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朝,后金则是其君主正式称帝时的前身。总计包括296年,共使用13个年号。一般使用年号来称呼清朝皇帝,且每位皇帝亦多只会使用一个年号,惟只有太宗皇太极曾经使用两个年号;穆宗载淳原定的“祺祥”年号则从未正式使用。
其中,首个使用的年号为努尔哈赤于1616年所启用的天命年号,最后一个年号则是溥仪逊位后停用的宣统年号。使用时间最长的是达约61年的康熙年号,但实际上乾隆年号在乾隆帝禅位后仍然在宫中使用,共计大概有约64年时间;最短的则为宣统年号。
后金年号
后金总共前后使用2个年号,但有学者认为后金实际使用汗号纪年[1]。
年号 | 君主 | 启用日期 (西历) |
停用日期 (西历) |
使用时间 | 备注 | 来源 | |
---|---|---|---|---|---|---|---|
天命 | ᠠᠪᡴᠠᡳ ᡶᡠᠯᡳᠩᡤᠠ | 太祖 努尔哈赤 |
1616年 正月一日 (2月17日) |
1626年 十二月三十日 (隔年2月15日) |
11年 | 天命十一年九月一日清太宗即位沿用。 有学者认为后金只用汗号纪年而非年号, 《清实录》“建元天命”为附会汉制。 |
[1][2][3] |
天聪 | ᠠᠪᡴᠠᡳ ᠰᡠᡵᡝ | 太宗 皇太极 |
1627年 正月一日 (2月16日) |
1636年 四月十日 (5月14日) |
9年2个月 | 有学者认为后金只用汗号纪年而非年号, 《清实录》“建元天聪”为附会汉制。 |
[1][2][4] |
清朝年号
清朝共启用了11个年号,其中包括皇太极在改国号建立大清后更改的年号崇德;另有祺祥年号在未启用之前已经被废除。当中包括了全中国范围内使用时间首二名的年号,分别是使用61年及60年的康熙和乾隆年号,乾隆则是在宫中使用最久的年号。
年号 | 君主 | 启用日期 (西历) |
停用日期 (西历) |
使用时间 | 备注 | 来源 | |
---|---|---|---|---|---|---|---|
崇德 | ᠸᡝᠰᡳᡥᡠᠨ ᡝᡵᡩᡝᠮᡠᠩᡤᡝ | 太宗 皇太极 |
1636年 四月十一日 (5月15日) |
1643年 十二月二十九日 (隔年2月7日) |
7年8个月 |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顺治帝即位沿用。 | [2][5] |
顺治 | ᡳᠵᡳᠰᡥᡡᠨ ᡩᠠᠰᠠᠨ | 世祖 福临 |
1644年 正月一日 (2月8日) |
1661年 十二月二十九日 (隔年2月17日) |
18年 | 顺治十八年正月六日康熙帝即位沿用; 朝鲜王朝始行清年号。 |
[2][6] |
康熙 | ᡝᠯᡥᡝ ᡨᠠᡳᡶᡳᠨ | 圣祖 玄烨 |
1662年 正月一日 (2月18日 |
1722年 十二月二十九日 (隔年2月4日) |
61年 |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雍正帝即位沿用。 | [2][7] |
雍正 | ᡥᡡᠸᠠᠯᡳᠶᠠᠰᡠᠨ ᡨᠣᠪ | 世宗 胤禛 |
1723年 正月一日 (2月5日) |
1735年 十二月二十九日 (隔年2月11日) |
13年 | 雍正十三年九月三日乾隆帝即位沿用。 | [2][8] |
乾隆 | ᠠᠪᡴᠠᡳ ᠸᡝᡥᡳᠶᡝᡥᡝ | 高宗 弘历 |
1736年 正月一日 (2月12日) |
1795年 十二月三十日 (隔年2月8日) |
60年 | 乾隆帝退位后宫中仍使用乾隆年号, 称乾隆六十一年至六十四年。 |
[2][9] |
嘉庆 | ᠰᠠᡳᠴᡠᠩᡤᠠ ᡶᡝᠩᡧᡝᠨ | 仁宗 颙琰 |
1796年 正月一日 (2月9日) |
1820年 十二月三十日 (隔年2月2日) |
25年 | 嘉靖元年正月一日嘉庆帝即位。 嘉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道光帝即位沿用。 |
[2][10] |
道光 | ᡩᠣᡵᠣ ᡝᠯᡩᡝᠩᡤᡝ | 宣宗 旻宁 |
1821年 正月一日 (2月3日) |
1850年 十二月三十日 (隔年1月31日) |
30年 | 道光三十年正月二十六日咸丰帝即位沿用。 | [2][11] |
咸丰 | ᡤᡠᠪᠴᡳ ᡝᠯᡤᡳᠶᡝᠩᡤᡝ | 文宗 奕𬣞 |
1851年 正月一日 (2月1日) |
1861年 十二月三十日 (隔年1月29日) |
11年 | 咸丰十一年十月九日同治帝即位沿用。 | [2][12] |
祺祥 | ᡶᡝᠩᠰᡝᠩᡤᡝ ᠰᠠᠪᡳᠩᡤᠠ | 穆宗 载淳 |
未正式使用 | 顾命八大臣原定年号,后因辛酉政变而废除。 | [2][13] | ||
同治 | ᠶᠣᠣᠨᡳᠩᡤᠠ ᡩᠠᠰᠠᠨ | 1862年 正月一日 (1月30日) |
1874年 十二月二十九日 (隔年2月5日) |
13年 | |||
光绪 | ᠪᠠᡩᠠᡵᠠᠩᡤᠠ ᡩᠣᡵᠣ | 德宗 载湉 |
1875年 正月一日 (2月6日) |
1908年 十二月三十日 (隔年1月21日) |
34年 | 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光绪帝即位。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宣统帝即位沿用。 |
[2][14] |
宣统 | ᡤᡝᡥᡠᠩᡤᡝ ᠶᠣᠰᠣ | 溥仪,民间有称“逊帝”、“末帝” | 1909年 正月一日 (1月22日) |
1911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 (隔年2月12日) |
3年 |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宣布《宣统帝退位诏书》后 仍于宫中使用,直至1924年为止。 张勋在发动复辟时曾 改民国六年(1917年)7月1日 为宣统九年五月初十日。 |
[2][15][16][17] |
参见
参考来源
- ↑ 1.0 1.1 1.2 蔡美彪. 大清国建号前的国号、族名与纪年. 历史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1987, (3): 133-146.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李崇智. 中国历代年号考. 中华书局. 2004-12-01. ISBN 9787101025125.
- ↑ 刚林; 罗绣锦.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中文).“宣表,颂为列国沾恩明皇帝,建元天命。”
- ↑ 邓邦述; 金兆蕃. 清史稿本纪二太宗本纪一 (中文).“天命十一年丙寅九月庚午朔,即位于沈阳。诏以明年为天聪元年。”
- ↑ 金兆蕃; 邓邦述. 清史稿本纪三太宗本纪二 (中文).“崇德元年夏四月乙酉,祭告天地,行受尊号礼,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清,改元崇德,群臣上尊号曰宽温仁圣皇帝,受朝贺。”
- ↑ 金兆蕃; 邓邦述. 清史稿本纪四世祖本纪一 (中文).“丁亥,上即皇帝位于笃恭殿。诏以明年为顺治元年,肆赦常所不原者。”
- ↑ 马齐; 张廷玉; 蒋廷锡. 康熙朝实录卷之一 (中文).“敬图觐光扬烈、用绍无疆之休。其以明年为康熙元年。与天下更始。”
- ↑ 鄂尔泰. 雍正朝实录卷之一 (中文).“于是月二十日。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即皇帝位。以明年为雍正元年。”
- ↑ 吴廷燮. 清史稿本纪十高宗本纪一 (中文).“己亥,上即位于太和殿,以明年为乾隆元年。”
- ↑ 吴廷燮. 清史稿本纪十五高宗本纪六 (中文).“召皇子、皇孙、王、公、大臣等入见,宣示立皇十五子嘉亲王为皇太子,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
- ↑ 吴廷燮. 清史稿本纪十七宣宗本纪一 (中文).“庚戌,上即皇帝位于太和殿,告祭天地、太庙、社稷,颁诏天下,以明年为道光元年。”
- ↑ 吴廷燮. 清史稿本纪二十文宗本纪 (中文).“宣宗崩,己未,上即位,颁诏覃恩,以明年为咸丰元年。”
- ↑ 清史稿本纪二十一穆宗本纪一 (中文).“乙卯,定年号祺祥…戊午,大行皇帝梓宫至京,奉安于乾清宫。庚申,诏改祺祥为同治…颁诏天下,以明年为同治元年,加恩中外,罪非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
- ↑ 瑞洵; 李哲明. 清史稿本纪二十三德宗本纪一 (中文).“癸未,诏惇亲王、恭亲王、孚郡王谕旨章奏勿书名,召对宴赉免叩拜。甲辰,诏以明年为光绪元年。”
- ↑ 赵尔巽. 清史稿本纪二十五宣统皇帝本纪 (中文).“辛卯,帝即位于太和殿,以明年为宣统元年。颁诏天下,罪非常所不原者咸赦除之。”
- ↑ 冯贺军. 宣統年號. 紫禁城 (故宫博物院). 2009, (12): 51.
- ↑ 李茂盛. 山西王閻錫山. 崧烨文化. 2019-10-30. ISBN 9789865160784.
……随即发表“诏书”,宣布溥仪自即日起“临朝听政,收回大权,与民更始”,并改民国六年七月一日为宣统九年五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