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誌,圖形創意來自源於空間站外形——艙體與太陽能板,同時結合成中國的「中」字呈現,體現出航天的屬性特徵。[1]
國家 中國
組織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目標載人航天
狀態進行中
網站http://www.cmse.gov.cn
航天計劃信息
持續時間1992年9月21日至今
首次航天飛行神舟一號
(1999年11月20日)
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號
(2003年10月15日)
最後一次航天飛行神舟十六號
失敗次數0
發射地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航天器信息
航天器類型載人飛船貨運飛船空間站
載人航天器神舟飛船
乘員數量3
運載火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英語:China Manned Space縮寫CMS)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於1992年9月21日啟動,又名「921工程」,工程的目標可用「三步走」 來描述:[2]

  1.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2. 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3. 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參與規模最大、系統組成最複雜、技術難度最高、協調面最廣的國家重大工程[3][4],工程的成功實施使中國自2003年起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並逐步進化至艙外活動空間站建造與運營。自1999年神舟一號發射至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完成18次重大飛行任務,全部取得成功,並保持着航天員零傷亡的記錄。

目前,工程正處在天宮空間站的建造階段,按計劃將在2022年完成一期建設並正式投入運營。

背景

1961年4月12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一號加加林成為第一名進入太空的人類,消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航天事業產生了刺激。1963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了星際航行委員會,正式對載人航天飛行開始理論研究[3]

1964年7月19日,中國第一枚生物火箭T-7A從廣德火箭發射場成功發射,將八隻大白鼠送上80千米的高空。1966年7月15日,T-7A又將一隻名為「小豹」的小公狗作為首位大型動物乘客送入里地面近百千米的高空[3]。此系列活動為中國首批進行的高空生物學和醫學的科學試驗,為航天醫學積累了寶貴的經驗[5]

1967年,中央專門委員會委託中國科學院、軍事醫學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共同擬定了「載人宇宙航行規劃」中的醫學生物部分,目標是在1973至1975年間發射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這是中國第一次正式把載人航天列入航天發射的規劃之中[3]

根據錢學森的建議,1968年4月1日,代號「507研究所」的宇宙醫學及工程研究院宣告成立,此機構負責航天員的生命保障、醫學監督保障及航天員的選拔訓練,是後來的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的前身,標誌着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實質性起步[3][6]

1970年7月14日,毛澤東圈閱了錢學森呈交的發展載人航天的報告,同意進行中國首艘載人飛船「曙光一號」的研發,該項工程即被命名為「714工程」。曙光一號的設計外觀類似美國雙子座飛船,為兩艙式,產出了設計草圖和全尺寸模型。與此同時,19名空軍飛行員被秘密選拔出來成為待訓航天員的候選人[3]。但很快,由於九一三事件的發生以及國家綜合國力過於薄弱,714工程於1971年被下令暫停並最終取消。

中國返回式衛星模型
中國返回式衛星模型

714工程的下馬證明了載人航天的複雜性與高難度,為了達成載人航天的目標,中國必須先從返回式衛星開始積累相關的技術經驗。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衛星在軌運行3天,繞地球47圈後,於11月29日按預定計劃成功回收。中國成為第一個首次發射返回式衛星就在本國國土上成功回收衛星的國家,也成為了繼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意味着中國已攻克了衛星變軌、再入大氣層、放熱和回收等關鍵技術[7]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着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星球大戰」等一系列高科技發展計劃的提出,世界面臨着新的高科技競爭。為了順應這一潮流,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科學家向中央提出了全面追蹤世界高科技的發展和制定中國發展高科技計劃的建議和設想。經過鄧小平批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根據提出的時間將其命名為863計劃[8]。863計劃包含了七大領域,其中航天技術位列第二,獲國家撥款50億元,主題項目是: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載人空間站系統及其應用[9]。1987年2月,863計劃航天專家委員會成立,圍繞載人航天的發展方向展開了討論,爭論焦點在於應該發展載人飛船還是穿梭機。由於當時中國經濟和技術實力不足以支持穿梭機的研發,載人飛船方案得到了錢學森和王希季等專家的支持,並最終成為了未來載人航天運輸工具的獲選方案[3][6]

1992年1月,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開始正式組織對載人航天工程進行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8月,中央專委審議了航天專家王永志為載人航天項目支持起草的《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報告》,聽取了工程各大系統的基本研製方案和後續的發展規劃,並原則上同意了工程的實施[3]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正式批准了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代號「921工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4]

組織架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按照行政、技術兩條指揮線組織開展研製、建設工作,設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總設計師(簡稱「兩總」)聯席會議制度,兩者的職責分別為:[10]

  • 總指揮:進度、經費的總負責人,負責協調各方資源保障項目的進行,由具有資源調動能力和指揮能力的領導擔任。
  • 總設計師:技術方面的組織指揮者和總負責人,由技術專家擔任。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總設計師聯席會議研究決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過程中的重要問題,重大決策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11]

歷任「兩總」

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
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

  1. 丁衡高上將(1992年-1996年,中央軍委委員、國防科工委主任)[12]
  2. 曹剛川上將(1996年-2002年,中央軍委委員、國防科工委主任,1998年改任中央軍委委員、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12]
  3. 李繼耐上將(2002年-2007年,中央軍委委員、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12]
  4. 常萬全上將(2007年-2012年,中央軍委委員、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
  5. 張又俠上將(2012年-2017年,中央軍委委員、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2016年改任中央軍委委員、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部長)
  6. 李尚福上將(2017年-,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部長)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1. 王永志(1992年11月-2006年)[13]
  2. 周建平(2006年-)[14]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行專項管理機制,設「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代表中國政府行使管理職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隸屬中央軍事委員會裝備發展部,是統一管理載人航天工程的專門機構和組織指揮部門,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總設計師和重大專項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2]

系統組成

神舟飛船模型
軌道艙附帶太陽翼的早期型號神舟載人飛船模型
供神舟飛船航天員食用的各類航天食品
供神舟飛船航天員食用的各類航天食品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時由工程總體和七大系統組成,各大系統分別設有總指揮和總設計師[3]。隨着工程的進行,新的系統不斷加入,當前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共由14個大系統組成:

  • 酒泉發射場系統主要承擔載人飛船和空間實驗室的發射任務,是中國首個採用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轉運的「三垂」模式的航天發射場[22][23]
  • 測控通信系統主要承擔對火箭、航天器的飛行軌跡、姿態和工作狀態的測量、監視與控制任務,提供與航天員進行視頻和話音通信的通道,是航天器從起飛至壽命結束過程中天地聯繫的唯一手段。[25]
  • 空間實驗室系統研製空間實驗室。空間實驗室是空間站的雛形,用於驗證及考核空間站建造相關關鍵技術。[26]
  • 空間站系統的主要職能是負責天宮空間站的研製建設。天宮空間站是規模較大、長期有人參與的國家級太空實驗室,可支持航天員長期在軌生活和工作,額定乘員3人,設計壽命10年。[27]
  • 着陸場系統主要任務是為載人飛船返回艙選定安全的返回着陸場區,完成返回艙在返回着陸段的測控通信任務,搜索、尋找着陸後的返回艙,救援航天員,回收返回艙和有效載荷,並提供着陸場區的通信和氣象保障服務。[28]
  • 光學艙系統主要負責研製空間站「巡天」光學艙平台,可進行巡天及對地觀測。[29]

發展歷程

1992年9月21日,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第135次會議正式批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根據規劃,工程將按「三步走」發展戰略實施:[2]

  1.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2. 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3. 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左側近處的建築即為用作載人航天發射的921發射塔架。
長征二號F是中國首個可用於載人航天發射的運載火箭型號。

第一步

該階段為1992-2003年,中國通過先後發射無人和有人飛船實現了獨立載人航天。

初期建設與研製

1992年9月,中國首枚載人火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開始方案論證[3]

1994年4月,集中了九十年代科學技術精華的中國第二代遠洋航天測量船遠望三號下水[30]

1994年5月,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進入研製階段[3]

1994年7月3日,中國載人航天發射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奠基,這是中國首個採用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轉運的「三垂」模式的現代化航天發射場[22]

1994年12月,載人航天火箭發動機的第一次試車獲得成功[3]

1995年6月,載人飛船從設計階段進入到工程實施的初樣研製階段[3]

1995年12月,作為中國航天測控網核心的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掛牌成立,各分系統開始建設[3]

1996年,有關部門從空軍飛行員中按照預備航天員的標準,挑選了兩人赴俄羅斯加加林航天中心進行培訓,兩人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完成了原本需要四年時間完成的全部課程[31]。1997年4月,在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的直接領導下,來自全國各大醫院的著名專家們經過反覆研究和挑選,建議錄取20名候選者中的12人為預備航天員[31]。1998年1月,由之前錄取的12人連同兩名從俄羅斯培訓歸來的飛行員共14名預備航天員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北京航天城成立[31]

1998年,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載人航天發射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竣工[32][33]

1998年10月19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聯合進行了首次零高度逃逸救生飛行試驗,逃逸飛行器在逃逸指令發出後帶着返回艙從發射陣地起飛,隨後返回艙與逃逸飛行器分離並安全着陸,整個過程中各部件工作正常,試驗獲得成功,載人航天工程取得重要突破[34]

1998年11月,中國首個現代化飛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開始試運行[35][36]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之時,工程指揮部的目標是爭取在1998年、確保在1999年進行中國第一艘無人飛船的首飛,即「爭八保九」。由於到了1998年神舟飛船的許多產品還處在初樣地面試驗階段,未能研製出可以上天的正樣產品,為了兌現「爭八保九」的承諾,工程總指揮部決定用地面試驗的電性能船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試驗。[37]

北京時間1999年11月20日06時30分,搭載了神舟一號試驗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準時點火起飛。飛行約10分鐘後,飛船與運載火箭成功分離,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飛船按預定程序在軌運行14圈後,北京時間11月21日凌晨3時,地面指揮中心向飛船發出返回指令,隨後,飛船建立返回姿態,制動發動機點火,飛船開始執行返回程序。返回艙於11月21日凌晨03時41分順利降落在內蒙古蘇尼特右旗賽漢塔拉主着陸場,神舟一號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在太空中共飛行21小時,任務取得圓滿成功。[38][39][40]

實現載人飛行

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內的神舟五號返回艙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作為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的神舟二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10分鐘後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飛船在軌道環繞地球108圈,在太空飛行近7天後於1月16日19時22分在內蒙古中部返回。[41][42]

2002年3月25號22時15分,第二艘正樣無人飛船神舟三號發射成功,並於4月1日16時51分在預定地點着陸,共飛行6天18小時,繞地球108圈。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與第二次飛行試驗相比,主要是增加了逃逸和應急救生功能。[43]

作為第三艘正樣無人飛船以及載人飛行任務前的最後一次試驗,神舟四號於2002年12月30日00時40分成功發射,於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着陸,共飛行6天18小時,繞地球108圈[44]。這是歷次無人飛行試驗中技術要求最高、參試系統最全、難度最大的一次,且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低溫發射的新紀錄(-30℃),任務的成功為按計劃實施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奠定了基礎。[38][45]

中國航天員食用的太空食品

2003年10月10日,新華社宣佈中國將於10月15至17日間進行首次載人航天飛行[3]

10月14日16時,工程指揮部在會議上決定楊利偉為首飛航天員,翟志剛聶海勝為候補航天員[3]

北京時間2003年10月15日09時00分,長征二號F遙五運載火箭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將搭載着航天員楊利偉神舟五號發射升空。9時10分左右,飛船進入預定軌道,楊利偉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中國人。16日5時35分,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成功向正在太空運行的神舟五號發送返回指令,飛船開始返回。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在內蒙古主着陸場成功着陸,航天員楊利偉在飛行21小時23分、繞地球14圈後安全出艙,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中國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46]

第二步

2005-2017年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通過多次任務取得了多項重大技術突破,為中國空間站的建造奠定了基礎。

出艙活動與空間交會對接

神舟七號任務出艙活動所使用的同型號艙外航天服
神舟七號任務出艙活動所使用的同型號艙外航天服

隨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順利完成,2005年2月,中央決策實施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包括出艙活動和空間交會對接[47]

2005年10月12日9時整,神舟六號搭載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發射升空,飛船在軌運行5天後於10月17日4時33分內蒙古蘇尼特右旗賽漢塔拉主着陸場安全着陸。此次任務是中國首次「多人多天」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也是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的開篇之作。[38]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間,神舟七號任務成功執行,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進入太空。9月27日下午34分至17時00分,翟志剛身着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與身着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的劉伯明互相配合,成功實施了中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38][48]

2011年9月29日,長征二號F/T1運載火箭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至預定軌道以驗證中國的空間交會對接技術。11月1日,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將神舟八號無人飛船送入預定軌道。11月3日凌晨,神舟八號與此前發射升空入軌的天宮一號以自動模式成功實現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3]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飛船搭載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發射升空,劉洋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中國女性航天員。6月18日,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在成功進行自動交會對接後進入天宮一號,中國航天員首次訪問在軌飛行器獲得圓滿成功[49]。6月24日,航天員劉旺操控分離後的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成功實施中國首次手控交會對接[50]。自動和手控交會對接的先後完成標誌着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完全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3]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並與天宮一號對接,三名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進入空間站。在15天的飛行任務中,三名航天員進行了首次太空授課、第二次手控交會對接和首次繞飛交會試驗。[3]

2013年6月26日,時任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在新聞發佈會上宣佈,隨着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任務的順利完成,預定任務目標全部實現,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完美收官。[51]

空間實驗室

隨着上一階段的完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開始進入空間站工程實施。在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於2010年9月25日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所批准的《載人空間站工程實施方案》中,載人空間站工程的任務目標是在2016年前後,研製並發射8噸級空間實驗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員中期駐留、再生式生命保障以及貨運飛船補加等空間站關鍵技術,開展一定規模的空間應用;在2020年前後,研製並發射基本模塊為20噸級艙段組合的空間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間站組合體的建造和運營技術、近地空間長期載人飛行技術,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先進的空間技術平台。[2]

2016年6月25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製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拉開第二步第二階段序幕[52]

9月15日,長征二號F/T2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53],這是中國首個正式的空間實驗室平台和面向中期駐留的大型航天器,具備太空補加功能,可開展大規模科學實驗,配套設備數量和安裝複雜度均創造了歷次載人航天器任務之最[3]

10月17日至11月18日間,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執行神舟十一號任務並進駐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54]。兩人從進駐到撤離共在軌駐留30天,進行了30多項在軌實驗操作,刷新了中國載人航天的記錄[3]

作為空間實驗室階段的收官之戰,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於2017年4月20日搭乘長征七號遙二運載火箭升空並與天宮二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55][56]。4月27日,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標誌着中國突破和掌握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為空間站的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掃清了能源供給上的障礙,也標誌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完成[57]

第三步

從2020年開始,中國將實行多次無人與載人飛行任務以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建造。

空間站建造任務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實施,共規劃12次飛行任務,計劃2022年前後完成。兩個階段任務的主要目的分別為:[58]

  1. 關鍵技術驗證階段:驗證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再生生保、空間物資補給、出艙活動、柔性太陽電池翼、機械臂、大型柔性組合體控制、在軌維修和艙外操作等關鍵技術,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為空間站建造和運營奠定基礎。
  2. 建造階段:全面完成以三艙為基本構型的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
地面測試中的天和核心艙
地面測試中的天和核心艙
長征二號F遙十二火箭與神舟十二號飛船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垂直總裝測試廠房中被轉運至發射塔架
長征二號F遙十二火箭與神舟十二號飛船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垂直總裝測試廠房中被轉運至發射塔架

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

2020年5月5日18時00分,為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升空並將載荷組合體送入預定軌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隨之開啟[59]

2021年4月29日11時23分,搭載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494秒後,天和核心艙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12時36分,太陽能帆板兩翼順利展開且工作正常,發射任務取得成功,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全面展開。[60]

5月29日20時55分,天舟二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並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61][62]

6月17日9時22分,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後者於約6.5小時後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63][64]。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65]

7月4日8時11分至14點57分之間,神舟十二號乘組中的劉伯明湯洪波完成了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航天員的首次出艙活動,總時長6小時46分鐘,大幅刷新了2008年神舟七號約20分鐘的出艙活動記錄[66]

9月16日,神舟十二號乘組撤離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進入載人飛船。飛船於當日8時56分與核心艙分離,隨後與空間站組合體完成繞飛及徑向交會試驗,成功驗證了徑向交會技術[67]

2021年9月17日13時34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安全降落在東風着陸場預定區域,空間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也是東風着陸場首次執行載人飛船搜索回收任務。[67]

2021年9月20日15時10分,中國成功發射天舟三號貨運飛船並與天和核心艙完成對接。[68][69]

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並順利將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送入預定軌道,開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最後一次任務[70]。在飛船與核心艙進行徑向對接後,三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於同日9時58分進駐天和核心艙,開始中國的首次長期空間站駐留,時長約為六個月[71]

11月7日18時51分至11月8日1時16分之間,神舟十三號乘組中的翟志剛王亞平成功進行了該乘組的首次艙外活動,完成了機械臂懸掛裝置與轉接件安裝、艙外典型動作測試等任務,其中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完成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72]

待實施

  • 關鍵技術驗證階段規劃了6次任務,截至2021年10月已全部實施完成或開始實施。
  • 建造階段也規劃了6次任務,包括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和2次貨運飛船和2次載人飛船發射。
  • 空間站完成建造後將進入為期10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58]

任務列表

任務類型:

 運載火箭試驗飛行

 載人飛船飛行(無人)

 載人飛船飛行(有人)

 空間站試驗發射

 空間站組件發射

 貨運飛船補給

已實施任務

任務序號 任務名稱 運載火箭 發射時間 發射地點 着陸/再入時間 着陸/再入地點 航天員 結果 備註
↓ 第一步 ↓
1 神舟一號 長征二號F遙一 1999年11月20日
06時30分03.500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1999年11月21日
15時41分
四子王旗着陸場 (無人) 成功 神舟載人飛船的首次試驗飛行,由地面試驗的電性能船改裝而成,成功實現天地往返。此次任務同時也是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首次試驗飛行,發射場、測控通信等在內的其它關鍵系統也接受了初步考核。
2 神舟二號 長征二號F遙二 2001年1月10日
01時00分03.561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01年1月16日
19時22分
四子王旗着陸場 (無人) 部分成功 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對工程各系統從發射到運行、返回、留軌的全過程進行考核。遙控降落成功,但沒有開傘。
3 神舟三號 長征二號F遙三 2002年3月25日
22時15分03.544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02年4月1日
16時51分
四子王旗着陸場 (搭載模擬人) 成功 第二艘正樣無人飛船,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統冗餘、飛船應急救生、自主應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這次任務載有模擬太空人。
4 神舟四號 長征二號F遙四 2002年12月30日
00時40分03.543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03年1月5日
19時16分
四子王旗着陸場 (搭載模擬人) 成功 第三艘正樣無人飛船,載人航天的最後一次預演,主要目的是確保太空人絕對安全,進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飛船、測控系統的可靠性。
5 神舟五號 長征二號F遙五 2003年10月15日
09時00分03.497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03年10月16日
06時22分48秒
四子王旗着陸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 楊利偉 成功 首次載人飛行,成功圍繞地球十四圈,使中國成為繼蘇聯/俄羅斯、美國之後的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發射技術的國家。
↓ 第二步(第一階段) ↓
6 神舟六號 長征二號F遙六 2005年10月12日
09時00分03.583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05年10月17日
04時33分
四子王旗着陸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 費俊龍
中華人民共和國 聶海勝
成功 首次搭載二人,進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飛行。
7 神舟七號 長征二號F遙七 2008年9月25日
21時10分04.988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08年9月28日
17時38分
四子王旗着陸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 翟志剛
中華人民共和國 劉伯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 景海鵬
成功 首次搭載三人,成功完成出艙活動(又稱太空行走)。
8 天宮一號 長征二號F/T1 2011年9月29日
21時16分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18年4月2日
8時15分
南太平洋 (無人) 成功 作為目標飛行器驗證中國的空間交會對接技術。
9 神舟八號 長征二號F遙八 2011年11月1日
05時58分10.430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11年11月17日
19時32分30秒
四子王旗着陸場 (無人) 成功 第五艘無人飛船,完成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
10 神舟九號 長征二號F遙九 2012年6月16日
18時37分24.558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12年6月29日
10時03分
四子王旗着陸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 景海鵬
中華人民共和國 劉旺
中華人民共和國 劉洋
成功 搭載三人,首次搭載女太空人,手動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進駐進行空間實驗。
11 神舟十號 長征二號F遙十 2013年6月11日
17時38分02.666秒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13年6月26日
08時07分
四子王旗着陸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 聶海勝
中華人民共和國 張曉光
中華人民共和國 王亞平
成功 搭載三人,第二次搭載女太空人,第二次手動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進駐進行空間實驗。進行首次太空授課。
↓ 第二步(第二階段) ↓
12 長征七號首飛 長征七號遙一 2016年6月25日
20時00分
文昌航天發射場 2016年6月26日
15時41分
東風着陸場 (無人) 成功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試驗飛行,搭載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
13 天宮二號 長征二號F/T2 2016年9月15日
22時04分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19年7月19日
21時06分
南太平洋 (無人) 成功 中國首個正式的空間實驗室平台和面向中期駐留的大型航天器。
14 神舟十一號 長征二號F遙十一 2016年10月17日
07時30分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16年11月18日
13時59分
四子王旗着陸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 景海鵬
中華人民共和國 陳冬
成功 搭載兩人,與天宮二號自動和手動交會對接,駐留30天。
15 天舟一號 長征七號遙二 2017年4月20日
19時41分
文昌航天發射場 2017年9月22日18時 (大氣層燒毀) (無人) 成功 天舟貨運飛船首飛,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
↓ 第三步(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
16 長征五號B首飛 長征五號B遙一 2020年5月5日
18時00分
文昌航天發射場 2020年5月8日
13時49分
東風着陸場 (無人) 成功 長征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試驗飛行,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17 天和核心艙 長征五號B遙二 2021年4月29日
11時23分
文昌航天發射場 (無人) 成功 中國空間站的首個艙段,在軌組裝建造全面展開。
18 天舟二號 長征七號遙三 2021年5月29日
20時55分
文昌航天發射場 (待定) (待定) (無人) 進行中 中國空間站的首次貨運補給任務,並將參與機械臂轉位試驗等技術驗證工作。
19 神舟十二號 長征二號F遙十二 2021年6月17日
9時22分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21年9月17日
13時34分
東風着陸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 聶海勝
中華人民共和國 劉伯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 湯洪波
成功 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共駐留三個月,期間進行兩次艙外活動。
20 天舟三號 長征七號遙四 2021年9月20日
15時10分
文昌航天發射場 (待定) (待定) (無人) 進行中 中國空間站的第二次貨運補給任務。
21 神舟十三號 長征二號F遙十三 2021年10月16日
0時23分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待公佈) 東風着陸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 翟志剛
中華人民共和國 王亞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 葉光富
進行中 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第二次載人飛行任務,預計駐留六個月,實現首次長期駐留和首次女性駐留。完成中國首次女航天員出艙活動。

待實施任務

任務序號 任務名稱 運載火箭 發射時間 發射地點 着陸/再入時間 着陸/再入地點 航天員 [注 1] 結果 備註
↓ 第三步(空間站建造階段)↓
22 天舟四號 長征七號遙五 計劃2022年3月 文昌航天發射場 (無人) 中國空間站的第三次貨運補給任務。
23 神舟十四號 長征二號F遙十四 計劃2022年5月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待公佈) 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預計駐留六個月,並完成首次空間交接。
24 問天實驗艙 長征五號B遙三 計劃2022年5月-6月 文昌航天發射場 (無人) 空間站實驗艙之一,計劃先對接於核心艙前向對接口,後轉位至側向停泊口。
25 夢天實驗艙 長征五號B遙四 計劃2022年8月-9月 文昌航天發射場 (無人) 空間站實驗艙之二,計劃先對接於核心艙前向對接口,後轉位至側向停泊口。
26 天舟五號 長征七號遙六 計劃2022年10月 文昌航天發射場 (無人) 中國空間站的第四次貨運補給任務。
27 神舟十五號 長征二號F遙十五 計劃2022年11月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待公佈) 空間站建造階段的第二次載人飛行任務,預計駐留六個月,空間站遠征隊常態化。

未來發展

新一代載人飛船

新一代載人飛船的目標是成為同時滿足中國近地空間站運營、載人月球探測等任務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運輸飛行器。和神舟飛船相比,新一代載人飛船的主要提升有:[73][74]

  • 新飛船可以一次運送6到7名航天員,超過神舟飛船承載能力一倍。
  • 採用模塊化設計,可根據不同的任務需求進行重新構造。
  • 採用國際上推力最大的單組元無毒發動機。
  • 可實施自主變軌。
  • 返回艙可重複使用。
  • 使用三個降落傘組成的群傘着陸。
  • 將緩衝發動機換成了大載重着陸氣囊。

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

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於2016年6月25日20時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於6月26日15時41分在東風着陸場西南戈壁區安全着陸,在軌飛行時間約20小時。[52][75]

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高約2.3米,最大外徑2.6米,總質量約2600千克,主要用於獲取返回艙飛行氣動力和氣動熱數據,驗證可拆卸防熱結構設計、新型輕量化金屬材料製造等關鍵技術,並開展黑障通信技術試驗[75],表明新一代載人飛船前期研發工作已經啟動。[76]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於2020年5月5日18時00分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於5月8日13時49分在東風着陸場預定區域成功着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77]

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

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而全新研製的一型高可靠、高安全的載人運載火箭,其近地軌道運力達70噸,奔月軌道運力達25噸。[78]

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未來將取代現有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以將中國航天員送入近地軌道,其額外的設計運力將用於完成中國未來的載人登月任務。

國際合作

聯合國

2016年3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簽訂了圍繞中國空間站應用開展合作的《框架協議》和《出資協議》,通過向外空司提供資金和中國空間站設施資源,為各成員國的專家團隊提供利用中國空間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與應用的機會。[79]

2018年5月28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向聯合國各成員國正式發佈了聯合起草的《邀請在中國空間站上開展空間科學實驗的第一輪合作機會公告》等合作文件,廣泛徵集合作項目,以進一步培育和促進載人航天國際合作,為世界各國創造更多利用中國空間站開展應用實驗的機會並從中受益[79][80]。2019年6月12日,第一批項目入選結果公佈,共有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81][82]

歐洲空間局

2014年12月10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歐洲空間局簽署了《關於載人航天飛行活動的合作協定》,合作範圍包括科學實驗與研究、航天員選拔、訓練、醫學保障、飛行以及空間基礎設施合作,中歐雙方在載人航天領域的合作進入實質階段[83]

2015年5月,中歐雙方簽署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歐洲空間局關於在載人航天領域開展合作的長遠目標和實施步驟》,明確了2015年至2017年為技術交流階段,中歐雙方參與對方的航天員訓練活動[84]

2016年7月,中國航天員葉光富與來自另外四個國家的五名航天員一起參加了歐洲空間局組織進行的長達六天六夜的洞穴訓練,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與他國航天員共同開展訓練[85]

2017年4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歐洲空間局開始聯合徵集首批中歐載人航天空間科學與應用合作項目[86]

2017年8月,中國航天員中心在山東省煙臺市附近海域組織實施了為期17天的中歐航天員海上救生訓練,共有16名中國航天員和2名歐洲航天員參加,是首次有外國航天員參與中國組織的大型訓練任務[84][87]

意大利

2017年2月22日,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意大利總統塞爾焦·馬塔雷拉見證下,時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與意大利航天局局長羅伯特•巴蒂斯通簽署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意大利航天局圍繞中國空間站開展載人航天活動合作的協定》。根據協定內容,雙方後續將在空間科學實驗研究、空間在軌設施、空間站支持與運營、實驗載荷聯合研製等方面推動開展載人航天交流與合作。[88][89]

巴基斯坦

2019年4月27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巴基斯坦空間與上層大氣研究委員會簽署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巴基斯坦空間與上層大氣研究委員會關於載人航天飛行活動的合作協定》,作為中巴兩國在載人航天領域開展合作的頂層框架基礎。根據《合作協定》,雙方的潛在合作領域包括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航天員選拔訓練及飛行、載人航天科學應用與成果轉化等三個方面。[90]

參見

註釋

  1. 所列可能非最終正式名單。

參考文獻

  1. 中国载人航天标识.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4]. 
  2. 2.0 2.1 2.2 2.3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简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1-04-23 [2021-07-25]. 
  3.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蘭寧遠. 中国飞天路.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20-01-01. ISBN 9787571002008. 
  4. 4.0 4.1 谱写航天梦的篇章--党中央推进载人航天工程纪实.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13-07-25 [2021-07-14]. 
  5. 鄭培明. 箭击长空忆当年. 中國科學院. [2021-07-10]. 
  6. 6.0 6.1 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四组神秘代号 都是什么含义?. 新華網. 2021-06-17 [2021-07-10]. 
  7. “长征二号”发射首颗返回式卫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航天報. 2014-12-07 [2021-07-10]. 
  8. 1986年邓小平亲自决策启动“863”计划--邓小平纪念网. 人民網. [2019-11-29]. 
  9. 左賽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的背后:争论与决策. 中國新聞網. 中國青年報. 2003-10-16 [2021-07-30]. 
  10.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简介. 中國科學院. 2013-06-14 [2021-07-21]. 
  11. 王兆耀、武平分别任921工程办正副主任(附机构简介),中国经济网,2012-03-27. [2016-09-27]. 
  12. 12.0 12.1 12.2 李繼耐,難忘的歷史時刻,瞭望2003(43)
  13. 中国飞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访谈录,人民网,2003-10-17. [2016-09-27]. 
  14. 周建平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领头人,大连理工大学,2014-04-07. [2016-09-27]. 
  15. 航天员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16. 空间应用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17. 载人飞船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18. 货运飞船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19.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20.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21.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22. 22.0 22.1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前前后后.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2015-07-30 [2021-09-13]. 
  23. 酒泉发射场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24. 海南发射场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25. 测控通信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26. 空间实验室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27. 空间站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28. 着陆场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29. 光学舱系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13]. 
  30. 远望一到四号测控船介绍,人民网,2005-10-16. [2016-10-05]. 
  31. 31.0 31.1 31.2 中国航天员诞生记. 人民網. 2003年10月17日 [2018-01-23]. 
  32. 新闻背景: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为何选址酒泉?. 中國新聞網. 2008-09-25 [2021-07-12]. 
  33. 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5-09-11 [2021-07-12]. 
  34. 馮春萍. 中国惟一一次航天逃逸装置零高度飞行试验揭秘. 中國新聞網. 2003-10-15 [2021-07-30]. 
  35. 把一生献给祖国航天事业的人——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司令部副参谋长夏长法将军(11月18日四版文化娱乐),中国定远,2010-11-17. [2016-10-06]. 
  36. 梦想绽放九天上——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创新发展记事. 新華網. [2019-07-24]. 
  37. 强国飞天路,从梦想到现实.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4-24 [2021-07-11]. 
  38. 38.0 38.1 38.2 38.3 载人航天发射能力稳定可靠.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09-09-25 [2021-07-12]. 
  39. 神舟一号飞船概述.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08-09-10 [2021-07-12]. 
  40. 神舟一号飞船发射过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08-09-17 [2021-07-12]. 
  41. 我国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重要一步 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08-09-10 [2021-07-12]. 
  42. 环绕地球108圈 圆满完成试验任务——神舟二号飞船成功着陆.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08-09-10 [2021-07-12]. 
  43. 神舟三号飞船概述.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08-09-10 [2021-07-12]. 
  44. 神舟四号飞船概述.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08-09-10 [2021-07-12]. 
  45. 石嘉. 青铜—白银—黄金:记述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中國新聞網. 國際先驅導報. 2003-10-18 [2021-07-30]. 
  46.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时间表.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08-09-17 [2021-07-12]. 
  47. 载人航天扬国威——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2-12-07. [2016-09-27]. 
  48.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国新办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08-09-28 [2021-08-17]. 
  49. 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2-06-18 [2021-07-12]. 
  50. 中国载人航天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2-06-26 [2021-07-12]. 
  51. 神十任务第二场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3-06-26 [2021-07-12]. 
  52. 52.0 52.1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6-06-25 [2021-07-12]. 
  53.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圆满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6-09-15 [2021-07-12]. 
  54. 神舟十一号两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6-10-19 [2021-07-12]. 
  55.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7-04-20 [2021-07-12]. 
  56. 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7-04-22 [2021-07-13]. 
  57. 我国成功突破和掌握推进剂在轨补加关键技术.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7-04-28 [2021-07-13]. 
  58. 58.0 58.1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召开.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4-29 [2021-07-13]. 
  59.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拉开序幕.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0-05-05 [2021-07-13]. 
  60.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4-29 [2021-07-13]. 
  61.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5-29 [2021-07-13]. 
  62.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5-29 [2021-07-13]. 
  63.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6-17 [2021-06-17]. 
  64.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6-17 [2021-07-13]. 
  65. 神舟十二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6-17 [2021-07-13]. 
  66.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空间站阶段首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07-04 [2021-07-13]. 
  67. 67.0 67.1 黎雲; 張汨汨.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3名航天员安全顺利出舱. 新華網. 2021-09-17 [2021-09-17]. 
  68. 李國利; 黎雲; 黃一宸. 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新華網. 2021-09-20 [2021-09-20]. 
  69. 王逸濤; 高蕊. 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新華網. 2021-09-20 [2021-09-20]. 
  70. 黎雲; 徐毅.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新華社. 2021-10-16 [2021-10-16]. 
  71. 王逸濤; 郭明芝. 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新華網. 2021-10-16 [2021-10-16]. 
  72.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首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1-11-08 [2021-11-07]. 
  73. 专家详解新飞船,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0-05-11 [2021-07-14]. 
  74. 成功返回!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开启我国载人航天新篇章.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0-05-08 [2021-07-14]. 
  75. 75.0 75.1 长征七号搭载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安全着陆.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6-06-26 [2021-07-14]. 
  76. 甘曉.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归来. 科學網. 中國科學報. 2016-06-27 [2020-05-11]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77. 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20-05-08 [2021-07-14]. 
  78. 中国航展:中国正研发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 近地运载能力约为“胖五”三倍. 國家航天局. 2021-09-29 [2021-10-01]. 
  79. 79.0 79.1 携手翱翔太空 谋求共同利益 ——中国与联合国共邀各国参与中国空间站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国际合作.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8-05-30 [2021-07-14]. 
  80. United Nations and China invite applications to conduct experiments on-board China's Space Station.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Outer Space Affairs. 28 May 2018 [11 July 2021] (英語). 
  81.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发布联合国/中国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第一批入选项目.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9-06-12 [2021-07-14]. 
  82. UNOOSA and CMSA announce winners of opportunity to fly experiments on board China Space Station.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Outer Space Affairs.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Outer Space Affairs. 12 June 2019 [11 July 2021] (英語). 
  83.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欧洲空间局签署合作协定.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4-12-12 [2021-07-19]. 
  84. 84.0 84.1 我国成功组织中欧航天员海上救生训练.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7-08-21 [2021-07-20]. 
  85. 中国航天员叶光富首次亮相 6天6夜探秘撒丁岛洞穴. 中國新聞網. 2016-07-23 [2016-09-28]. 
  86. 关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欧洲空间局联合征集空间应用合作项目建议书的通告.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7-04-22 [2021-07-20]. 
  87. ESA and Chinese astronauts train together. European Space Agency. 2017-08-24 [2021-07-20] (英語). 
  88. 中意航天机构载人航天合作协定在京签署.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7-02-24 [2021-07-14]. 
  89. L'Italia tra le stelle con la Cina: c'è un accordo spaziale. La Repubblica. 2017-02-22 [2021-07-14] (意大利語). 
  90. 中巴签署载人航天合作框架协定.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 2019-04-28 [2021-07-1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