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母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祖父母是指父亲母亲父母亲,又称“爷爷、奶奶”、“爷爷、嫲嫲”。母亲入赘父亲的父母称为外祖父母,正式场合称为外公外婆。自己则分别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孙儿孙女外孙,或外孙女

不同地方及方言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有不同的称谓,但现代中文正式称呼是祖父母/爷爷奶奶和外祖父母/外公外婆。吴语区称祖父母为爹爹姆奶,称外祖父母为外爷外婆。山东河北东北地区则称祖父母为爷爷奶奶(也有称爷爷为大大[1],或称奶奶为嫲嫲的,如山东部分地区),称外祖父母为姥爷姥姥/姥娘四川多数地方称祖父母为爷爷奶奶,称外祖父母为家公家婆等。客家话中称祖父为阿公(a-gung),祖母则为阿婆(a-po);外祖父为姐公(d͡za-gong),祖母则为姐婆(d͡za-po)。 粤语称祖父母为爷爷嫲嫲阿爷阿嫲,称外祖父母为公公婆婆阿公阿婆闽南语不论是祖父母还是外祖父母都称阿公(a-gong)、阿嬷阿妈/a-ma)(外祖父母也可较专一地称外公(ggua-gong)、外嬷(ggua-ma)),湘语祖父母为爹爹(dia-dia),娭毑,外祖父母为外公外婆。

由于社会发展的变迁,某些地方出现了父母双方的父母都称“爷爷”、“奶奶”的现象。

称谓

同样的称谓在不同方言中所指称的对象可能不同。例如公公、婆婆在中国北方话是儿媳称丈夫的父母,但在粤语却是指母亲的父母。此外,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口语称呼也有用来称呼与自己无亲属关系的老人家,是拟亲属称谓。

各地方及母语相关称谓
祖父
祖母
外祖父
外祖母
丈夫父亲
丈夫母亲
无亲属关系的长者
标准官话 爷爷

奶奶

外公

外婆

公公
婆婆
吴语 爹爹  阿爷
唔奶/嗯娘/亲娘  阿娘
外公
外婆
阿公
阿婆
?
粤语 爷爷  阿爷
嫲嫲  阿嫲
公公  阿公
婆婆  阿婆
老爷  家公
奶奶  家婆(部分地方旧称“安人”)
公公  阿公
婆婆  阿婆

姨姨 阿姨

伯伯 阿伯

叔叔 阿叔

婶婶 阿婶

客家语 阿公
阿婆/阿嫲
姐公
姐婆
家倌
家娘
阿公
阿婆
闽南语 阿公  公公  俺公
阿嬷  嬷嬷  俺嬷
阿公  外公
阿嬷  外嬷
大官
大家
阿公  阿叔  阿伯
阿嬷  阿姨  阿姆
闽东语 依公
依嬷
外公
外嬷
吾老  老翁/老官
吾老  底家(台家)
依伯
依姆/伊婆
南京话 爷爷
奶奶
公公
婆婆
老公公
老婆婆
?
湘语 爹爹
娭毑
外公
外婆
家爷
家娘
爹爹
娭毑
冀鲁官话

东北官话

爷爷
奶奶(个别地区称“嫲嫲”)
姥爷
姥姥/姥娘
公公
婆婆
老爷爷/老大爷  大爷
老奶奶  大娘
晋语 爷(爷)
娘(娘)/奶(奶)
简(爷/儿)  舅舍爷  舅庄爷  外爷  姥爷
简婆  舅舍娘  舅庄娘 婆婆  姥娘  板板
(老)爷爷  公公  阿公
(老)娘娘  婆婆 阿婆/阿家(母)
老汉(家/儿)  爷爷
老婆(家/儿)  娘娘/奶奶
湖北话 爷爷(旧称“爹爹”)
奶奶(旧称“太”)
家公爹爹
家家
爹爹
婆婆
爹爹
四川话 爷爷  阿公  公公  公
奶奶  阿婆 婆婆  婆[2]
家公  外公/外爷  阿公  公公  公
家家/家婆/家母  外婆  阿婆  婆婆  婆[3]
老人公  公公
老人婆  婆婆
爷爷/老爷爷/老爷/大爷  公公  阿公[4]
奶奶/老奶奶  婆婆  阿婆
各地方及方言容易混淆相关称谓
北方 闽南语 吴语 客语  粤语
称谓“爹爹”指的是: 父亲 - 父亲的父亲 - -
称谓“阿公”指的是: - 父亲的父亲
母亲的父亲
丈夫的父亲 父亲的父亲 母亲的父亲
称谓“爷爷”指的是: 父亲的父亲 - - - 父亲的父亲
称谓“阿婆”指的是: - 一般老妪 丈夫的母亲 父亲的母亲 母亲的母亲
称谓“姐公”指的是: 丈夫的父亲 - - 母亲的父亲 -
称谓“公公”指的是: 丈夫的父亲 - - - 母亲的父亲
称谓“姐婆”指的是: 丈夫的父亲 - - 母亲的母亲 -
称谓“婆婆”指的是: 丈夫的母亲 - - - 母亲的母亲
称谓“舅公”指的是: - 父亲的舅舅
母亲的舅舅
父亲的舅舅
母亲的舅舅
父亲的舅舅
母亲的舅舅
父亲的舅舅
母亲的舅舅
称谓“奶奶”指的是: 父亲的母亲 - - - 丈夫的母亲

祖宗十八代

自己上下各九代,共十八代:

  • 上九代:鼻祖,远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5][6][7]
  • 下九代: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5][6][7][8]

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上按次序称谓:

生己者为父母,

父之父为祖,

祖父之父为曾祖,

曾祖之父为高祖,

高祖之父为天祖,

天祖之父为烈祖,

烈祖之父为太祖,

太祖之父为远祖,

远祖之父为鼻祖。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书中说: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

下按次序称谓:

父之子为子,

子之子为孙,

孙之子为曾孙,

曾孙之子为玄孙,

玄孙之子为来孙,

来孙之子为晜(读kūn;客语:Kun)孙,

晜孙之子为仍孙,

仍孙之子为云孙,

云孙之子为耳孙。

即: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书中说:耳孙者,谓祖甚远,仅耳目闻之也。

用词争议

2018年6月20日,一位家长爆料称,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本(试用本)中第24课,将《打碗碗花》原著中的“外婆”一词改为“姥姥”,第5课《马鸣加的新书包》一文中也有同样的更改[9]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研室认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的解释,“姥姥”是普通话词汇,“外婆”“外公”属于方言。有媒体查阅了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外婆”一词上确实标注“方言”,而语义为外祖母的“姥姥”一词无此标注[10]

一些网友和媒体对此改动表达异议和批评[10][11][12][13]。《打碗碗花》原著作者李天芳则表示,无论“外婆”还是“姥姥”,南方北方都会知道这两个词的含义。李天芳同时指出,上海教育出版社并未就文章使用和修改与她联系,没有做到尊重作者、保障作者的权益[9][14]

6月23日,上海市教委发文,责成市教委教研室会同上海教育出版社迅速整改、向作者和社会各界致歉、与作者沟通,以及将教科书中的“姥姥”恢复回原文所用“外婆”一词[15]

相关

参考与注释

  1. 大大. 汉典. [2014年9月13日]. 
  2. 多数地方叫爷爷和奶奶。爷爷也叫作老爷,有些地方叫嗲嗲。有些地方奶奶叫娘娘(似与娘娘不同),多数地方称姨妈、姑妈为娘娘,或娘娘等同阿姨,用来称呼父母的同辈中的女子。娘娘指父母的的姐妹,有些地方或称某(排行数字)姑娘,如大姑娘、二姑娘,而最小的娘娘也或称为幺姑娘(如果父母两边都有某排行的娘娘,则可以冠以娘娘丈夫的姓等方式加以区分,如张二姑娘、李二姑娘)。娘,四川话中为一声。而普通话中的姑娘(年轻女子),四川话称为姑女(读作姑女儿,儿化音,女儿连读,一声),或也称姑娘,娘为四声(非特殊,因为普通话三声一般对应四川话四声)。爸爸的兄弟的妻子称某(排行数字)娘(或为娘,不同于娘。发音为一声或四声),如大娘、二娘、三娘、幺娘,或称大妈、二妈、三妈、幺妈。(也有个别家庭会称妈妈为大娘,爸爸为大大)
  3. 家念佳,部分地方念嘎。外祖父母称家公、家母的地方曾经很普遍。颜之推:“河北士人皆呼外祖父母为家公家母,江南田里间亦言之。”
  4. 有些地方大爷指爷爷;有些地方称父亲的兄弟为大爷、二爷、三爷等,多数则称大爸、二爸、三爸等,部分地方称大爹、二爹、三爹等。也有不同称号系统交叉组合的,常见的如大爷、二爸、三爸等,但应该没有大爸、二爷、三爷等这样的。
  5. 5.0 5.1 尔雅‧释亲》
  6. 6.0 6.1 明《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类》
  7. 7.0 7.1 清《称谓录》
  8. 大清仁宗睿皇帝实录》:敬念皇父年跻上寿。诸福备膺。五世一堂。即日可见来孙之喜。
  9. 9.0 9.1 上海课本“外婆”改“姥姥” 引发“方言”争议.联合早报.
  10. 10.0 10.1 上海课本让"外婆"变"姥姥",网友:来一首姥姥的澎湖湾.infzm.
  11. 引证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bbc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12. “外婆”改成“姥姥”,编改教材不必这么刻意.新华网.
  13. 媒体:课本外婆改成姥姥 以后唱《姥姥的澎湖湾》?.新浪网.
  14. 课本“外婆”改“姥姥” 原作者称不知情. 新京报 (新京报网). 2018-06-23 [2018-06-24]. 
  15. “上海教育”微信公号. 上海市教委:责成小学语文教科书“姥姥”改回“外婆”. 浙江新闻. [2018-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