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

出自求聞百科
楊貴妃
貴妃
𠥹法
族裔唐楊怡族
小字正史無記載,一說玉奴,一說玉環
出生719年
傳奇小說稱,生日為曆六月初一(719年6月22日)
婚年736年(第一次)
745年(第二次)
逝世756年7月15日(756歲-07-15)(37歲)
親屬
壽王李瑁 (736年-740年)
唐玄宗李隆基 (745年-756年)
夫之父唐玄宗李隆基
唐睿宗李旦
夫之母貞順皇后
昭成皇后

楊貴妃(719年—756年7月15日),太真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1],是唐玄宗寵妃。相傳乃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羞花」[2]。楊氏最初為唐玄宗第十八子壽王李瑁王妃,後出家女道士,道號太真[1],後還俗。天寶四年(745年),楊氏封為貴妃,正式成為唐玄宗妃嬪。

天寶十五年(756年),安祿山叛軍攻占潼關,楊玉環隨唐玄宗倉皇逃往蜀地。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時禁軍發生譁變,楊玉環被縊死於驛旁佛堂。

姓名

正史載其號為太真[3],未載其名,故士大夫史家詩人多喚為楊太真。一說其小字玉環[4],另說小字「玉奴[5],世人多稱以楊玉環[6]

生平

早年

現代人在華清池旁建造的雕像:楊貴妃入浴像

楊氏家族出於弘農楊氏,出自東漢高門楊震。十世祖楊結為慕容氏中山相,九世祖楊珍為北魏上谷郡守,八世祖楊真官為河內、清河郡守,七世祖楊懿為洛州刺史,封弘農簡公。六世祖楊順為冀州刺史,封三門縣伯,遷居蒲州永樂,於是家族籍蒲州,遂為永樂(今山西永濟)人[3],是為河中楊氏房。五世祖楊琛,官儀同三司,封平鄉縣公。高祖楊汪,為隋大理卿,梁郡通守;大唐秦王世民平洛陽,楊汪因黨附王世充,「以凶黨誅死」[7]。曾祖楊令本,官至金州刺史。祖父友諒,為昊陵令。妃父玄琰,家於蒲州永樂獨頭坡,為蜀州司戶,妃生於彭州導江縣。據《新唐書[3]》所記逝世時三十八歲(虛歲),倒推為719年。

傳奇小說楊太真外傳》稱其生日為六月一日[8],生於蜀地[9],地方志更一進步指出楊氏生於導江縣(在今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10]清朝嘉慶年間編撰的《全唐文》中,收錄的《容州曾寧縣楊妃碑記》稱她為「容州楊衛人」[11],故地方志[12]稱生於容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容縣),但有認為此文為後世偽作[13]。楊氏為唐初被殺的隋朝官員楊汪之五世孫[14],高祖楊令本任金州刺史。父親楊玄琰曾任蜀州司戶[1][15],後被叔父河南府士曹參軍楊玄璬收養[1][3]

壽王妃時期

開元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736年2月10日),楊氏以「楊玄璬長女[16]」的身份受封為壽王妃,成為壽王李瑁的妻子。李瑁的母親武惠妃唐玄宗最為寵愛的妃子,在宮中的禮遇等同於皇后。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逝世,玄宗悼惜良久,當時後宮數千,無可意者。《舊唐書·后妃傳[1]》的記載:「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見。時妃衣道士服,號曰太真。」,同時迴避了楊氏是李瑁妻子的事實。古代中國社會,楊氏先後嫁父子二人,被認為是亂倫,駙馬都尉楊洄,也看出了唐玄宗的心事,就與高力士商量,高力士楊洄的提醒,便尋機向玄宗進言,《新唐書·后妃傳[3]》的記載:有人進言楊氏「姿質天挺,宜充掖廷」,於是唐玄宗打算將楊氏召入後宮之中。根據《新唐書》的記載,在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17],以為玄宗母親竇太后[a]祈福的名義[18]敕書壽王妃楊氏出家為女道士,道號「太真」。[19]

貴妃時期

File:Pao-Shan Tomb Wall-Painting of Liao Dynasty (寳山遼墓壁畫:頌經圗).jpg
寶山遼墓壁畫「楊貴妃教鸚鵡頌經圖」

根據新出土《唐景龍觀威儀檢校修功德使田尊師墓志銘》攷證(又命為貴妃授三皇寶錄師),道士田僓為楊太真授三皇寶籙。陳寅恪、陳垣認為,楊太真入道時間是開元二十九年正月二日。從開元二十九年至天寶三年,楊氏身份為女道士[20]天寶四年七月(745年)李瑁新娶韋氏。一個月後,楊太真受冊封為貴妃[21],成為唐玄宗妃嬪中地位最高者。此時楊氏二十七歲,而唐玄宗已六十一歲了,這時楊氏反成為李瑁庶母。宮中呼楊氏為「娘子」,楊貴妃受到的禮數實際上等同於皇后[22]

楊貴妃備受寵幸,其宗族因此繁盛,很多人都獲授官爵或賞賜:父親楊玄琰累次追贈太尉、齊國公,母親[b]受封涼國夫人[1]。叔叔楊玄珪提拔為光祿卿。其堂兄楊國忠之子楊昢楊暄,貴妃堂弟楊鑒,皆娶公主郡主為妻,楊氏一門尚兩公主、兩郡主。貴妃父祖立私廟,玄宗御製家廟碑文並書。其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虢國夫人排行第三,以天生麗質自美,不假脂粉。韓國夫人的女兒崔氏亦因母親的關係,被唐玄宗選為皇孫廣平郡王李俶王妃。唐玄宗對楊氏姐妹的恩寵聲焰震天下。每次命婦入朝,玄宗的妹妹持盈公主等人皆禮讓楊氏姐妹不敢就位。從中央至地方的官員「奉請託,奔走期會過詔敕。四方獻餉結納,門若市然」。玄宗的兩個女兒建平信成公主因為得罪貴妃家族,被追回賞賜駙馬都尉獨孤明因此失官,另一位駙馬程昌裔亦因楊氏家族停官。

天寶元年(742年),李白來到長安,玄宗親自出迎。在長安的日子裡,李白親眼目睹了楊貴妃的多採風姿並著詩歌頌,比如在他的《清平調詞》三首中,描寫了玄宗與貴妃在興慶宮的沉香亭觀賞亭前牡丹的情景,其中一首更成為千古絕詩:「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23]

天寶九年(750年),楊貴妃又觸犯了唐玄宗旨意被送回娘家,楊國忠跑去找戶部郎中吉溫商議。吉溫於是晉見玄宗說:「婦人犯過錯、忤逆聖意罪該萬死,但陛下為何要憐惜宮中一席之大作為處死的地方,卻讓她到外面去丟臉呢?」玄宗因此被觸動,停止進食,命令宦官張韜光把自己的食物賜給楊貴妃。楊貴妃通過張韜光傳話,向唐玄宗謝罪說:「妾罪該萬死,但除身體頭髮外,妾的所有東西都是皇上所賜。現在妾將死去,沒有可用來報答皇上的東西。」隨即拿用刀割下一束頭髮進獻給玄宗,說:「留下這東西與陛下訣別。」唐玄宗見後立刻派高力士把楊貴妃召回宮中,從此更加寵愛。然而其堂兄楊國忠為人好,但也封官入朝、把持朝政。唐朝政治更加腐敗。周昉有畫《楊妃架雪衣女亂雙陸圖》,描畫唐玄宗與人玩雙陸要輸時,楊貴妃故意放白鸚鵡擾亂棋局。楊氏家族飛揚跋扈、胡作非為,使朝野均對他們充滿了巨大的怨恨。

逝世

興平市馬嵬鎮楊貴妃墓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時,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跟楊貴妃,隨即譁變,將楊國忠寸斬

但楊國忠被殺後,軍隊將士仍不散去。玄宗派高力士詢問原因,將士們說:「禍亂的根源還在!」唐玄宗不得已與楊貴妃訣別,讓人將她帶走,勒死在驛旁佛堂,用紫色褥子裹屍,埋在大路邊。貴妃享年三十八歲。這次事件史稱「馬嵬坡之變」[24]

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唐軍收復長安,玄宗從蜀郡回長安,路經馬嵬驛,派人祭奠貴妃,並下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稱:「龍武軍將士因為楊國忠有負於皇上,招致禍亂,所以替天下人殺掉楊國忠。現在改葬貴妃,恐怕會引起將士們疑慮不安。」玄宗因此未能正式改葬貴妃,他秘派宦官備好棺槨把楊貴妃的遺體遷移到別處安葬。宦官在收殮遺骸時,發現她原先佩帶的香囊還在,於是將其呈獻給玄宗;玄宗看到香囊後,傷感落淚,命畫工在偏殿裡畫楊貴妃的像,早晚前去看望,每次都要哽咽抽泣。[25]

相關傳說

日本畫家細田榮之所繪楊貴妃畫像

舊唐書》、《新唐書》與《通鑑》等正史與正典以及唐人筆記雜史如《高力士外傳》、《唐國史補》、《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跡》等皆認為玄宗在安史之亂中逃亡時被叛軍所迫,絞死楊貴妃。但亦有各種不同說法。有說,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宮,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尋得[26]

死於佛堂

有人說,楊玉環可能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資治通鑑·唐紀》記載:唐玄宗是命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唐國史補》記載: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樂史謂妃縊死於梨樹之下,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果爾,則殊可笑矣。」樂史的說法來自《唐國史補》。

死於亂軍

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杜甫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占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並非被縊而死。

吞金而死

「楊貴妃圖」高久靄厓畫,靜嘉堂文庫美術館收藏

有一說指出楊貴妃是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僅見於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劉氏之詩曾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迴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陳寅恪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並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陳氏懷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是得自《里兒中》,故而才與眾說有異。然而,陳氏並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所以《里兒中》才傳得此說。

流落民間

還有人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流落民間。俞平伯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之本意,蓋另有所長。俞先生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當時六軍譁變,貴妃被劫,釵鈿委地,詩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載的賜死之詔旨,當時絕不會有。陳鴻的《長恨歌》所言「使人牽之而去」,是說楊貴妃被使者牽去藏匿遠地了。白居易《長恨歌》說唐玄宗迴鑾後要為楊貴妃改葬,結果是「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玉顏空死處」,連屍骨都找不到,這就更證實貴妃未死於馬嵬驛。值得注意的是,陳鴻作《長恨歌傳》時,唯恐後人不明,特為點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而「世所不聞」者,今傳有《長恨歌》,來去描述他們的愛情故事。

東渡日本

日本民間和學術界有這樣一種看法:在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一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憐惜楊貴妃美貌,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合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親信護送南逃,揚帆出海,由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藤原刷雄護送,於日本久谷町久津上岸,當時的日本皇室仿擬唐朝,對唐朝貴妃的到來,自然是熱烈歡迎、禮遇有加。楊貴妃到達日本後,受到當時的女天皇孝謙天皇的接見,安排居住在奈良附近的和歌山上,並把她許配給藤原刷雄為妻。日本都城遷平安京(京都)時她又隨至京都,生活了三十年,後病逝於京都,享年六十八歲。日本山口縣「楊貴妃之鄉」建有楊貴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女性向電視觀眾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譜,說她就是楊貴妃的後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稱是楊貴妃的後裔。

紀念

現楊貴妃墓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西60多千米處的馬嵬坡,整個墓園依山而建,呈階梯狀,氣勢雄偉。墓冢高約3米,墓碑題寫「唐楊氏貴妃之墓」,為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所題[27]。在墓葬東西兩側為清朝風格的碑廊,陳列着唐及之後達官貴人、文人學士題寫的珍貴詩詞刻石38通,這些碑石中既有唐僖宗李商隱賈島等唐朝著名人物的作品,也有近代林則徐趙長齡于右任等人的題詠,字體不同、風格各異。

相關

體態

五代的《開元天寶遺事》稱楊貴妃「素有肉體」,宋朝蘇軾的詩《孫莘老求墨妙亭詩》中有「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一句,後世一些人遂以成語「環肥燕瘦」而附會,認為楊貴妃體態較胖。

然而,唐朝的畫作如《簪花仕女圖》、《步輦圖》等描繪的宮廷貴族女性多為臉龐圓潤,體態勻稱,並不是肥胖。此外,唐詩中並無以胖為美的詩句,反倒有不少讚美細腰的詩句。

根據歷史記載,貴妃擅長舞蹈,其代表舞即為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其舞蹈水平也常被人與趙飛燕相比較,貴妃還十分擅長於胡旋舞。一般認為,楊貴妃作為舞者,即使胖最多也是微胖,如果太胖,是難以完成這些曼妙舞曲的。此外,杜甫的《麗人行》有:「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認為楊貴妃等麗人是骨肉勻稱,並不是肥胖。白居易的《長恨歌》寫楊貴妃:「侍兒扶起嬌無力」,而扶起胖人是不會讓人覺得嬌弱無力的。陳鴻的《長恨歌傳》則描寫楊貴妃「鬢髮膩理,纖穠中度,舉止閒冶,如漢武帝李夫人。」「纖穠」意為纖細和豐腴,顯然作者認為楊貴妃肥瘦適中,身材勻稱。[28]

容顏

杜甫有《哀江頭》詩:「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花江草豈終極!」,還有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來形容她的傾國之貌、 用「溫泉水滑洗凝脂」描寫貴妃皮膚的嫩滑白淨。

傳說

  • 楊貴妃愛吃荔枝,唐玄宗「乃置騎傳送,走數十里,味未變已至京師[3]」。據說荔枝從產地嶺南送到長安時表面尚有露水。此品種亦稱為「妃子笑」。
  • 另有傳說她當時曾被解救,後來到了日本度過餘生,日本知名女藝人山口百惠就曾自稱是楊貴妃的後代。[29]

影響

楊貴妃的故事是古往今來許多文學作品的素材:

另外,現今的浙江省玉環市的名字一說來源於楊貴妃[30]

備註

  1. 全唐文·卷三十五·元宗(十六)》○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的原文僅稱「太后」。玄宗嫡母劉氏和生母竇氏均在693年逝世,其中,生母竇氏追尊為皇太后。
  2. 楊貴妃母親的姓氏不詳,除受封為涼國夫人外,其餘生平史書無載。傳奇小說《楊太真外傳》稱「冊妃日贈其父玄琰濟陰太守,母李氏隴西郡夫人。又贈玄琰兵部尚書,李氏涼國夫人。」

注釋

  1. 1.0 1.1 1.2 1.3 1.4 1.5 舊唐書 卷五十五 列傳第一 后妃上》
  2. 中国仕女剪纸经典. 非遺·中國剪紙經典系列. 海天出版社. 2018: 33. ISBN 978-7-5507-2205-7 (中文). 
  3. 3.0 3.1 3.2 3.3 3.4 3.5 新唐書·列傳第一·后妃上》
  4. 鄭處誨所撰《明皇雜錄 卷下》「環上系羅衣」者,貴妃小字的,馬嵬時,高力士以羅巾縊之也。[1]
  5. 鄭嵎所做《津陽門詩》中有「玉奴琵琶龍香撥,倚歌促酒聲嬌悲。」一句,鄭嵎自注「玉奴,太真小字也」。
  6. 杨贵妃芳名背后蕴藏的奥秘(图). 網易 來源: 山東商報. 2010-05-31 [2011-05-28] (簡體中文). 
  7. 唐朝京兆韦氏家族与文学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 ISBN 978-7-301-25814-9 (中文). 
  8. 楊太真外傳》記:(天寶)十四載六月一日,上幸華清宮,乃貴妃生日。上命小部音聲,於長生殿奏新曲,未有名,會南海進荔枝,因以曲名《荔枝香》。
  9. 傳奇小說《楊太真外傳》稱:楊貴妃小字玉環,弘農華陰人也。後徙居蒲州永樂之獨頭村。高祖令本,金州刺史;父玄琰,蜀州司戶。貴妃生於蜀。嘗誤墜池中,後人呼為落妃池。池在導江縣前。
  10. 田曉鋒. 杨贵妃故里究竟在哪儿?. 2015-05-07 (簡體中文). 
  11. 全唐文·卷四百三》○容州曾寧縣楊妃碑記 楊妃,容州楊衛人也
  12. 容縣縣誌
  13. 《全唐文·楊妃碑記》偽證作者:黃永年,原載《人文雜誌》 1982年4期
  14. 新唐書·列傳第一·后妃上》作「四世孫」
  15. 大唐贵妃:杨贵妃. 細說后妃.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ISBN 978-7-208-15383-7 (中文). 
  16. 全唐文 卷三十八 冊壽王楊妃文》
  17. 《新唐書 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二十八年正月癸巳......十月甲子,幸溫泉宮。以壽王妃楊氏為道士,號太真。
  18. 全唐文·卷三十五·元宗(十六)》○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 聖人用心,方悟真宰,婦女勤道,自昔罕聞。壽王瑁妃楊氏,素以端懿,作嬪藩國,雖居榮貴,每在精修。屬太后忌辰,永懷追福,以茲求度,雅志難違。用敦宏道之風,特遂由衷之請,宜度為女道士。
  19. 大唐贵妃:杨贵妃. 細說后妃.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93. ISBN 978-7-208-15383-7 (中文). 
  20. 宫花寂寞红:细说中国后宫. 凌網授權.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14. ISBN 978-7-205-07858-4 (中文). 
  21. 資治通鑑 卷第二百一十五》秋,七月,壬午,冊韋昭訓女為壽王妃。八月,壬寅,冊楊太真為貴妃
  22. 唐玄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 21. ISBN 978-7-5004-7018-2 (中文). 
  23. 李白诗解. 大國學研究文庫.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6: 105. ISBN 978-7-5161-9874-2 (中文). 
  24. 唐國史補》說「玄宗幸蜀,至馬嵬驛,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馬嵬店媼收得錦靿一隻,相傳過客每一借玩,必須百錢,前後獲利極多,媼因至富。」
  25. 唐宋才女逸史. 測繪出版社. 2015: 58. ISBN 978-7-5030-3801-3 (中文). 
  26. 中国名女传闻传奇. 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6: 175. ISBN 978-7-209-02004-6 (中文). 
  27. 陝西省文物局. 陕西文物古迹大观: 陕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巡礼. 三. 陝西文物古蹟大觀. 三秦出版社. 2006: 248. ISBN 978-7-80736-121-3 (中文). 
  28. 中国艺术漫谈——中国舞蹈发展概况. BEIJING BOOK CO. INC. 2011: 52. ISBN 978-7-999196-62-4 (中文). 
  29. 山口百惠是杨贵妃后代?. [2010-01-12]. 
  30. 陳志鵬. 读古诗 解玉环历史——玉环境名溯源及史事钩沉. 今日玉環. 2014-02-27 [2018-11-24].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