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繁体转换模式
出自求聞百科
番茄
番茄果實與剖面圖
生物分類法 編輯
域: 真核域 Eukaryota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門: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綱: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菊類植物 Asterids
目: 茄目 Solanales
科: 茄科 Solanaceae
屬: 茄屬 Solanum
亞屬: 馬鈴薯亞屬 S. subg. Potatoae
節: 番茄節 S. sect. Lycopersicon
種: 番茄 S. lycopersicum
學名二名法
Solanum lycopersicum
L., 1753
平均地區產量 (kg/英畝)
紅番茄
每100 g(3.5 oz)食物營養值
74 kJ(18 kcal)
3.9 g
2.6 g
膳食纖維1.2 g
0.2 g
0.9 g
維生素
維生素A equiv.
(5%)
42 μg
(4%)
449 μg
123 μg
硫胺(維生素B1
(3%)
0.037 mg
菸鹼酸(維生素B3
(4%)
0.594 mg
吡哆醇維生素B6
(6%)
0.08 mg
維生素C
(17%)
14 mg
維生素E
(4%)
0.54 mg
維生素K
(8%)
7.9 μg
膳食礦物質
(3%)
11 mg
(5%)
0.114 mg
(3%)
24 mg
(5%)
237 mg
其他成分
94.5 g
番茄紅素2573 µg
Link to USDA Database entry
參照美國標準的相對百分比
成人每日的參考膳食攝入量(DRI)
來源:(英文)美國農業部營養資料庫

番茄學名Solanum lycopersicum),在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經常採用蕃茄異體字寫法,在中國大陸統一為番茄,是茄科茄屬[注 1]的一種植物。番茄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現作為食用蔬菜已被全球性廣泛種植,同時具醫療效用,是茄科開花植物的模型生物之一[3]

中國河南地區舊稱番茄為海柿柿,但現在已經不常用這種稱呼。

名稱

書面語

在所有華人地區,書面語均稱為「茄」,異體字寫法為「茄」,草字頭的「蕃茄」在除了中國大陸以外的華人日常生活中都非常常見,其出現頻率甚至遠遠超正統寫法的「茄」,而在中國大陸則全部統一成「番茄」,而且多數北方人稱之為西紅柿。

番茄的「」這個字源自其外來之義(同「番石榴」、「番麥」等),但亦作草字頭的「蕃」(《國語辭典》在「蕃」字條下云:來自外國或外族的。通「番」。如:「蕃茄」、「蕃薯」)。換言之「番茄」就是「外來的」,「西紅柿」則是「西」方來的「紅」色「」子,但番茄並非柿樹科柿屬植物,是茄科茄屬植物。

漢語方言

澳門,以前澳門人會將番茄稱作「大孖地」[4]。在臺灣北部人、中部人將番茄稱作「tamato」。少數北部人將番茄稱作「臭柿仔」(tshàu-khī-á)。南部人將番茄稱作「柑仔蜜」(kam-á-bi̍t)。在中國福建泉州廈門一帶,則將番茄稱作「柑仔得」。

英語詞源

番茄的英語單詞「tomato」源自西班牙語「tomate」,西班牙語詞源於納瓦特爾語詞「tomatl[ˈtomat͡ɬ]。該詞最早出現於1595年。[5]

墨西哥原生的酸漿果(「tomatillo」)在納瓦特爾語語中叫作「tomātl」,意思是「肥胖的水」或「肥胖的東西」。[6][7]當阿茲特克人開始種植這種大一些的紅色的安第斯山脈果實時,他們叫這些新的品種為「xitomatl」(或「jitomates」)(發音:[ʃiːˈtomatɬ]),(「有肚臍的豐滿的東西」或「有肚臍的肥胖的水」)。當西班牙人征服特諾奇提特蘭後,他們使用名字「tomate」將其(「jitomates」)輸送到世界其它地方,所以許多語言使用與「tomato」(「tomate」)類似形式的詞彙來指代紅色的番茄,而不是綠色的「tomatillo」。[來源請求] 該詞最早出現於1595年。[6]

學名及爭議

生物學二名法中, 在1753年林奈氏 的書「植物種志」(Species Plantarum)中,番茄拉丁語被解釋為「wolfpeach」,其中狼來自lyco,而桃子來自persicum。現今仍把野生未馴化的番茄稱為狼桃,如日本高知縣十萬四川的農特產即為狼桃。 其的名稱「lycopersicum」意思是「狼桃」,源自日耳曼狼人傳說。傳說中,巫師和巫婆在藥水中使用致命的茄子把他們自己變成狼人,番茄是一種近似的但是大一些的果實,所以當番茄來到歐洲的時侯被叫作「狼桃」。[8]

然而,番茄的學名在歷史上曾經多次更動。現在的學名Solanum Lycopersicum是林奈所起,但1768年,菲利普·米勒認為番茄應當自成一屬,定名Lycopersicon esculentum。雖然這個名稱侵犯了林奈的命名權,但其使用頗為廣泛,更於1983年成為保留名稱,而且在部分分類法中,若馬鈴薯和番茄不在同一屬,則番茄用此學名。近年來的分子生物學證據表明,正如林奈當年的做法,番茄和馬鈴薯分為同一屬是正確的[9]

歷史

番茄原產於中美洲,最早的栽培記錄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西班牙傳教士德薩阿貢詳細記載了阿茲特克帝國首都特諾奇蒂特蘭(今墨西哥城)市場上售賣各種番茄及製品的盛況[10]。埃爾南·科爾特斯則是第一個將番茄帶回歐洲大陸的人。最早關於食用番茄的記載則來自意大利醫師馬蒂奧利(Pietro Andrea Mattioli)[11],他在1544年稱番茄可以像茄子一樣切開後用油炒制,佐以鹽和胡椒食用。當時正值西班牙殖民高峰期,故番茄亦隨着西班牙人的腳步傳到了加勒比海和菲律賓,並在16世紀中後期進入中國。

在英國,最早由醫生約翰·傑勒德在16世紀90年代種植番茄[12]。由於番茄屬於茄科,他便認為番茄有毒,這一看法在英國和北美殖民地廣為傳播,一直到18世紀中葉才得以澄清。到19世紀,番茄已經成為英國街頭隨處可見的蔬菜。

在北美殖民地,番茄最早種植於1710年,但並不廣泛。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番茄在植物學上是果實(英文:fruit),但美國最高法院在尼克斯訴赫登案中將番茄歸類為蔬菜而並非水果(英文:fruit),因番茄大多用於主菜而非甜點故。

形態

一年生草本,通常分為:普通、櫻桃、大葉、梨形、直立番茄五變種。按植株分有限生長和無限生長兩類型。

半蔓形或半直立的莖,密被腺毛,散發特殊氣味,葉片為羽狀複葉深裂;總狀或聚傘花序,黃色花;扁圓、圓或櫻桃形漿果,紅、黃或粉紅色;灰黃色腎形種子,有毛茸。

番茄肉質多汁液。

品種

番茄的品種眾多。多數品種的果實是色的,也有一些是粉紅色,甚至還有帶彩色條紋的番茄。小到櫻桃小番茄,大到直徑有十幾公分牛排番茄

番茄塑料模型
新鮮的番茄
番茄的種類繁多
有機自種番茄
發芽中的番茄

根據美國植物學家 Charles Rick 的分類方法,番茄屬可以分為以下九個品種:

其中農業栽培主要為普通番茄。

一般種植番茄可分為三種用途:煮食用、鮮食用和加工用。

巨無霸蕃茄

英國《每日郵報》在2015年1月24日報導稱,美國與英國的科學家經過20年的研究,成功培育出了名為「Gigantomo」的巨無霸蕃茄,單個果實平均為1.5至2公斤左右。

食用

西紅柿炒雞蛋

現代農業種植的番茄品種經過篩選,其未熟果及葉中毒素[14],主要作為蔬菜食用。由於內含酸性物質,番茄容易罐裝保存,番茄醬番茄汁番茄沙司也是常見的加工品

番茄種子內含脂肪,可以提煉食用油。還含有有機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糖主要是葡萄糖果糖,酸主要是檸檬酸蘋果酸

紅色番茄既含番茄紅素又含胡蘿蔔素;而橙色的番茄番茄紅素含量偏少,胡蘿蔔素含量更高,口感偏甜,更適宜作為水果食用[15]

番茄更可烹飪出許多美味佳餚,最常見的有番茄炒蛋、番茄湯、番茄沙律、醋漬蕃茄等[16]

種植分布

2019年全世界生產番茄1.81億噸,其中中國為6280萬噸,印度1900萬噸,土耳其1280萬噸,分列前三位[17]

註解

  1. 原為「番茄屬」(屬名Lycopersicon),後因分子遺傳學的進步,又被併入茄屬內。[1][2]而原番茄屬現改成「番茄組」(Solanum sect. Lycopersicon)。

參考文獻

  1. 存档副本. [2021-06-24]. 
  2. 存档副本. [2021-06-24]. 
  3. 《自然》 要覽:番茄基因組被測序"https://www.natureasia.com/zh-cn/nature/highlights/34266
  4. 試析"港澳詞語"及"澳门特有詞語". 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5. Ever Wondered About the History of Tomatoes? A Tale of a Forbidden Fruit. The Spruce Eats. [2021-05-27] (英語). 
  6. 6.0 6.1 Tomato History. The history of tomatoes as food. Home cooking. [2013-08-07]. 
  7. English to Nahuatl Glossary. [2016-12-13]. 
  8. Hammerschmidt, D.; Franklin, M. About the cover illustration. Journal of Laboratory and Clinical Medicine. 2005, 146 (4): 251–252. PMID 16194687. doi:10.1016/j.lab.2005.08.010. 
  9. Peralta, Iris E.; Spooner, David M. 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 (GBSSI) gene phylogeny of wild tomatoes (Solanum L. section Lycopersicon [Mill.] Wettst. subsection Lycopersicon).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2001, 88 (10): 1888–1902. ISSN 1537-2197. doi:10.2307/3558365 (英語). 
  10. Coe, Sophie D. America's First Cuisine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2015-08-12. ISBN 978-1-4773-0971-1 (英語).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11. Internet Archive, Andrew F. The tomato in America : early history, culture, and cookery. Columbia, S.C. :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4. ISBN 978-1-57003-000-0.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12. Andrew F. Smith, op. cit. p. 17.
  13. PlantPedia(Miraheze)[永久失效連結]
  14. 聖女果(Solanum lycopersicum var. cerasiforme)番茄鹼含量特多。"High R-tomatine content in ripe fruit of Andean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Var. cerasiforme : developmental and genetic aspects.",Rick, C. M., Uhlig, J. W., Jones, A. D.; ; Proc. Natl. Acad. Sci., 1994; 91, 12877-12881. 未成熟的蕃茄含澳洲茄邊鹼
  15. 西红柿颜色决定功效(1). 光明網. 大眾養生網. 2016-09-08 [2016-09-12]. 
  16. 西红柿. 美食傑. [2017-09-09]. 
  17. FAOSTAT. www.fao.org. [2021-09-13]. 
  • 《番茄遺傳學》,余誕年,1999年,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ISBN 7-5357-2425-6

外部連結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