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亚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朱光亚
性别
出生(1924-12-25)1924年12月25日
 中国宜昌县
逝世2011年2月26日(2011岁-02-26)(86岁)
 中国北京市
国籍 中国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朱光亚(左一)、张文裕(左二)、杨振宁(左三)、李政道(右一)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2011年2月26日),男,原籍湖北汉阳,生于湖北宜昌,中国核物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生平

留学生涯

1941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1942年夏转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年毕业。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投下了两枚原子弹。此事引发了蒋介石的兴趣,他提出中国也要造原子弹,并找来三位科学家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当时美国军方透露了可以接收中国人学习原子弹。蒋介石下令军政部秘密筹划这一事关重大的国防科技计划,并约见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三位科学家,让他们分别在物理、化学、数学三门学科挑选两名助手,赴美国考察学习、进修深造。在物理方面,吴大猷挑选了朱光亚和李政道作为助手。1946年9月,一行人在华罗庚的带领下进入美国,但是在普林斯顿大学收到闭门羹,美国根本不会向任何人开发原子能技术[1]

考察组被迫解散,朱光亚去了密歇根大学,担任吴大猷的助理并攻读博士学位。他在学校期间品学兼优,连续四年获得奖学金,并担任密歇根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主席,以及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分会主席。当新中国成立后,他组织各类座谈会鼓励大家回国。1950年2月,美国经济合作总署为中国留学生提供救济金,他拒绝了并自筹路费,抢在美国对华实施全面封锁之前返回香港。在回国的轮渡上,他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发出《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信中鼓励同学们返回中国,加入祖国的建设[2]

原子弹研究

1950年春返回祖国,在返回四天后即供职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担任物理系副教授。1950年8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9月,撰写《原子能与原子武器》。10月,与许慧君结婚。1951年,参加土改工作团,在大别山工作。1952年4月,奔赴朝鲜,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秘书处高级翻译。1953年1月,从朝鲜回国,调任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工作,任系代主任、教授兼普通物理教研室主任。1953年1月,任东北人大副教务长,因工作需要调任北京大学筹建物理研究是。1956年4月,作为中国原子能代表团顾问,奔赴苏联参观访问,并出席第一届全苏高能粒子物理会议。6月28日,经北京市委组织部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调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是研究所所长钱三强兼任)。

1962年,刘杰、朱光亚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建议。1964年10月16日试验成功

1959年3月,主持设计建造的我国第一座轻水零功率装置建成并达到临界质量。同年7月,经钱三强推荐,作为研制原子弹技术领导人调任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2月,经二机部党组批准,任核武器研究所党委5名常委之一。7月,中苏关系彻底破裂,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全部援助协议,中国决心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主持起草《二机部党组关于研究和设计原子武器的情况报告》上报中央,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批阅。1962年9月,主持起草《1963、1964年原子武器工业建设、生产计划大纲》(简称《两年规划》),明确提出: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该报告以二机部党组名义呈报毛主席、党中央。11月17日,刘少奇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两年规划》,同日成立中央专委(周恩来、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聂荣臻罗瑞卿赵尔陆张爱萍王鹤寿、刘杰、孙志远段君毅高扬担任委员),由周恩来担任主任,全权领导中国核工业、核武器、核试验及核科学技术工作[3][4]。12月4日,周恩来主持中央专委会议,听取刘杰、钱三强、朱光亚汇报原子弹研制情况。1963年3月,核武器研制基地在青海金银滩建成。核武器研究所开始迁往青海。4月2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接见二机部科学家代表。朱光亚等78名同志受到接见。5月,主持起草原子弹《第一期试验大纲》。12月,列席中央专委会议,汇报原子弹研制进展情况。组织缩小尺寸(1:2)聚合爆轰试验获得成功。

1964年1月,中国铀浓缩厂生产出可用于原子弹标准的高浓度铀。3月,经中央批准,二机部九局与核武器研究所、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合并为中国核武器研究院李觉任院长,吴际霖、朱光亚、王昌彭桓武郭永怀任副院长。4月11日,专门委员会决定准备原子弹爆炸试验;会后,主持起草《596装置国家试验大纲》(“596”为第一颗原子弹代号)。6月,组织全尺寸聚合爆轰试验获得成功。8月,经中央批准,成立首次核试验党委,张爱萍任书记,刘西尧任副书记,朱光亚为12名常委之一。9月,列席中央专委会议。经毛泽东批准,决定10月至11月之间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圆满成功。[5]。12月,主持起草《关于空中核爆炸试验方案的报告》。

氢弹研究

1965年2月,主持召开氢弹研究规划会,指导制定氢弹原理研究工作计划。3月,列席中央专委会议,汇报原子弹空爆试验准备工作情况。5月,参与组织首次原子弹空爆试验获得圆满成功。5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两次核试验功臣举行庆功酒会。钱学森和朱光亚分坐在周恩来两旁。8月,主持起草《关于突破氢弹技术关键问题上的工作安排》。

1966年开始,他参与组织“两弹结合”试验准备工作。9月5日,与有关部门领导一起,向聂荣臻汇报“两弹结合试验准备工作完成情况。10月8日、20日,两次列席中央专委会议,汇报“两弹结合”有关核弹头方面的研制情况。10月27日,参与组织首次导弹核武器(两弹结合)发射试验,获得圆满成功。11月,主持召开氢弹科研生产汇报会。会后,执笔起草《关于氢弹头“初级”试验准备工作情况的报告》,以二机部名义上报中央专委。12月11日,列席中央专委会议,向中央领导汇报氢弹研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周恩来高度赞扬朱光亚起草的氢弹试验准备工作情况报告“写得很好”。

1967年12月,聂荣臻副总理(中)与学部委员王淦昌(左)和朱光亚教授(右)在我国西部核试验基地。

1967年2月,在核武器研制基地主持召开1967年科研生产计划会议。期间,因青海发生大规模武斗,会议被迫暂停。3月2日,中断的科研生产计划会议以国防科委、国防工办的名义改在北京京西宾馆进行。4月,主持起草《关于1967年核武器研制与试验工作安排意见的报告》,报告得到中央专委高度肯定。6月17日,参与组织首次氢弹空爆试验获得圆满成功。10月,参加首次地下核试验技术工作会议。12月,参加周恩来召开的专题会议,汇报地下核试验准备工作进展情况。

1968年1月,国防科委决定暂由朱光亚等7人组成核武器研究院临时领导小组。9月,核武器研究院临时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朱光亚为领导成员之一。12月,参与组织第二次氢弹爆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1969年4月,出席中共九大,当选中央候补委员。8月10日,列席中央专委会议,汇报第一次地下核试验准备工作情况。9月23日,参与组织第一次地下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1970年6月,经中央批准,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7月15日,参加中央专委会议,听取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提升功率专项工程汇报。10月,参与组织指挥氢弹空爆试验获得圆满成功。11月至12月,多次参加中央专委会议,研究国防科研试验有关项目准备工作情况。12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国防科委成立临时党委常委,朱光亚是11名常委之一。

1971年1月,主持起草《关于上海试验性核电站方案的研究情况的报告》,上报中央专委。4月,组织指导相关单位认真总结11次核试验的经验。9月,参加中央专委会议,研究核试验准备工作情况11月,参与组织指挥某型号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12月30日,组织指挥某型号氢弹空爆试验,因飞机装弹装置发生故障,核弹未能投下,临危受命,果断组织指挥飞机成功带核弹着陆。

1974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朱光亚

1972年1月,参与组织指挥某型号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3月,参与组织指挥某型号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5月,参加中央专委会议。8月,参加中央专委会议,听取某国防工程试验汇报。10月,陪同周恩来会见美籍华斋科学家李政道博士。1973年6月,参与组织指挥某型号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8月,参加中央专委会议,研究某型号导弹研制情况。8月29日,出席中共十大,当选中央候补委员。1974年3月,参加中央专委会议,审查某核电站建设方案。6月,参与组织指挥某型号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9月,对首次竖井地下核试验进行工作部署和指导。10月,参加中央专委会议,审定尖端武器定型领导机构。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关于成立国防尖端武器定型机构的通知》,朱光亚为该领导机构成员。

1975年3月,中央军委任命张爱萍为国防科委主任。积极支持张爱萍对国防科技系统进行大力整顿。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参加治丧委员会。1月15日,参加周恩来追慎大会后赴新疆核试验基地,组织指挥核试验。1月23日,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9月9日,毛泽东逝世。参加治丧委员会。9月24日,赴新疆核试验基地组织指挥核试验。9月26日,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继续留在核试验场,组织部署第三次地下核试验。10月17日,第三次地下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继续留在核试验场,组织部署新型号氢弹空爆试验。11月11日,返回北京,参加中央专委会议,向华国锋、叶剑英等中央领导汇报核试验准备工作情况。会议结束后赴新疆核试验场。11月17日,氢弹空爆试验获得圆满成功。1977年8月,出席中共十一大,当选中央委员。9月,参与组织指挥某型号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1978年1月,当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5月5日,在国防科委首次科技讲座上主讲中子弹技术知识。9月,赴新疆核试验基地,检查指导竖井地下核试验准备工作。12月14日,参与组织指挥某型号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1980年2月,当选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1981年3月11日,对广东发展核电站向国务院提出建议。4月7日,听取二机部关于核电站论证情况。1982年7月,国防科工委成立。出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9月,出席中共十二大,当选中央委员。10月,参与组织指挥某型号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1983年3月,参加国务院听取二机部关于核电站建设汇报会。5月,参与组织指挥某型号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6月,听取秦山核电站建设情况汇报。

1984年2月24日、8月28日,在中南海参加中央核电领导小组会议。12月19日,组织指挥中子弹第一次原理性试验获得成功。1985年3月,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4月,任国防科工委党委常委。5月15日,因在原子弹研制中作出重大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6年3月22日至25日,主持召开“战略性国防高技术发展问题座谈会”,钱学森、王昌、王大、陈能宽等20多位专家参加。这次座谈会,初步拟定了国防科技领域高技术发展项目。

核电工作与863计划

1979年3月26日,参加中央专委会议。同日,与国防科委政委李耀文等向国务院领导汇报发展核电问题。7月,中央军委任命朱光亚等17人为战略武器定型委员会委员。4月1日,在“863计划”会议上传达邓小平关于“发展高技术”批示精神。4月7日,参与组织召开“制定高技术发展计划”研讨会,120多位专家出席。4月16日至23日,主持召开国防科技系统专家讨论会,形成《面向21世纪的战略性国防高技术》和《国防科技领域863计划主要项目说明》两个重要文件。6月,参与组织100多位专家制定“863计划”,最后形成《863计划纲要》呈报国务院。8月16日至19日,列席国务院常务会议,汇报《863计划纲要》。10月21日,列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汇报《863计划纲要》拟制情况。会议讨论通过了《863计划纲要》。1987年6月,参与组织指挥某型号地下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10月,出席中共十三大,当选中央委员。1988年4月,出席“863”航天技术领域专家组会议,指导制定《我国航天高技术总体发展蓝图》。7月,提出并指导载人航天技术进行顶层概念研究。9月,参与组织指挥某型号地下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10月,荣获“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奖章和证书。

1989年4月,参加中央军委常务会议,汇报核武器发展现状和“八五”计划设想。12月,参加中央专委会议,汇报载人航天发展计划和论证工作有关工作情况,得到中央专委高度肯定。1990年1月,出席“863”航天领域专家组会议,传达中央专委有关载人航天的指示精神,对载人航天概念论证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并将修改补充后的载人航天概念论证综合报告,作为最后定稿上报中央专委。3月,与国防科工委科技委秘书长王寿云合作撰写《对载人航天意义的再认识》。6月、8月,各组织指挥一次某型号核试验,均获得圆满成功。12月,当选中国核科学第三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1991年5月,当选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6月,参加中央专委会议,汇报我国发展载人航天问题。10月,率科学家小组访美,与美国科学院国际安全与军备控制委员会进行学术讨论。这是他1950年回国后首次出访美国。

1992年1月,参加中央专委会议,汇报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工作。8月,参加中央专委会议,研究载人飞船研制。10月,出席中共十四大,当选中央委员。12月,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汇报“核武器发展规划设想”。1993年3月,出席八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当选政协常委。4月,主持召开核禁试形势研讨会。8月,听取潜艇核动力技术汇报。10月,参与组织指挥某型号地下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1994年2月,出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编委会主任。婉拒为自己撰写传记。3月,出席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被增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5月31日,中国工程院成立,当选首任院长[6]。6月,参与组织指挥某型号地下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10月,参与组织指挥某型号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1995年4月,将接受的企业家捐助资金,设立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奖励基金。7月,参加中央专委会议,研究载人航天工程问题。8月,参与组织指挥某型号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10月,为全军后勤科技大会作《当代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及对军事领域的影响》报告。11月,赴天津作《当代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专题报告。

1996年3月,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出席成立大会及第一次会议。7月,参与组织指挥某型号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9月,出席“展望21世纪论坛”,发表《亚洲和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演讲。10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并将100万港币奖金全部捐给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

1997年1月,会见美国科学院院长,就双方合作交换意见。4月,会见韩国科技部部长,就双方合作交换意见。11月,率中国工程院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工程院。1998年4月,主编并作序《中国科学技术前沿》首次出版。6月,在全国政协九届二次常委会上作《跨世纪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差距》报告。1999年1月,被中央军委任命为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8月,参加中国核电发展战略研讨会。9月,参加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7]

2000年3月,发表《忆我国研制发展核武器的历程》文章。9月,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调研,指导制定核武器发展战略和高技术项目研制。2001年3月,陪同江泽民、胡锦涛参观“863计划”成就展。4月,出席中央军委常务会议,汇报《2020年前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11月,赴核试验基地组织指导某型号国防实验,获得圆满成功。

2002年2月,视察广东大亚湾核电站。12月,出席总装备部武器装备技术创新座谈会。2003年3月,主持召开总装备部科技委深化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会议。6月,参与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8月,请求辞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职务。未获中央军委批准[8]

2004年1月,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到家看望,称朱光亚是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6月至8月,多次参加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专题汇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听取汇报。12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看望朱光亚。12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参加朱光亚科技思想座谈会暨朱光亚星命名仪式[9]

2005年4月,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考察。9月,赴新疆核试验基地考察。12月,中央军委决定,朱光亚退出现职,不再担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2006年3月,参加总装备部科技委年会。9月16日,参加于敏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9月25日,参加彭桓武院士科技思想座谈会。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前往解放军总医院看望朱光亚。

2008年6月25日,荣获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2009年8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看望朱光亚。他向总理提出两点建议: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推动我国尽快走上由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切实提高我国的科技、经济竞争力;科研诚信问题不容忽视,应在制度上有鼓励严谨求实的政策,有防止科研不端行为的机制和措施。2011年2月26日10时3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社会兼职

曾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四届、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核学会第一届、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三届、四届名誉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评选委员会主任。

1986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选举产生第三届全国委员会。6月28日,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推举其担任副主席[10][11][12]。1995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并选举产生第四届全国委员会。5月27日,第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其被选为主席[13][14][15]。1996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奖项和荣誉

获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9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4年12月,为表彰朱光亚对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中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评价

官方评价朱光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参考文献

  1. 戴念祖,白欣主编. 戴念祖文集 细润沉思 科学技术史 2.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340-341. ISBN 7-5046-7889-8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2. 奚启新. 朱光亚传.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7: 337-338. ISBN 978-7-5153-4882-7. 
  3. 杜冠章等主编. 河南省政府志资料手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06: 289–290. 
  4. 徐晓红主编. 周恩来生平研究资料.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03: 495. ISBN 978-7-5073-3776-1. 
  5. 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图书馆. 周恩来人生纪实 下.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1.06: 1127–1130. ISBN 978-7-5506-0554-1. 
  6. 涂元季,马京生,罗元生等 (编). 科学人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功勋科学家传奇 下. 北京: 西苑出版社. 2010: 127. ISBN 7-80108-647-3. 
  7. 贾基业编著. “两弹一艇”人物谱 与国家命运结缘的人们 上. 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2016: 1. ISBN 978-7-5022-7370-5. 
  8. 奚启新. 朱光亚传.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7.: 327. ISBN 978-7-5153-4882-7. 
  9. 项亚娟. 强国之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先驱者.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8: 206. ISBN 978-7-307-20064-7. 
  10. 中国科协研究室编.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中国科协研究室. : 94–96. 
  11.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 附卷4 中华人民共和国群众团体组织 1949.10-1997.9.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0: 408. ISBN 7-80136-318-3. 
  12. 陈建新等主编.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10: 609. ISBN 7-5351-1355-9. 
  13. 李方诗等主编. 中国人物年鉴 1992. 北京: 华艺出版社. 1992.10: 475–476. ISBN 7-80039-683-5. 
  14.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 附卷4 中华人民共和国群众团体组织 1949.10-1997.9.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0: 409–410. ISBN 7-80136-318-3. 
  15. 陈建新等主编.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10: 609–610. ISBN 7-5351-1355-9. 

外部链接

学术机关职务
新头衔 中国工程院院长
1994年-1998年
继任:
宋健
中国人民解放军职务
新头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1998年-2005年
继任:
郭桂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