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无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谢无量
File:第一届国民大会四川省乐至县代表谢无量.JPG
民国37年出版的《第一届国民大会专辑》中的谢无量肖像
出生1884年(光绪十年(甲申)闰五月六日
 大清四川省乐至县
逝世1964年12月7日(1964岁-12-07)(79-80岁)
 中国北京市
职业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

谢无量(1884年—1964年12月7日),原名,后改名幼名锡清学名大澄仲清无量希范,别署啬庵四川乐至县人,中国近代学者、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民国时曾任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民国37年当选为四川省乐至县选出之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著有《佛学大纲》、《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诗经研究注释》、《楚辞新论》、《中国哲学史》、《古代政治思想研究》等书。并出版了《谢无量自写诗卷》、《谢无量书法》等作品。

谢无量学养深厚,是一位系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先驱,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深刻的体认,许多著作具开创之功。既是古代文学、哲学的研究者,又是著名的书法家和古体诗人,是在诗词、书法、文史研究、文物鉴赏等方面卓有成就的大家。他一方面传承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观念,另一方面又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思维,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这使得他的研究既不拘泥于古人,更不偏废于西方,而是立于新时代之辩证立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

生平

谢无量童年在父谢维喈(字凤岗),安徽芜湖县知县)任所就读,12岁诗文完篇,因厌弃八股文,好读史籍和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学说。1896年十五岁那年逢维新人士汤寿潜马一浮至安微,谢无量拜汤为师,与马订交。一九O一年春,考入南洋公学(即后来的交通大学),为其时中文教授蔡元培(蔡孑民)先生所器重。同班同学往来较密者有邵力子、黄炎培两位先生。李叔同(弘一法师)住隔壁也时有往来。课余,与马一浮、马君武创“翻译会社”编印《翻译世界》杂志,介绍世界名著和社会科学。因结识维新派章太炎邹容章士钊,参加《苏报》、《国民日报》编辑,“爱国学社”讲演活动,并与四川同乡杨玉詹苏中廖世勤等人图谋发起四川革命。

1903年“苏报案”发生,章太炎、邹容被捕入狱,谢无量去日本,学习了日语英语德语。此时马一浮由美来日,赠英文版《资本论》,谢无量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1904年回国,1905年任芜湖安徽公学教授。次年2月辞职与马一浮游镇江、焦山、杭州,博览文澜阁四库全书》。1907年应章太炎、于右任之邀任北京《京报》主笔,时段芝贵以重金买歌妓杨翠喜献清宗室载振,获任黑龙江巡抚,谢无量撰文揭露,御史赵启霖亦奏章弹动,段革职,《京报》被迫停刊。谢无量返上海,与周紫廷等创“蜀学会”。常在报端撰文评论日报。1908年回芜湖家中著《诗学指南》、《词学指南》。1909年宣统元年,清末废除科举,全国兴办七所“存古学堂”,谢无量和三弟谢大沅(号希安,即后来去缅甸出家的万慧法师)一同回川,任存古学堂监督(即校长),时年25岁,兼教授词章一科。继在四川高等学堂及通省师范讲席讲授国文和外国史。10月谢无量和张澜蒲殿俊等参加立宪运动,代四川省咨议局撰《国会请愿书》。1911年清廷宣布川汉铁路国有,川民激愤,成都成立“保路同志会”。谢无量和张澜、蒲殿俊、杨沧白等投入“保路运动”。

1912年夏,谢无量告别存古学堂,赴上海担任《民权报》、《独立周报》、《神州日报》主笔。至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篡夺,国内仁人志士多逃赴日本,谢无量则潜伏书肆为中华书局著书10余种,如《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佛学大纲》、《王充哲学》等,并陆续出版,直到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

1917年经杨庶堪熊克武介绍,应孙中山写信邀请,对其所著《孙文学说》提出建议,中山欣然采纳。1918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学长陈独秀,屡邀任教,均辞不就,仍留上海著述。期间为商务印书馆用白话体编写国学小册子数种,其中《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现收入万有文库改名为《马致远与罗贯中》,此书颇为鲁迅先生称赞)、《楚词新论》、《古代政治思想三种》,颇为中山先生赞赏。

五四”前,谢无量与李大钊相交已久。“五四”运动开始,常为《新青年》写诗。此时,谢无量受孙中山实业救国影响,曾以《民权报》、《独立周报》、《神州日报》主笔薪资伙办安徽“水东煤矿”,数年后因资金问题停办。

1923年(民国十二年)谢无量南游广州,时孙中山成立大元帅府,筹划北伐及改组国民党,因孙中山留任广州大学教授,又任为大本营秘书,旋改任参议,谈及社会革命,建议孙中山“以俄为师”。是年秋,谢无量与孙科陈剑如孙中山命为代表,持函去沈阳张作霖,达成讨伐直系曹锟吴佩孚协议。月余,讨直胜利,赴天津冯玉祥段祺瑞胡景翼等,转述孙中山的想法。1924年孙中山任命谢无量为大本营秘书长。10月23日,冯玉样电请孙中山北上,11月7日,孙中山到上海,邀谢无量同行。12月4日,孙中山在天津肝病复发,嘱谢无量先去北京相候,及孙中山到北京,病重逝世,谢无量赋诗哀悼,并见到四川乐至同乡陈毅将军。

1926年7月,谢无量应聘国立东南大学历史系主任,讲授《历史研究法》,提倡以唯物史观研究历史,反对梁启超唯心史观,是唯物史观在中国的第一次讲座,颇能吸引听众。一学期后,有进步学生被捕受害,谢无量迫离上海。1928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文学院长,主讲历史研究法和世界革命思潮等课。1930年(民国十九年)于右任为监察院长,邀任谢无量为国民政府监察院委员,此职务比于闲职,仍致力研究文学、哲学。次年,去广州访李任潮,时有政治分会制度,李任潮领两粤分会,谢无量让李不要相信蒋介石,不要去南京。李任潮被吴稚晖等游说,结果被囚于南京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谢无量在上海创办《国难月刊》,主张改组国民政府,团结民众,一致抗日。继改月刊为《国难晚刊》,撰文批评蒋介石、汪精卫不抵抗政策,刊被迫停办。此时,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等组织“救国会”,宋庆龄鲁迅杨杏佛、蔡元培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谢无量积极参加。谢无量于1940年从香港回到重庆家中,住观音岩张家花园可园一号。写成《建设四川意见书》,提出强邻虎视,国势日艰,一旦变生不测,沿海将不可保。建议开发西南,计划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措施,颇为详尽。但他的意见没有在政客间发生影响。此时蒋介石在重庆“陶园”,谢无量当面要求辞去监察委员之职未批准,随即去了成都,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才得照准。期间以卖字为业,并兼任四川大学城内部的中文系主任,教授汉以后学术思想变迁史,主讲《庄子》及《汉魏以后四大思想史》。1943年马一浮在四川乐山办“复性书院”,谢无量应邀为特约讲座,兼任南林学院特约教授。

1947年国民政府圈定谢无量为乐至县国大代表候选人。先到上海,会议开始后才到南京,住在好友于右任家。国大会议期间以心脏病为由住南京鼓楼医院,不常出席会议,并谢绝各种宴请。凡竞选之人派车供应,一概辞谢。选举总统时只投了居正一票。会末即去上海。

1949年2月从上海到重庆,应熊克武、但懋辛邀请,任中国公学文学院长。1949年中秋节(八月十五日)返回成都静候解放,住慈惠堂街卅七号。因房主交公粮卖房,辗转骆公祠十八号、娘娘庙街五号。

1963年的谢无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谢无量应聘川西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1951年任川西行署参事、川西博物馆馆长、成都市人民代表。1952年任四川省博物馆馆长、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四川省政协委员。1956年1月参加全国政协第二届二次会议去北京,与毛泽东相见。8月应当时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好友吴玉章邀任人民大学特约教授。1958年3月在中国人民大学陆续发表了《中文拼音方案草稿读后》、《王韬——清末变法论之首创者及中国报导文学之先驱者》、《纪念关汉卿——革命的戏剧家》及《佛教东来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959年任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发表《再谈李义山》(文学遗产)。1960年国务院任命为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时馆长章士钊。1961年发表了《诗经研究与注译》。

1964年12月7日谢无量逝世,享年八十岁。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因在文革前去世,未受到红卫兵迫害。

书法

谢无量书法立轴

谢无量早年模仿二王,对帖学颇有研究,二十多岁就已小有名气。以后又临摹六朝诸碑,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孩儿体”。当时就与四川书法家赵熙齐名。

谢无量的书法作品虽源于六朝诸碑,并直接得力于梁碑《瘗鹤铭》、北碑《张猛龙碑》、《郑文公碑》、《石门铭》以及佚名石阙、基志和颜字行草,但他并不简单地模拟字的外形,而是“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较好地运用了“遗貌取神”的原则,一般人只有仔细反复观察才能发现其师承渊源。

“孩儿体”并不讲究长枪大戟之势和肌肤之丽,而是以内敛、清新取胜,避免了时期馆阁体过于雕饰的弊端。谢无量抛弃了“一点之转”、 “一波三折”等成法,而是依照笔画的顺序信笔起倒,中锋涩进,取势自然而成,使点画充实流畅,据除了线条的雕饰性和虚滑之感,以“活”的线条跃然于纸面,富有生命力。特别是横画、横折竖钩笔处理得非常完好,起到了骨架作用。

书法的用笔往往是中锋提笔直落,能起能收,所谓“动如脱兔,静若处子”,横虽斜向取势,但平稳妥贴,竖钩圆健自然。他能适当地把握“用笔”和涩进的分寸与速度,在转折处略提笔暗过,顺势而下,取尽圆意,饶有篆意而不现、起止之痕。这种方法使他的字写得非常自然,含蓄有力,具有质感,从而避免了行书用笔由于提按、转折、取势、收势不当所出现的病笔。

参考资料

  • 刘长荣,何兴明.国学大师谢无量.北京市:中国文史出版社 , 2006
  • 谢无量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 谢无量自传,无量先生的长孙女谢德晶整理,《国学学刊》,2009年第1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