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梅花
保护状况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门:
木兰植物门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Angiospermae
()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纲:
木兰纲
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eae
()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蔷薇类植物 Rosids
目: 蔷薇目 Rosales
科: 蔷薇科 Rosaceae
属: 李属 Prunus
亚属: 李亚属 P. subg. Prunus
组: 杏组 P. sect. Armeniaca
种: P. mume
二名法
Prunus mume
Siebold & Zucc., 1836

学名Prunus mume),是蔷薇科李属的多年生落叶乔木,其果实称为梅子,其花称为梅花。原产于中国,后来发展到韩国日本等地。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树高4一10米。树冠开展,树干褐紫色或淡灰色,多纵驳纹。小枝细长,枝端尖,绿色,无毛。单叶互生,干叶宽卵形或卵形,边缘有细锯齿,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阔楔形,幼时或在沿叶脉处有短柔毛;叶柄长约1厘米,近顶端有2腺体;具托叶,常早落。梅的花期在晚冬至早春,即一月下旬及二月份,先花后叶。花五瓣,直径1~3厘米。花野生型为白色,有玫瑰红及深红等人工变种。叶在花落之后很快抽出。叶椭圆刑,叶尖箭形。果实于初夏成熟。因为果实成熟时期恰逢中国江南雨季,所以这种时期又被称为梅雨季节。果实圆形,自柄至尖部有一道浅槽。果皮绿色,采摘后逐渐转黄,并可能呈现红色,此时表明果实已经成熟。果肉呈黄色。

梅花是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米,枝常具刺,树冠呈不正圆头形。枝干褐紫色案子,多纵驳纹,小枝呈绿色或以绿为底色,无毛。叶片广卵形至卵形,边缘具细锯齿。

梅子
话梅
梅渍
苏梅酱

核果近球形,有沟,直径约1~3厘米,密被短柔毛,味酸,绿色,4~6月果熟时多变为黄色或黄绿色,亦有品种为红色和绿色等;可食用,可用来做梅干、梅酱、话梅酸梅汤梅酒等,亦可入茶、入药。梅花酒在日本和韩国广受欢迎。其味甘甜,有顺气功能,是优良的果酒。话梅在中国是很受欢迎的食品。话梅是将梅子与糖、盐、甘草在一起腌制后晒干而成,还可以用来做成话梅糖等食品。

梅花的总品种达三百多种。适宜观赏的梅花种类包括大红梅、台阁梅、照水梅、绿萼梅、龙游梅等品种。观赏类梅花多为白色、粉色、红色,也有紫色、浅绿色。中国西南地区12月至次年1月,华中地区2至3月,华北地区3至4月开花。初花至盛花4~7日,至终花15~20日。

梅花每节1~2朵,无梗或具短梗,直径1~3厘米,萼筒钟状,有短柔毛,裂片卵形;花瓣5枚,原种呈淡粉红或白色,栽培品种则有紫、红、彩斑至淡黄等花色;雄蕊多数、雌蕊离生,子房密被柔毛,罕为2-5(离心皮)或缺如,子房上位,花柱长。

梅花属于长寿花卉,即使是在家盆栽,也经常可以养到十年以上。湖北黄梅县有株一千六百多岁的晋朝所植梅花,至今仍吐芬芳。[来源请求]

梅花虽对土壤要求并不严格,但土质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为佳。幼苗可用园土或腐叶土培植。梅花对水分敏感,虽喜湿润但怕涝。若盆土长期过湿会导致落叶黄叶。梅花不喜大肥,在生长期只需施少量稀薄肥水。梅花可耐-15度的温度。梅花以嫁接繁殖为主,播种、压条、扦插也可。砧木以实生梅苗或杏、桃为主。梅花通常不易染病,但也有一些病害,如穿孔病、炭疽病、白粉病、枯枝流胶病、干腐流胶病等。蚜虫对梅花常有危害。但不可使用乐果杀虫,其会对梅花产生药害而导致落叶。此外,还有一种梅花盆景,名为梅桩。

种植地区

台湾南投县信义乡的梅园

梅原产于中国四川省西部。通常分布在海拔1700-3100米的林坡、疏林、河边、山坡、山地。1975年在河南安阳殷代墓葬中出土的铜鼎里,发现了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梅核。

本草纲目》引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记载:“梅实生汉中山谷”,而“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现有的资料显示,野梅在中国西南海拔1300-2600米的山区广有分布,尤其是滇、川两省;在东延至鄂西地区的低海拔山地(300-1000米),西延至西藏的波密、通麦等地(海拔2100-3300米)一带也有野梅的分布,这是中国的野梅分布中心。此外在沿鄂南、赣北、皖南、浙西的山区一带分布的野梅,可以称为野梅分布的次中心。另外广东,福建、以及台湾中部及北部的山区,也发现有野梅。家梅,尤其是观赏用梅在中国各地广有分布。真梅系直枝梅是最常见且品种最多的一类。

台湾的梅树,以台南市楠西区梅岭风景区南投县信义乡最多。

在中国以外,梅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Ume(梅)是梅树的日本名称。梅树种自古代中国传入日本及韩国,作为赏花树种被广泛种植。其中说日本共有近三百不同变种的梅,有野生型,紫花变种,丰后变种等。其中由梅和杏杂交而成的丰后变种是高级梅子的来源树种。而紫花变种因花成粉红色或深红色而主要作为赏花树种。野生树种作为生物资源被保留了下来。

在西方,梅除了新西兰略有分布外少有种植。

药用

夏季果实将熟时采下,用火炕焙2~3昼夜,再闷2~3天至色变黑,就成了中药里的乌梅,又称作乌梅肉乌梅炭,其味酸涩。中医学认为它长于收敛,能敛肺止咳,可治肺虚久咳不止,又能涩肠止泻,治疗脾虚久泻。中医学认为乌梅可安蛔止痛,蛔虫病多见于小儿,虫多时,常扭结成团,阻塞肠道,这时患儿腹中剧痛难忍,弯腰屈膝,辗转不安,严重的还可引发肠梗阻。然而,蛔虫有“遇酸则伏”(指暂时安伏下来)的特性,而乌梅酸味笃重,实为安蛔的良药,故遇到小儿腹痛欲绝,以前又有便蛔、吐蛔者,可急投乌梅煎成浓汤候温服,往往能为家长、医生和病儿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

乌梅生津止渴的功效是人所共知的,消渴(糖尿病)病人口燥咽干、烦渴多饮者,中医学认为可用乌梅、淡豆豉各10克,煎汤代茶饮用,可起到生津润燥的效果。另一款[2]是取黄耆50克,乌梅20克,用水煎肠,当茶饮用,每天一剂。持续一周,可逹较好的降糖功效。另外,中医学认为将乌梅炒炭,还可以止血。

中医以梅芳香怡人、酸涩平和的特性,用于疏肝和胃、调畅气机,治疗因肝胃气滞引起的胃脘疼痛、腹胀、纳食不香等。平日在羹汤中加入几朵梅花,可开胃醒脾,理气消食。

在化学层面,乌梅含有苹果酸成分,能够达到稳定血糖作用,尤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有很好的效果。另外,其蕴含柠檬酸,这两种酸皆有降血压﹑安眠等功效。[2]

文化

陈嘉言的《竹石梅鹊图》,藏于上海博物馆

梅花通常在晚冬至早春开放,故亦称“冬梅”和“春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上,梅与一起列为“四君子”,也与、竹一起称为“岁寒三友”。并有所谓“春兰花、夏荷花、秋菊花、冬梅花”,梅花凭着耐寒的特性,成为代表冬季的花。

中国有“梅雨”一词,因为在梅子成熟之际,江南正值雨季。在华人圈为传统名花,中华民国定之为国花,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梅花与牡丹齐被视为最具竞争力的国花候选花种。另外在民间常用作女子名。“摽梅”是指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在西方,梅、三者常被混淆。梅学名里的种加词则来自梅的日语发音“ume”[3]

此外,梅花与蜡梅是两种完全没有关系的植物。梅花属蔷薇科,蜡梅属蜡梅科。蜡梅最高仅三米,且花多为黄色,果为瘦纺锤型,这与梅花都是不同的。

观赏

中国上海植物园梅花盛开,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中国上海植物园梅花盛开,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梅,尤其是开花之时,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如,梅花在中国是极具观赏性和文化象征的植物,每年梅花开放时,各产梅地都能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家纹

梅纹是梅花图案化的日本家纹。在奈良时代已作为纹样使用,因为菅原道真喜爱梅花,所以用作天满宫的神纹。

使用
使用“梅”的太宰府天满宫、“星梅钵”的北野天满宫。武家以菅原氏的末裔、美浓斋藤氏一族基于天神信仰而使用,主要有筒井氏的“梅钵”、加贺前田氏的“加贺梅钵”、相良氏的“相良梅钵”等。
图案
图案有“うめ”、“梅鉢うめばち”、“捻じ梅ねじうめ”、“実梅鉢みうめばち”等。大概分成“匂い梅においうめ”、“向う梅むこううめ”等写实图案的梅花纹和“梅鉢うめばち”等简略图案的梅钵纹。

诗词

梅花在历代中国文学中,常是诗人、词人歌诵的对象。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杜耒的《寒夜》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柳宗元的《早梅》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苏东坡的《红梅》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杨万里的《钓雪舟倦睡》
小阁明窗半掩门,看书作睡正昏昏。
无端却被梅花恼,特地吹香破梦魂。
楼钥的《题杨补之画》
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
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
李商隐的《忆梅》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卢梅坡的《雪梅》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
苏轼的《赠岭上梅》
梅花开尽白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王维的《杂咏》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卢梅坡的《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苏轼的《再和杨公济梅花》
莫向霜晨怨未开,白头朝夕自相摧。
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
庾信的《梅花》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着衣单。
萧纲的《雪里觅梅花》
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俱羞惜腕露,相让道腰羸。
定须还剪采,学作两三技。
杜甫的《江梅》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王安石的《梅花》亦有提及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元朝乔吉亦著有《水仙子·寻梅》一曲,以梅花借代自己所追求的理想: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里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唐朝黄檗山断际禅师的《宛陵录》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唐朝梅花尼子《悟道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王冕的《墨梅》之一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衹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的《墨梅》之二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王冕的《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香。
郭钰的《冬词》
疏林晴旭散啼鸦,高阁朱帘 地遮。
为问王孙归也未?玉梅开到北枝花。
陈继儒的《早春》
春风无力柳条斜,新草微分一抹沙。
欲向主人借锄插,扫开残雪种梅花。
陈道复的《画梅》
梅花得意占群芳,雪后追寻笑我忙。
折取一技悬竹杖,归来随路有清香。
高启的《梅花九首》之一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绘画

梅花是东方艺术家笔下常见的描绘对象。

红白梅图屏风(白梅图)

又如日本画家尾形光琳所作之《红白梅图屏风》,是日本的国宝

花艺

梅枝常被人用来插花,欣赏姿态之美。中国又有一种插梅花之花器,称“梅瓶”。

古梅

中国境内有一些历史悠久、比较为人所知的古梅。其中有代表的是晋梅、隋梅、唐梅和宋梅,有六大古梅之说。

晋梅

晋梅,在湖北黄梅江心寺内。据传为东晋名僧支遁和尚亲手所栽,距今已有1600余年。

冬末春初梅开两度,人称“二度梅”(还有一个说法,因整个花期历冬春两季而得二度梅的之名)。

原木已枯,现存为近年后发的新枝。

隋梅

隋梅,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内。相传为佛教天台寺创始人智者大师的弟子灌顶法师所种,距今已有1300多年,现存为原木的分木。

唐梅

唐梅,现在有两棵古梅并称“唐梅”。

一在浙江超山大明堂院内,相传种于唐朝开元年间。

一在云南昆明黑水祠内,相传为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道安和尚手植。其主干于一九二三年自然死去,现今留下的仅为四分之一枝干。

宋梅

宋梅,现在有两棵古梅并称“宋梅”。

一在浙江超山报慈寺。一般梅花都是五瓣,这株宋梅却是六瓣,甚是稀奇。

一在广东梅州潮塘岗顶,国家一级古树,编号为“〇八〇三〇〇二六”,属真梅系直梅类宫粉花梅,据专家考证为“宋梅”,被“梅国际登陆年报”定名为“潮塘宫粉”,为梅花专一品种。古梅树高约十米,冠幅十六米,主干直径七十五厘米,距地面五十厘米处分成双干,两干直径分别为四十九厘米和三十一厘米。梅树花色粉红、重瓣、馨香,花径约二点二厘米,花期为每年十二月中旬至次年一月中旬。潮塘古梅为原木成长,故显得尤为珍贵。[4]

地名

歌曲

台湾,人们把梅花作为中华民国的象征谱写成歌曲《梅花》,由刘家昌作词谱曲,刘家昌、邓丽君曾先后演唱过此曲。

此首歌曲借梅花坚韧不屈的品格赞颂了中国人顽强的毅力和民族精神。

香港,亦有一首歌曲以歌咏寒梅的坚韧精神;由郑国江填词,关正杰作曲及主唱,歌名《咏梅》。

航空公司

中国台湾的航空公司中华航空于1995年起使用以粉红色调水墨画梅花像做为公司的企业标志,称为“红梅扬姿”,并同时运用在机队的新涂装上。由于中华航空具有国营背景,此次更改企业标志后,机队同时不再于机身上标示国旗,改以梅花做为国花的象征意义下,隐晦的延续以往载旗航空公司的功能。[原创研究?]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1. 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BGCI) & IUCN SSC Global Tree Specialist Group (2019). Prunus mume.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9: e.T136775345A136775347. Downloaded on 24 March 2019.
  2. 2.0 2.1 向红丁. 林巧玲 , 编. 不挨餓 不囤脂 糖尿病救命飲食運動法. 庄馨云,文字校对. 第二版. 新北市: 绘虹企业股份. 2015年9月: 第124页. ISBN 978-986-87392-1-5 (中文). 
  3. Prunus mume (mume).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August 9, 2011]. 
  4. http://www.cns.hk:89/sh/news/2010/01-10/2063706.shtml[永久失效链接]

书籍

  • 梅 Mei 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乌梅 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