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島(詩人)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北島
北島 (2010年)
出生趙振開
(1949-08-02) 1949年8月2日74歲)
北平市
職業詩人作家教授
國籍 美國[1][2][3]
母校北京市第十三中學
北京市第四中學
創作時期1970年至今
文學運動朦朧派
代表作《北島詩選》(1986年)
《零度以上的風景線》(1996年)
《開鎖》(1999年)
獎項圖霍爾斯基獎
配偶邵飛
甘琦(2004—)
受影響於郭路生伊利亞·愛倫堡

北島(本名趙振開,1949年8月2日),朦朧派詩人,出生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他用北島這個筆名是因為他來自北方,而且偏愛孤獨。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人文學科講座教授,現為港中大文學院榮譽教授[4]

生平

早年

北島祖籍浙江湖州,1949年生於當時的北平(現北京)。在少年時期,他是一名紅衛兵。他對文化大革命有疑慮,在1969年到1980作為一名工人接受了「再教育」。他畢業於北京四中。1969年當建築工人,後作過翻譯,並短期在《新觀察》雜誌作過編輯。1970年開始寫作,1978年與芒克等人創辦《今天》雜誌。

移居海外

1989年,參與北京的四月學潮暴亂。後移居國外,曾一度旅居瑞典等七個國家。曾任教於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還曾是史丹福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分校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另外,他還曾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杜倫大學中文系擔任講師。在紐約居住期間,曾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英文系教授詩歌創作[5]

回國

根據北島在《城門開》一書描寫,2003年1月11日,他還去304醫院看望癱瘓在床的父親,父子倆都知道是最後一次見面,北島還說他們最後還說道:我愛你。第二天,北島乘機再次離開中國。

2007年,北島收到香港中文大學的聘書。8月,北島正式搬到香港,與其家人團聚,結束其近20年的歐美各國漂泊式生活[6]。2011年8月8日,北島獲准入境參加青海湖國際詩歌節並接受了新華社的專訪[7]

2013年10月30日,「時間的玫瑰——北島詩歌之夜」在香港中文大學的邵逸夫堂舉行。2014年10月17日,北島闊別45年重回北京四中,並表明希望能回北京四中開課[8]

2015年3月,北島獲馬其頓—斯特魯加國際詩歌節授予的最高榮譽金花環獎(Golden Wreath Award)桂冠,成為繼綠原之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中國詩人。2015年8月8日,北島出席深圳「第一朗讀者」跨界詩歌活動。2015年11月25日,出席第四屆香港國際詩歌節開幕式。2015年12月,北島出席兩岸詩會。 2017年2月27日,北島出席「藝術慶雲詩歌交流會」。2018年5月24日,北島的繪畫個展在巴黎地平線畫廊開幕,同時推出展覽同名畫冊《此刻·北島》

作品

詩歌

  • 《生活》 (1999年)
  • 《陌生的海灘》(1978年)
  • 《北島詩選》(1986年)
  • 《在天涯》(1993年)
  • 《午夜歌手》(1995年)
  • 《零度以上的風景線》(1996年)
  • 《開鎖》(1999年)
  • 《守夜 : 詩歌自選集1972-2008》(2009年)

小說

  • 《波動》及英譯本(1984年)
  • 《歸來的陌生人》(1987年)

散文

  • 《藍房子》(1999年)
  • 《失敗之書》(2004年)
  • 《時間的玫瑰》(2005年)
  • 《青燈》(2008年1月)
  • 《城門開》(2010年9月)
  • 《古老的敵意》(2012年)

編選

  • 《七十年代》(2009年)
  • 《今天叢書:另一種聲音》(2011年)
  • 《對話》(2011年)
  • 《七十年代續集》(2014年)
  • 《給孩子的詩》(2014年)
  • 《給孩子的散文》(2015年)

翻譯

  • 《索德格朗詩選》(1987)
  • 《北歐現代詩選》(1987,2013)

北島的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出版。代表作包括作於1976年文革結束後的《回答》,其中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已經成為中國新詩名句。在美國,其作品由 Zephyr Press 出版。曾多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9][10],是當今影響最大,也最受國際承認的中國詩人。

文學意見

德國漢學家魯道夫·瓦格納認為北島在1980年代後期出國後所寫的詩沒有長進,「基本上重複原來的意象,新的發展很少。北島沒有前進,許多中國作家也都是這樣重複自己[11]。」

而德國另一漢學家顧彬對北島卻極為推崇,在其文章和多次訪談中對北島的人格道義,詩歌和散文都讚譽有加。

瑞典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馬悅然一直對沈從文、北島、李銳高行健非常喜歡,並且將他們的作品翻譯成為瑞典文[12]

對現代新詩的看法

北島曾說:「詩歌面臨著形式的危機,許多陳舊的表現手段已經遠不夠用了。隱喻、象徵、通感、改變視角和透視關係,打破時空秩序等手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前景。我試圖把電影蒙太奇手法引入自己的詩中,造成意象的撞擊和迅速轉換,激發人們的想像力來填補大幅度跳躍留下的空白。另外,我還十分注重詩歌的容納量、潛意識和瞬間感受的捕捉。」[13]

參考文獻

  1. 德国汉学家顾彬:莫言讲的是荒诞离奇的故事. [2012年10月12日]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2. 青海宣传部长:从没有因从事政治工作而痛苦. 陳浩民. 鳳凰網. [2012年9月28日]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北島很長時間沒有回國,他雖然是美國籍,但也是中國當代詩歌史上一個很重要的詩人。 
  3. 专访诗人部长吉狄马加. 南方人物週刊. [2012-09-27]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北島很長時間沒有回國,他雖然是美國籍,但也是中國當代詩歌史上一個很重要的詩人。 
  4. 中大文學院行政組. 中大文学院 - 学院人员. 中大文學院. 2018-19年 [2019年2月12日]. 
  5. 失败之书: 北岛散文. 汕頭大學出版社. 2004. ISBN 978-7-81036-871-1 (中文). 
  6. 北岛回忆的故事 有些事让他愤怒_文化_凤凰网. culture.ifeng.com. [2021-09-01]. 
  7. 北岛现身青海湖诗歌节 20多年来首次参加国内官方活动. 新華網. [2011-08-10] (簡體中文). 
  8. 北岛阔别45年重回母校:希望能回北京四中开课(图). 人民網. [2014-10-19] (簡體中文). 
  9. 《北岛2009年诺文学奖赔率50/1 排第28位》. 鳳凰網. [2009年10月7日] (簡體中文). 
  10. 《北岛多次进入诺文学奖终审名单 有时仅差一票惜败》. 鳳凰網. [2009年10月8日] (簡體中文). 
  11. 茉莉,(1999年),《茉莉訪瓦格納》,《開放》雜誌1999年3月號,香港。
  12. 《走近诺贝尔文学奖》. 中國作家網. [2000年10月18日] (簡體中文). 
  13. 北岛语,见〈百家诗会〉,《上海文学》,1981年第5期。.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