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 | |
---|---|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所在 | ![]()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明朝至清朝 |
编号 | 6-302 |
登录 | 2006年5月25日 |
中南海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泛指紫禁城西侧邻近中海及南海的区域,占地100公顷,其中水面约50公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共中央办公厅等重要机关办公所在地。
历史
狭义的中南海仅指北京故宫西侧的两个连通的湖“中海”和“南海”。历史上北海、中海及南海统称太液池,是明清皇城内御苑“西苑”或称“西内”的核心部分。
早期形成
金朝时期,在今日中南海的北半部有太液池和大宁宫,太液秋波为形成于金朝的燕京八景之一。元朝修筑大都时,将太液池包入皇城之中,在其周围布置了三组宫殿,即大内、隆福宫和兴圣宫。元朝的太液池范围相当于今日的北海和中海。[1]
明朝
中南北三海的建筑群最终定型始于明朝。明朝明成祖定都北京后,从1406年起营建新的皇宫,明朝宫城在元朝宫殿的位置基础上向南移动,因此皇城城墙也随之南移,为丰富皇城园林景观,开挖了南海,挖出的土方和开凿筒子河的土方堆成万岁山(即景山)。北海、中海、南海统称“太液池”,属于皇城西苑。正德帝长住的豹房与嘉靖帝长住的玉熙宫位于西苑苑内。北海与中海以金鳌玉𬟽桥为界,中海与南海以蜈蚣桥为界。
清朝
清朝定都北京后,撤消皇城内诸内廷供奉衙署,将西苑大片土地改为民居,同时在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周围设置“内红墙”,御苑范围退缩至内红墙之内。相对政治象征紫禁城,清帝更喜园居,顺治、康熙、乾隆诸帝均在中南海内兴建殿宇馆轩,作为避暑听政之所。同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及皇帝按礼制在十二月从颐和园移居紫禁城时,也多在中南海内居住,仅行礼时前往紫禁城。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曾将光绪帝囚禁于南海中的瀛台。
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中南海成为俄军驻地,苑内文物陈设被掠一空,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占领北京后,居住于中南海仪鸾殿。溥仪即位后,曾在中海西岸集灵囿修建摄政王府。
民国时期
1911年清朝宣统帝退位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件》,皇室虽得以保留紫禁城和颐和园,但北、中、南三海即刻归民国所有。中南海随即被大总统袁世凯占用,成为北洋政府的大总统府。袁世凯称帝时期,中南海曾改名新华宫,同时宝月楼拆外墙、更名为新华门。从此,新华门取代西苑门成为中南海的正门。此后中南海又先后被用做北洋政府的大总统和总理办公地、以及张作霖的大元帅府。
国民政府接管北平后,中南海作为公园对外开放。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当局的军事委员会北平行营设在中南海,傅作义搬进中南海办公。1949年,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中共中央进驻中南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南海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驻地。中南海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居所。[2]
1980年至1989年间,中南海曾对公众开放中南海的部分景观,包括流水音、菊香书屋、颐年堂、静谷等[3]。
图集
参考文献
- ↑ 雨悦 (编). 没有北海就没有北京城. 北京晨报 (中国网). 2010-08-17 [2020-05-06].
- ↑ 陈晓农. 梁昌军 , 编. 陈伯达之子忆:50年代中南海不为人知的生活. 凤凰网. 2009-02-25 [2014-08-05].
- ↑ 中南海的往昔旧事. [201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