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圭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香港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烏拉圭東岸共和國
República Oriental del Uruguay
烏拉圭國徽
國徽
格言:"Libertad o Muerte"(西班牙語)
「不自由毋寧死」
國歌:"Himno Nacional de Uruguay"
《烏拉圭國歌》
烏拉圭的位置
首都
及最大城市
蒙特維多
官方語言西班牙語
族群(2011[1]
  • 87.7% 白人
  • 4.6% 黑人
  • 2.4% 原住民
  • 0.2% 亞裔
  • 5.1% 其他
政府單一制
總統制
共和立憲制
• 總統
路易斯·拉卡列·波烏
立法機構國會
參議院
眾議院
獨立(自巴西帝國
• 宣告獨立
1825年8月25日
• 獨立獲承認
1828年8月28日
• 立憲
1830年7月18日
面積
• 總計
176,215平方公里(第89位
• 水域率
1.5%
人口
• 2016年估計
3,427,000[2]第134位
• 2011年普查
3,286,314[3]
• 密度
18,6/平方公里(第198位
GDPPPP2016年估計
• 總計
$752.12億[2]第91位
• 人均
$21,944[2]第61位
GDP(國際匯率)2016年估計
• 總計
$531.45億[2]第78位
• 人均
$15,505[2]第45位
堅尼系數0.395[4](2017年)
人類發展指數 0.808[5](2018年)
極高 · 第57名
貨幣烏拉圭比索UYU
時區UTC−3(烏拉圭時間)
行駛方位靠右行駛
電話區號+598
ISO 3166碼UY
互聯網頂級域.uy

烏拉圭東岸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Oriental del Uruguay),通稱烏拉圭Uruguay西班牙語發音:[uɾuˈɣwai̯]),南美洲東南部國家,西鄰阿根廷,東與北鄰巴西,南瀕拉布拉他河,東南瀕大西洋。烏拉圭人口342萬[2],其中近180萬居於其首都和最大城市蒙特維多及其都市區。烏拉圭領土面積為176,000平方公里(68,000平方英里),為南美洲第二小,僅大於蘇里南

查魯亞人在烏拉圭地區定居時間近四千年。1680年,葡萄牙殖民者抵達並建立科洛尼亞-德爾沙加緬度,亦為這一區域內最古老的歐洲定居點。18世紀初西班牙在此建立軍事據點蒙特維多,對這一區域開始進行爭奪。1811年至1828年,在西班牙、葡萄牙、阿根廷及巴西四國爭鬥之中,烏拉圭獲得獨立地位。在19世紀烏拉圭頻繁受到外國影響及入侵,其軍隊在國內政治常年扮演重要角色,這一狀況一直持續至20世紀末期。現代烏拉圭為一民主制立憲共和國,其總統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

拉丁美洲國家中,烏拉圭於民主程度、和平程度清廉程度[6]電子政務[7]方面均排列首位,並於新聞自由、中產階級規模及富裕程度上列南美洲首位[6]。烏拉圭對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的人均貢獻量居世界第一[6]。在經濟自由度、收入均衡、人均收入及外商直接投資流入方面,烏拉圭亦居區域第二位[6]。在全美洲範圍內,烏拉圭的人類發展指數、GDP增長[8]、創新能力及基礎設施建設[6]居大洲第三。聯合國將烏拉圭歸為高收入國家(最高層級)[7]。在電子參與程度上,烏拉圭居世界第三[7]。烏拉圭亦為世界重要的羊毛稻米大豆冷凍牛肉麥芽牛奶出口國[6]

國名

烏拉圭得名於烏拉圭河,「烏拉圭」為該河流瓜拉尼語名稱的西班牙語發音。對於這一名稱有多種不同釋義,如「鳥河」(查魯亞語「烏拉河」,其中「烏拉」(urú)意為雞雁)[9][10]。此名稱亦有可能源自與當地盛行的稱「烏拉瓜」(uruguá)的河流蝸牛[11]

西班牙殖民時期及其後,烏拉圭及其周邊地區稱「內普拉塔」(Cisplatina)及「東岸區」(Banda Oriental),後亦稱「東岸省」,而在獨立後則最終稱為「烏拉圭東岸共和國」(la República Oriental del Uruguay[12][13][14]

歷史

早期烏拉圭河東岸居住着查魯亞人

早期殖民史

1516年初這一區域由西班牙探險家胡安·迪亞斯·德索利斯發現。自1680年後一直由西班牙葡萄牙爭奪。最後在1726年由西班牙人贏得,成為西班牙殖民地,建立蒙特維多軍事港口。1776年西班牙把這區併入拉布拉他總督轄區,當時稱為「拉布拉他河東岸區」(Banda Oriental)。

獨立鬥爭

19世紀初期,整個由西班牙統治的拉丁美洲各地,紛紛出現獨立戰爭。1811年民族英雄荷西·赫瓦西奧·阿蒂加斯發動戰事,於1815年控制了全境。1816年葡萄牙再次入侵,並於1821年7月把整個烏拉圭領地併入巴西,改名為內普拉塔省。1825年8月25日,以胡安·安東尼奧·拉瓦列哈為首的33名東岸人從阿根廷回國,收復了蒙特維多城,宣告烏拉圭獨立,並將8月25日定為國慶日。1828年蒙特維多條約確定烏拉圭主權。

現代歷史

及後烏拉圭不斷捲入鄰國軍事衝突,死傷無數。同時烏拉圭從歐洲收留了大批移民,並以農業出口為烏拉圭重要經濟命脈。二次大戰前歐洲和世界其他地方不斷爆發戰事,大量農產品從烏拉圭輸出,令依賴農業為生的烏拉圭成為富裕國家。

二戰結束後,由於國際農產品價格不斷下滑,令烏拉圭經濟陷入長期性衰退。經濟蕭條令烏拉圭政局陷入混亂,多次發生軍事政變,因此逐漸成為經濟落後的國家。

2004年,塔瓦雷·巴斯克斯當選總統,2005年3月1日正式就任烏拉圭總統,是該國歷史上第一位左翼總統。隨着左翼政黨聯盟廣泛陣線上台執政,採取溫和的社會經濟改革,烏拉圭經濟迅速崛起,在2004年到2008年,GDP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長,貧困人口從33%下降到21.7%,2011年更下降至18.6%,稱為拉美國家的一大亮點。在全球金融危機下,經濟增長速度受限,但政府通過更高的公共支出和投資,成功避免了經濟衰退,使得2010年的烏拉圭經濟仍然以超過7%的速度增長。

地理

烏拉圭衛星空照圖

烏拉圭乃南美洲第二小的國家,地形以平原為主,山脈最高不過514公尺。濱海地區,主要是飼養牛羊等家畜的牧場。烏拉圭同時有多條大河,其中以烏拉圭河為最大,同時河岸還有多個湖泊,而烏拉圭河西面則形成國界之一。

烏拉圭氣候屬南半球副熱帶濕潤氣候,五至八月乃冬季,十二月至二月乃夏季。雖然受到安地斯山脈乾燥的西風影響,但由於臨近海洋,又有巴西暖流流經,降水頗多。

政治

烏拉圭國會

1830年7月18日頒佈第一部憲法,後多次修改。1951年的憲法廢除了總統制,建立國務會議制(最高行動權力機構)。1966年修憲,恢復總統制。1973年軍人政變後停止實施憲法。1985年民選政府上臺後即予恢復。憲法規定烏拉圭實行民主共和制,三權分立。

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兼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副總統擔任參議員,兼任國會主席和參議長。總統、副總統、國會議員和各省省長均由公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五年。總統不能連任,但可隔屆再次參選。總統之下再設十三個內閣部長,由總統委任,統轄各個行政機關。

2015年3月1日,頗孚人望的總統荷西·穆希卡任期屆滿下台,繼任者為塔瓦雷·巴斯克斯 (Tabaré Vázquez)

行政區劃

烏拉圭行政區劃地圖。
首都蒙得維的亞一景

全國共分19個省。

軍事

經濟

該國的出口在28個顏色編碼的類別的圖形化描述

烏拉圭經濟主要依靠出口農業,早在二十世紀初歐洲爆發戰事時,烏拉圭便大量出口農產品到歐洲等各地,令烏拉圭一度成為南美洲富裕的國家。現時烏拉圭經濟雖然不能與二十世紀初相比,烏拉圭仍然是靠出口農業帶動。2000年南美洲爆發經濟危機,巴西和阿根廷率先為重災區,烏拉圭因為有一半出口是輸向巴西和阿根廷,結果也受到牽連,不但出口大跌,失業率還達到雙位數字。烏拉圭乃南美洲區中另一個經濟蕭條的國家,但2004年起,烏拉圭經濟開始隨着巴西、阿根廷復甦,在近來的經濟危機下,烏經濟仍然增長,和旁邊的阿根廷、巴拉圭、巴西形成鮮明對比。2011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5,469美元,在南美洲獨佔鰲頭。另外,和一般拉美國家不同的是,烏拉圭基尼系數在拉丁美洲較小(0.446)。

人口和民族

2008年烏拉圭宗教[15]
宗教 百分比
羅馬天主教
  
45.7%
非天主教基督宗教
  
9.0%
無宗派信徒
  
30.1%
無神論
  
12.0%
未知
  
2.0%
其他
  
1.2%

328.63萬(2011年,烏拉圭國家統計局),其中白種人佔90.8%,印歐混血種人佔5%。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大部份的居民信奉天主教。烏拉圭主要是由歐洲移民過來的歐洲人組成。原住民查魯亞人早在數百年前歐洲人進入烏拉圭時已大量被屠殺。這些歐洲移民絕大多數都是來自西班牙意大利,故烏拉圭人主要說西班牙語為主。

文化

體育

世紀球場

足球是烏拉圭人最熱愛的運動。而烏拉圭的足球運動曾在世界足球史上綻放光芒,烏拉圭亦是1924年1928年兩屆奧運會的足球比賽金牌得主。因而烏拉圭獲選為第一屆世界盃足球賽主辦國,並且在首屆1930年1950年兩度奪得冠軍。另外,1970年2010年兩次獲得殿軍。

烏拉圭的籃球橄欖球活動亦聞名國際。

參考

  1. Atlas Sociodemografico y de la Desigualdad en Uruguay, 2011: Ancestry (PDF).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tistics: 15. [2016-10-10] (西班牙語). 
  2. 2.0 2.1 2.2 2.3 2.4 2.5 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World Economic Outlook.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16-07-04]. 
  3. Resultados del Censo de Población 2011: población, crecimiento y estructura por sexo y edad ine.gub.uy
  4. Gini Index. World Bank. [2015-11-21]. 
  5.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1]. 
  6. 6.0 6.1 6.2 6.3 6.4 6.5 存档副本 (PDF). [2016-10-10]. 
  7. 7.0 7.1 7.2 Data Center. [2016-10-10]. 
  8. From 2005 to 2011 (PDF). [2016-10-10]. 
  9. Revista Del Río de La Plata. 1971: 285. The word itself, "Uruguay," is clearly derived from the Guaraní, probably by way of the tribal dialect of the Charrúas […] from uru (a generic designation of wild fowl) 
  10. Nordenskiöld, Erland. Deductions suggested by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ome post-Columbian words used by the Indians of S. America. AMS Press. 1979: 27. ISBN 978-0-404-15145-4. In Paraguay the Guaraní Indians call a fowl uruguaçú. The Cainguá in Misiones only say urú. […] A few Guaraní-speakiug Indians who call a hen uruguasu and a cock tacareo. Uruguaçu means "the big uru". 
  11. El País newspaper: "Presentan tesis del nombre Uruguay" , (西班牙文) Retrieved 21 November 2014.
  12.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Uruguay. The World Factbook. [2010-01-05]. 
  13. Uruguay.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8 [2008-09-02]. 
  14. "Eastern Republic of Uruguay" is the official name used in many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 in English, e.g. Treaty Series. UN Publications. 1991. ISBN 978-92-1-900187-9.  & in some formal UK documents, e.g. Agreement Betwee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and the Eastern Republic of Uruguay. H.M. Stationery Office. 1974. 
  15. Encuesta Continua de Hogares 2008 – Religion. Instituto Nacional de Estadística. [2010-12-0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