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尼克松访华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1972年2月,走下舷梯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与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握手寒暄。这张照片其后成为冷战的标志性画面之一。图左是夫人帕特·尼克松

1972年尼克松访华(英文:1972 Nixon visit to China,1972年2月21日-28日),时任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应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邀请,对北京杭州上海进行的访问,这是美国总统历史上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尼克松到访北京期间,还在中南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会面。此次访问是中美邦交正常化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步。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当时被认为是其敌对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也终结了两个国家长达25年相互隔绝的历史。尼克松称此次的访问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尼克松已经表达了对于改善中美关系的态度。当时美只承认台湾当局,并没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尼克松第一任期初期,尼克松和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开始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示好,表达了期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善关系的愿望。在经过中美双方反复的相互示好之后,基辛格秘密访问了北京。在北京,基辛格会见了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宣布他将在次年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的这次访问在过去的20年内首次向美国民众展现了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为期一周的访问中,尼克松和他的最高级幕僚与中国政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其中包括会见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尼克松的此次访华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极大地改变了正处于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形成了美国联合中国对抗苏联的局面。从此以后,“尼克松在中国”变成了一句美国英语俚语,表示政客采取了一个意料之外的行动。

访问

历史背景

1879年于天津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与前美国总统(1877年卸任)尤利西斯·S·格兰特

改善了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通常被看做是尼克松任期内最成功的外交成就。[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与苏联的关系趋于恶化。同时苏联巩固了与许多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并且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获胜,中国国民党战败并逃往台湾。

尼克松成为1952年艾森豪威尔的竞选伙伴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对于共产主义的强烈抵触情绪及立场。尽管如此,他还是在1972年成为了首位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在任总统。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尤利西斯·S·格兰特的环球旅行中访问了大清广州上海北京赫伯特·胡佛在1899年年轻时到过大清天津,这也是他能听懂北方官话的原因。艾森豪威尔总统在1960年正式访问了台北,期间会见台湾地区领导人蒋介石,代表美国政府承认位于台北台湾当局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的政府。

而自1955年爆发的越南战争到1971年已持续了16年。美国是南越的主要支持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则是北越的主要支持者。同时因为这场战争,美国和苏联主导的冷战中,美国成为了处于弱势。但在1960年代,中苏决裂,美国政府认为可以联合中国对抗苏联,这成为尼克松访华并愿意改善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1970年10月初,尼克松会见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记者时称:“如果说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情想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去。”[2]:316。12月18日,毛泽东会见斯诺,称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毛泽东愿意和他谈[2]:316-317

准备

美国总统专机空军一号降落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其下是迎接尼克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

1971年3月28至4月7日,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赛上,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被称为“乒乓外交[2]:317-318。5月29日,毛泽东批准周恩来《中央政治局关于中美会谈的报告》,同日中方向尼克松发出“口信”,欢迎基辛格访华,进行初步秘密会谈[2]:321。6月,周恩来批准北京外国语学院招收800名新生,实现毛泽东之计划[2]:317。7月,尼克松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的途中秘密访问了北京,为尼克松的访华做了铺垫。白宫的会议记录和已经公开的文件显示尼克松在上任的第一天就开始建立与北京的联系渠道。7月16日,中美双方同时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准备访华;10月26日,双方就联合公报草案达成初步协议[2]:321。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当天下午毛泽东召集周恩来及外交部有关人员开会,决定立即组成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大[2]:321-323

行程

尼克松访华第一天(2月21日),北京街头的中共宣传标语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夫人帕特·尼克松、罗杰斯和基辛格一行人抵达北京,周恩来、叶剑英等到机场欢迎;当天下午尼克松接到毛泽东要会见他之通知,在周恩来陪同下到中南海毛泽东之住处[2]:323。同日,毛泽东同尼克松谈话,当尼克松称“毛主席的著作感动了全国,改变了世界”时,毛泽东诙谐地说:“没有改变世界,只改变了北京附近几个地方。”[2]:3242月27日,中美联合公报终于谈定,2月28日公报在上海发表[2]:327。毛泽东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2]:3282月21日至28日为期一周的访问中,尼克松和他的最高级幕僚与中国政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其中包括会见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尼克松的夫人帕特·尼克松和众多美国媒体一起参观了北京、上海和杭州的学校、工厂和医院。

结果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中美上海公报

这是美国总统历史上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时两国之间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访问结束前,两国政府发表了上海公报

公报表示两国致力于发展全面正常的外交关系。美国认识到台湾海峡两岸中国人都认同只有一个中国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对此美方没有异议。美国政府重申对中国人自己同意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兴趣。公报的表述使得两国政府可以将台湾的政治地位和外交关系等“阻碍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问题”[3]暂时搁置起来,还包括双方开放贸易以及其他方面的接触。

上海公报的签署也导致美国开始逐渐从台湾撤军,根据美军协防台湾司令部(USTDC)的数据,1970年时驻台美军人数大约近1万人,到了1974年底时,驻台美军人数只剩5千多人。美国政府和中情局也在尼克松访华后停止了对四水六岗卫教军的援助。

此后,美国继续与台湾当局保持正式外交关系,直到1979年1月1日才和台湾当局断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面建交。此后北京的美国联络办公室和华盛顿的中国联络处同时升级为大使馆。美国同时通过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并成立所谓“美国在台协会”。

中美建交以后,两国关系进入了短暂的蜜月期。

后续事件

  • 尼克松的历史性访问,在美国英语中形成了成语“尼克松到中国”(英文:Nixon in China或Nixon goes to China),形容政治资本雄厚的人进行一般人无法进行的行动。
  • 约翰·库利奇·亚当斯根据此次访问在1987年创作了歌剧《尼克松在中国》。
  • 这次访问也是公共电视网的纪录片《尼克松的中国游戏》的主题。
  • 纽约时报的马克斯·弗兰克尔对此事件的报道获得普利策国际报导奖

参考文献

  1. Joan Hoff. Nixon reconsidered (New York, NY: BasicBooks, 1994) : 182.
  2.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逄先知金冲及主编 (编). 《毛澤东传(第六卷)》 香港第一版. 香港: 中和出版. 2011. ISBN 978-988-15116-8-3. 
  3. Nixon's China's Visit and "Sino-U.S. Joint Communiqué". [2006-08-13]. 

外部链接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