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楨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BXHS-bot留言 | 贡献2023年9月15日 (五) 09:27的版本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整理源码)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沈葆桢
大清 两江总督加贈太子太保
爵位一等轻车都尉(同治三年起)
籍貫福建省侯官县
族裔汉族
原名沈振宗
字號翰宇,一字幼丹
出生嘉庆二十五年二月廿七日子时
(1820年4月9日)
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
逝世光緒五年己卯十一月初六日未时1879年12月18日(1879歲-12-18)(59歲)
江苏省江宁府
配偶林普晴
出身
  • 廩生
  • 道光十九年己亥科举人
  •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进士出身
經歷
  • 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七年~三十年)
  • 翰林院编修(道光三十年~咸丰四年)
  • 武英殿纂修官(咸丰元年)
  • 顺天乡试同考官(咸丰二年)
  • 江南道监察御史(咸丰四年~五年)
  • 掌贵州道监察御史(咸丰五年)
  • 江西九江府知府(咸丰五年~七年)
  • 署广信府知府(咸丰六年)
  • 江西广饒九南兵备道(咸丰七年~九年)
  • 加按察使衔(咸丰九年)
  • 江西吉南贛宁道(咸丰十年)
  • 江西巡撫(咸丰十一年-同治四年)
  • 兵部侍郎(坐衔)
  • 右副都御史(坐衔,咸丰十一年~同治四年)
  • 总理船政大臣(同治六年九年,同治十一年~光緒元年)
  • 台湾海防欽差大臣(同治十三年,光緒元年)
  • 两江总督(光緒元年~五年)
  • 办理通商事务大臣(兼任,光緒元年)
  • 太子太保(追贈,光緒五年)

沈葆桢(1820年4月9日—1879年12月18日),榜名振宗翰宇幼丹[1]文肃,是一位生于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区)的晚清重要大臣。他是“同治中兴”时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先后曾任江西巡撫总理船政大臣、台湾海防欽差大臣、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对台湾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其妻林普晴是清朝名臣林则徐的次女。

生平

出身

沈葆桢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四年(1854年)改任御史

任职江西

咸丰六年(1856年)改派江西,任广信知府,追随曾国藩太平天国作战[2]。当时,城池被太平军围攻,守城的沈葆桢与沈夫人林普晴(禁烟名臣林则徐的三女)同登上城楼,沈夫人甚至仿效南宋梁红玉在城楼上击鼓,守军士气为之大振、击退敵军。

咸丰十一年(1861年),沈葆桢升任江西巡撫。同治三年(1864年),清军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后统帅曾国荃縱兵屠城廿万,姦淫擄掠三日夜火光不息[3][4][5][6][7][8];忠王李秀成率众突围失败,唯幼天王洪天贵福洪仁玕黃文英等輾转逃至江西,皆为沈葆桢部擒获并以斬草除根为目奏准慈禧太后全处凌遲极刑,其中14岁的幼天王因此成为人类史上凌遲死刑纪录最年幼者[9]

船政大臣

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福建福州设立马尾造船厂,左仍在籌备中旋即被调任。左宗棠荐沈葆桢代其事,沈于次年(1867年)被任为船政总理大臣,任内对中国的现代航海事业及洋务运动皆贡献甚大。沈葆桢除了在马尾兴建船塢,制造现代船舰以裝备福建水师(同时更供应北洋海军南洋海军其他舰队),更非常著重人材培养,建立了中国首家海军学校福建船政学堂,训练之人材中不少成为日后北洋水师与洋务实业的中坚。

台湾海防欽差大臣

牡丹社事件

同治十三年(1874年)5月,牡丹社事件爆发,日军攻打台湾恒春,清廷闻讯后派遣时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緊急前往台湾籌办防务。不久之后,清廷获知日军已登陆台湾,且与台湾高山族之斯卡罗发生激战,因此改授沈葆桢为欽差大臣,称“欽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将福建所有总兵道尹归其节制,江苏广东沿海各口轮船准其调遣,以便与日本及各国按约交涉。沈葆桢受命后,便与福州将军文煜闽浙总督兼署福建巡撫李鹤年联合上奏,提出联外交、储利器、储人才、通消息等四项要求,清廷均予以嘉许,并命迅速办理。

6月,沈葆桢与福建布政使潘霨一同至台。沈葆桢以军备刻不容緩,台南市府城为根本之地,遂于安平兴建砲台,置放西洋巨砲以为防御(即亿载金城),同时派兵分驻枋寮东港等地,也在旗后(今日的旗津区)设立砲台,并请调淮军最精銳的武力铭军刘铭传部)唐定奎部六千餘人,及总兵张其光吴光亮等洋枪队及粵勇共八千餘人先后抵台,积极备战。

虽然此时台湾情势一触即发,但清廷本身海防空虚,新疆回乱未平,不希望与日本发生正面衝突;日本也因飽受台湾南部瘴癘之气所苦,同时并未具备大规模对外征战能力,双方遂签订北京专约,日军撤离台湾。

在台湾的建设

File:二鯤鯓砲台沈葆桢像.JPG
台南二鯤鯓砲台沈葆桢像

增设府县

沈葆桢厅:以沈葆桢为名的台北市市政大楼一楼大厅“沈葆桢厅”。“沈葆桢厅”牌匾已于2016年卸除。

牡丹社事件后,沈葆桢決定在日军登陆的瑯嶠地区设置恒春县,同时奏请在台湾北部设立台北府,将淡水厅噶玛兰厅分别改为淡水县宜兰县。另将淡水厅头前溪以南地区单独划设为新竹县,鸡籠地区单独设厅,并改名为基隆厅。于是大甲溪以北地区新设台北府,下设淡水、新竹、宜兰三县及基隆厅,以淡水县为附郭县,使北部在行政组织上的比重大为增强,以配合其在台湾开港以后的迅速发展。

沈葆桢为解決组织与移墾开发速度脫节的问题,也对中南部的行政区划加以调整。由于当时诸罗县南部的曾文溪以南地区距离县治过远,且为加强台湾府之附郭县台湾县的辖境,因此将此一地区划入台湾县。此外又将彰化县埔里地区单独设立埔里社厅,改“北路撫民理蕃同知”为“中路撫民理蕃同知”,移驻埔里。另在后山地区设置卑南厅,移“南路撫民理蕃同知”驻守。于是大甲溪以南的中南部地区仍设台湾府,下辖彰化县嘉义县台湾县凤山县恒春县五县及埔里社厅澎湖厅卑南厅三厅。

加强军防

为加强台湾的防御能力,沈葆桢乃命人在台湾各地修筑相关建筑。如台南二鯤鯓砲台恒春县城墙等。

开山撫番

沈葆桢奏请增设台北府,也认为须同时进行开山撫番,计划一面开发后山(东台湾)地区,先行佔领,以免为外人所佔领,因此建设三路,北路由噶玛兰苏澳镇花莲县奇莱,共计205里、中路由彰化林圮埔花莲璞石阁,共计265里,以及南路由屏东射寮(车城)至台东卑南,共计214里。另外则是“撫蕃”,乃是招撫高山族高山族),使其汉化,不再出草汉人。欲使原住民失去武裝,则討伐不顺从的高山族[10]与消灭撒奇莱雅族噶玛兰族加礼宛战役屠杀事件[11],又凌遲处死赴营请降的族长古穆·巴力克(Komod Pazik)、并当众慘杀其夫人伊婕·卡娜蕭(Icep Kanasaw),花东二族在抵抗清军的持续入侵中几近灭绝[12]

废除渡台禁令

沈葆桢经考察后认为必须解除过去限制汉人的渡台禁令以落实“开山撫蕃”政策,否则台湾之土地将无法充分开发;1875年2月,沈葆桢上奏请求解除关于台湾之各种禁令,并获得朝廷准许使得汉人大量来台。

表彰忠节振励民心

沈葆桢抵台之时,清廷领有台湾已达190年,当时清廷对郑成功的抗清运动也已由貶抑转向包容,早在康熙帝就已有“朱成功系明室遺臣,非朕之乱臣賊子”之语。台湾人也有建祠祭祀之风,乡民私下祭奉郑成功,称为大王爺开山王,且名以“开山庙”(台南市开山路上),以掩官吏耳目。

沈葆桢抵台之后,台湾进士杨士芳等稟称,可否奏请追諡郑成功,并准予建祠;台湾道道员台湾知府等官员亦表赞同,沈葆桢也认为有其必要,据以上奏,清廷准其奏请,在台湾府城建专祠,并“忠节”,以彰义忠。之后建祠于府城,以南明诸臣114人配享,春秋两季加以祭祀。沈葆桢并亲手书写对联云:“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光緒元年(1875年),沈葆桢回中国大陆,上燕京后,被任为两江总督南洋大臣,负责督办南洋水师。沈葆桢以朝廷经费有限,分散建南、北洋水师感到不足,主动提议先集中力量建北洋水师。

逝世

光緒五年(1879年),沈葆桢在江宁病逝于任上。文肃,朝廷追贈太子太保衔。

沈葆桢墓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洪山镇梅峰路2号、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二住院部(总院分院)西北角的运动广场(26°05′58″N 119°15′43″E / 26.09946°N 119.26187°E / 26.09946; 119.26187),与其父、母、妻、弟、弟媳同葬。沈家后人曾于2000年集资重修塋地,并在墓旁立一重修记碑。据重修记,原墓碑在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毀,左右两段已不全,仅存中间部分殘片至今。

评价

  • 连雅堂:“析疆增吏,开山撫番,以立富强之基,沈葆祯締造之功,顾不伟歟!”

家庭

夫人

  • 配林氏,諱普晴,字俊兰,又字敬紉,謚文忠公仲女,佐守危城事载广信府志,奉旨附祀广信府城专祠,诰封一品夫人,道光辛巳年八月十五日亥时生,同治癸酉年八月十五日亥时卒,寿五十三岁,同附葬梅亭和丰山
  • 侧潘氏,诰贈一品夫人,同治癸亥年七月念八日卒,葬西门马坑山墓三壙
  • 侧吴氏,诰封一品夫人,道光丁未年十一月念九日亥时生,宣统辛亥年八月念六日酉时卒,寿六十五岁,葬北门古城山墓五壙

儿子

女儿

  • 长适三品衔江苏补用道李端字康侯,林夫人出
  • 次适长乐光緒庚寅科进士就职保擧五品衔本班先选用知县施鲁滨字文波,林夫人出
  • 三适邑庠生何岏字植齋,林夫人出
  • 四适古田邑庠生曾憲义字质臣,林夫人出
  • 五适光緒壬辰科进士兵部车驾司主事同知衔山东清平县掖县知县陈鉅前字小真,侧潘夫人出
  • 六适顺天大兴邑庠生林学縉字筍寅,林夫人出
  • 七适光緒辛卯科解元甲午进士翰林散馆知县江西新昌县南豊县知县二品衔江西候补道陈君耀字右长,侧吴夫人出

其他后代

参考文献

引用

  1. “葆桢公,榜名振宗,字翰宇,号幼丹,廷楓公长子,郡廩生,道光已亥科经魁,丁未科进士,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武英殿纂修,大考二等,恩赏緞匹,咸豊壬子科顺天乡试同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掌贵州道监察御史,简放浙江杭州遺缺府,因原籍廼避改江西九江府知府,署广信府知府,欽加按察使衔,广饒九南兵备道,九江关监督,督办广信防务,吉南贛宁道、贛州关监督,帮办江西全省团练,欽命驰赴安庆大营,江西巡撫,提督军门,同治壬戌科甲子科江西乡试监临官,武闈主考官,恩赏头品顶戴,世袭一等轻车都尉,欽命总理船政大臣,欽差督办台湾海防务兼理各国事务大臣,兵部尙书,都察院右都御史,两江总督,两淮鹽政,欽派江南江西閱兵大臣,南洋通商大臣,光緒丙子科己卯科江南武闈主考官,紫禁城骑马,太子太保,欽赐祭葬,奉旨入祀京师贤良祠,敕建江南江西福建台湾船政徐州府广信府专祠,国史馆立传,予謚文肃,特旨绘像进呈,图形紫光阁,诰授光祿大夫振威将军,嘉庆庚辰年二月念七日子时生,光緒己卯年十一月初六日未时薨,寿六十岁。配林氏,諱普晴,字俊兰,又字敬紉,謚文忠公仲女,佐守危城事载广信府志,奉旨附祀广信府城专祠,诰封一品夫人,道光辛巳年八月十五日亥时生,同治癸酉年八月十五日亥时卒,寿五十三岁,同附葬梅亭和丰山,侧潘氏,诰贈一品夫人,同治癸亥年七月念八日卒,葬西门马坑山墓三壙;侧吴氏,诰封一品夫人,道光丁未年十一月念九日亥时生,宣统辛亥年八月念六日酉时卒,寿六十五岁,葬北门古城山墓五壙。子七:长瑋庆、次瑩庆、四瑜庆出嗣尔康,五璿庆、六瑶庆,林太夫人出,三璘庆,侧潘夫人出,七琬庆,侧吴夫人出。女七:长适三品衔江苏补用道李端字康侯;次适长乐光緒庚寅科进士就职保擧五品衔本班先选用知县施鲁滨字文波,三适邑庠生何岏字植齋;四适古田邑庠生曾憲义字质臣;六适顺天大兴邑庠生林学縉字筍寅林夫人出;五适光緒壬辰科进士兵部车驾司主事同知衔山东清平县掖县知县陈鉅前字小真侧潘夫人出;七适光緒辛卯科解元甲午进士翰林散馆知县江西新昌县南豊县知县二品衔江西候补道陈君耀字右长,侧吴夫人出”,《武林沈氏迁闽本支家谱》
  2. 历新社. 名人故事:林则徐之女林普晴“虎父无犬女,巾幗英雄血战孤城”. 《中华古籍资源库》. 网易. 2021-02-22. 
  3. 李圭. 卢锦堂 , 编. 《思痛记》. 《中华古籍资源库》. 国家图书馆. 1880 [2011年2月]. 
  4. 中共南京市委. 党史工作办公室;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南京百年风云, 1840-1949. 南京出版社. 1997: 70. ISBN 978-7-80614-356-8 (中文). 
  5. 茹芝山房吟草. 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丛书.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3: 319. ISBN 978-7-219-02581-9 (中文). 
  6. 中国人的历史误读. "公民世纪"书系.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226. ISBN 978-7-5087-0716-7 (中文). 
  7.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北京出版社. 1987: 576. ISBN 978-7-200-00180-8 (中文).  |issue=被忽略 (帮助);
  8. 中共南京市委. 党史工作办公室;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南京百年风云, 1840-1949. 南京出版社. 1997: 70-71. ISBN 978-7-80614-356-8 (中文). 
  9. 罗尔纲. 《太平天国史》传十四卷五十五、传二十卷六十一. 南京: 中华书局. 1991年9月1日. ISBN 9787101003932. 
  10. 吴明季、杨秀隆. 《记憶中通往桃花源的路》. 台湾: 台湾高山族学院促进会、奇美部落. 2019年5月5日. 
  11. 康培德; 李宜憲; 陈俊男. 《加礼宛事件》 初版. 台湾: 原住民委员会. 2015年12月. ISBN 9789860468502. 
  12. 奇莱平原上的巨大茄苳树:撒奇莱雅族人的生命与毀灭之歌. Mata Taiwan. 2013-10-02 [2017-02-05]. 
  13. 黄益群:〈宫巷沈家大院的后人们——访沈葆桢六代嫡孙沈丹昆〉 ,炎黄纵横,2012年5月9日。
  14. 沈吕宁:〈祖父沈觐宸逝世四十五周年祭〉,沈是我的博客,2007年2月18日。
  15. 沈吕汀:〈五十回顾〉 ,海军官校50年班毕业50周年专辑,2011年10月10日。

来源

书籍
  • 清史稿》传二百.
  • 苏同炳:《沈葆桢传》,1995年,台湾省文献会. ISBN 057-006360-2.

研究书目

  • David Pong(龐百腾)著,陈俱译:《沈葆桢评传——中国近代化的嘗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ISBN 978-7-5325-2699-4)。

参见

大清朝廷官职
前任:
刘坤一
两江总督
任职期间:1875年-1879年
繼任:
刘坤一
前任:
毓科
江西巡撫
任职期间:1861年-1865年
繼任:
孙长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