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

页面被资深编者保护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中南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
分类古建筑
时代明朝清朝
编号6-302
登录2006年5月25日
中南海的卫星照片(1967年)

中南海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泛指紫禁城西侧邻近中海及南海的区域,占地100公顷,其中水面约50公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共中央办公厅等重要机关办公所在地。

历史

狭义的中南海仅指北京故宫西侧的两个连通的湖“中海”和“南海”。历史上北海、中海及南海统称太液池,是皇城内御苑“西苑”或称“西内”的核心部分。

早期形成

金朝时期,在今日中南海的北半部有太液池和大宁宫太液秋波为形成于金朝的燕京八景之一。元朝修筑大都时,将太液池包入皇城之中,在其周围布置了三组宫殿,即大内、隆福宫和兴圣宫。元朝的太液池范围相当于今日的北海和中海。[1]

明朝

明朝西苑位于皇城西边,即是今日中南海与北海公园的位置所在

中南北三海的建筑群最终定型始于明朝。明朝明成祖定都北京后,从1406年起营建新的皇宫,明朝宫城在元朝宫殿的位置基础上向南移动,因此皇城城墙也随之南移,为丰富皇城园林景观,开挖了南海,挖出的土方和开凿筒子河的土方堆成万岁山(即景山)。北海、中海、南海统称“太液池”,属于皇城西苑。正德帝长住的豹房嘉靖帝长住的玉熙宫位于西苑苑内。北海与中海以金鳌玉𬟽桥为界,中海与南海以蜈蚣桥为界。

清朝

清朝定都北京后,撤消皇城内诸内廷供奉衙署,将西苑大片土地改为民居,同时在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周围设置“内红墙”,御苑范围退缩至内红墙之内。相对政治象征紫禁城,清帝更喜园居,顺治康熙乾隆诸帝均在中南海内兴建殿宇馆轩,作为避暑听政之所。同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及皇帝按礼制在十二月从颐和园移居紫禁城时,也多在中南海内居住,仅行礼时前往紫禁城。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曾将光绪帝囚禁于南海中的瀛台

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中南海成为军驻地,苑内文物陈设被掠一空,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占领北京后,居住于中南海仪鸾殿溥仪即位后,曾在中海西岸集灵囿修建摄政王府。

民国时期

1911年清朝宣统帝退位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件》,皇室虽得以保留紫禁城颐和园,但北、中、南三海即刻归民国所有。中南海随即被大总统袁世凯占用,成为北洋政府大总统府袁世凯称帝时期,中南海曾改名新华宫,同时宝月楼拆外墙、更名为新华门。从此,新华门取代西苑门成为中南海的正门。此后中南海又先后被用做北洋政府的大总统总理办公地、以及张作霖的大元帅府。

国民政府接管北平后,中南海作为公园对外开放。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当局的军事委员会北平行营设在中南海,傅作义搬进中南海办公。1949年,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中共中央进驻中南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南海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驻地。中南海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居所。[2]

1980年至1989年间,中南海曾对公众开放中南海的部分景观,包括流水音、菊香书屋、颐年堂、静谷等[3]

图集

参考文献

  1. 雨悦 (编). 没有北海就没有北京城. 北京晨报 (中国网). 2010-08-17 [2020-05-06]. 
  2. 陈晓农. 梁昌军 , 编. 陈伯达之子忆:50年代中南海不为人知的生活. 凤凰网. 2009-02-25 [2014-08-05]. 
  3. 中南海的往昔旧事. [2015-08-15].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