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紀年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台湾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1917年3月8日新加坡叻報,上頭印有民國紀年。
使用「民國三十八年」表示1949年的第一套人民幣

民國紀年,又稱中華民國紀年中華民國曆,是民國時期紀年方式,始於1912年1月1日,終於1949年9月27日,表記時稱作中華民國××年,簡稱民國××年等。這種紀年方式以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為元年,與西元紀年相差1911年;置閏則同格里曆

概要

清朝宣統三年八月十九(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旨在推翻清朝帝制。湖北軍政府的文告和各省響應的宣言不使用年號,而使用黃帝紀元;但革命黨人討論成立共和政府時,認為黃帝紀年也不合民主共和的宗旨。宣統三年十一月初十(1911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舉行1911年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選舉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正式就職,通電各省,頒訂國號為中華民國,不再使用帝制的年號,以黃帝紀元4609年十一月十三(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並改用公曆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的決定。[1]

使用

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27日,中國使用民國紀年。新加坡等地的華人社區,亦有使用民國紀年的歷史。

於1948年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中,票面正面採用了中華民國紀年方式[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也有一些地方文書繼續沿用民國紀年[3][4]

與公元紀年轉換

公元紀年減去1911即為民國紀年。

民國紀年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公元紀年 1912年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921年
民國紀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十九年 二十年
公元紀年 1922年 1923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民國紀年 二十一年 二十二年 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 二十五年 二十六年 二十七年 二十八年 二十九年 三十年
公元紀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民國紀年 三十一年 三十二年 三十三年 三十四年 三十五年 三十六年 三十七年 三十八年 中國不再使用
公元紀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中國改用公元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之紀年

參考文獻

  1. 第二章 记录新政协.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21-01-01]. 
  2. 为什么采用中华民国纪年. 青島新聞網. [2021-01-01]. 
  3. 1949年11月营业牌照 解放后为何还用民国纪年?. 揚州晚報. 2009-02-10 [2021-01-01]. 
  4. 开国大典那天颁的奖状咋还是民国纪年 83岁的王仁甫老人想捐出奖状以供研究. 河南商報. 2007-06-25 [2021-01-01]. 

參見

先前的紀年體系
年號紀年
1912年-1949年,共38年
中國歷史紀年體系-中國
後繼的紀年體系
公元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