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王淦昌
出生(1907-05-28)1907年5月28日
 大清江苏省常熟县支塘镇枫塘湾
逝世1998年12月10日(1998岁-12-10)(91岁)
 中国北京市
国籍 中国
教育程度清华大学
柏林大学
配偶吴月琴
科学生涯
博士导师莉泽·迈特纳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男,江苏常熟人,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参与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被中国政府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1961至1978年研究原子弹氢弹间,为保密需要化名王京[2]

2000年,中国物理学会为纪念胡刚复等五位物理学界前辈,设立了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王淦昌物理学奖,其中王淦昌物理奖授予粒子物理和惯性约束核聚变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物理学家。

生平

1924年上海浦东中学毕业,1925年8月,考入清华大学。1929年6月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30年 王淦昌考取江苏省官费留学,到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莉泽·迈特纳,1934年获博士学位。

1931年,王淦昌在德国就读研究生期间,提出可能发现中子的试验设想,1932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按此思路进行试验发现了中子并获得诺贝尔奖

1934年至1936年任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1936年至1947年任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

1947年至1949年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

1949年至1951年任大连大学工学院(今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教授

1951年至1961年,人间蒸发并化名王京,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苏联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宇宙线及高能物理研究。1962年以后从事核科学的国防应用研究、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1964年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地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文革期间把一度停滞的科研工作拉回轨道[3]

1980年3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选出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其被选为副主席[4][5]。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6年3月与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一起写信给邓小平,提出发展中国的高新技术,促成863计划。1986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选举产生第三届全国委员会。6月28日,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推举其为荣誉委员[6][7][8]

1998年12月10日 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

纪念

参考文献

  1. 两弹一星元勋:中国核物理泰斗王淦昌院士. [2007-02-12]. 
  2. 王淦昌秘密从事核武器研制工作时装运资料用的箱子. 藏品欣赏.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3-04-04]. 
  3. “愿以身许国”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
  4.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 附卷4 中华人民共和国群众团体组织 1949.10-1997.9.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0: 405–406. ISBN 7-80136-318-3. 
  5. 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团体.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0.12: 1010–1011. ISBN 7-5427-0276-9. 
  6. 中国科协研究室编.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中国科协研究室. : 94–96. 
  7.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 附卷4 中华人民共和国群众团体组织 1949.10-1997.9.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0: 408. ISBN 7-80136-318-3. 
  8. 陈建新等主编.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10: 609. ISBN 7-5351-1355-9. 

参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