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溪縣

出自求聞百科
於 2023年9月17日 (日) 03:06 由 BXHS-bot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整理源码)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績溪縣

周氏宗祠
概覽
國家 中國
隸屬行政區安徽省宣城市
區劃類別
區劃代碼341824
方言徽語績溪話
地理
總面積1126平方千米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00)17.7091萬人
GDP(2008)24.41億元人民幣
人均GDP13717元人民幣
其它
時區UTC+8北京時間
郵政編碼245300
電話區號+86 
車牌首號皖P5
網站:www.cnjx.gov.cn

績溪縣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屬宣城市,地處徽文化的核心區,是徽菜徽墨徽商徽劇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徽廚之鄉」、「徽墨之鄉」、「無徽無成鎮,無績不成街」的美譽。績溪縣西與黃山區歙縣旌德縣接壤,東與浙江省臨安市交界,南與歙縣相連,北與宣城市寧國市旌德縣毗鄰。為低山丘陵山區,西部為黃山支脈,東部為西天目山脈,主要山峰皆在千米以上。2007年3月18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概括

績溪縣是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山區,西部為黃山支脈,東部為西天目山脈,主要山峰皆在千米以上,縣域為長江水系和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素稱「宣徽之脊」。境內大鄣、大會、大獒三山鼎立,從東北向西南、西北向東南傾斜。東部的清涼峰海拔1787.4米,是績溪的最高處;南端的江村環海拔125米,是績溪的低谷。徽嶺山脈綿亙中部,分縣境為嶺南、嶺北兩部分,兩地的語言和風俗習慣也有很大的差異。境內河流交錯,溝穀縱橫,2千米以上的天然河流136條,總長831千米。主要河道登源河長55千米,揚之河、大源河各長40千米,三河流域面積582.5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52.6%。此外,戈溪、黃石坑、徽水、大鄣、卓溪等河皆長15千米。北流之水屬長江水系;南流、東流之水屬錢塘江水系。 績溪生物資源豐富,地形地貌多樣,氣候四季分明,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達到75.4%,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績溪建於唐永泰二年(766),唐至宋宣和三年(1121)屬歙州,此後至清屬徽州府(路)。民國時期先後屬安徽省蕪湖道和第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9年後屬徽州專區。1956年元月徽州專區與蕪湖專區合併後屬蕪湖專區。1961年4月徽、蕪分置後復屬徽州。1988年元月劃入宣城地區。[1]

歷史

績溪博物館

現代考古工作者發掘了績溪縣境內胡家山、水渣山、方家園、社屋山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說明,早在五六千年前,這裡的人類已有較高的物質文明,是較發達的農業區,屬於「馬家浜文化」、「仰韶文化」系統。尚古時期,這裡的先民屬古越族。

  • 夏、商朝:屬揚州。
  • 周朝:先屬吳,後屬越。
  • 戰國:屬楚。
  • 秦:屬會稽郡(治吳,今蘇州市)。
  • 漢:先屬丹陽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區),後屬新都郡。
  • 晉:稱新安郡
  • 南北朝:梁大同元年(535),置良安縣,屬新安郡。
  • 唐:永泰二年(766年),置績溪縣(治今華陽鎮),屬歙州,屬宣歙池觀察使(治宣城,今宣州市區)。貞元三年(787年),歙州改屬宣歙道(仍治宣州)。十二年十二月乙亥,歙州改屬宣歙池都團練觀察處置使(治宣州)。大順二年(891年),歙州改屬寧國軍節度使(治宣州)。天復三年(903年),廢寧國軍節度使,改為都團練使。唐末,為吳王楊行密控制區,仍舊制。
  • 宋:開寶八年(975年)十一月,績溪縣(仍治華陽鎮)改屬江南道歙州(仍治今徽城鎮)。宣和三年(1121年)五月甲辰(二十四日),改歙州為徽州(仍治歙縣)。
  • 元:二十一年,屬江浙行省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即宋(韓林兒)龍鳳三年,屬朱元璋江南行省徽州路,旋改徽州路為興安府。吳(朱元璋)元年(1367),改興安府為徽州府。
  • 明:洪武元年(1368),屬中書省徽州府。十三年正月,屬六部直隸徽州府。永樂元年(1403),屬南京直隸徽州府。
  • 清:順治二年(1645)九月,屬江南省徽州府。康熙六年(1667),屬安徽省徽州府。咸豐四年(1854年),太平軍占領江南大部分地區,清廷將皖南地區府、州、縣改由浙江巡撫代管,績溪縣在清軍占領期間屬安徽寧池太廣道徽州府。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年11月22日),徽州府改屬徽寧池太廣道(治寧國府,今宣州市區)。
  • 民國:元年(1912),裁府,直屬安徽省。3年設道,屬安徽省蕪湖道。17年,廢道,直屬安徽省。20年初,設首席縣長制,歸宣城縣長節制。同年10 月,屬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治所休寧)。27年4月,屬皖南行署第十行政督察區。29年3月23日,直屬皖南行署,同年8月,改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4月30日,績溪縣解放。5月13日,成立徽州專區,屬皖南區。1952年4月13日,屬安徽省徽州專區。1956年1月12日撤徽州專區,隸屬蕪湖專區。1961年4月13日,複設徽州專區,績溪縣屬之。1971年3月,徽州專區改稱徽州地區,仍屬之。1988年1月1日,劃屬宣城地區[2]

地理和氣候

績溪縣東臨浙江臨安縣,南與西南臨安徽歙縣,西接旌德縣太平縣,北靠寧國市(縣級)和旌德縣

績溪多山多水,《寰宇記》說「以界內乳溪與徽溪相去一裡,回轉屈曲並流,離而複合,謂之績溪,縣因名焉」。境內有許多山高於1000米,其中清涼峰最高點達1787.4米,而境內最低點只有125米高。績溪是長江流域和錢塘江流域的分水嶺

績溪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行政區劃

績溪縣下轄8個、3個[3]

華陽鎮臨溪鎮長安鎮上莊鎮揚溪鎮伏嶺鎮金沙鎮瀛洲鎮板橋頭鄉家朋鄉荊州鄉、生態工業園區。

交通

皖贛鐵路績溪縣站

經濟

2009年,績溪縣完成生產總值27.51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完成財政收入3.8億元,比上年淨增1.03億元,增長37.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6.81億元,增長59.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9億元,增長19.0%;進出口總額2574萬美元,年均遞增32.9%。2008年在安徽省縣域分類考核居三類縣第一,發展速度在宣城市居第一;2009年人均生產總值、人均財政收入等主要指標繼續居全省同類縣第一,發展速度居全市前列。[4]

特產

績溪的一個特產是徽墨,即徽州墨,是中國制墨技藝中的一朵奇葩,也是聞名中外的「文房四寶」之一。「天下墨業在績溪。」清朝徽墨四大家,績溪有其二——績溪人汪近聖、胡開文,尤以胡開文名冠海內外,從1782年開設至今,久傳不衰。

2010年10月12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正式授予宣城市績溪縣「中國徽墨之鄉」榮譽稱號,績溪縣委書記張平接受「中國徽墨之鄉」授牌。 

風景名勝

  • 清涼峰
  • 龍川胡氏宗祠
  • 太平軍攻城圖壁畫
  • 奕世尚書坊
  • 馮村進士坊
  • 胡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
  • 霞間窯址

名人

績溪縣以胡姓居多,而績溪有五個族屬不同的胡氏家族,其中四個皆有名人,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屬於龍川胡,胡雪岩和胡適屬明經胡。[5]而明經胡為李姓後裔,故又稱「李改胡」。[6]

參考文獻

  1. 宣城市人民政府 縣區概況
  2. 「績溪」地名的由來
  3. 國家統計局. 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北京: 國家統計局. 2023. 
  4. 「十一五」的績溪
  5. 潘小平. 绩溪:溪水萦流 人文深厚. 《人物》雜誌. 2005年第5期 [2010-12-05] (簡體中文). 
  6. 文摘周刊:胡锦涛与安徽绩溪. 中安在線. 2003-01-20 [2015-07-2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