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國立中央大學
創辦時間
校址南京市
大學正門及大禮堂,中央大學舊址現已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簡稱:中大)於清末在南京創校,名稱及沿革曾數度變更,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校名定為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後改名國立南京大學,在1952年南京高校院系調整被拆分為多所高校,即為今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以及其他多所位於南京的高校;後來,亦有原國立中央大學相關人士在台灣桃園建立同名院校。2006年,中央大學舊址錄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大創校之初,師資鼎盛,理科、科教員有80%留洋,全中國首個生物系更在東大創系[3]。史家有言「北大以文史哲著稱,中大以科學名世」[3],故兩校皆列入民國四大名校

歷史

創校起源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兩江總督劉坤一上奏《籌辦學堂折》,呈請在江寧(今南京)籌辦師範學堂[4]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張之洞署理兩江總督,開始籌建「三江師範學堂」[5]。同年2月5日,張之洞上《創建三江師範學堂折》,擬「先辦一大師範學堂,以為學務全局之綱領」,招收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生員,以培養中小學堂教員[6] 。3月,三江師範學堂借江寧府署衙開辦,着手聘請師資、建造校舍,以江蘇候補道楊覲圭為學堂監督[7];同月,魏光燾繼任兩江總督,三江師範學堂在他的任上得以順利建成,並落實了經費來源[8]

三江師範學堂、兩江師範學堂(1902年-1911年)

光緒三十年(1904年)11月26日,三江師範學堂正式開學,校址設在北極閣以南[9]。學堂除招收三年制初級師範本科32人、二年制速成科187人以培養小學堂教習以外,還招收四年制高等師範本科生172人,「備各中學堂教員之選」。當時學堂的學科設有理化科(後改稱理化數學部)、博物科(後改稱博物農學部)、歷史輿地科(後改稱國文史地部),講授史地、文學、算學、物理、化學、博物、生理、農學、教育學等課程[8]

兩江師範學堂手繪全景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學堂更名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李瑞清出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校長)。增設圖畫手工科。停辦初級師範,專辦優級師範,增設分類科。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停辦[10]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4年-1923年)

1914年8月,江謙任校長,開始在兩江師範學堂的基礎上籌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六大國立高師之一)。1915年9月10日,南京高師正式開學,初設理化、國文兩部和國文專修科(其中理化、國文兩部第一年僅招收預科生,之後才直接招收正科生;國文專修科招生一年即停辦)。1916年,創設體育專修科、工藝專修科。1917年,添設英文專修科、農業專修科、商業專修科。1918年,添設教育專修科。至1919年,南京高師設有國文史地部(1919年春由國文部改設)、數學理化部(1919年春由理化部改設)共2部,以及體育、工藝、英文、農業、商業和教育6個專修科。1920年,國文史地部和數學理化部合為文理科,下設國文系、英文系、歷史系、哲學系、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地學系,並成立心理學系,此時共有文理本科9系以及6個專修科,已經成為國內最具綜合性的高等學府。[11]

1920年,南京高師「擬就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址及南洋勸業會舊址,建設南京大學,以宏造就」;此後高師改大,定名「國立東南大學」,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之教育、、工、商四個專修科改歸東大,其他各本科仍由南高繼續辦理。郭秉文同時擔任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國立東南大學校長,劉伯明任文理科主任兼校長辦公室副主任(主任即校長,副主任即副校長)。

國立東南大學(1921年-1927年)

1921年,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各專修科組建國立東南大學,1923年南京高師全部併入[12]

國立東南大學(1921-1927)

  • 1921年,國立東南大學成立後,以東大名義招生,南高不再招生,其學生全部畢業後即併入東大。
  • 1921年,南京高師商業專修科改為東南大學商科,遷至上海擴充為國立東南大學分設上海商科大學
  • 1923年7月,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撤去校牌,南高正式併入東大。
  • 1924年4月,停辦工科,以工科機械、土木、電機三系與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改組成立國立河海工科大學

1923年時國立東南大學的學系架構(此時全校共教職員200餘人,學生1600人。設5科28系。):

  • 農科:設生物、農藝、園藝、畜牧、蠶桑、病蟲害等系(生物學系兼屬文理科,曾分設植物系、動物系);
  • 文理科:設國文、歷史、哲學、外文、政治、經濟、數學、物理、化學、地學等系(外文系由原西洋文學系、英語系及德、法、日各學程合併而成;政治系、經濟系由原政法經濟系分設);
  • 工科:設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土木工程等系;
  • 教育科:設教育、體育、心理等系(心理學系兼屬文理科);
  • 商科:設普通商業、工商管理、會計、銀行理財、國際運輸等系。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1927年-1949年8月)

1927年3月,北伐軍攻佔南京,6月,以國立東南大學為基礎,併入原由該校衍生的河海工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江蘇境內南京工業專門學校、南京農業學校、蘇州工業專門學校、上海商業專門學校四所公立專門學校,在首都南京改組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受當時的政治氛圍影響且南京在北伐攻克順序中位居第四,並帶有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之涵義而命名之。初設九個學院:學院、文學院、工學院、社會科學院、教育學院、商學院、自然科學院、醫學院和哲學院;不久哲學院改為哲學系隸屬文學院,社會科學院改為法學院,自然科學院改為理學院,即設、文、工、教育、法、商、理、醫八個學院。某些學者認為此次東大改組包含國民政府希望消滅東大之因素:

  • 上海《民國日報》報導指「國民黨當局稱東大是『反動勢力的大本營』」。[13]
  • 張耀傑撰文稱「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後,就任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的蔡元培,開始推行他蓄意已久的「大學區制」,東南大學被編入第四中山大學。」「即使在老東南大學已經不復存在的情況下,在蔡元培手下擔任大學院副院長的楊銓,也沒有放棄對郭秉文的報復之心。」[14]
  • 國民黨當權派對東南大學、江蘇教育會、郭秉文、黃炎培等存在不滿意見,吳稚暉、汪精衛、李石曾等人曾稱郭秉文是「教育界的吳佩孚」,屬於「直系人物」。另有觀點認為「汪精衛之所以如此起勁地拱郭秉文下台,實際上是自己想當東南大學的校長」[15],旋即有在新的首都建立最高學府的需要,「首都大學當立深造之規模,為全國之楷模」[16]。經過此次組建首都國立大學,與前國立東大全盛時期相比,從學院即以前所稱之科上看,新增了醫科,即在上海吳淞創立的醫學院,是中國國立大學創辦的第一所醫學院;此外獨立設置了法學院,涵蓋學科大致相當於東大一度設立的政法經濟系。

1928年2月,因「第四中山大學」校名易致混淆且不合常規改為江蘇大學,由於校名前不加「國立」二字遂引發「易名風潮」,師生要求改名「國立南京大學」[17],提議改名「國立首都大學」的聲音也頗具份量。

  • 《江大改易校名之吳稚暉態度》[18]
  • 《江大改名國立首都大學》[19],最終行政院定校名為「國立中央大學」平息了「易名風潮」[注 1]

1928年5月,定名國立中央大學[20]。1928年時國立中央大學的院系設置:

  • 學院:藝系、園藝系、產製造科;
  • 文學院:中文系、外語系、史學系、哲學系、社會系;
  • 工學院:土木系、機械系、化工系、電機系、建築系;
  • 法學院:政治系、經濟系、法律系;
  • 師範學院:教育系、師資專修科、體育專修科、藝術專修科;
  • 商學院:工商管理系、銀行理財系、會計系、國際貿易系;
  • 理學院: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心理系、地學系;
  • 醫學院:基本醫學系、臨床醫學系。

1932年6月,國民政府國立中央大學整理委員會將中央大學商學院獨立為上海商學院,將中央大學醫學院獨立為上海醫學院。1935年5月,中央大學在南京重建醫學院。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11月,中央大學西遷重慶沙坪垻,在重慶大學借出的松林坡建造校舍開學,後又在柏溪建供一年級新生所用新校區。醫學院遷成都華西壩,借用華西大學校舍。抗戰時期,在國民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中央大學和重慶大學等校投筆從戎參加青年軍的學生佔在校生的三分之一。[21]當時,「韓國臨時政府」便設在中大校內,松林坡民主牆右側。[22]國立中央大學是當時名副其實的全國最高學府。中央大學規模之宏大,學科之齊全,教授陣容之強,均居全國各大學之首。[23][24]1942年和1943年教育部兩次遴選出「聲譽卓著,具有特殊貢獻」的「部聘教授」45人[注 2],中央大學入選12人,超過其總數的四分之一[25]。 中央大學一校的經費,相當於北京、清華、交通、浙江四校的總和。抗戰初期開始的全國大學名校「聯考」統一招生中,全部考生總數的三分之二將中央大學作為第一志願來填報[26]。1941年,中央大學設有七個學院(、文、工、師範、法、理、醫),一個研究院,五十六個系科,九個研究部,一個專科學校,一個附屬中學,以及醫院、場、工廠等一系列下屬單位;有專職正、副教授183人,講師39人,助教179人;在校大學生3153人,全校開設課程共829種。1947年,中大擁有7院41系及科組、23個研究機構。

1940年4月,汪精衛偽政權在南京成立「復校籌備委員會」,「恢復中央大學」,不久遷至金陵大學舊址(校址在今南京大學北園東半部分),稱之為「(汪)偽中央大學」。1945年抗戰勝利後,在南京的「中央大學」解散,遷回的中大與金大協商,圖書雜誌歸金陵大學,儀器設備與檔案由中大接收。

1946年11月,國立中央大學遷回南京。1947年時國立中央大學的系科設置:

  • 學院:藝系、農業化學系、農業經濟系、園藝系、畜牧獸醫系、森林系、畜牧獸醫專修科;
  • 文學院:中文系、外文系、歷史系、哲學系、俄文專修科;
  • 工學院:土木系、機械系、化工系、電機系、建築系、水利系、航空系;
  • 法學院:社會系、政治系、經濟系、法律系、邊政系、司法組;
  • 師範學院:教育系、體育系、藝術系、體育專修科;
  • 理學院: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心理系、地理系、地質系、氣象系;
  • 醫學院:醫科、牙科、牙醫專修科、護士師資專修科、高級醫事檢驗職業科。

同時,研究院下設中國文學、外國語文學、歷史、哲學、數學、物理、生物、地理、生理、化學、心理、法律、政治經濟、教育、農藝、森林、農業經濟、畜牧獸醫、土木工程、電機工程、生理、公共衛生和生物化學等學部。此外,設有附屬幼兒園、小學、中學。

中央大學從重慶回遷南京後,在丁家橋地區設立分部,稱為中央大學二部,當時二部共有師生2000多人。該校址原為1922年黃炎培親赴印尼,請得華僑張煜南(步清)捐贈出丁家橋南洋勸業會舊址,成立江蘇省立第一農業學校。1927年7月,常宗會、張天才前往接收該校,合併於第四中山大學農學院。並以該校舊址作為四中大農學院院址。抗戰勝利後被軍政部接收,辦起聯勤第一衛生器材廠。1946年被中央大學收回。當時中大的規模已是戰前的三、四倍,原四牌樓校舍已不敷使用了,於是決定將中大分為一部和二部,又稱本部和分部。四牌樓為校本部,二部設於丁家橋地區,南自丁家橋,北至籌市口,東至蘆營,西至金川河的一條支河,成長方形,面積1000多畝,東南部為農學院(院長羅清生,後為鄒鍾琳),西南部為醫學院(院長戚壽南)。1947年11月學生宿舍建成,所有一年級新生遷入。因此習慣上又稱二部為新生院。二部設校長辦公室、教務組、訓導組、事務組等一室三組,校辦主任由沈其益兼任,教務主任徐宗岱、訓導主任范任宇、總務主任劉彬。1952年6月,華東教育部決定,原南大農學院獨立,與金陵大學農學院合併成立南京農學院。1952年7月,成立華東林學院南京林學院),院址與南京農學院一起在丁家橋,暫合稱為南京農林學院。1955年,南京林學院遷到太平門外,院址讓給農學院。1958年,南京農學院遷至衛崗。所遺校址新建以南京工學院化工係為基礎的南京化工學院(院長柳林兼,王國賓為副院長)。此時,原中大二部(丁家橋)校園已是南京化工學院、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及丁家橋小學共處一區域。1966年,丁家橋小學遷出,1967年2月,南京藝術學院停辦遷出。現為鼓樓區丁家橋87號。現存當年中央大學醫學院住院大樓,現為東南大學丁家橋校區行政和後勤辦公樓。

解放戰爭後:南京大學

1949年,國立南京大學師生走出校門慶祝南京解放。

1949年1月,國民政府戰敗已成定局,中大校長周鴻經奉命遷校。中大師生普遍對國民黨喪失信心,多數教授決定留在南京。周鴻經離校後,在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主持下,中大先後組成應變委員會、臨時校務委員會維持校務、保護校產,準備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同年4月1日,南京爆發反對國民黨當局的學生遊行,遭到軍警鎮壓,中大有兩名學生遇難;4月23日,解放軍開進南京,軍管會派趙卓到中大接管,宣佈由森林系主任梁希主持校務。5月7日,解放軍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派員接管國立中央大學。8月8日,國立中央大學接華東教育部的通知,被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去「國立」二字,改稱「南京大學」,梁希任校務委員會主席[27]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梁希應周恩來的提名出任中央人民政府林墾部部長,心理學系主任潘菽接任校務委員會主席,1951年7月改行校長制後任校長。

1952年,該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施的院系調整中與金陵大學等校有關院系合併調整,成為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南京農學院南京師範學院華東水利學院華東航空學院南京林學院第五軍醫大學[28][29][30]

在這一時期,南京大學進行了小規模的院系調整。1949年,邊政系和南京的國立邊疆政治學院東方語言專門學校合併到北京大學組建東方語言文學系。1950年,國立安徽大學土木系、藝術系併入南京大學。1949年時全校有學生2363人,至1951年僅增加到2545人(本科)。

裂變

國立中央大學大禮堂,今東南大學大禮堂

1948年8月中央大學更名為南京大學後,仍為一座具有7個學院的規模宏大的綜合性大學。但經過1952年的高校院系調整,1950年代中期的大學西遷,以及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高等教育大躍進之後,這所學科齊全的綜合大學被解體為多所蘇式高校,以院、係為單位整建制地作為主體成立或參與建立了11所高等學校。

院系調整

1952年底南京市內有關高校情況[31]
校名 系科數(專業數) 學生數 教員數
南京大學 13(24) 1772 254
南京工學院 7(20) 1948 265
南京農學院 5 722 145
南京師範學院 6 638 106
華東水利學院 4(8) 1022 61
華東航空學院 2(4) 453 52
南京林學院 3(4) 236 20

1952年,華東大區的院系調整全面展開,上海和南京是調整的重點。南京市在調整後有8所高等學校,其中7所與南京大學有關,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南京農學院南京師範學院是以原南京大學和金陵大學(1951年私立金陵大學與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合併為公立金陵大學)的有關院係為主體組建的,華東水利學院華東航空學院南京林學院則是以原南大和其他高校的有關系科合併組建的[32]

文、理學院:南京大學

原南京大學文、理學院與金陵大學文、理學院合併,調入同濟大學外文組、震旦大學法文組、復旦大學德文組,齊魯大學天文算學系與中山大學天文系,成立文理科的綜合大學,仍名南京大學。1953年又調入浙江大學地理組及四川大學地理學系。南京大學校址設在原金陵大學天津路部。設中國語言文學系、俄羅斯語言文學系、西方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天文學系、生物學系、心理學系、地質學系、地理學系和氣象學系等13個系20個本科專業,並設4個專修科專業。10月1日,舉行南京大學校匾揭幕典禮,10月10日開學。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潘菽(原南京大學校長)為校長,孫叔平(原南京市文教局長)為第一副校長,李方訓(原金陵大學校長)為第二副校長,保留原南大、金大必要職員組織行政機關。原南京大學及前金陵大學的檔案、文物(如校印等),除需立即應用者以外均歸南京大學[32]。全校專任教師253人,本科生1296人,專科生482人[33]。1956年,心理系遷往北京組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工學院:南京工學院華東水利學院華東航空學院

以原南京大學工學院建築系、機械系、電機系、土木系、化工系和農學院食品工業係為基礎,合併金陵大學理學院電機系、化工系,私立江南大學機械系、電機系、食品工業系,武漢大學園藝系農產品加工組和農化系農產製品組、浙江大學農化系以及復旦大學農化系,成立多科性的工業大學,名為南京工學院(1988年5月更名為東南大學)。建院初設建築系機械工程系、電力工程系、電信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食品工業系等7個系及基礎課教研組,設10個本科專業和10個專修科專業[34]。1952年底,有專任教師265人、學生1948人[31]。考慮到南京工學院師生人數最多及未來發展的需要,將南京高校中校舍面積最大的原南京大學四牌樓本部作為南京工學院校址[35]。1953年,又併入浙江大學山東工學院廈門大學交通大學的無線電通訊與廣播專業,以及廈門大學機械系熱動裝置專業。張江樹(原南京大學教務長、理學院院長)、錢鍾韓(原南京大學工學院院長)任建院籌備負責人,以原南京大學職員組織行政機關。張江樹調華東化工學院後,由汪海粟任南京工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錢鍾韓任副院長。

原南京大學工學院水利系與交通大學水利系、同濟大學土木系水利組、浙江大學土木系水利組以及華東水利專科學校水利工程專修科共同組建華東水利學院。1953年,調入廈門大學土木系水利組、山東農學院農田水利系、淮河水利學校水利工程專修科。1955年,武漢大學水利學院水道海港系併入。1952年9月建院集中時,有交通大學教師14人及學生106人,南京大學教師10人及學生71人,同濟大學教師6人及學生28人,浙江大學教師7人及學生57人,華東水利專科學校教師10人及學生71人,當年招收新生700人(本科生400人、專科生300人)。設水力發電、水利土壤改良、水文、水工結構共4系及對應的4個專修科。1952年10月開學時,有教師70人,學生1017人,水利部副部長錢正英兼任院長,嚴愷(原交通大學教授)為第一副院長,裴海萍為第二副院長。[36][37]

1952年10月,原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系與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浙江大學航空工程系在南京共同組建華東航空學院范緒箕(原浙江大學教務總長、航空系首任系主任)任籌備小組召集人,後任院務委員會主任兼教務長、副院長兼教務長。1952年底,華航設航空發動機系和飛機系,每系都設有設計與製造兩個專業,由王宏基(原交通大學教授)、黃玉珊(原南京大學教授)分任系主任,年底有教師52人,學生453人。1953年10月,壽松濤到院全面主持工作。[38]

1952年,華東航空學院和華東水利學院的校舍尚未建成且缺少師資,南京工學院將四牌樓部分校舍借給華航、華水兩院,工、航、水三院合校辦學,部分部門合併辦公,公共課、基礎課和部分基礎技術課的教學由南京工學院承擔,華航、華水與南工相近專業的學生同堂上課。1953年華水遷往西康路現址,1954年華航遷往中山門外衛崗,南工又向水、航兩院調配了一批教師。[39][40][41]

農學院:南京農學院南京林學院

原南京大學農學院與金陵大學農學院合併,併入浙江大學農學院畜牧獸醫系,成立南京農學院;原南京大學農學院林學系與金陵大學森林系合併,組建南京林學院。兩院校址設於丁家橋原南京大學二部,利用原南京大學農學院校舍辦學。南農與南林暫時合校辦公辦學,兩塊校牌實為一套班子,成立了兩校建籌委員會,金善寶(原南京大學農學院院長)為主任委員,靳自重(原金陵大學農學院院長)、鄭萬鈞(原南京大學農學院副院長、林學系系主任)為副主任委員[42]。兩院以原金陵大學職員組織行政機關。

南京農學院設畜牧獸醫、農學、植保、土壤農化、農業機械、農業經濟等6個系,1952年底專任教師145人,學生722人[43]。金善寶任院長。1958年遷往華東航空學院內遷後空出的中山門外衛崗校址。

南京林學院初設造林、森林經營、森林工程3個專業,並設林業專修科、林業訓練班和森林利用訓練班。12月,鄭萬鈞被任命為副院長。當年底,有教師20人,學生236人。1953年成立林學系和森林工業系。1955年9月,遷至太平門外鎖金村現址(原金陵大學武莊農場)單獨建院。9月10日,華中農學院林學系調整到南京林學院。[42][44]

師範學院:南京師範學院

原南京大學師範學院的教育、幼稚教育、美術、音樂、體育等5系,與金陵大學的教育、兒童福利2系合併,調入震旦大學托兒專修科、嶺南大學兒童福利組、南京師專數理班,成立南京師範學院,設在原金陵大學寧海路部(前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舊址)。1952年底設中文、教育、幼稚教育、美術、體育、音樂等6系及數學、生物、地理3個專修科,專任教師106人,學生638人。陳鶴琴(原南京大學師範學院院長)為南京師範學院院長,吳貽芳(原金陵女子學院院長)、縱翰民為副院長,以原金陵大學職員組織行政機關。

醫學院:第五軍醫大學

1951年,南京大學醫學院已劃歸軍隊系統,1952年1月正式改名為華東軍區醫學院,1952年3月改名為第三軍醫學院,1952年3月改名為第五軍醫大學,仍設原南京大學丁家橋二部醫學院處。

其他

西遷

高教大躍進

  • 1958年,南京工學院食品工程系整建制遷無錫,組建無錫輕工業學院
  • 1958年,南京工學院化學工程系整建制組建為南京化工學院,設於原南京大學丁家橋二部。
  • 1960年,以南京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農業機械、汽車與拖拉機2個專業為基礎籌建南京農業機械學院,1961年在鎮江建校並改名為鎮江農業機械學院

後續

江蘇各校變遷

  • 南京農學院:1984年改名為南京農業大學
  • 南京師範學院:1984年改名為南京師範大學
  • 華東水利學院:1985年更名為河海大學
  • 南京林學院:1985年改名為南京林業大學
  • 南京工學院:1988年改名為東南大學,2000年南京鐵道醫學院等校併入。
  • 鎮江農業機械學院:1982年更名為江蘇工學院,1994年更名為江蘇理工大學,2001年與有關學校合併為江蘇大學
  • 南京化工學院:1995年更名為南京化工大學,2001年與南京建築工程學院合併,名為南京工業大學
  • 無錫輕工業學院:1995年更名為無錫輕工業大學,2001年與江南學院、無錫教育學院合併為江南大學

百年校慶

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中央大學衍生高校以1902年劉坤一奏請成立三江師範學堂為創校起點,在中央大學校友的推動下,由江蘇省政府主辦,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承辦,河海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江蘇大學、江南大學協辦,於2002年5月舉行了名為「江蘇九所高校百年聯合慶典」、實為中央大學百年校慶的紀念活動[45]

附屬及實驗學校

歷任校長

清末採用近代新學制之後歷任校長:

三江師範學堂與兩江師範學堂時期
  1. 繆荃孫(1902,總稽查)
  2. 方履中
  3. 陳三立
  4. 楊覲圭
  5. 劉世珩
  6. 徐乃昌
  7. 李瑞清(1906-1912,監督)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與國立東南大學時期
  1. 江謙(1914-1919)
  2. 郭秉文(1919-1925)
國立中央大學時期
  1. 張乃燕(1927-1930)
  2. 朱家驊(1930-1931)
  3. 羅家倫(1932-1941)
  4. 顾孟余(1941-1943)
  5. 蔣介石(1943-1944)
  6. 顧毓琇(1944-1945)
  7. 吳有訓(1945-1947)
  8. 周鴻經(1948-1949)

註釋

  1. 對江蘇大學一名不滿者,從歷史的角度,認為不如前東南大學「足以代表東南各省共有之學府」;從南京成為新都的未來的角度,該名「既不足以冠全國中心之學府,又不足以樹首都聲教之規模」,「範圍既限於一省,規模自屬於一隅,全國學術失其中心」,見:《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改定校名請願代表團李鐵錚等來呈為請求改該校名為國立南京大學由》。教育雜誌文章認為「國立中央大學」名稱更「冠冕」,見: <唯名主義之「蘇大」校牌問題>,《教育雜誌》第20卷第5號,民國17年5月。然而名稱未必能限制學校,例如,被改名為江蘇大學時文人曾有這樣的認識和感想:「以氣魄與可能性而論,江蘇大學自然遠過金陵(大學)。讓我們翹趾仰望着它的未來的光榮吧。」 <游新都後的感想> 民國十七年春 袁昌英
  2. 部聘教授共45人。其中,國立中央大學:12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9人;國立浙江大學:5人;國立武漢大學:3人。

參考文獻

  1. 「1921年6月6日,東南大學在上海召開董事會,通過《東南大學組織大綱》,並一致推薦郭秉文為校長。隨後,學校將6月6日定為東大的校慶日。東大遂於8月招考預科學生。9月國立東南大學正式開學。教育部代部長馬鄰翼委任郭秉文為東南大學校長。」第二章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國立東南大學: 二、東大的組建與南高的歸併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2002年。
  2. 「即以6月9日為第四中山大學成立紀念日」第三章 中央大學前期發展(1927~1937): 一、定名前後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2002年。
  3. 3.0 3.1 轉引自王成聖撰《郭校長秉文傳》提及的《記北大(東大附)》,見《中央大學七十年》,1985年版,第70頁。六、南高、东大的师资力量. 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 2014年2月 [2015-04-16] (簡體中文). 
  4.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江蘇省志·教育志(下).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年. 第766-799頁
  5. 《申報》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3年1月22日):「江南高等學堂經署督憲張香濤宮保改為寧屬師範學堂並飭另設三江師範學堂,令學堂總辦督同上、江兩縣趕緊尋覓寬廣地方,建造房屋。」
  6. 張之洞. 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 张文襄公全集·第58卷. : 15-16. 
  7. 蘇雲峰. 三(兩)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的前身.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3年. 第9頁
  8. 8.0 8.1 王德滋 等 (編). 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建. 南京大学百年史.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1–18. ISBN 7305039039. 
  9. 《大公報》, 光緒三十年十月十九日、十一月十六日
  10. 王德滋 等 (編). 三江、两江师范学堂. 南京大学百年史.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1–44. ISBN 7305039039. 
  11.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國立東南大學」,南京大學百年史.
  12. 王德滋 等 (編).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 南京大学百年史.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45–114. ISBN 7305039039. 
  13. 參見:《東南學閥重據最高學府》,民國21年9月9日上海《民國日報》
  14. 《東大學潮:黨國代表楊銓與無黨派校長郭秉文》 張耀傑
  15. <答覆東大學生的公開信> 汪精衛 《民國日報》民國14年2月中旬 <伯樂校長 ——教育家 郭秉文>
  16. 《中央大學十周年紀念冊》民國26年
  17.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改定校名請願代表團李鐵錚等來呈為請求改該校名為國立南京大學由>,《大學院公報》第5期,民國17年5月
  18. 民國17年4月23日《申報》
  19. 民國17年4月25日《中央日報》
  20. 中大改名令到校. 民國日報. 民國17年5月5日
  21.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2010-04-18]. 
  22. 中央大学四年略记 胡业仑 (PDF). [2010-04-18]. 
  23. 「抗戰時期遷川的國立中央大學」 鄭體思 陸雲蓀
  24. 民國三十四年《教育部檢報國立專科以上學校教員及國立研究機關科研人員統計總表》
    • 國立中央大學: 教授325人,副教授57人,講師113人,助教259人。
    •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55人,副教授7人,講師34人,助教177人。
    • 國立中央研究院:教授55人,副教授32人,講師45人,助教16人。
    • 全國:教授級3298人,副教授級1063人,講師級1647人,助教級1955人。
  25. 炸彈下壯大的中央大學 王運來
  26. 中央大学抗战内迁“借住”重庆大学办学. [2010-04-18]. 
  27. 梁希(1883-1958). 東南大學校友總會. [2014-05-04]. 
  28. 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江蘇百年高校聯合慶典辦公室. 江苏百年高校联合庆典公告. 光明日報. 2002-02-26 [2012-10-14]. 
  29. 新华网江苏频道专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 2002-04-30 [2012-10-14]. 
  30.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给南京大学等九所高校百年校庆的贺信. 南京大學報. 2002-05-30 [2012-10-03]. 
  31. 31.0 31.1 江蘇省教育志編纂委員會. 江蘇省教育大事記(1949—1988).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89:33-35
  32. 32.0 32.1 「院系調整中的分合」. 南京大學百年史.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 311-315
  33. 「院系調整後的事業發展」. 南京大學百年史.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 301-310
  34. 「院系調整與南工的興起」. // 朱斐,等 編. 東南大學史(1949-1992).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1991 : 32-40
  35. 華東區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委員會南京分會. 南京大學、金陵大學合併、調整方案 . 南京,1952 [引自《金陵大學史》]
  36. 華東水利學院的成立:老「河海」在新中國的新生. 河海大學校報, 2012-03-15(第578期)
  37. 河海大學編年史
  38. 西北工業大學檔案館. 西安航空學院檔案全宗介紹 .
  39. 「新生」. 河海大學校史. 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 2005
  40. 姜長英. 談談西北工業大學校史. 航空史研究, 1997(03).
  41. 陳鑫根. 《記華航西遷前後的教學、師資和學科創建》.//《難忘的歲月:華東航空學院西遷50周年紀念文集》. 西安: 西北工業出版社, 2006.
  42. 42.0 42.1 南京林業大學. 歷史回眸(1952-1961年) . 2011-05-24
  43. 宋旭峰. 「1952年的院系調整」.//建國以來江蘇高等教育結構發展分析. 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5.
  44. 我校在金陵大學武莊農場舊址設置矽化石成為校園新景觀 . 南林青年之家, 2012-10-25.
  45. 中央大學校友會理事長 馮端. 在百年校慶中央大學校友聯誼會上的發言 . 2002-05-21.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