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亞

出自求聞百科
朱光亞
性別
出生(1924-12-25)1924年12月25日
 中國宜昌縣
逝世2011年2月26日(2011歲-02-26)(86歲)
 中國北京市
國籍 中國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朱光亞(左一)、張文裕(左二)、楊振寧(左三)、李政道(右一)

朱光亞(1924年12月25日—2011年2月26日),男,原籍湖北漢陽,生於湖北宜昌,中國核物理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工程院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黨組書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生平

留學生涯

1941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1942年夏轉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5年畢業。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投下了兩枚原子彈。此事引發了蔣介石的興趣,他提出中國也要造原子彈,並找來三位科學家吳大猷、曾昭掄、華羅庚。當時美國軍方透露了可以接收中國人學習原子彈。蔣介石下令軍政部秘密籌劃這一事關重大的國防科技計劃,並約見吳大猷曾昭掄華羅庚三位科學家,讓他們分別在物理、化學、數學三門學科挑選兩名助手,赴美國考察學習、進修深造。在物理方面,吳大猷挑選了朱光亞和李政道作為助手。1946年9月,一行人在華羅庚的帶領下進入美國,但是在普林斯頓大學收到閉門羹,美國根本不會向任何人開發原子能技術[1]

考察組被迫解散,朱光亞去了密歇根大學,擔任吳大猷的助理並攻讀博士學位。他在學校期間品學兼優,連續四年獲得獎學金,並擔任密歇根大學中國留學生會主席,以及北美基督教中國學生會、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分會主席。當新中國成立後,他組織各類座談會鼓勵大家回國。1950年2月,美國經濟合作總署為中國留學生提供救濟金,他拒絕了並自籌路費,搶在美國對華實施全面封鎖之前返回香港。在回國的輪渡上,他與51名留美同學聯名發出《致全美中國留學生的一封公開信》,信中鼓勵同學們返回中國,加入祖國的建設[2]

原子彈研究

1950年春返回祖國,在返回四天後即供職於北京大學物理系,擔任物理系副教授。1950年8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9月,撰寫《原子能與原子武器》。10月,與許慧君結婚。1951年,參加土改工作團,在大別山工作。1952年4月,奔赴朝鮮,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停戰談判代表團秘書處高級翻譯。1953年1月,從朝鮮回國,調任東北人民大學(現吉林大學)物理系工作,任系代主任、教授兼普通物理教研室主任。1953年1月,任東北人大副教務長,因工作需要調任北京大學籌建物理研究是。1956年4月,作為中國原子能代表團顧問,奔赴蘇聯參觀訪問,並出席第一屆全蘇高能粒子物理會議。6月28日,經北京市委組織部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9月,調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是研究所所長錢三強兼任)。

1962年,劉傑、朱光亞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進行第一顆原子彈的試驗建議。1964年10月16日試驗成功

1959年3月,主持設計建造的我國第一座輕水零功率裝置建成並達到臨界質量。同年7月,經錢三強推薦,作為研製原子彈技術領導人調任二機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1960年2月,經二機部黨組批准,任核武器研究所黨委5名常委之一。7月,中蘇關係徹底破裂,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全部援助協議,中國決心自力更生研製核武器。主持起草《二機部黨組關於研究和設計原子武器的情況報告》上報中央,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批閱。1962年9月,主持起草《1963、1964年原子武器工業建設、生產計劃大綱》(簡稱《兩年規劃》),明確提出:爭取在1964年,最遲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該報告以二機部黨組名義呈報毛主席、黨中央。11月17日,劉少奇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兩年規劃》,同日成立中央專委(周恩來、賀龍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陸定一聶榮臻羅瑞卿趙爾陸張愛萍王鶴壽、劉傑、孫志遠段君毅高揚擔任委員),由周恩來擔任主任,全權領導中國核工業、核武器、核試驗及核科學技術工作[3][4]。12月4日,周恩來主持中央專委會議,聽取劉傑、錢三強、朱光亞匯報原子彈研製情況。1963年3月,核武器研製基地在青海金銀灘建成。核武器研究所開始遷往青海。4月2日,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中央領導接見二機部科學家代表。朱光亞等78名同志受到接見。5月,主持起草原子彈《第一期試驗大綱》。12月,列席中央專委會議,匯報原子彈研製進展情況。組織縮小尺寸(1:2)聚合爆轟試驗獲得成功。

1964年1月,中國鈾濃縮廠生產出可用於原子彈標準的高濃度鈾。3月,經中央批准,二機部九局與核武器研究所、青海核武器研製基地合併為中國核武器研究院李覺任院長,吳際霖、朱光亞、王昌彭桓武郭永懷任副院長。4月11日,專門委員會決定準備原子彈爆炸試驗;會後,主持起草《596裝置國家試驗大綱》(「596」為第一顆原子彈代號)。6月,組織全尺寸聚合爆轟試驗獲得成功。8月,經中央批准,成立首次核試驗黨委,張愛萍任書記,劉西堯任副書記,朱光亞為12名常委之一。9月,列席中央專委會議。經毛澤東批准,決定10月至11月之間進行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圓滿成功。[5]。12月,主持起草《關於空中核爆炸試驗方案的報告》。

氫彈研究

1965年2月,主持召開氫彈研究規劃會,指導制定氫彈原理研究工作計劃。3月,列席中央專委會議,匯報原子彈空爆試驗準備工作情況。5月,參與組織首次原子彈空爆試驗獲得圓滿成功。5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為兩次核試驗功臣舉行慶功酒會。錢學森和朱光亞分坐在周恩來兩旁。8月,主持起草《關於突破氫彈技術關鍵問題上的工作安排》。

1966年開始,他參與組織「兩彈結合」試驗準備工作。9月5日,與有關部門領導一起,向聶榮臻匯報「兩彈結合試驗準備工作完成情況。10月8日、20日,兩次列席中央專委會議,匯報「兩彈結合」有關核彈頭方面的研製情況。10月27日,參與組織首次導彈核武器(兩彈結合)發射試驗,獲得圓滿成功。11月,主持召開氫彈科研生產匯報會。會後,執筆起草《關於氫彈頭「初級」試驗準備工作情況的報告》,以二機部名義上報中央專委。12月11日,列席中央專委會議,向中央領導匯報氫彈研製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周恩來高度讚揚朱光亞起草的氫彈試驗準備工作情況報告「寫得很好」。

1967年12月,聶榮臻副總理(中)與學部委員王淦昌(左)和朱光亞教授(右)在我國西部核試驗基地。

1967年2月,在核武器研製基地主持召開1967年科研生產計劃會議。期間,因青海發生大規模武鬥,會議被迫暫停。3月2日,中斷的科研生產計劃會議以國防科委、國防工辦的名義改在北京京西賓館進行。4月,主持起草《關於1967年核武器研製與試驗工作安排意見的報告》,報告得到中央專委高度肯定。6月17日,參與組織首次氫彈空爆試驗獲得圓滿成功。10月,參加首次地下核試驗技術工作會議。12月,參加周恩來召開的專題會議,匯報地下核試驗準備工作進展情況。

1968年1月,國防科委決定暫由朱光亞等7人組成核武器研究院臨時領導小組。9月,核武器研究院臨時領導小組正式成立,朱光亞為領導成員之一。12月,參與組織第二次氫彈爆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1969年4月,出席中共九大,當選中央候補委員。8月10日,列席中央專委會議,匯報第一次地下核試驗準備工作情況。9月23日,參與組織第一次地下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1970年6月,經中央批准,調任國防科委副主任。7月15日,參加中央專委會議,聽取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提升功率專項工程匯報。10月,參與組織指揮氫彈空爆試驗獲得圓滿成功。11月至12月,多次參加中央專委會議,研究國防科研試驗有關項目準備工作情況。12月,經中央軍委批准,國防科委成立臨時黨委常委,朱光亞是11名常委之一。

1971年1月,主持起草《關於上海試驗性核電站方案的研究情況的報告》,上報中央專委。4月,組織指導相關單位認真總結11次核試驗的經驗。9月,參加中央專委會議,研究核試驗準備工作情況11月,參與組織指揮某型號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12月30日,組織指揮某型號氫彈空爆試驗,因飛機裝彈裝置發生故障,核彈未能投下,臨危受命,果斷組織指揮飛機成功帶核彈着陸。

1974年,毛澤東在中南海接見朱光亞

1972年1月,參與組織指揮某型號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3月,參與組織指揮某型號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5月,參加中央專委會議。8月,參加中央專委會議,聽取某國防工程試驗匯報。10月,陪同周恩來會見美籍華齋科學家李政道博士。1973年6月,參與組織指揮某型號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8月,參加中央專委會議,研究某型號導彈研製情況。8月29日,出席中共十大,當選中央候補委員。1974年3月,參加中央專委會議,審查某核電站建設方案。6月,參與組織指揮某型號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9月,對首次豎井地下核試驗進行工作部署和指導。10月,參加中央專委會議,審定尖端武器定型領導機構。12月,國務院、中央軍委下發《關於成立國防尖端武器定型機構的通知》,朱光亞為該領導機構成員。

1975年3月,中央軍委任命張愛萍為國防科委主任。積極支持張愛萍對國防科技系統進行大力整頓。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參加治喪委員會。1月15日,參加周恩來追慎大會後赴新疆核試驗基地,組織指揮核試驗。1月23日,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9月9日,毛澤東逝世。參加治喪委員會。9月24日,赴新疆核試驗基地組織指揮核試驗。9月26日,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繼續留在核試驗場,組織部署第三次地下核試驗。10月17日,第三次地下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繼續留在核試驗場,組織部署新型號氫彈空爆試驗。11月11日,返回北京,參加中央專委會議,向華國鋒、葉劍英等中央領導匯報核試驗準備工作情況。會議結束後赴新疆核試驗場。11月17日,氫彈空爆試驗獲得圓滿成功。1977年8月,出席中共十一大,當選中央委員。9月,參與組織指揮某型號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1978年1月,當選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5月5日,在國防科委首次科技講座上主講中子彈技術知識。9月,赴新疆核試驗基地,檢查指導豎井地下核試驗準備工作。12月14日,參與組織指揮某型號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1980年2月,當選中國核學會第一屆理事會副理事長。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1981年3月11日,對廣東發展核電站向國務院提出建議。4月7日,聽取二機部關於核電站論證情況。1982年7月,國防科工委成立。出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9月,出席中共十二大,當選中央委員。10月,參與組織指揮某型號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1983年3月,參加國務院聽取二機部關於核電站建設匯報會。5月,參與組織指揮某型號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6月,聽取秦山核電站建設情況匯報。

1984年2月24日、8月28日,在中南海參加中央核電領導小組會議。12月19日,組織指揮中子彈第一次原理性試驗獲得成功。1985年3月,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4月,任國防科工委黨委常委。5月15日,因在原子彈研製中作出重大貢獻,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6年3月22日至25日,主持召開「戰略性國防高技術發展問題座談會」,錢學森、王昌、王大、陳能寬等20多位專家參加。這次座談會,初步擬定了國防科技領域高技術發展項目。

核電工作與863計劃

1979年3月26日,參加中央專委會議。同日,與國防科委政委李耀文等向國務院領導匯報發展核電問題。7月,中央軍委任命朱光亞等17人為戰略武器定型委員會委員。4月1日,在「863計劃」會議上傳達鄧小平關於「發展高技術」批示精神。4月7日,參與組織召開「制定高技術發展計劃」研討會,120多位專家出席。4月16日至23日,主持召開國防科技系統專家討論會,形成《面向21世紀的戰略性國防高技術》和《國防科技領域863計劃主要項目說明》兩個重要文件。6月,參與組織100多位專家制定「863計劃」,最後形成《863計劃綱要》呈報國務院。8月16日至19日,列席國務院常務會議,匯報《863計劃綱要》。10月21日,列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匯報《863計劃綱要》擬制情況。會議討論通過了《863計劃綱要》。1987年6月,參與組織指揮某型號地下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10月,出席中共十三大,當選中央委員。1988年4月,出席「863」航天技術領域專家組會議,指導制定《我國航天高技術總體發展藍圖》。7月,提出並指導載人航天技術進行頂層概念研究。9月,參與組織指揮某型號地下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10月,榮獲「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獎章和證書。

1989年4月,參加中央軍委常務會議,匯報核武器發展現狀和「八五」計劃設想。12月,參加中央專委會議,匯報載人航天發展計劃和論證工作有關工作情況,得到中央專委高度肯定。1990年1月,出席「863」航天領域專家組會議,傳達中央專委有關載人航天的指示精神,對載人航天概念論證階段工作進行總結,並將修改補充後的載人航天概念論證綜合報告,作為最後定稿上報中央專委。3月,與國防科工委科技委秘書長王壽雲合作撰寫《對載人航天意義的再認識》。6月、8月,各組織指揮一次某型號核試驗,均獲得圓滿成功。12月,當選中國核科學第三屆理事會名譽理事長。

1991年5月,當選中國科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主席。6月,參加中央專委會議,匯報我國發展載人航天問題。10月,率科學家小組訪美,與美國科學院國際安全與軍備控制委員會進行學術討論。這是他1950年回國後首次出訪美國。

1992年1月,參加中央專委會議,匯報載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論證工作。8月,參加中央專委會議,研究載人飛船研製。10月,出席中共十四大,當選中央委員。12月,向中央政治局常委匯報「核武器發展規劃設想」。1993年3月,出席八屆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當選政協常委。4月,主持召開核禁試形勢研討會。8月,聽取潛艇核動力技術匯報。10月,參與組織指揮某型號地下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1994年2月,出任《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編委會主任。婉拒為自己撰寫傳記。3月,出席全國政協八屆二次會議,被增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5月31日,中國工程院成立,當選首任院長[6]。6月,參與組織指揮某型號地下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10月,參與組織指揮某型號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1995年4月,將接受的企業家捐助資金,設立中國工程院工程科技獎勵基金。7月,參加中央專委會議,研究載人航天工程問題。8月,參與組織指揮某型號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10月,為全軍後勤科技大會作《當代工程技術發展趨勢及對軍事領域的影響》報告。11月,赴天津作《當代工程技術發展趨勢及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專題報告。

1996年3月,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成立,作為領導小組成員出席成立大會及第一次會議。7月,參與組織指揮某型號核試驗獲得圓滿成功。9月,出席「展望21世紀論壇」,發表《亞洲和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演講。10月,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並將100萬港幣獎金全部捐給中國工程院工程科技獎勵基金會。

1997年1月,會見美國科學院院長,就雙方合作交換意見。4月,會見韓國科技部部長,就雙方合作交換意見。11月,率中國工程院代表團訪問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工程院。1998年4月,主編並作序《中國科學技術前沿》首次出版。6月,在全國政協九屆二次常委會上作《跨世紀科學技術發展趨勢和我國的差距》報告。1999年1月,被中央軍委任命為總裝備部科技委主任。8月,參加中國核電發展戰略研討會。9月,參加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傑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7]

2000年3月,發表《憶我國研製發展核武器的歷程》文章。9月,赴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調研,指導制定核武器發展戰略和高技術項目研製。2001年3月,陪同江澤民、胡錦濤參觀「863計劃」成就展。4月,出席中央軍委常務會議,匯報《2020年前武器裝備發展戰略研究》。11月,赴核試驗基地組織指導某型號國防實驗,獲得圓滿成功。

2002年2月,視察廣東大亞灣核電站。12月,出席總裝備部武器裝備技術創新座談會。2003年3月,主持召開總裝備部科技委深化武器裝備發展戰略研究工作會議。6月,參與制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8月,請求辭去總裝備部科技委主任職務。未獲中央軍委批准[8]

2004年1月,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到家看望,稱朱光亞是中國科技界的一面旗幟。6月至8月,多次參加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戰略研究專題匯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聽取匯報。12月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看望朱光亞。12月26日,在人民大會堂參加朱光亞科技思想座談會暨朱光亞星命名儀式[9]

2005年4月,赴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考察。9月,赴新疆核試驗基地考察。12月,中央軍委決定,朱光亞退出現職,不再擔任總裝備部科技委主任。2006年3月,參加總裝備部科技委年會。9月16日,參加于敏院士學術思想研討會。9月25日,參加彭桓武院士科技思想座談會。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前往解放軍總醫院看望朱光亞。

2008年6月25日,榮獲第八屆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2009年8月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看望朱光亞。他向總理提出兩點建議: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推動我國儘快走上由創新驅動的發展軌道,切實提高我國的科技、經濟競爭力;科研誠信問題不容忽視,應在制度上有鼓勵嚴謹求實的政策,有防止科研不端行為的機制和措施。2011年2月26日10時3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社會兼職

曾任中國共產黨第九屆、十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中央委員,第三屆、四屆、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核學會第一屆、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第三屆、四屆名譽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傑出青年基金評選委員會主任。

1986年6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選舉產生第三屆全國委員會。6月28日,第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推舉其擔任副主席[10][11][12]。1995年5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並選舉產生第四屆全國委員會。5月27日,第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其被選為主席[13][14][15]。1996年5月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

獎項和榮譽

獲198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9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04年12月,為表彰朱光亞對中國科技事業特別是原子能科技事業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國際小行星中心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中國國家天文台發現的、國際編號為10388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朱光亞星」。

評價

官方評價朱光亞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科學家,我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參考文獻

  1. 戴念祖,白欣主編. 戴念祖文集 细润沉思 科学技术史 2.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9: 340-341. ISBN 7-5046-7889-8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2. 奚啟新. 朱光亚传. 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7: 337-338. ISBN 978-7-5153-4882-7. 
  3. 杜冠章等主編. 河南省政府志资料手册.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09.06: 289–290. 
  4. 徐曉紅主編. 周恩来生平研究资料.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03: 495. ISBN 978-7-5073-3776-1. 
  5. 中央文獻研究室科研部圖書館. 周恩来人生纪实 下.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11.06: 1127–1130. ISBN 978-7-5506-0554-1. 
  6. 塗元季,馬京生,羅元生等 (編). 科学人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功勋科学家传奇 下. 北京: 西苑出版社. 2010: 127. ISBN 7-80108-647-3. 
  7. 賈基業編著. “两弹一艇”人物谱 与国家命运结缘的人们 上. 中國原子能出版社. 2016: 1. ISBN 978-7-5022-7370-5. 
  8. 奚啟新. 朱光亚传. 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7.: 327. ISBN 978-7-5153-4882-7. 
  9. 項亞娟. 强国之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先驱者.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8: 206. ISBN 978-7-307-20064-7. 
  10. 中國科協研究室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中國科協研究室. : 94–96. 
  11.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 附卷4 中华人民共和国群众团体组织 1949.10-1997.9.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0: 408. ISBN 7-80136-318-3. 
  12. 陳建新等主編.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10: 609. ISBN 7-5351-1355-9. 
  13. 李方詩等主編. 中国人物年鉴 1992. 北京: 華藝出版社. 1992.10: 475–476. ISBN 7-80039-683-5. 
  14.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 附卷4 中华人民共和国群众团体组织 1949.10-1997.9.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0: 409–410. ISBN 7-80136-318-3. 
  15. 陳建新等主編.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10: 609–610. ISBN 7-5351-1355-9. 

外部連結

學術機關職務
新頭銜 中國工程院院長
1994年-1998年
繼任:
宋健
中國人民解放軍職務
新頭銜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
1998年-2005年
繼任:
郭桂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