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南生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杨南生
1950年杨南生从曼彻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出生(1921-12-29)1921年12月29日
 英属印度仰光市
逝世2013年3月5日(2013岁-03-05)(91岁)
 中国北京市
公民权
母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曼彻斯特大学
知名于塑性力学航天
奖项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
航天部一等功
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物理学
机构昆明中央机器厂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清华大学
重工业部汽车实验室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1001设计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四分院
西北工业大学

杨南生(1921年12月29日—2013年3月5日),男,福建海澄人,中国火箭专家、塑性力学专家。主要从事火箭的研究与设计工作。在其晚年从事弹塑性断裂力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被誉为中国探空火箭和固体火箭发动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

生平

1岁多随父母回国。1929年上小学。二舅父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萨本栋。1939年高中毕业后,离开北平南下上海,以缅甸华侨身份取得一份英国护照,得以通过日军封锁,从海路到越南,再乘滇越铁路到昆明,考入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由于高中时期喜爱科学,尤迷航空,所以择航空为志愿。但是,当了解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航空委员会腐败内幕,当时只修不造的航空业有了认识,意识到学成之后仍报国无门,转入西南联大机械系学习。1943年7月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入昆明中央机器厂任工务员。1945年回西南联大任材料力学助教。参加过一二一运动“反饥饿”游行等中共领导的学生运动。1946年夏随清华大学迁回北平,为刚回国的钱伟长开设的现代应用力学问题课程当助教。

1947年支德瑜和杨南生考取第9届中英庚款机械工程专业的两名公费留学生。出国前征询了钱伟长的意见,选定了塑性力学为研究方向。1947年10月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积极参加了左派留学生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支德喻等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协留英分会”(简称留英科协),介绍新中国、促进留英学生学者回国参加建设。1950年在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社会主义者协会”主办的活动中作了“新中国概况”的报告;在留英中国学生会曼彻斯特分会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主办的“中国艺术展览”活动中作报告。1950年夏获得机械专业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各向同性金属的塑性应力应变关系》。持一份“无国籍人士”护照离英,经香港,于1950年10月返回中国。

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在北京的汽车实验室工程师、1953年10月任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央实验室主任,给实验室和设计处的工程技术人员讲授金属材料机械性能、试验数据处理的数理统计等课程,并自编了10万余字的讲义。还利用业余时间上夜校,突击学习俄文,参加《苏联大百科全书·汽车工业》卷的翻译工作。建厂期间,配合开展全厂基建用材选配工作。工厂建成投产后,领导中央实验室投入第一台“解放”牌汽车生产的材料试验分析。当选吉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9月调任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高温塑性力学研究。195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秋,中国科学院遵照毛泽东主席“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以力学研究所为主组建了1001设计院,负责卫星和运载火箭的设计,杨南生被委派为技术负责人,负责运载火箭的设计。1958年11月该院南迁上海,组成上海机电设计院任副院长负责技术指挥,先后研制成T5探空火箭模样弹和T7M、T7、T7A探空火箭。期间带领几位助手,运用塑性力学理论,对于工作时内外壁温差很大的探空火箭液体燃料主发动机燃烧室壁进行应力分析研究,解决了液体发动机燃烧室设计的技术难题。[2]1964年8月调入国防部五院四分院任副院长,负责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技术领导工作直至1983年3月。先后解决了药柱裂纹、不稳定燃烧等关键技术问题,研制出直径300毫米的小型发动机,摸清技术规律,突破基础技术关键,获得研制全过程的经验,1965年夏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后随四院改名,历任七机部四院副院长、陕西七机局副局长、七机部向阳化工机械公司副经理兼总工程师、七机部四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七机部总工程师,1983年至1984年任航天工业部四院科技委主任。1984年任航天四院技术顾问。在放大型号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应用粘弹性力学理论做药柱应力分析和发动机壳体应力分析,完成多种大中小型实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其中重要的有1967年开始研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末级发动机、1971年8月至1974年底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回收制动发动机、1967年开始研制的水下发射固体火箭的两级发动机、1978年至1983年9月承担了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远地点发动机研制任务。

1978年接受西北工业大学的邀请,开设了塑性力学、弹塑性断裂力学等课程,兼任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后工作站导师,在弹塑性断裂力学研究方向培养了近20名硕士、博士生和博士后。成为西北工业大学弹塑性断裂力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1984年被聘为兼职教授。1989年被授予名誉教授。

1991年5月任航空航天部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

1979年10月,中国宇航学会成立,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3]。中国力学学会第一、第二、第三届理事。

第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1984年荣立航天工业部一等功。1985年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家庭

父亲杨允修为缅甸华侨,中学时期被萨君陆(萨福绥)所开办的闽省华侨公学录取,成为该校的首期学员,之后受聘于仰光华侨中学,担任该校第二任校长。母亲萨本祥出自雁门萨氏,是萨君陆的长女,萨本栋大姐。

奖项和荣誉

  • 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
  • 陕西省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
  • 航天部一等功
  • 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 陕西省科技精英
  •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 1985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 1990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 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

参考资料

  1. 杨南生同志逝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2013-03-08 (简体中文). 
  2. 杨南生等:《再生冷却式燃烧室内壁应力分析》,发表在国防部五院内部刊物《研究与学习》1964年第10期。
  3.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 航天航空.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09: 599. ISBN 7-5000-5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