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马洪线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麦克马洪线(英语:McMahon Line)是英属印度及今印度单方面主张的其与中国西藏自治区(前西藏地方)的边界。名称以英国外交官亨利·麦克马洪爵士命名,因为他主持1914年讨论此边界的西姆拉会议。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处,大致沿分水岭和山脊线至云南独龙江东南的伊素拉希山口,将传统上被认为属于西藏,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此为大致说法,不仅包括印度现时控制的地区,还包括缅甸控制的地区)非法划给印度和缅甸。

1914年3月西姆拉会议进行期间,英属印度外务秘书麦克马洪在德里和西藏噶厦当局代表秘密换文,约定若英国可促使新成立不久的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准许西藏独立,噶厦当局就将认可麦克马洪线,此即《西姆拉条约》。[1][2]袁世凯政府电令中方代表陈贻范不承认麦克马洪线,因此西姆拉会议没有产生中国作为缔约方的协定。[3]西藏噶厦当局虽然签订该条约,但亦对麦克马洪线存在争议。[4]

麦克马洪线并不是一条画在分水岭上的边界线,全线有7处被河流穿越,为中国与印度、缅甸的关系留下后患,由于各国对麦克马洪线的理解不一,造成多次冲突,例如中缅之间产生独龙江归属之争,中印之间产生克节朗河流域归属之争,以及中印缅三国交界是位于底福山口,还是塔庐山口之争。总体而言,印度、缅甸都认为麦克马洪线是既定的历史疆界,而中国不承认其法律效力。

历史

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达旺是一个商业重镇,19世纪时为西藏噶厦政府所控制。为了确保商业利益,已经控制西藏周围所有地区的英国与清朝及西藏政府签订多个条约,确保开放通商。1910至1912年,清朝与西藏噶厦当局关系恶化,清军攻入西藏平叛,十三世达赖喇嘛逃亡印度,清廷将西藏由理藩院转为内务府管辖。这一事件,以及随后的辛亥革命及清朝的覆灭,使得英国担心失去这一商业重镇。1913年,西藏噶厦当局驱逐所有中国内地人,宣布“独立”,西藏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1913年10月,西藏噶厦当局、英国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在西姆拉举行三方会谈。西藏噶厦当局要求承认和保证其“独立”,北洋政府则声明西藏是中华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国以划分外藏内藏的方案进行调和,并据此达成一个三方协议草案,草案地图中同时画出内藏与外藏及西藏与中国其他地方的边界,并未画出西藏与英属印度的边界,这些标绘在麦克马洪爵士提供的地图上界线笼统地被称为麦克马洪线。[5]

1936年印度测绘局的地图,虚线为麦克马洪线

英国政府在1914年后就不提麦克马洪线,但是1935年植物学家F·金敦·沃德在西藏被捕事件导致英国政策变化。沃德未经噶厦当局批准由达旺进入西藏并被逮捕,并向当时访问拉萨的驻锡金政务官弗雷德里克·威廉姆森抗议,沃德则称噶厦当局在达旺的宗本允许他入境。英属印度外事秘书欧拉夫‧卡罗因此下令搜集关于边界的档案,重新发现了当年英国及噶厦当局秘密签订的麦克马洪线。卡罗要求接替威廉姆森(在任上去世)的巴蒂上尉确认沃德是否越过地图上的红线(指麦克马洪线)进入西藏,藏方则称红线并未改变,沃德远远越界。[5][6]

直至1947年印度独立以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边境问题一直都是悬而未决。

现状

1959年11月7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麦克马洪线西藏段称为实际控制线。时至今日,虽然中国政府拒绝承认麦克马洪线,但仍同意以此线为临时边界,要求印度巡逻队不可越过,中国巡逻队也不越过。中印两国包括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在内的一系列争端,都与麦克马洪线有关,因此中印边界亟待双方共同勘定。

由于印度政府强烈要求全部争议地区,结果由于这条边界引致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国出兵占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印度虽得到美国及苏联的支持,仍然战败。中国虽然在战争中胜出,却单方面撤退到战争前的控制线,表示希望印度承认主权争议并与中方开展边界谈判,以山峰的连线作为勘界标准,试图重新划界。但由于印度认定麦克马洪线就是申索藏南地区的合法依据,因此再度占领藏南。使印度得以继续控制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

中国与缅甸的边界线北段,属于麦克马洪线向东的延伸,其论据是这段边界与麦克马洪线同属于英国殖民当局单方面制订的、沿分水岭和山脊线划定的边界,传统上被认为的中国领土包括今缅甸北部的野人山地区。1941年6月18日,重庆国民政府英国政府达成协议,双方以麦克马洪线走向为基础另行划定滇缅路南段中缅边界。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延续国民政府的立场,将中英1941年条约线订为中缅边界,称之为习惯边界。今日中印实际控制线与此线走向比较相近,但并不重合,时常因为势力的变化而往前或后退。

麦克马洪线经过许多高寒、偏僻地带,这些地方中印双方都没有驻军,而是派遣巡逻队定期交替巡逻。在一些双方都巡逻到的过渡地带,中印军队都会试图留下标记以宣示主权[7],由修路或军队巡逻而引起的边境对峙和冲突也时有发生[8]

参见

参考文献

  1. "Convention Between Great Britain, China, and Tibet, Simla (1914)" , Tibet Justice Center . Retrieved 20 March 2009
  2. Sinha, Nirmal C. The Simla Convention 1914: A Chinese Puzzle[永久失效链接], p.12 (PDF page 8),Reproduced from the Presidency College Magazine: Diamond Jubilee Number (Calcutta 1974)
  3. 袁世凯三令捍卫西藏主权. 黑龙江新闻网. 2011-01-24 [2016-11-17] (简体中文). 
  4. Tsering Shakya. The Dragon in the Land of Snows: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Since 1947.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279. ISBN 978-0-231-11814-9.  (英文)
  5. 5.0 5.1 吕昭义; 吴云宏; 杨晓慧. 《西姆拉条约》草案附图“红线”存疑. 《南亚研究》. 2006年, (第2期) [2018-11-06]. 
  6. Karunakar Gupta. The McMahon Line 1911-45: The British Legacy. The China Quarterl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ul. - Sep., 1971), (No. 47): 526–528. 
  7. 南方周末 - 【军事地理】穿越“麦克马洪线”的中国人. www.infzm.com. [2018-07-13]. 
  8. Porter on trek first spotted Chinese intruders at Bishing in Siang district - Times of India. The Times of India. [2018-07-13]. 

延伸阅读

  • Alastair Lamb. The McMahon Line: A Study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dia, China, and Tibet, 1904 to 1914. Routledge. 1966. ASIN B0000CN2GD.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