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地区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增补藏南地区公开使用地名(第三批)分布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

门隅、珞瑜、下察隅地区(珞瑜也称珞域、珞隅),一般简称藏南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固有领土。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南侧,面积约为6万平方公里。

该地区之西是不丹领土,之东是缅甸,向南是印度阿萨姆邦那加兰邦

地理

藏南地区位于拉雅山脉东段的南坡,地形复杂,海拔从5最低为80米于最高可达5000米以上,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降雨量大,终年温暖湿润,水热条件优越。位于该地区墨脱县南部边境的巴昔卡镇平均年降水量高达4500mm,曾长期被中国大陆官方教科书中称作“中国雨都”。该地区水力资源极其丰富,主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卡门河西巴霞曲(苏班西里河)、丹巴曲察隅河等,水力资源较为丰富。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即位于该地区。藏南地区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夏季的藏南地区,由于印度洋上吹来的西南季风带来大量水分和热量,使这里温暖而多雨,年平均降水较高,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可种植许多亚热带、热带作物,土壤肥沃,有西藏的“江南”之称。

历史

清朝时期

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在藏南西部的中心城市达旺出生。清末赵尔丰等在西藏边地推行改土归流,在察隅建立察隅县,并在藏印传统边界线中方一侧的压必曲龚树立边界标志。[1]

民国时期

1912年,中国赴川滇边特使抵达压必曲龚后,于原界牌旁树立新界牌[1]。1913年至1914年,由英国策划、在印度西姆拉召开的中、英、藏三方代表参加的西姆拉会议上,英国印度殖民政府外务大臣英国人亨利·麦克马洪与西藏政府(即噶厦)的代表夏扎·班觉多吉以秘密换文的方式,将英藏划定的“印藏分界线”加入到换文地图中,签订所谓“西姆拉条约”,订出所谓“麦克马洪线”。此线把历史上长期属于西藏管辖的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英属印度,依此线划定后的英属印度东北边界,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山地平原交接处(即中方所称的传统习惯线)向北推进到喜马拉雅山山脊(甚至以北),将西藏地区向北压缩一百多公里。参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因中央政府的反对而拒绝在条约上正式签字,拒绝承认该条约,会谈从而破裂。藏方因英方并未达成条约上允诺给予西藏的要求,因此也不承认“麦克马洪线”及“条约”。后来,中华民国政府又多次发表声明,不承认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1948年,中国正在内战中,刚独立的印度共和国认为有权继承原来的英属印度领地,遂开始派军队进入该地。中方认为“西姆拉条约”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拒绝承认。但不久后由于中华民国政府灭亡,因此无下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1年2月2日,印度军队侵占达旺地区,武力驱赶西藏噶厦在当地的政府行政人员。1954年,印度政府在该地区建立“东北边境特区”并修改其官方地图,将“麦克马洪线”由原来的“未经标定边界”第一次改标为“已定界”。截至1960年,印军完全控制“麦线”以南。

在1962年10月至11月的中印边境战争中,中国军队一度收复包括达旺、邦迪拉、梅楚卡及瓦弄等重要城镇在内的藏南大部分区域,进逼至传统习惯线附近。中国军队希望印度承认主权争议并与中方开展边界谈判,而不希望以武力收复失地,遂主动后撤至“麦克马洪线”内。1964年,印军重新侵占该地区,在“麦线”附近与中国军队形成对峙。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印边界局势趋向缓和,中印边界问题谈判进入正常轨道,截止2007年4月,中印已经进行10轮边界问题特别代表谈判。到目前为止,藏南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行政区划

根据中国西藏自治区的行政区划,藏南地区分属山南市林芝市

参考文献

  1. 1.0 1.1 吕昭义; 刘名望. 民国标界第一樁.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4, (2): 111–119 [2016-09-16].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