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之亂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侯景之亂發生於548年南朝梁,軍人侯景策動軍事政變梁武帝,此後4年侯景成為實際掌權者。首都建康(今南京)被圍城時饑荒人相食,死屍又引發瘟疫,城破前建康十萬人,城破後不足四千(<4%)。[1]由於缺軍糧,城破後侯景「軍人屠馬於殿省間鬻之,雜以人肉,食者必病」;[1]552年陳霸先王僧辯聯軍逼走侯景,聯軍又搶劫建康百姓。[2][3]百濟國使者見之流淚。[4]六朝以建康為首都起,南京被戰火屠戮約七、八次,侯景之亂與太平天國時期湘軍南京屠城中華民國抗日戰爭時期南京大屠殺為最惡者。[3]

建康城破加劇了南北朝北強南弱,士族門閥在此亂中不僅充分暴露了腐朽無能,而且受到了極其沉重的打擊,從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而這之後陳霸先的影響力日益增強,最終取而代之建立南陳[5]

過程

導火線

侯景原為東魏大將,後投西魏但未能得到西魏的信任,又於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率部隊投降南梁,但隨即奪取南梁的壽陽。梁武帝為收復中原而招納侯景,默許他割據壽陽,封為河南王。武帝兄子貞陽侯蕭淵明被東魏俘獲,梁武帝打算用侯景與東魏進行交換。這件事激怒了侯景,於公元548年舉兵反叛。

另外,南梁開國君主梁武帝蕭衍在位中後期篤信佛教不事朝政(見漢傳佛教#南北朝),廣建寺廟佛塔,還出家同泰寺,要群臣用巨款為他贖身。武帝晚年,出任方鎮的諸王無不擁兵自重。吏治極端黑暗,士族日趨腐朽,形成了「人人厭苦,家家思亂」,給了侯景之亂可乘之機。[5]

侯景圍攻建康

548年八月,侯景反對南梁與東魏議和,以誅殺中領軍朱異、少府卿徐驎為名,在壽陽起兵反梁。暗中勾結臨賀王蕭正德,讓他在梁都建康(今江蘇南京)作內應。梁武帝立即派邵陵王蕭綸統軍征討侯景。侯景放棄淮南,率輕騎攻打建康,九月,留下部將王顯貴守壽陽(今安徽省壽縣),詐稱遊獵,出壽陽城。十月,侯景揚言進攻合肥,實際上攻下譙州(今安徽省滁州市)、歷陽(今安徽省和縣),率軍抵達長江。梁武帝召尚書羊侃問討伐侯景之策,羊侃請派二千人守採石(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另派一軍攻打壽陽,使侯景前進受阻,退失基地。因朱異反對,羊侃的建議未被採納。

梁武帝命蕭正德為平北將軍、都督京師諸軍事,屯守丹陽郡(今江蘇南京西南)。蕭正德派大船數十艘,以運蘆葦為名,暗中接濟侯景輜重。梁將王質率水軍三千巡弋江上。侯景將要渡長江,派間諜探查。臨川郡太守陳昕向梁武帝建議,重點守衛採石,王質水軍力弱,要求增加守軍。梁武帝命王質與陳昕換防,間諜將這件事告知快景,侯景在王質與陳昕換防之時,以騎數百人聯合步兵八千人自橫江(今安徽省和縣西南)渡長江,搶佔採石,俘獲陳昕,分兵攻下姑孰城(今安徽省當塗縣),俘獲淮南郡太守蕭寧,大軍至慈湖(今安徽省當塗縣西北)。

梁武帝命宣城王蕭大器總督城內諸軍,赦免囚徒作為軍隊。侯景大軍抵達朱雀桁(今江蘇南京南),蕭正德開宣陽門,迎接侯景軍入建康城。侯景包圍了台城(今南京玄武湖南),築長圍以斷絕台城內外聯絡。羊侃指揮台城保衛戰。由於台城被圍,無法聯繫,羊侃以風箏傳達音訊[1]。十一月,羊侃積勞成疾卒,吳景頂替。

侯景立蕭正德為帝,自為丞相,改元正平,又攻下東府城(今江蘇南京東南角)。再攻台城,荊州刺史蕭繹,聯絡湘州刺史蕭譽、雍州刺史蕭詧等一起增援建康。蕭繹從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發兵。蕭綸回軍京口(今江蘇鎮江),率步騎三萬西上。侯景派軍抵達江乘(今江蘇句容北)阻擊。蕭綸迂迴至蔣山(即南京鐘山)紮營,侯景一面準備退走,一面分兵三路進攻蕭綸。蕭綸擊敗侯景,使他退向覆舟山(今南京市九華山)北。玄武湖一戰,蕭綸戰敗,逃到朱方(今江蘇丹徒東南)。侯景繼續攻打台城。鄱陽王蕭范西豫州刺史裴之高、建安郡太守趙鳳舉率軍救援,在蔡洲(今江寧區西南江中)屯兵,等待長江上游的援軍。北徐州刺史蕭正表則投降侯景,率兵一萬人在歐陽(今江蘇儀徵)長江中立柵,阻遏江陵蕭繹等援軍,又襲廣陵(今江蘇揚州西北),敗後還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歸降東魏。十二月,侯景火攻台城,又引玄武湖水灌台城,仍未攻下。此時,梁朝衡州刺史韋粲、司州刺史柳仲禮西豫州刺史裴之高、南陵郡太守陳文徹等援軍在新林王游苑(今江寧區西南)會師,合兵十餘萬,沿秦淮河立柵,侯景在秦淮河北岸立柵相拒。侯景兵不過八千,建康城外有援軍二三十萬人,共推司州刺史柳仲禮為大都督,協調諸軍行動。但援軍多持觀望態度,沒積極勤王。侯景派步騎萬人挑戰,柳仲禮因為諸軍新至,堅壁不出。後聽蕭繹已率三萬鋭卒自江陵東下,部署諸軍進擊侯景。

549年正月,韋粲率軍進攻,遇大霧迷路,到達青塘,夜已過半,立柵未成,被侯景軍突襲,韋粲戰死。柳仲禮在青塘,稍稍挫敗侯景軍。雙方隔秦淮河對峙。蕭綸收殘軍與東路援軍蕭大連等同柳仲禮會合,江陵援軍蕭方等王僧辯率軍抵達。正月二十七日,蕭綸所屬蕭嗣、李遷仕、樊文皎等部渡過秦淮河,攻破東府前柵。使侯景軍後撤。李遷仕、樊文皎率五千精銳深入敵軍營地攻打,開始獲勝,後被侯景部將宋子仙用伏兵擊敗,樊文皎戰死。柳仲禮凌侮援軍諸將,援軍內部猜忌,諸將均無戰心,各自思歸。

建康人相食、瘟疫

太清三年三月十二日,台城兵盡糧絕,瘟病流行,梁武帝孫蕭堅不恤士卒,其書佐董勛、熊曇朗引侯景軍由西北角樓處攻入台城,台城終於城破,蕭堅被殺。侯景挾持梁武帝及太子蕭綱,矯詔解散援軍。各路援軍退還,柳仲禮等出降,侯景佔領了建康全城,控制了梁朝軍政大權。史書記載的人相食、瘟疫如下:

史書記載

  • 《魏書·卷98列傳第86 島夷蕭衍傳》:「衍城內大飢,人相食,米一斗八十萬,皆以人肉雜牛馬而賣之。軍人共於德陽堂前立市,屠一牛得絹三千匹,賣一狗得錢二十萬。皆熏鼠捕雀而食之,至是雀鼠皆盡,死者相枕。[...]自景圍建業,城中多有腫病,死者相繼,無復板木,乃刳柱為棺。自雲龍、神虎門外,橫屍重沓,血汁漂流,無復行路。及景入城,悉聚屍焚之,煙氣張天,臭聞數十里。初,城中男女十餘萬人,及陷,存者才二三千人,又皆帶疾病,蓋天亡之也。衍尋為景所餓殺。自衍為景攻圍歷百餘日,衍子荊州刺史、湘東王繹,益州刺史、武陵王紀各擁兵自守,坐看衍之懸危,竟不奔赴。始景渡江至陷城之後,江南之民及衍王侯妃主、世胄子弟為景軍人所掠,或自相賣鬻,漂流入國者蓋以數十萬口,加以饑饉死亡,所在塗地,江左遂為丘墟矣。」
  • 《資治通鑑·卷162 梁紀十八》:「初,閉城之日,男女十餘萬,擐甲者二萬餘人;被圍既久,人多身腫氣急,死者什八九,乘城者不滿四千人,率皆羸喘。橫屍滿路,不可瘞埋,爛汁滿溝,而眾心猶望外援。」
  • 《梁書·卷56列傳第50 侯景》:「景食稍盡,至是米數十萬,人相食者十五六。初,援兵至北岸,百姓扶老攜幼以候王師,才得過淮,便競剝掠,賊黨有欲自拔者,聞之咸止。賊之始至,城中才得固守,平蕩之事,期望援軍。旣而四方雲合,衆號百萬,連營相持,已月餘日,城中疾疫,死者太半。[...]城中積屍不暇埋瘞,又有已死而未斂,或將死而未絕,景悉聚而燒之,臭氣聞十餘里。」
  • 《南史·卷80列傳第70 賊臣》:「城中圍逼既久,膝味頓絕,簡文上廚,僅有一肉之膳。軍士煮弩熏鼠捕雀食之。殿堂舊多鴿群聚,至是殲焉。初,宮門之閉,公卿以食為念,男女貴賤並出負米,得四十萬,收諸府藏錢帛五十億萬,並聚德陽堂,魚鹽樵採所取蓋寡。至是乃壞尚書省為薪,撤薦銼以飼馬,盡又食飰焉。禦甘露廚有幹苔,味酸鹹,分給戰士。軍人屠馬於殿省間鬻之,雜以人肉,食者必病。賊又置毒於水竇,於是稍行腫滿之疾,城中疫死者太半。初,景之未度江,魏人遣檄,極言景反復猜忍,又言帝飾智驚愚,將為景欺。至是禍敗之狀,皆如所陳,南人咸以為讖。時景軍亦饑,不能復戰。[...]初,城圍之日,男女十餘萬,貫甲者三萬,至是疾疫且盡,守埤者止二三千人,並悉羸懦。橫屍滿路,無人埋瘞,臭氣熏數里,爛汁滿溝洫。」

侯景大權在握

侯景圍攻建康的內應是梁武帝侄臨賀王蕭正德。城破後,侯景又矯武帝詔,復廢蕭正德為臨賀王、侍中大司馬,蕭正德遂圖謀殺侯景,事敗被殺。侯景又剋扣梁武帝飲食,五月,梁武帝躺在淨居殿,多病口苦而死,侯景又立太子蕭綱為傀儡皇帝,自居相國、都督六合諸軍事,幽禁簡文帝蕭綱且防衛很嚴,只允許他和幾個文弱大臣接觸、講談。不久自稱漢王,以王克為太師,宋子仙為太保,元羅為太傅,郭元建為太尉,支化仁為司徒。娶蕭綱女溧陽公主。武帝子邵陵王蕭綸蕭確引弓殺侯景,弦斷失敗,被殺。侯景又殺死其他謀害自己的人如南康王蕭會理兄弟、柳敬禮等。三月至十二月,侯景派軍奪下三吳

勤王戰爭

南梁宗室中,佔有荊州的湘東王蕭繹軍隊較強,卻沒有積極勤王,而因與侄子湘州刺史河東王蕭譽、岳陽王雍州刺史蕭詧生隙而互相攻擊。大寶元年(550年)四月,王僧辯攻破湘州,殺蕭譽,蕭詧以襄陽附西魏,被封為梁王。逃據郢州(今湖北鍾祥)的蕭綸雖寫信及出兵仍未能阻止此次叔侄相爭,準備討伐侯景時亦遭蕭繹猜忌攻擊。八月,王僧辯攻郢州,蕭綸投靠北齊。因蕭繹亦依附北齊,北齊雖封蕭綸為梁王,但不助之,蕭綸又被侯景將任約所敗,終被西魏所殺。益州刺史武陵王蕭紀也沒有出兵勤王,僅派次子西陽王蕭圓正在蕭繹手下聽候調度。

侯景攻下江州(今江西九江)、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後,蕭繹派徐文盛率軍數萬在貝磯(今湖北省黃岡市西)打敗任約,侯景派宋子仙等率兵二萬西援。大寶二年(551年)正月,新吳郡(今江西奉新)太守余孝頃舉兵聲討侯景,侯景命於慶攻打。蕭繹派護軍將軍尹悅、安東將軍杜幼安巴州刺史王珣等率軍二萬,自江夏(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區)到達武昌(今湖北鄂州市),受徐文盛節度,進擊任約。三月,徐文盛等攻克武昌,任約求救於侯景。侯景親領軍西上,閏三月,進至西陽(今湖北省黃岡市東),與徐文盛等隔江對峙,徐文整擊破侯景軍壘。四月,侯景聽說江夏空虛,命宋子仙、任約率四百騎兵從黃岡過江,襲郢州,擒殺蕭繹的兒子蕭方諸。侯景越過徐文盛軍壘入據江夏。徐文盛各軍潰敗,徐文盛逃往江陵,王珣、杜幼安等人投降侯景。

蕭繹派王僧辯為大都督,統率諸軍,進至巴陵(今湖南岳陽)。王僧辯知郢州失守,在巴陵築壘固守。宋子仙率軍一萬人,從隱礬(今湖南臨湘西北長江南岸)直攻巴陵,侯景隨後亦趕往巴陵,「緣江戍邏,望風請服」,非常得意。五月,侯景軍疾疫流行,士卒死傷大半。蕭繹以胡僧祐為武猛將軍援救巴陵,與信州刺史陸法和在赤沙亭(今湖南華容南)會師。

五月二十九日,侯景派儀同三司來亮接收宛陵(安徽宣州),為宣城郡長楊白華所殺。六月,任約兵敗,被俘。侯景得知,燒營退走。留宋子仙領兵二萬駐守郢州,派別將支化仁鎮守魯山(今湖北武漢東北),派儀同三司任廷和與范希榮等分別守晉州(今安徽懷寧)、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率大軍東歸,在蕪湖被豫州刺史荀朗攻擊,突圍回到建康。侯景部將於慶進攻鄱陽(今江西波陽)沒有成功,也撤兵。

蕭繹督軍東下,命陸法和扼守巫峽口,以防蕭紀東出。六月十八日,王僧辯抵漢口,攻克魯山,擒俘支化仁。六月十九日,攻郢州,克外城。宋子仙退守內城。荀朗攻擊濡須(安徽省含山縣),打擊侯景後勤部隊。六月二十二日,宋子仙退到白楊浦,被周鐵虎生擒。

江州刺史陳霸先在南康(今江西贛州市西南)發兵,進屯西昌(今江西泰和)。七月,王僧辯克湓城(今江西九江西),陳霸先三萬人屯巴丘(今江西峽江北),想要和王僧辯會合。八月,王僧辯前鋒在郭默城(今江西九江東北)攻打於慶,於慶與潯陽(今江西九江)守將范希榮棄城東走。蕭繹命王僧辯屯兵潯陽,以待上流援軍。

八月,侯景迫使簡文帝禪位給昭明太子之孫豫章王蕭棟,給自己加九錫,廢梁簡文帝為晉安王。後殺死梁簡文帝。十一月自立為帝,國號漢。承聖元年(552年)二月,蕭繹進攻侯景,命王僧辯率諸軍從潯陽出發。陳霸先率甲士三萬、舟船二千從南江(今江西省贛江)北上。王僧辯與陳霸先會合在白茅灣(今安徽懷寧東)。王僧辯攻克南陵(今安徽省繁昌縣西)、鵲頭(今安徽省銅陵縣)二地,進至大雷(今安徽省望江縣),侯景命侯子鑑率水師拒之,侯子鑑敗奔淮南(今安徽當塗縣)。王僧辯和陳霸先合軍抵蕪湖,守將張黑不戰而走。侯景派兵二千助守侯子鑒所據姑孰。三月,王僧辯軍以大艦斷其歸路,輕取姑孰(今安徽當塗),擊敗侯子鑑,克歷陽(今安徽和縣),侯景命人把裝滿石頭的大小船隻沉入江里,堵塞秦淮河口,從石頭城(今江蘇南京西)至朱雀桁十餘里築壘。

建康被勤王軍搶掠

陳霸先開始強渡秦淮河北岸,三月十四日,駐軍落星山,擇地築柵。王僧辯亦進軍招提寺北(石頭城北),各軍依次一連興築八個城寨。侯景恐怕西州(建康城西)道路被切斷,率侯子鑑等在石頭城東北修築五城,以大將王偉守台城,自率萬餘人列陣於西州之西。陳霸先退軍誘敵,派弓弩手二千橫擊其後,率先擊敗侯景,王僧辯亦率兵前進。侯景部將盧暉略開北門迎降,王僧辯攻下建康,侯景兵敗,不敢入台城,乘船東逃吳地(今江蘇蘇州),王僧辯入台城,命侯填追擊,四月,侯景至胡豆洲(今江蘇南通一帶)為其部下殺死。

王僧辯攻克台城時,亦大肆搶掠,時「僉以王師之酷,甚於侯景。」[1][3]十一月蕭繹稱帝於江陵,是為梁元帝

影響

南梁政治

最初侯景曾向蕭衍求婚於琅琊王氏陳郡謝氏兩家,蕭衍認為王謝門第太高而無法答應,說:「王謝門高非偶,可於以下訪之。」侯景恨道:「會將吳兒女以配奴!」[6]侯景深深記恨,一進入建康後,屠殺王謝兩家最慘,幾乎亡族。劉禹錫有〈烏衣巷〉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侯景之亂歷時長達三年零八個月,南朝士族遭到沉重打擊,南方社會造成極大破壞,六朝古都建康「千里煙絕,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6]。據顏之推《觀我生賦》自註:「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故江東有《百譜》;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在此期間,國勢大衰的南梁相繼遭到西魏北齊的進攻,平亂後又經歷了元帝蕭繹和蕭紀的帝位之爭,並最終被南陳取代。

南京歷史

六朝以建康為首都起,南京被戰火屠戮不下七、八次,侯景之亂與1864年太平天國時期湘軍南京屠城和1937年中華民國抗日戰爭時期南京大屠殺為最惡者。[2][3]「在古代,南京遭到最為嚴重的一次災難無疑是發生在南朝蕭梁末年的侯景之亂。這場叛亂,不僅顛覆了一個王朝,也在南京城市史上留下了一個極為慘痛的印記」。[2]

參見

  • 南京災難

註釋

  1. 1.0 1.1 1.2 1.3 參見#史書記載段落。引文出自《魏書·卷98列傳第86 島夷蕭衍傳》、《資治通鑑·卷162 梁紀十八》、《梁書·卷56列傳第50 侯景》、《南史·卷80列傳第70 賊臣》。
  2. 2.0 2.1 2.2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蘇瑞鏘2001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 3.0 3.1 3.2 3.3 胡曉明. 侯景之乱:南京历史上一场原可避免的浩劫. 《唯實》 (南京: 中共江蘇省委黨校). 2015, (3): 81-83. 
  4. 《梁書·卷56列傳第50 侯景》「百濟使至,見城邑丘墟,於端門外號泣,行路見者莫不灑淚。」
  5. 5.0 5.1 中国通史. 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8-10: 99 (簡體中文). 
  6. 6.0 6.1 《南史·侯景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