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译名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中文译名,是指将某个非中文的人名、地名等翻译成中文后的名称。由于中文的文字是使用汉字而非拼音文字,因此对于使用拼音文字进行拼写的人名、地名来说,需要将有关的拼音文字的发音汉字化,才能变成中文名字(而不是直接采用其拼音文字或拼音文字的改写)。例外的是汉字文化圈日语韩语越南语,其译名一般使用原文的汉字(或改写)。将拼音文字的发音汉字化,中国一般采用现代标准汉语香港澳门等地则采用香港政府粤语拼音,而南洋华人采用闽南语

对于一些特殊领域(如天主教)的名字,有一套特殊的标准。另外,有外国官方机构为方便世界华文传媒采访,亦会为当地官员编写一份官方译名列表。有时国外有华裔血统的名人也有因为传媒误译而发表声明订正,例如柬埔寨首相洪森曾在2003年向传媒发新闻稿指出,他姓名的汉字写法应该是“云升”[注 1]

译音历史

为了解决译名混乱,于中华民国时已有人编制译音表,作为译名标准,例如何崧龄等人编纂,民国十三年(1924年)初版的《标准汉译外国人名地名表》。[1]何崧龄在序文中说道:“外国人名地名,向无一定译法,淆乱之弊,与日俱深,学者苦之。本书目的,在补救斯弊;换言之,即谋译名之统一,使学者稍节时力而已。……吾人先议定《西文译音凡例》,次照《凡例》,编制《西文译音总表》。——即西文每一音素,均择一发音相当之汉字,作为标准译字;无相当译字者,用‘借译’;发音近似者,用‘准译’。——以此《总表》为标准,制造新译名。”

汉化译名

汉化译名,即汉字文化圈以外的人名译成类似汉式姓名。其中往往直用古来汉土已有用姓,如李、司徒、金等。

此类译名有几种译法。如果其人是先名后姓,多会将姓名照汉姓名排列,又或者基于本姓译作全名,又或者根据原姓名时会译姓,名则取译部分。姓、名总共会译成几多个汉字、用何种字,多视乎其人性别、译者习惯及发音根据。例如克鲁泡特金可以译为“柯伯坚”,托尔斯泰为“陶斯道”。电影《乱世佳人》中奇勒·基宝所演角色原名“Rhett Butler”,汉译作“白瑞德”,“白”即“Butler”省,“瑞德”即“Rhett”。又如卡玛拉·哈里斯,本名“Kamala Devi Harris”,“贺”的粤语即“Harris”的省略,而“锦丽”的粤语发音又与“Kamala”的发音相近。

汉化译名当中有部分是其人自取。前香港总督卫奕信本名“David Clive Wilson”,其名曾译作“魏德巍”,出自他的老师所赠对联:“德者当以道为本,巍峻应有稳定基”。后来又用“魏德维”。到就任香港总督前,以取字及广东话谐音不吉利为由,取用今名。

不同地区的译名标准

自中国与西方接触以来,曾出现过很多形式的音译。早期最广泛使用的是以闽南语粤语上海话的汉字读音为音译基础。比如,Switzerland 和 Sweden 之所以被音译成“瑞士”和“瑞典”,就是因为在老国音,闽南语以及粤语中,“瑞”字念Sui,最为接近这两国的西方名称。近年来,在中国由于推普的关系,中国各地使用的音译方式也向普通话的汉字读音靠拢,例如 Thomas 这个原本使用粤语音译成“汤姆斯”的名字,近年来也改为使用普通话音译的“托马斯”。

中国

外国不同语言的拼写与发音的对应规律,一般人不可能全都了解,若不加以规范,则必定出现误译。于是中国大陆组织专家学者,为世界50多种语言制定汉字译音表,每种语言可能出现的音节,都指定音译汉字。译名以音似为主,形似为辅。(例如发音有清音浊化,仍照清音翻译。)人名翻译,有部分音节按男女分用不同汉字。地名通名需要意译,所以编订世界不同语言地名通名的中文名称。

中国香港

体育娱乐圈英国政治人物、少量美国政治人物、少量外国地名的范畴,香港通用的中文译名都以香港的母语粤语广州话标准)翻译。正因如此,很多香港译名如用普通话译就会使读音大幅偏离原音。因为香港曾是英国殖民地,英国政治人物为了显得亲民,会由相关部门将译名译成中式名字,如“彭定康”、“麦理浩”、“葛量洪”、“司徒拔”等。

  • 体育界例子:
    • 荷兰足球员 van der Sar (内地称范德萨)的香港译名是“云达沙”,粤音/wan4 daat6 sa1/,用粤语读起来接近原文。但“云达沙”的普通话音为/yún dá shā/。
  • 英国政治人物例子:
    • 港督 George Bonham 的其中一个译名是“文咸”,粤音/man4 haam4/,汉化意译之下,不论“文咸”的普通话音/wén xián/或粤音,都与英文原音不符。

香港的官方语文是中文英文,故香港人习惯把拉丁字母文字以英语拼读,而不以原语言拼读,不知道同样的拉丁字母,在不同语言中发音差别可以很大。所以有些香港译名无视原语言发音,用英语音译,令译名失真。(事实上,英国人也按原语言发音转成英语,而非将拼写当成英语拼读。英国广播公司设有读音组(Pronunciation Unit),由语言学家编订外语名字的英语发音。[3]

  • 体育界例子
    • 塞尔维亚足球教练Milutinović(内地称米卢蒂诺维奇,即米卢),香港译作“米路天奴域”。“域”粤音/wɪk6/,是把“-vić”用英语读成/vik/而得出的译音,但按照原文发音/viʨ/,译名可配上对应/ʨ/音的“治”/tsi6/。
    • 德国足球员Ballack(中国内地、台湾称巴拉克),香港译作“波历克”。“波”粤音/po1/,乃错用英文“ball”/bɔːl/译音,但Ballack的“Ball-”按德语其实读/bal/,和英文“ball”的发音差别很大,而后一音节“-ack”的a发音是/a/,并非英文lack中a的发音/æ/,因此“勒”的粤音/lɐk6/比“历”/lik6/更接近德语音译。普通话译名“巴拉克”,粤语发音为/pa1 lai1 hɐk1/,反而比“波历克”更近Ballack的德文发音。至于香港译名末尾的“克”字,是仿照普通话音译习惯,将尾音-k译为“克”,但“历”的粤音已有入声-k尾,实无需要加“克”字。[4](与此类似的有曼联中场球员Carrick,内地称卡里克,香港译作“卡域克”。)
    • 德国足球员Marcell Jansen(中国内地、台湾称马塞尔·扬森),香港译作“马素·赞臣”,是把德语“j”误为英文“j”的发音/dʒ/,Jansen的“Jan-”遂译作“赞”/tsan3/。德语“j”实际发音是/j/,所以译作“恩”/jɐn1/较佳。[5]
    • 荷兰足球员Ooijer(中国内地、台湾称奥耶),香港译作“奥查”,是把荷兰语“j”误为英文“j”的发音,故“jer”译作“查”/tsha4/,但荷兰语的j和德语j发音同样是/j/,所以译作“也”/ja5/较佳。[6]
    • 意大利球会Juventus(中国内地、台湾称尤文图斯),香港译作“祖云达斯”,同样是把意大利语“j”误为英文“j”的发音,故“ju”译作“祖”/tsou2/,但意大利语的j也是读/j/,所以译作“余”/jy4/较佳。[7]
    • 法国足球员Réveillère(内地称安东尼·雷维耶) ,香港译作“雷维利尼”,但Réveillère法语读音是/ʁevɛjɛʁ/,名字中的“-ill-”读作/j/,译名中却误当作/l/而译为“利”/lei6/,若译为“耶”/jɛ4/较佳。“尼”字更是画蛇添足,因法语中最后的“-e”实际上不发音,且“尼”粤音/nei4/,声母是鼻音/n/,但这名字最后却是完全不带鼻音的法文/ʁ/音。[8]
    • 法国足球员Clichy(内地称克利希),香港译作“基历治”,是把名字中“-ch-”误为英文的“ch”/tʃ/音,遂以“治”翻译“-chy”,但法语的“ch”读作/ʃ/,故译作“斯”/si1/较佳。[9]
    • 委内瑞拉足球运动员Alejandro Moreno(内地称莫莱诺),香港译作阿历山度·摩兰奴,是把名字中的“j”(西班牙语中发/h/)误为英文发音的/ʤ/,且将西班牙文的dr(两个单独的辅音)当成了英文的dr(一个辅音)。该人名普通话发音译为亚历杭德罗·莫雷诺,粤语则译阿历咸度·摩兰奴为佳。[10]
    • 西班牙球会Real Madrid(皇家马德里),香港以前译为“真马德里”,是错将西班牙文Real当英文翻译,不知道西班牙文Real另有“皇家”一义,而球会名字的Real是西班牙国王赐封,就如当时香港有些机构名字中,也有英国赐封的Royal,现已改正为“皇家马德里”。

香港足球评述界其实意识到用英语拼读非英语名字译名,这种做法并不妥当。2013年,香港足球评述员协会举办“你知道我在讲‘佢’吗?”球员译名研讨会,与会者基本上赞成“以人名原语言发音为准”的原则,但是认为实行这项原则非常困难,原因包括:

  • 球迷习惯现有译名,贸然改用新译名必会遭到强烈反对,纵使新译名贴近原语言发音;
  • 保留现有球员译名,对新球员用原语言译,会出现同一名字两个译名;
  • 球员名字的原语言太庞杂,不少语言更是对香港人而言太“偏门”,要掌握这些语言的名字发音极为困难,若允许例外当作英文译,又会有准则不一的问题;
  • 即使大家都用同一个发音翻译,但是各家对于何为好的译名,各有不同看法;
  • 要各大电视台让步统一译名已非易事,若要其他传媒如报章、赛马会、足球杂志等都愿意跟从,更是难上加难;
  • 每年都不断有新球员加入,这些新名字的译名管理,是长期和繁重的工作,需要有专门机构负责。

中国台湾

台湾地区对外国地名的翻译参照台湾“国家教育研究院”(前“国立编译馆”)出版的的《外国地名译名》(最新版为2014年第四版)。台湾地区对于外国人名的译法并无统一标准。虽然官方通讯社“中央通讯社”编有《标准译名录》,但并无规范统一使用。一些台湾媒体会采用“中央通讯社”的译法,但也有媒体自行另起译名。[11]

俄罗斯、英国

俄罗斯英国的官方汉语译名, 用本国语发音近似的汉字转写。

新加坡

新加坡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Translation Standardisation Committee for the Chinese Media, Singapore)负责华文媒介译名的标准化。公众可由联合早报网免费浏览内容。

新加坡初级法庭网站有初级法庭常用词汇可查阅英文翻译汉文和马来文词汇。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对于非华族或非华语名词的译名由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负责。

如果辞汇还未被理事会翻译,或是存在争议:

  1. 先查找马来西亚中文报纸,观察中文报纸的翻译方法。马来西亚最大的中文报纸是星洲日报
  2. 如果同时存在几种翻译,使用任何一个都没问题。直到有官方定论为止。

如果在马来西亚本国尚未出现任何翻译,可以先参考中国大陆方面的翻译方法。

翻译马来语时,请遵照以下原则:

  1. 先察看涉及人物懂不懂得中文,如果当事人懂中文,通常当事人有本身的汉语名字或汉语译名名字。应当尊重当事人,使用当事人的自己的译名。
  2. 如无资料可查,请遵照马来语的发音原则翻译,而不是遵照马来语的文字翻译。

新华社翻译马来语名词时常常按照文字翻译,这是有争议的,因为其翻译出来的汉字与原来的马来语有时会相差很多[注 2]。另外,马来西亚很多马来穆斯林的名字多数来源于阿拉伯语,新华社在翻译这些人名时,通常会与其他伊斯兰文化背景国家的人名翻译取得一致(这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而不是按照马来语的发音。例如"Abdullah"会按照习惯译为“阿卜杜拉”,而不是“阿都拉”;"Najib"会按照阿拉伯语习惯翻译为“纳吉布”而不是“纳吉”;"Ahmed"会翻译为“艾哈迈德”而不是“阿末”。

菲律宾

菲律宾华人闽南语咱人话),因此华文译名也以闽南语音译。例如城市Makati译名“马加智”而非“马卡提”,因为“智”字闽南语声母是t(不送气)。菲律宾最底层的行政区划称为barangay,译名为“描笼涯”而非“巴然盖”,因为“描”“涯”两字闽南语声母是浊音b和g(非汉语拼音b和g,后两者皆是清音。)。“宿务”的“雾”字闽南语声母也是b。菲律宾司法部长Leila de Lima,译名为“黎利马”,用“黎”字译de,因为闽南语声母l的发音接近浊音d。菲律宾的华文译名与其他地方所用译名有差别,如首都的译名是“岷尼拉”,国家名也用“滨”字而非“宾”。目前尚未有统一华文译名的组织,因此各华报用的译名可能不同。[12]

美国

美国地名、人名官方译名,一般以美语发音音译,可参考美国政府网站, 如美国驻中国大使馆的参考译名。

中文媒体用的译名有时与官方译名有差别,比如“白宫”官方称作“白屋”,“奥巴马/欧巴马”官方称作“欧巴马”等。

一些特别准则

佛教

英国的地名、议员官方译名

英国早期的华裔移民都是来自香港围村的移民。在战前,香港居民都享有英国的居留权。不少围村居民为改善生计,都移民到英国谋生。为服务这群不太会英语的香港移民,以及为香港当地的传媒服务,英国1966年前存在的殖民地部曾经会为全国所有议员和官员编写一份官方译名表,方便殖民地范围内的中文使用者。不过从1972年中英建交开始,中国大陆范围内官方和民间都没有使用过此类译名。由于香港人普遍使用粤语,官方译名也以粤语的广州话发音作标准,并且会尽可能将译名汉化,使华人听众有亲切感。以下为部分知名人物的香港译名和中国大陆译名的分别:

人物 香港译名 中国大陆译名 其他译名
Mrs. Margaret Thatcher 戴卓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 柴契尔夫人(台湾)
John Major 马卓安 约翰·梅杰
Michael Heseltine 夏舜霆 赫塞尔廷 夏信廷、夏思定、希素庭
Sir David Wilson 卫奕信 魏德巍(当驻华大使时的译名)
Chris Patten 彭定康 柏藤(委任为港督后停用)

香港回归以后,现在已不存在新进的官员和议员的中文译名列表;香港、澳门以外的地区,一般都以中国大陆传媒为标准。这在BBC的中文新闻网页内亦可留意到。

另外,英国国内的地名或人名如果和宗教有关的话,要先视乎有关宗教,再决定译名。假如有关名称和圣公会基督新教有关,则采用基督教圣经和合本的译名。例如:圣保罗大教堂。但若有关人物或地方在苏格兰北爱尔兰信奉天主教的地区,则应采用下一段所列的天主教译名。

葡萄牙地名、议员官方译名

葡萄牙的官方译名,主要是方便澳门的传媒报道葡国政府的新闻。葡萄牙本来不太理会澳门的中文媒体,过去当地传媒都是自行把官员和议员名字的葡语发音用近似的广东话拼写。随着回归临近,有关部门才开始统一译名。

天主教圣人、人物、地名译名

原则上,若有关人物或地方在信仰天主教的地区,则应采用天主教圣经译本的译名。所以,故教宗John Paul II的正确译名应该是若望保禄二世,而不是约翰保罗二世;教宗日常露面的教堂,应该是圣伯多禄大教堂而不是圣彼得大教堂。但要注意,若地名是纪念洗者若翰(新教施洗约翰)的话,就不要将“若翰”改作“若望”。

由某个地方或机关的官方翻译可以看出一些它的历史。例如,在香港总共有六家中学以 St. Paul 为守护者;但是,两所由香港圣公会开办的中学译成“圣保罗”:

三所由圣保禄修院开办则译成“圣保禄”:

澳门也有称为圣保罗或圣保禄的学校。

韩国地名、人名译名

韩国虽然自1970年代开始已经停止使用汉字,但70年代以前,韩语的汉字使用量极高。所以,绝大多数的地名和人名都有其正确对应的汉字。为尊重当地和有关人士,请尽可能不要自行帮地名和人名作翻译,而务必要使用原来的汉字。假使没有对应汉字的话,韩国官方建议采用拉丁化了的名称。例如:“住在首尔麻浦区的Aeoge驿的学生安Areum”这句句子里面,地方名“Aeoge驿”和人名“安Areum”。

有关韩国各地地名的汉字,可参考有关地区的中文版地图。假若没有中文版地图的话,可参考当地的旧地图。

尊重韩国官方的要求,韩国首都的中文译名现改为“首尔”。韩国官方的意见是,除了讲述过去的历史以外,建议提到该国首都时,汉字不应再用“汉城”二字称之。但目前使用汉语的地区对此意见不一,做法也有很大差别。假设已改成“首尔”,为让人明了易懂,可以再括弧注明“汉城”,或注释“大韩民国首都”。

有关韩国政要、议员的名称,可以参考韩国的报社网站。《中央日报》、《朝鲜日报》等大型报社都建有政要及议员的汉字名称对照表,并设有收费的查询服务。不过,如果有新闻发生的日期作参考,可以翻查网上过去新闻的PDF版本,来找寻有关人士名称的汉字写法。

有关查询韩国演艺人名字的汉字写法比较困难,除了因为报章通常都不会写出他们名字的汉字写法以外,就连艺人本身也未必记得自己的名字怎样写。这时,就要靠有关艺人的经理人公司,或依赖可以信靠的网站。韩国映画是一个非常可靠的来源,有时甚至比电影发行商更可靠。例如:韩国人气偶像车太铉(Cha Tae-hyun)和全智贤(Jeon Ji-hyun)就多番向香港传媒投诉自己的名字被错误写为车太贤及全知贤,可见不少艺人其实很看重自己的名字。相反的,韩国报章娱乐版的译名却很多时候都是错的,这一点一定要留意。此外,若有关演艺人在1970年代以前已经活跃于影坛的话,参考当年的电影广告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也有一些人名最初翻译错误,但后来将错就错沿用至今,比如韩国女演员宋慧教在出道时,翻译员根据韩文“교”(gyo)而将她的名字误译作宋慧乔,而这个译名亦被媒体沿用至今,并且广为人知。

参看:韩国同音姓氏

越南地名、人名译名

越南语既有自己本族语言“纯越语词”又有在中国汉字影响下自己创造出新的语音发音来读汉字,即“汉越语词”。纯越词与汉越词千年来都一直得到越南人的共用,汉越词占越南语总词汇中70%以上,说明汉越词在越语当中的使用率极高。有越南语译者经过翻译实践,总结出可通过音译、意译两种译法进行越南人名的翻译。

音译

所谓的音译指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越南语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汉越词在越南语当中所占的比重,且绝大部分汉越词保持汉语词的原意。使用纯越词的越南人名中会出现没有具体意义的单词,或是有意义但是不能按其意翻译的字词,这种情况下一般优先采取音译的方法。因此音译翻译方法也就成为了在越南语人名翻译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因有些汉越词人名只有一个汉词相对应,有些汉越词却有很多个同音汉字可选择,而有些少数民族部分人名所使用的文字并未收录入字典当中。因此在使用音译法的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音译方法:

一对一翻译

改翻译方法使用非常简便。因为名字只有一个汉词翻译对象,所以只需按其汉词进行翻译便可。比如“Nguyễn Quốc Sơn阮国山”。

选词

选词翻译从姓-垫名-主名一一进行选择。

  • 姓用词的选择:对于姓用词的选择,译者只要熟悉越南人常用姓氏即可。据考察统计,越南人姓氏之中使用阮姓居首,其次为陈、黎、范、黄、潘、武、邓、裴、杜、胡、吴、杨、李等。另外还有使用比率较低的姓氏如安、恩、映、欧、潭、陶、段、丁、邢、周、钟、高、卞、张、王、毕、谢、傅、任、沈、莫、梅、赵、孙等。常见的复姓除了有中国传统两字复姓“欧阳”外,越南人也有自己的复姓,如申仲、胡得、阮福等。而双姓有阮黄、黎乔、潘苏等,现有双姓多数是把父姓与母姓配合起来形成的。如Âu Dương可译为欧阳、Nguyễn Hoàng可译为阮黄,Phan Tô可译为潘苏。在姓用词选择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少数民族的姓氏,由于地理、文化、教育、民族语言等因素,现对于少数民族姓氏用词的收录非常缺乏,而现对该领域的考虑与研究还很少。因此在翻译少数民族姓氏时,一般采取相近读音的汉字进行音译。
  • 垫名选词:如果姓名的垫名是Văn、Thị,就可以直接译为文、氏。这两个是越南传统垫名,使用固定的字词。Văn代表男性,Thị代表女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垫名的使用率越来越少,其中女性垫名还比较多,男性就较少,所以出现了可代替传统垫名的非传统垫名。男性的非传统垫名通常以取有刚烈、坚强、有气概之意的字词如Quang光、Quốc国、Cường强等,女性则选用有芬芳、美好、贤淑、优雅之意之名词如Phương芳、Minh明、Thúy翠、Hồng红、Huệ惠、Hiền贤等。非传统垫名只是针对传统垫名的固定性与单调性,一味地塑造意义深远、音韵和谐的名字,忽略了垫名应有的区分男性女性的作用。因此在现在所使用的非传统垫名中,很多已无法辨别男女。
  • 主名选词:对于主名的选词,越南人一般喜欢坚强的、有气派的、有智慧的字词,或用自然界的山丘、海河为男孩子取名。而对于女性,主要用美妙、贤淑、各种芬芳的花儿、或者自然界的霜云雪月、或表示品行美好的字起名。进一步了解越南人取名的类型,这更有利于译者进行正确选词。有用数字取名的如“阮氏一Nguyễn Thị Nhất”、“阮氏八Nguyễn Thị Bát”,“Nguyễn Thị Cửu”中的“Cửu”有九、久、疚、韭等汉字,译者应该选择九或玖,可译为阮氏九或阮氏玖。有用生肖取名者“Nguyễn Văn Tý”中“Tý”有子、畀、庇、屁、臂相对等汉字,译者按照越南人取名习惯,应选子字,可译为阮文子。意为子年即鼠年出生。越南人取名又受三教影响,在儒家及佛家文化影响下,“Nhân,Nghĩa,Thiện,Nhẫn,Đức”等字在越南人人名册中出现很多。因此译者在译这些字词时,应选用在中国保含儒家、佛家文化的字。如“Nhân”可译为“仁”而不是“人、因”等字,“Thiện”可译为“善”而不是“单、膳、禅”等字,“Nhẫn”可译为“忍”而不是“刃、纫”,“Nghĩa”可译为“义”,“Đức”可译为“德”。受道教“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影响,越南人喜欢从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取代来为后代命名如以花草树木、以颜色、以景物或现象起名。如“Mai”译为“梅、莓”而不是“埋、霾、霉”;“Hà”可译为“荷、河、霞”而不是“虾、苛”;“Thanh”可译为“清、青”而少选用“声”等字;“Hồng”可译为“红、虹、虹、洪”。
  • 借用广东语音翻译字词:对有具体意义但用作名字的字词、没有对应汉词的纯越南语,且属生僻字的越南人名,译者一般可以使用广东语音来音译。据统计在越华人祖籍为广东籍占80%,其他为福建、云南、广西,且赴越经商特别在胡志明市广东人居多,这为可使用广东语音翻译提供了依据。

意译

意译是指根据字词的含义进行翻译。因纯越词没有汉字对等的翻译,因此只能根据词义进行翻译。很多纯越词都会有几个对应的汉语意思,因此选词翻译在意译工作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 人名即是人的代称,人民对取名的讲究,名字寄托着很多父母对子女未来美好的憧憬及愿望。因此不管是通过音译或意译翻译人名,在选词过程中,在遵循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不违背禁忌,尊重取名人的意愿,选择代表美好、正面含义深远的词语。

俄罗斯地名、人名译名

基本上可以按中国大陆的人物地名翻译法则的参考书目。但若有关人名、地名并不在有关书目出现而有自行翻译的需要时,应该首先了解俄罗斯语有软音化的特性,比如тин(tin)在俄语中出现在词中或词尾时并不读作“亭”或“丁”,由于俄语特有的软音化而读作类似“京”的音。然而台湾翻译较不理会此规则。Putin在中国大陆不译作“普丁”或“蒲亭”而译为“普京”;Rasputin在中国大陆译作“拉斯普京”而非“拉斯普丁”。

注释

  1. 这种订正在后来被作废:洪森于2004年5月6日又在金边发布公告,要求各机构、各部门今后统一使用“洪森”,而不再使用“云升”。
  2. 比如新华社翻译马来西亚货币Ringgit为“林吉特”,中国台湾和新加坡则称“令吉”,与马来西亚同(实际上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令吉”以及“林吉特”都有使用)。认为新华社翻译错误一方的理由是马来语中Ringgit的t是没有声音的,而g则发声,应当翻译为“令吉”而不是“林吉特”。另一方则认为,新华社的音译法在原则上并没有错误。
    • 马来西亚的货币单位名称“Ringgit”最后的t并非不发音,而是发成一个只有成阻与持阻阶段,而没有除阻阶段的辅音,这在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的一些语言中很常见,也类似于汉语方言中的入声韵尾。翻译为“林吉特”正是为了不丢掉这个特点。但“吉”字在古汉语和部分汉语方言(包括当地常用的闽南语潮州语粤语)就是t收尾的入声韵尾,若以这些汉语方言发音,翻译为“令吉”更接近原来读音。

参见

参考资料

  1. 何崧龄、余祥森、夏粹若 (编). 《標準漢譯外國人名地名表》. 商务印书馆. [民国13年]. 
  2. 术语知识服务平台上线——术语在线(termonline.cn).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2016-06-15 [2020-04-13]. 
  3. BBC's secret guide to avoid tripping over your tongue. The Telegraph. 2006-10-19 [2013-10-16]. 
  4. Forvo網站Michael Ballack的德語發音. [2013-10-16]. 
  5. Forvo網站Marcell Jansen的德語發音. [2013-10-16]. 
  6. Forvo網站André Ooijer的荷蘭語發音. [2013-10-16]. 
  7. Forvo網站Juventus的意大利語發音. [2013-10-19]. 
  8. Forvo網站Anthony Réveillère的法語發音. [2013-10-16]. 
  9. Forvo網站Gaël Clichy的法語發音. [2013-10-16]. 
  10. Forvo網站Alejandro的西班牙語發音. [2013-10-16]. 
  11. 國內媒體 統一譯名. 人间福报. 2017-05-01 [2020-04-12]. 
  12. 菲律賓地名中文譯名一覽表. [201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