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幣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新台幣
標準代碼
ISO代碼TWD
數字代碼901
使用地區
使用地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台灣
貨幣單位
 1(簡作元)
 1/10
 1/100
貨幣符號NT$、NTD
發行面額
硬幣
- 常用:NT$1、NT$5、NT$10、NT$50
- 少用:NT$0.5、NT$20
紙幣
- 常用:NT$100、NT$500、NT$1000
- 少用:NT$200、NT$2000
發行製造
中央銀行台灣「中央銀行」
印鈔機構台灣「中央印製廠」
造幣機構台灣「中央造幣廠」
貨幣估值
通脹率2.25%
- 數據來源:台灣「中央銀行」,2017年1月
- 測度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

新台幣是中國台灣地區現行的貨幣,於1949年6月15日起發行流通[1],當時定位為限定台灣省使用的區域貨幣,今日則在整個台灣地區(含福建省金門縣等)均可流通使用。新台幣原始發行機構為台灣銀行,2000年起由台灣「中央銀行」收回負責。新台幣的基本單位為(常取同音字簡作元)。貨幣代碼採行ISO 4217標準編為TWD符號NT$NTD

新台幣現行的發行幣值自1981年起使用,硬幣單位包括0.5元(伍角)、1元、5元、10元、20元及50元,紙鈔單位有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2000元。1元等價10角,1角等價10分。角圓雖然仍可流通使用,但是現在多為收藏用。

詞源

新台幣的前身為1945年台灣光復後後,隔年由國民黨行政院授權委託台灣銀行發行的「台幣」(舊台幣),當時以一比一匯率兌換日本殖民政府發行的台灣日圓。由於日本殖民台灣時期大量發行之舊日圓並無等值貴金屬儲備,甚至無法與日本本國貨幣直接兌換,埋下惡性通貨膨脹因素。

1949年,國民黨政府為解決惡性通貨膨脹問題,實施幣制改革,以四萬圓舊台幣換一圓的折算率改發新台幣。新台幣單位為「圓」,或簡作「元」。

簡史

新台幣的前身為1945年台灣光復後,隔年由國民黨政府行政院授權委託台灣銀行發行的「台幣」,即舊台幣,於1946年5月22日開始發行。當初舊台幣被定位為一種過渡時期的貨幣台灣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台灣銀行券,與國民政府的台幣一比一兌換。由於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中國大陸滿目瘡痍,再加上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之間關係緊張,金融狀況不穩定,因此台灣省未使用當時流通行於中國大陸法幣金圓券,而是另外再發行台幣。[1]

日本殖民者在中國收回台灣前,為墊付日本公庫之戰時支出及公務支出,發行了毫無準備金的「台灣銀行券」(武尊千圓券)近七億,加上原有已發行之台灣銀行券,及1945年11月1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監管以來因公費墊支而發出之費用,1946年5月以1比1的比例從台灣銀行券換成舊台幣的發行額總共三十三億多。無準備金基礎而發行之台灣銀行券及其兌換之舊台幣,而後又受到法幣及金圓券因戰亂快速貶值之匯兌衝擊,導致舊台幣自此成為廢紙。由於1948年貨幣改革,停止金圓券收兌,這無異於宣告金圓券信譽破產。上海爆發金融危機,國民政府大量發行貨幣,造成惡性通貨膨脹。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國民黨將上海的黃金搶運至台灣。為穩定貨幣價值,國民黨當局規劃以其中80萬兩作為發行新台幣的準備金,以取得國際信任,並采「最高限額發行制」,限制發行總額為2億元,期能遏止通貨膨脹[註 1]。此後,1951年1月5日,國民黨台灣當局公告,以黃金4,949,269.99公克準備金,發行新台幣2億。此時,新台幣已經相對穩定。

有關於發行新台幣的原因,國民黨當局的說法是:1948年上海爆發金融危機(編者註:起因即1947年以來因國民黨當局各種不當操作加之內戰爆發造成的通貨膨脹),法幣大幅度貶值,連帶使舊台幣幣值大幅貶值,造成台灣物價水準急遽上揚;另一種說法是:國民政府在接管台灣之後大量印製鈔票應付財政支出,如軍費(中原大戰後近乎破產,接連各項戰爭)、積欠國際組織會費[2],並在解放戰爭期間,將台灣人賴以維生的等民生物資運往大陸資助國民黨部隊,並強行征糧,造成的糧食短缺、物價飛漲,以及惡性通貨膨脹;此外,還有另一種說法認為,上海金融危機時,蔣經國為了挽救危機,以政治力強制規定舊台幣金圓券之間的匯率比,反而導致舊台幣受金圓券大貶的拖累;1948年11月後,舊台幣發行額,從1946年的53億圓到1949年6月14日幣制改革前達5,270億圓。1949年物價為1945年之7,000餘倍[3]:305

1949年6月15日,國民黨控制下的台灣省政府公佈《台灣省幣制改革方案》《新台幣發行辦法》,實行幣制改革[3]:305。台灣省政府正式發行新台幣,規定舊台幣40,000元折合新台幣1元。

1949年12月,國民黨殘餘勢力逃往台灣。1950年6月21日,國民黨當局「行政院」發佈「命令」,「國幣」單位保留銀圓本位,而記賬單位自1950年7月1日起改為新台幣,銀圓與新台幣以1949年12月29日最後牌告匯率固定為1銀圓=新台幣3圓。1951年美國對台灣當局援助的貸款促進貨幣穩定性。另外,為因應金門馬祖大陳島等仍有戰事的地區的特殊需要,一度發行限定流通這些地區的「新台幣金門、馬祖、大陳流通券」,目前已經取消。

1961年7月1日,國民黨「中央銀行」在台灣「復業」。1961年6月30日,「行政院」發佈「命令」,發佈「『中央銀行』在台灣地區委託台灣銀行發行新台幣辦法」,新台幣由「中央銀行」委託台灣銀行發行,紙幣上印「台灣銀行」字樣,法定地位比照「國幣」,成為今日台灣當局指定的流通貨幣。1970年12月21日,新台幣鈔券上印「中華民國」字樣。

1962年12月19日,台灣當局「司法院」大法官做出「釋字第99號解釋」:「台灣銀行發行之新台幣,自『中央銀行』委託代理發行之日起,如有偽造變造等行為者,亦應依『妨害國幣懲治條例』論科。」然而,「司法院」「大法官」黃正銘出具了不同意見書,黃正銘認為,在程序上不應受理「中央銀行」此次「聲請解釋」;而在實體上,未經「立法」程序,新台幣決不能變為台灣當局的「國幣」。

1992年8月5日,台灣當局「總統令」公佈廢止「銀圓及銀圓兌換券發行辦法」。依據台灣當局「中央銀行法」規定,台灣當局貨幣由中央銀行發行。2000年7月1日,台灣當局「中央銀行」所頒佈的「『中央銀行』發行新台幣辦法」開始施行,同時停止委託台灣銀行發行新台幣。台灣當局的各項「法律」中,原本以銀圓為貨幣單位者,亦修改為「新台幣」。同日,台灣銀行發佈有關舊版新台幣停止流通及兌換事宜的新聞稿。7月3日,台灣當局「中央銀行」發行新版1,000圓新台幣紙幣,上印字樣改為「中央銀行」。

2002年6月30日,「『中央銀行』在台灣地區委託台灣銀行發行新台幣辦法」期滿廢止。當年7月1日起,原委託台灣銀行發行之新台幣停止流通。

流通鈔票

第五版新台幣
面值 尺寸 主墨色 圖像描述 版別 日期
正面 背面 水印 年版 發行
壹佰圓

(NT.$ 100)

145×70 mm 紅色 孫中山像

禮記禮運篇大同章

中山樓 和「100」 安一版 2000年 2001年7月2日
貳佰圓

(NT.$ 200)

150×70 mm 綠色 蔣介石像

台灣土地改革和基層教育主題

台灣「總統府 和「200」 安一版 2001年 2002年1月2日
伍佰圓

(NT.$ 500)

155×70 mm 深咖啡色 南王小學少年棒球隊

體育(少棒運動)

梅花鹿大霸尖山 和「500」 安二版 2004年 2005年7月20日
壹仟圓

(NT.$ 1,000)

160×70 mm 藍色 教育主題

教育(小學生上課)

帝雉玉山日出 和「1000」 安二版 2004年 2005年7月20日
貳仟圓

(NT.$ 2,000)

165×70 mm 紫色 「福爾摩沙衛星一號」

科技(衛星、天線)

櫻花鈎吻鮭南湖大山松樹 和「2000」 安一版 2001年 2002年7月1日

紀念鈔券

1999年6月,時值在新台幣發行五十周年,為表彰台幣在台灣經濟發展歷程中重要地位,台灣當局委託台灣銀行發行「新台幣發行五十周年紀念性塑膠鈔券」,這也是台灣銀行發行的最後一版新台幣。

2011年1月6日,台灣當局「中央銀行」發佈了面額100元的所謂「『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紀念鈔。該紀念鈔與流通鈔不同之處僅在於,背面左下角文字由「『中華民國』八十九年製版」改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

流通硬幣

面值 技術參數 描述 發行日期
直徑 質量 成分 幣邊 正面 背面
伍角

(NT.$ 0.5)

18 mm 3 g 97%

2.5% 0.5%

光滑 梅花、上緣鐫鑄造年份 「伍角」字樣、面額「1/2」 1981年12月8日-2004年止,仍流通
壹圓

(NT.$ 1)

20 mm 3.8 g 92% 銅

6% 鎳 2%

全絲邊 蔣介石側像、上緣鐫鑄造年份 「壹圓」字樣、面額「1」 1981年12月8日
伍圓

(NT.$ 5)

22 mm 4.4 g 75% 銅

25% 鎳

全絲邊 蔣介石側像、上緣鐫鑄造年份 「伍圓」字樣、面額「5」 1981年12月8日
拾圓

(NT.$ 10)

26 mm 7.5 g 75% 銅

25% 鎳

全絲邊 蔣介石肖像、上緣鐫鑄造年份 「拾圓」字樣、面額「10」 1981年12月8日-2010年止,仍流通
拾圓

(NT.$ 10)

26 mm 7.5 g 75% 銅

25% 鎳

全絲邊 孫中山肖像,上緣鐫上緣鐫年序(鑄造時,按鑄造年度更換年份) 上緣以如意邊框圍「國泰」及「民安」兩組隱藏文字、面額10圓之0內有「台灣島」及「梅花」兩組隱藏圖案、下緣有盲人觸摸點「●」 2011年1月11日
貳拾圓

(NT.$ 20)

26.85 mm 8.5 g 外環:92% 銅

2% 鎳 6% 鋁 內餅:75% 銅 25% 鎳

全絲邊 賽德克人抗日英雄莫那·魯道肖像及霧社抗日紀念碑、下緣隱藏圖案為鑄造之西元年序 蘭嶼達悟人拼板舟、下緣有盲人觸摸點「● ●」 2001年7月9日
伍拾圓

(NT.$ 50)

28 mm 10 g 92% 銅

2% 鎳 6% 鋁

全絲邊、滾字(共四段相連「NT$50◊」字樣,呈正、反順序排列在幣邊中間) 孫中山肖像、上緣鐫鑄造年份、下緣鐫鑄鑄造之西元年序 上緣鐫「50圓」字樣、中間圓形圖案內含「五十」及「50」字樣之交錯隱藏圖案,其兩側各一束稻穗、下緣有盲人觸摸點「● ● ●」 2002年4月26日
紀念性流通幣
面值 名稱 技術參數 描述 發行日期
直徑 質量 成分 幣邊 正面 背面
拾圓

(NT.$ 10)

台灣光復五十周年紀念流通拾圓硬幣 26 mm 7.5 g 75%

25%

全絲邊 地球、台澎金馬(台灣島左方鐫有「1945」字樣、右方鐫有「1995」字樣)、上緣鐫「『中華民國』八十四年」、下緣鐫「台灣光復五十周年」字樣 上緣鐫「共同經營大台灣」、下緣鐫「搏聚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拾圓」字樣及面額「10」 1995年12月23日
拾圓

(NT.$ 10)

新台幣發行五十周年紀念流通拾圓硬幣 26 mm 7.5 g 75% 銅

25% 鎳

全絲邊 已發行的各類硬幣重疊圖案、上緣「『中華民國』八十八年」 上緣鐫「新台幣發行五十周年紀念」、「1949-1999」、「拾圓」字樣及面額「10」 1999年6月22日
拾圓

(NT.$ 10)

千禧年紀念流通拾圓硬幣 26 mm 7.5 g 75% 銅

25% 鎳

全絲邊 「千禧年標誌」之平面圖、上緣鐫「『中華民國』八十九年」、下緣鐫「拾圓」及面額「10」 鐫有「龍形圖案」、上緣鐫「慶祝千禧年」 2000年7月15日
拾圓

(NT.$ 10)

「『中華民國』『建國』」九十年紀念流通拾圓硬幣 26 mm 7.5 g 75% 銅

25% 鎳

全絲邊 孫中山肖像、上緣鐫「『中華民國』『建國』九十年紀念」、下緣鐫「1911-2001」字樣 圓形圖案內含「國運昌隆」及「雙十煙火」之交錯隱藏圖案、下方鐫「10圓」字樣、外環飾以九十個小圓 2001年10月9日
拾圓

(NT.$ 10)

蔣故「總統」經國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流通拾圓硬幣 26 mm 7.5 g 75% 銅

25% 鎳

全絲邊 蔣經國肖像、上緣鐫「『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下緣鐫「蔣故『總統』經國先生百年誕辰紀念」 上緣以如意邊框圍「國泰」及「民安」兩組交錯隱藏文字、面額10圓之0內有「台灣島」及「梅花」兩組隱藏圖案、下緣有盲人觸摸點「●」 2010年

4月27日

拾圓

(NT.$ 10)

蔣渭水先生紀念流通拾圓硬幣 26 mm 7.5 g 75% 銅

25% 鎳

全絲邊 蔣渭水肖像,上緣鐫「『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下緣鐫「蔣渭水先生(1891-1931)」 上緣以如意邊框圍「國泰民安」及「風調雨順」兩組交錯隱藏文字、面額10圓之0內有「台灣島」及「梅花」兩組交錯隱藏圖案、下緣有盲人觸摸點「●」 2010年8月5日

相關條目

註釋

  1. 見《台灣省幣制改革方案》、《新台幣發行辦法》及《新臺幣發行準備監理委員會組織規程》,歷次新臺幣發行準備監理委員會檢查公告紀錄為:(第1次)「民國」38年(1949年)8月5日公告以黃金28萬兩準備金,發行新臺幣7800萬元。(第2次)9月5日公告以黃金33.6萬兩準備金,發行新臺幣9400萬元。(第3次)10月5日公告以黃金40萬兩準備金,發行新臺幣1億1234萬圓。(第4次)11月5日公告以黃金43.4萬兩準備金,發行新臺幣1億2176萬元。(第5次)12月5日公告以黃金51.5萬兩準備金,發行新臺幣1億4412萬元。(第9次)「民國」39年(1950年)4月5日公告以黃金68萬兩準備金,發行新臺幣1億9041萬圓。

參考文獻

  1. 1.0 1.1 施沛琳; 趙慶華 (編). 台湾通史 6.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 25–26. ISBN 978-7-211-08106-6. 
  2. 許峰源. “中华民国”對联合国會費的攤付(1946-1971). 政大史粹. 2010-12-01, (19). ISSN 1562-7721. 
  3. 3.0 3.1 張之傑等 (編). 《20世紀臺灣全纪录》. 臺北: 錦繡出版社. 1991. 
前任:
舊台幣/國民黨當局「法幣
台灣當局指定貨幣
1949年6月至今
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