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

出自求聞百科
中亞
中亞國家
面積4,003,451平方公里(1,545,741平方英里)[a]
人口74,177,200 (2020年)
人口密度18.53 人/平方千米
國家 哈薩克
 吉爾吉斯
 塔吉克
 土庫曼
 烏茲別克
國內生產總值(2019)293,903百萬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19)3,962美元

中亞(英語:Central Asia;俄語:Средняя Азия /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即亞洲中部,在地理上是指西至裏海,東到中國新疆,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羅斯的廣大區域。而根據長期占據這片區域大部分領土的蘇聯官方定義,中亞僅指其五個加盟共和國: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蘇聯解體後,中亞成了亞洲中部現已獨立的五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哈薩克(人口為18,776,707)、吉爾吉斯(人口為6,524,195)、塔吉克(人口為9,537,645)、土庫曼(人口為6,031,200)以及烏茲別克(人口為33,469,203)的總稱。 上述關於中亞的定義沒有一項得到全世界範圍的認可。然而,雖然中亞地區的邊界並不確定,但這一地區有着一些顯著特徵。例如,在歷史上,中亞地區的主要居民是游牧民族,而這塊區域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這個原因,這一區域成了東亞西亞南亞歐洲各個民族、各種宗教以及各種思想的交匯之地。[1]

在伊斯蘭化之前以及突厥化早期,中亞地區的主要居民是操伊朗語支各語言的白種人[2][3]東伊朗人(粟特人斯基泰人)。後來來自蒙古草原的黃種人突厥人從6世紀開始大規模遷移到哈薩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土庫曼。同樣來自蒙古草原的黃種人的蒙古人騎兵從13世紀開始西征中亞,在花剌子模(今天的烏茲別克土庫曼)對當地的東伊朗人原著居民,西遷到中亞的突厥人,以及東伊朗人-突厥人混血人種製造了大規模屠殺。蒙古騎兵對中亞的西征以及察合台汗國和金帳汗國在中亞的建立,可能導致黃種人的蒙古人基因也來到了哈薩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土庫曼斯坦。蒙古騎兵還在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製造了大規模屠殺。今天阿富汗可能大約有30%的國土面積的居民以哈扎拉人為主體民族。哈扎拉人大概是當年西征阿富汗的蒙古人後裔。目前哈扎拉人可能占阿富汗總人口的9%。

從17世紀開始到20世紀,中亞大部分地區成了俄羅斯帝國以及隨後的蘇聯的領土,大量的斯拉夫人開始遷移到哈薩克和吉爾吉斯。蘇聯解體後,哈薩克和吉爾吉斯的斯拉夫人開始大規模遷移到俄羅斯,導致哈薩克和吉爾吉斯的俄羅斯族人口比例大大下滑。比如說中亞最大的國家哈薩克斯坦,在蘇聯解體前,哈薩克的民族人口比例為俄羅斯族占哈薩克總人口的37%,哈薩克族占哈薩克斯坦總人口的39%。但是自從蘇聯解體後,由於哈薩克斯坦的俄羅斯族大量遷移到俄羅斯以及哈薩克斯坦的俄羅斯族的生育率低下,加上海外很多哈薩克族遷移到哈薩克,導致今天哈薩克的民族人口比例為俄羅斯族占哈薩克總人口的21%,而哈薩克族則占哈薩克總人口的65%。[4][5][6]

定義

中亞這個概念最早由德國地理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於1843年提出,其所包含的範圍存在多種界定。

範圍最狹窄的界定來自蘇聯官方的定義,即僅指其下屬的四個加盟共和國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蘇聯時期,這一界定在國際上也廣泛使用。

然而在俄羅斯文化中,關於中亞有兩個概念:一個是Средняя Азия(英語可譯成Middle Asia),是較為狹窄的概念,是指歷史上曾經為俄羅斯所統治的位於亞洲中部的非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區;另一個是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英語可譯成Central Asia),範圍較為廣泛,即指亞洲中部地區而不論這些地區是否曾受俄羅斯統治。

在蘇聯解體後,已經獨立的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塔吉克土庫曼的領導人在塔什干舉行會議,宣布中亞地區應當包括哈薩克在內。從此之後,中亞五國成了中亞最為普遍接受的界定。

另一個變通的界定方法是根據種族劃分,即東突厥人、東伊朗人以及蒙古人居住的地區。這些區域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西伯利亞南部生活着突厥民族的區域、從前蘇聯獨立的五個中亞國家以及阿富汗。此外還包括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部和克什米爾山谷,以及西藏和印度的拉達克。在這一概念下,上述地區的絕大部分居民都屬於當地原住民。

有一些地方宣稱在地理上位於亞洲的中心位置,例如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的首府克孜勒,以及中國新疆烏魯木齊以北320公里的一個小村莊(見下文)[7]

地理

中亞的大部分區域都異常乾燥,難以種植作物,大部分中亞地區的居民以放牧為生,工業則集中在該地區的城市之中。

中亞地區的主要河流包括阿姆河錫爾河哈里河穆爾加布河,湖泊則有鹹海巴爾喀什湖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裏海,這些河流和湖泊構成了中亞地區龐大的內流區。由於近幾十年來工業和灌溉用水量的急劇提升,上述水體均應水流量減少而發生了水體收縮現象。考慮到水對於乾旱的中亞地區的重要性,水流量減少很有可能導致地區衝突。

中亞地區有以下地理極端:

位於新疆烏魯木齊以北320公里、中國-哈薩克斯坦邊界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中(經緯度為:46°17′N 86°40′E / 46.283°N 86.667°E / 46.283; 86.667 (Continental Pole of Inaccessibility)),屬於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縣[b],距離最近的海岸線有2645公里之遙。[8]
早期研究認為此地應當就是大陸的最難到達點。然而,上述地點忽視了鄂畢灣,從該地點到鄂畢灣的距離大大縮短了之前計算的其到海洋的距離。近期的研究提出了兩個新的候選地點:一個位於44°17′N 82°11′E / 44.29°N 82.19°E / 44.29; 82.19 ,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東北方約80公里,距離最近的海岸線約2510公里;另一個位於45°17′N 88°08′E / 45.28°N 88.14°E / 45.28; 88.14 ,在烏魯木齊以北約160公里,距離最近的海岸線約2514公里。[9]

中亞地區遠離海洋也造成了整個地區晝夜溫差極大。

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生物地理分布區體系,中亞地區屬於古北界。該地區最大的生態體系是溫帶草原、稀樹草原和疏灌叢。其他生態體系還包括山地草原和稀疏灌木沙漠和耐旱灌木溫帶針葉林

歷史

公元前1世紀伊朗人的擴張:橙色即為斯基泰人(主要由東伊朗人構成)的疆域。

影響中亞歷史的主要是地理和氣候。因為乾燥,中亞地區不利於農業的發展;又因為遠離海洋,遏制了貿易流通。因此,中亞地區城市稀少,數千年來都為游牧民族所控制。

中亞的游牧民族與周邊的農耕民族長期衝突不斷。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顯然更適合戰爭,草原騎兵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單位,但他們的戰鬥力往往受到內部分裂因素的遏制。穿越中亞的絲綢之路往往會促進游牧民族的內在統一,從而周期性地產生偉大領袖來統一領導所有部落,形成一股強大的近乎不可阻擋的力量。諸如匈人劫掠歐洲匈奴與漢朝對立以及幾乎征服整個歐亞大陸蒙古帝國都是這樣發生的[10]

來自希瓦汗國的烏茲別克人

在前伊斯蘭化時期和突厥化早期,中亞南部主要居住着使用伊朗語的族群[2][11]。在這些古代的伊朗定居民族中,粟特人花剌子模人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而斯基泰人和之後興起的阿蘭人則過着半游牧的生活。到了公元5世紀,突厥人開始進入中亞地區,這樣的遷徙一直持續到了公元10世紀。而在13世紀到14世紀間,蒙古人入侵中亞,幾乎整個中亞都成了察合台汗國的領土。

一位哈薩克騎手,肩上站着一隻金雕

到了16世紀,游牧民族在中亞的優勢終結了,火器的大規模發展讓定居民族取得了支配權。俄羅斯、中國以及其他強大的帝國逐步擴張,到19世紀末,已經占領了中亞大部分土地。俄國十月革命之後,中亞西部成了蘇聯的一部分;而東部則成了中華民國新疆省,1949年之後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1955年建立了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蒙古獨立建國,但卻成了蘇聯的衛星國阿富汗則是一個深受蘇聯影響的國家,並在1979年遭到蘇軍入侵

蘇聯所控制的中亞地區開展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但同時也伴隨着對本地文化的壓制,並帶來環境問題。成百上千的中亞居民在農業集體化運動中喪生,由此造成了長期的民族關係緊張。此外,蘇聯的民族安置政策將成百萬的人口遷入西伯利亞和中亞,有時甚至是整個民族的遷移[12][13]。 按照 Touraj Atabaki 和 Sanjyot Mehendale 在2005年出版的《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transnationalism and diaspora》一書的說法,在1959年至1970年間,有兩百萬來自蘇聯各地的人口被遷入中亞,其中一百萬進入哈薩克斯坦[14]

蘇聯解體後,中亞五國獲得獨立。

文化

宗教

伊斯蘭教是中亞五國、阿富汗中國新疆以及巴什科爾托這樣的外圍地區都是最主要的宗教。中亞的大部分穆斯林都屬於遜尼派,但在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也居住者相當一部分什葉派穆斯林

瑣羅亞斯德教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中期,瑣羅亞斯德伊朗高原西北隅開始了其先知的傳道生涯,瑣羅亞斯德教在伊斯蘭化之前是中亞最主要的宗教,至今在中亞仍有重要影響。例如中亞五國都會慶祝的納吾肉孜節最初即是瑣羅亞斯德教的節日。

伊斯蘭化之前,佛教也在中亞具有很大影響,正是橫穿中亞的絲綢之路佛教帶到了中國。而在突厥人中間,伊斯蘭化之前都有騰格里信仰。在西藏蒙古拉達克藏傳佛教占據主要地位。而在西伯利亞南部仍存在着薩滿教。此外,儒家思想則隨着漢族的遷徙而傳播。

景教是基督教進入中亞後形成的一個新的教派,其教義是如今的俄羅斯正教會的主要來源,在哈薩克斯坦信徒眾多。在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曾經居住着相當數量的布哈拉猶太人,但隨着蘇聯解體幾乎已經全部移居國外了。

藝術

中亞有一種至少一千年歷史的即興口述詩歌。這種詩歌一般是由吉爾吉斯和哈薩克斯坦的即興詩人阿肯配以一種弦樂器唱出,即吉爾吉斯的火不思或哈薩克斯坦的冬不拉。這種傳統源自早期的吟遊詩人和口述史學家。一部分中亞人學習吟唱瑪納斯史詩(Manas)。瑪納斯是吉爾吉斯族的英雄史詩,專門學習瑪納斯但不會即興吟唱的人則稱為 Manaschis。在蘇聯時代,阿肯的演奏受到蘇維埃官方同化為政治宣傳工具,其受歡迎程度曾一度因此而下降。雖然仍然[為什麼?]被政治家利用作宣傳工具,阿肯演奏在蘇聯解體[為什麼?]後再次受到歡迎。2005年華盛頓郵報文章曾指出阿肯即興詩歌與現代西方饒舌的相似之處。[15]

中亞的攝影在一八八二年俄羅斯門諾派教徒 Wilhelm Penner 隨門諾派移民潮移居希瓦汗國後開始發展。在 Penner 到達希瓦汗國後他與當地一名學生 Khudaybergen Divanov 分享他的攝影技術。Khudaybergen Divanov 後來成為烏茲別克攝影術的創立者。

國情簡介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
(哈薩克、哈薩克斯坦)
吉爾吉斯共和國 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 塔吉克斯坦共和國 土庫曼斯坦
國徽
國旗 哈薩克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土庫曼斯坦
人口 18776707 6524195 33469203 9537645 6031200
面積 2724900 km21052100 sq mi) 199900 km277200 sq mi) 447400 km2172700 sq mi) 143100 km255300 sq mi) 488100 km2188500 sq mi)
人口密度 6.9/km2 (17.8/sq mi) 32.6/km2 (84.5/sq mi) 74.8/km2 (193.8/sq mi) 66.7/km2 (172.5/sq mi) 12.4/km2 (32/sq mi)
時區 +4、+5 5 5 5 5
首都 努爾蘇丹 比什凱克 塔什干 杜尚別 阿什哈巴德
最大城市 阿拉木圖 比什凱克 塔什干 杜尚別 阿什哈巴德
政體 單一制 總統制
共和國
單一制 議會制
共和國
單一制 總統制
共和國
單一制 總統制
共和國
單一制 總統制
共和國
國家元首 哈薩克斯坦總統 吉爾吉斯斯坦總統 烏茲別克斯坦總統 塔吉克斯坦總統 土庫曼斯坦總統
政府首腦 哈薩克斯坦總理 吉爾吉斯斯坦總理 烏茲別克斯坦總理 塔吉克斯坦總理 土庫曼斯坦總統
國會 哈薩克斯坦議會 吉爾吉斯斯坦議會 烏茲別克斯坦議會 塔吉克斯坦議會 土庫曼斯坦議會
貨幣 哈薩克斯坦堅戈 吉爾吉斯斯坦索姆 烏茲別克斯坦索姆 塔吉克斯坦索莫尼 土庫曼斯坦馬納特
一級行政區劃 14個州和3個直轄市 7個州和1個直轄市 12個州、1個自治共和國和1個直轄市 3個州、1個區和1個首都直轄市 5個州和1個直轄市
官方語言 哈薩克語俄語 吉爾吉斯語俄語 烏茲別克語俄語 塔吉克語俄語 土庫曼語俄語
主要宗教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
主體民族 哈薩克族 吉爾吉斯族 烏孜別克族 塔吉克族 土庫曼族

傳統中亞地區

註:哈薩克斯坦的部分地區也可劃入東歐
國家 面積
km²
人口
(2020年)
人口密度
per km²
GDP
百萬美元(2019年)
人均GDP
(2019年)
首都 官方語言
 哈薩克 2,724,900 18,776,707 6.90 170,326 $9,071 努爾蘇丹 哈薩克語俄語
 吉爾吉斯 199,951 6,524,195 32.63 8,261 $1,266 比什凱克 吉爾吉斯語俄語
 塔吉克 143,100 9,537,645 66.7 8,152 $855 杜尚別 塔吉克語俄語
 土庫曼 488,100 6,031,200 12.4 46,674 $7,739 阿什哈巴德 土庫曼語俄語
 烏茲別克 447,400 33,469,203 74.8 60,490 $1,807 塔什干 烏茲別克語俄語

擴展中亞地區(廣義)

註:以下國家的面積和人口均為全國
國家地區 面積
km²
人口
(2020年)
人口密度
per km²
首都 官方語言
 伊朗 1,648,195 83,204,000 48 德黑蘭 波斯語
 阿富汗 647,500 38,928,346 60.1 喀布爾 波斯語
 中國 9,596,961 1,439,323,776 150 北京 漢語
 蒙古 1,564,116 3,278,290 2.10 烏蘭巴托 蒙古語
 巴基斯坦 796,095 220,892,340 277.5 伊斯蘭堡 烏爾都語英語
 俄羅斯 17,098,242 145,926,116 8.53 莫斯科 俄語
 印度 [16] 3,287,263 1,380,004,385 420 新德里 英語烏爾都語印地語

人文

請參見中亞美術

注釋

  1. 該數值為中亞五國的面積之和。
  2. 和布克賽爾縣的和什托洛蓋鎮46°34′N 85°58′E / 46.567°N 85.967°E / 46.567; 85.967 (Hoxtolgay))在其西北方50公里,夏孜蓋鄉46°20′N 86°22′E / 46.333°N 86.367°E / 46.333; 86.367 (Xazgat))在其西方20公里處,最近的居民點 Suluk46°15′N 86°50′E / 46.250°N 86.833°E / 46.250; 86.833 (Suluk))則在其東方10公里處。

參考文獻

引用

  1. Travelers on the Silk Road. [2012-04-18]. 
  2. 2.0 2.1 Encyclopædia Iranica, "CENTRAL ASIA: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 C. Edmund Bosworth: "In early Islamic times Persians tended to identify all the lands to the northeast of Khorasan and lying beyond the Oxus with the region of Turan, which in the Shahnama of Ferdowsi is regarded as the land allotted to Fereydun's son Tur. The denizens of Turan were held to include the Turks, in the first four centuries of Islam essentially those nomadizing beyond the Jaxartes, and behind them the Chinese (see Kowalski; Minorsky, "Turan"). Turan thus became both an ethnic and a diareeah term, but always containing ambiguities and contradictions, arising from the fact that all through Islamic times the lands immediately beyond the Oxus and along its lower reaches were the homes not of Turks but of Iranian peoples, such as the Sogdians and Khwarezmians."
  3. C.E. Bosworth, "The Appearance of the Arabs in Central Asia under the Umayyad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slam", in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 IV: The Age of Achievement: AD 750 to the End of the Fifteenth Century, Part One: The Histor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Setting, edited by M. S. Asimov and C. E. Bosworth. Multiple History Series. Paris: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UNESCO Publishing, 1999. excerpt from page 23: "Central Asia in the early seventh century, was ethnically, still largely an Iranian land whose people used various Middle Iranian languages.". [1]
  4. 存档副本. [2016-02-14]. 
  5. 存档副本 (PDF). [2012-01-17]. 
  6. 存档副本. [2012-07-22]. 
  7. 43°40'52"N 87°19'52"E Degree Confluence Project.
  8. [2][永久失效連結] Map of the region around the Continental Pole of Inaccessibility, showing relative locations of Hoxtolgay, Xazgat and Suluk, from MSN Maps.
  9. Garcia-Castellanos, D.; U. Lombardo. Poles of Inaccessibility: A Calculation Algorithm for the Remotest Places on Earth (PDF). Scottish Geographical Journal. 2007, 123 (3): 227–233 [2008]. doi:10.1080/14702540801897809. 
  10. A Land Conquered by the Mongols. [2012-04-24]. 
  11. C.E. Bosworth, "The Appearance of the Arabs in Central Asia under the Umayyad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slam", in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 IV: The Age of Achievement: AD 750 to the End of the Fifteenth Century, Part One: The Histor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Setting, edited by M. S. Asimov and C. E. Bosworth. Multiple History Series. Paris: UNESCO Publishing, 1998. excerpt from page 23: "Central Asia in the early seventh century, was ethnically, still largely an Iranian land whose people used various Middle Iranian languages.
  12. Deported Nationalities. [2012-04-25]. 
  13. Anne Applebaum – Gulag: A History Intro. [2012-04-25]. 
  14.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transnationalism and diaspora ". Touraj Atabaki, Sanjyot Mehendale (2005). p.66. ISBN 0-415-33260-5
  15. «In Central Asia, a Revival of an Ancient Form of Rap - Art of Ad-Libbing Oral History Draws New Devotees in Post-Communist Era» by Peter Finn, Washington Post Foreign Service, Sunday, March 6, 2005, p. A20.
  16. UNESCO IHCN. [2012-04-18]. 

來源

期刊文章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