論(nominalism)的對立面,實在論則只被用來作為唯心主義(idealism)的對立面。

波普爾自己是一個實在論者(與唯心主義對立),但同時他也是一個方法論上的唯名論者(與本質主義對立)[3][4]卡爾·波普爾認為本質主義會不可避免的阻礙科學發展:

「因為科學並沒有如亞里斯多德所想的那樣,通過一種對本質知識的逐漸的百科全書式的積累而發展,卻是靠一種更具革命性的方法而發展。」

「本質主義不僅鼓勵了文字遊戲,而且還導致了論證的幻想破滅,即理性的幻想破滅。經院哲學神秘主義以及對理性的絕望,這些都是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本質主義的不可避免的結果。」[4]

「我相信本質主義是站不住腳的。它意味著一種終極解釋的觀念,因為一種本質主義解釋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再作進一步的解釋了。」[5]

一些持操作主義觀念的學者例如彼得·梅達沃聲稱應該對概念進行操作定義而非探尋其「終極」本質,並認為公眾希望科學回答本質主義問題的傾向會造成公眾對科學的誤解[6][7][8][9]。作家羅伯特·賴特解釋道:「牛頓的地心引力理論也有些地方不盡人意……畢竟『超距作用』這一概念如何實現?牛頓迴避了這樣的問題……從牛頓開始,物理學家們都以此為榜樣……不再試圖去解釋為什麼物體會遵循電磁學或地心引力規律。」[10](Wright,1988)。

物理

古典物理

古典物理相當於哲學的實在論。[2]在1935年,愛因斯坦與波多爾斯基羅森聯名在美國《物理評論》雜誌上發表了題為「量子力學能完整地解釋實在性嗎?」的論文,再次反駁量子世界觀的正確性。這篇論文後來被稱為「EPR悖論」。該論文一開始便先定義「實在」性:在完全不影響一體系下,如果我們能精確地預測到某一物理量,則此一物理量應該是確實存在的,與我們是否去觀察它無關。EPR所探討的「實在」問題,與三百多年前牛頓萊布尼茲所爭論之「絕對空間是否實際存在」非常相似。[11]

近代物理:對於量子力學的詮釋

「隱變數」途徑

愛因斯坦的支持者玻姆為了解釋量子力學的波函數所提出的理論[12],認為量子力學在決策方面有實用性,但是並沒有真正展現出物理實相。認為除了波函數之外,另有更洞見的方法可以來描述世界,並且用那種方式呈現的世界演化,是完全可預測的(科學決定論)。[1]

反實在論途徑

模態實在論

在此種觀點,實在性無法和圖像理論切割開來,也就是說,物理的理論或世界的圖像其實是一種模型(通常具有數學的特性),以一組規則將模型里的要素與觀測連結起來。就模態實在論而言,問一個模型是否為真並沒有意義,只能問它是否與觀測相符。如果兩個模型均與觀測相符,則沒有哪一個比另一個真實,可以視情況採用任一種較方便的模型。譬如托勒密地心說宇宙模型,以及哥白尼日心模型。或是在牛頓力學適用的情形下,牛頓萬有引力理論和廣義相對論都是符合觀測的模型。[2]

心理學

素樸實在論(Naïve realism):以心理學的觀點,可以視作一種認知偏誤中的社會偏誤:相信自己所見所聞即是真相、是客觀且不帶偏見的,認為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理性人一定會同意自己,不同意的人一定是資訊不足、懶惰、不理性或有偏見。(見認知偏誤列表

參考文獻

  1. 1.0 1.1 世界就是量子波函数:如果不驀然回首,那人还会在燈火闌珊处吗?——《诗性的宇宙》2017/11/20. [2018-03-20]. 
  2. 2.0 2.1 2.2 傳送門 霍金萬有理論
  3. 卡爾·波普爾. 研究的逻辑Logik der Forschung,1959年翻译为英文). 1934. ISBN 0-415-27844-9. 
  4. 4.0 4.1 卡爾·波普爾.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1945. ISBN 0-415-27844-9. 
  5. 卡爾·波普爾. 猜想与反驳. 1963: 六、談貝克萊是馬赫和愛因斯坦的先驅. ISBN 7-5327-3810-8. 
  6. Peter Medawar. The limits of science Harper and Row. 1984. 
  7. Paul Churchland. Matter and Consciousness. MIT Press. 1884. 
  8. Lisa Randall. DANGLING PARTICLES. Newsgroup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請檢查|newsgroup=值 (幫助). 2005-09-18 [2014-02-27]. 
  9. Holton, G.; Roller, D. Foundations of modern physical science. Reading, MA: 艾迪生韋斯利. 1958: 219–220. 
  10. Robert Wright. Three Scientists and Their Gods. New York: harper&Row. 1988. 
  11. 2016-05-02爱因斯坦的最后一搏—EPR悖论 撰文者:赖昭正(转载自科学月刊). [2018-05-27]. 
  12. 最新实验宣告爱因斯坦隐变数理论出局?北美新浪2015/09/07. [2018-03-20].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