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邊界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繁体转换模式
出自求聞百科
從中國圖們市俯瞰中朝邊界圖們江,圖們江左方為中國,右方為北韓南陽勞動者區
位於遼寧省丹東市中朝友誼橋
上河口國門鐵路橋,連接朝鮮青水勞動者區
位於吉林省的中朝邊界碑

中朝邊界朝鮮語:조선민주주의인민공화국-중화인민공화국 국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境)是指中國與朝鮮兩國之間的邊界。兩國邊界總長達1,420公里(880英里)。中國丹東是中朝邊境中最大的城市。[1]

概述

中朝邊界主要是依鴨綠江長白山圖們江等地勢劃分。[2]整條鴨綠江皆作為中朝邊界,總長795公里,佔有中朝邊界總長度的56%。而總長521公里的圖們江則只有河流未端的17公里不是中朝邊界,佔有中朝邊界總長度的37%。剩下來的7%,即107公里,就是由長白山組成,是中朝邊界中唯一一段不是由河流組成的邊界。中朝邊界的地勢起伏,由西至東組成中朝邊界的河流或山脈分別為鴨綠江、長白山和圖們江。中朝邊界以西南面鴨綠江的入海處作為起點,一直延伸至鴨綠江源頭,即海拔2300米長白山天池[3]。而長白山一段的中朝邊界海拔都超過2,000米。到了圖們江一段,自圖們江於長白山天池的起源到最接近日本海的17公里河段為止,中朝邊界的海拔都是漸漸下降的[3]。中朝邊界的東北終點為中俄邊界和朝俄邊界的起點。

中朝邊界長1,420公里,是朝鮮全部邊界線中最長的一條。中朝邊界比朝韓非軍事區(三八線)(250公里)長1170公里[4],比俄羅斯-朝鮮邊界(17公里)長1403公里[5]。中朝邊界佔朝鮮全部邊界長度的84%。

中朝邊界與俄羅斯-朝鮮邊界及作為朝韓邊界的朝韓非軍事區非常不同,中朝邊界的防守相比起這兩個國界少得多。因此,相對於前二者,朝鮮與中國的商人亦能較自由的穿梭於朝鮮與中國之間。而不少朝鮮與中國之間的貿易亦是經中朝邊界中最大的城市丹東進行的,[1][2]丹東亦擁有很多中國與朝鮮合營的企業。於2006年,紐約時報的則光大西指出,中朝邊界是朝鮮「通往外界的生命線」(lifeline to the outside world)。在彼得·海斯勒到訪丹東期間,他發現在中朝邊界居住的中國新婚夫婦會「乘坐租用的船、把救生衣穿在他們的婚禮服裝上,併到朝鮮拍下結婚照片」。[6]中朝友誼橋是一條連接中國丹東市和朝鮮新義州市的橋。此橋橫跨鴨綠江,並且成為了中朝邊界中其中一個最特別的景點。而鴨綠江斷橋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今並作為觀賞台使用。[7]

邊境城鎮

省市 中方城鎮 橋梁 道市 朝方城鎮
遼寧省 丹東市
振興區東港市
不適用 平安北道 薪島郡
丹東市 中朝鴨綠江界河公路大橋
鴨綠江斷橋(殘存)
中朝友誼橋
新義州市
吉林省 集安市 集安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 慈江道 滿浦市
長白朝鮮族自治縣 不適用 兩江道 惠山市
龍井市
三合鎮
不適用 咸鏡北道 會寧市
龍井市
開山屯鎮
開山屯中朝國境橋 穩城郡
三峰工人區
圖們市 圖們—南陽國境公路橋 穩城郡
南陽工人區
圖們市
涼水鎮
涼水斷橋(殘存) 穩城郡
琿春市
(圈河村)
圖們江大橋 羅先市 先鋒區域
(元汀洞)
琿春市
防川村
不適用 先鋒區域
豆滿江洞

歷史

從朝鮮半島統一國家的出現算起:大體上,新羅全盛時疆域北至大同江下游。高麗全盛時將西北疆域擴至鴨綠江下游。朝鮮王朝全盛時疆域北至鴨綠江圖們江。 明朝在圖們江兩岸設置地方行政機構,並沿圖們江南岸設置會寧、富寧、鍾城、穩城、慶源、慶興六鎮,與朝鮮相鄰。 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在1712年派遣穆克登巡邊,與朝鮮在傳統邊界綫鴨綠江圖們江的共同源頭長白山天池設立界碑,界碑設於長白山南麓的分水嶺,因此長白山主峰及天池皆在中國境內。1885年9月到11月,中、朝雙方實行第一次共同勘界,史稱「乙酉勘界」,朝方堅持「豆滿江」和「土門江」是兩條江,界河「圖們江」是現屬中國境內的海蘭江。所以談判沒有達成一致。光緒皇帝於1887年4月到5月,與朝鮮雙方進行了第二次的共同勘界活動,史稱「丁亥勘界」,雙方一致同意所謂 「豆滿江」、「土門江」就是「圖們江」的一音之轉,但是雙方對圖們江的正源問題還是有分歧:朝方認為是「紅土水」,中方認為是更南面一些的「石乙水」,於是雙方(包括朝方代表李重夏)共同繪製地圖,經光緒皇帝裁定為石乙水為界,但朝鮮高宗又提出異議。結果,這次談判仍未果。次年雙方復勘,議以紅土山水與石乙水會合點以下為界,至此,中朝雙方已經達成共識:中朝兩國界河就是今天的圖們江,而且明確承認圖們江、土門江就是一條河,但就鴨綠江、圖們江之間的部分沒有達成共識。1909年9月4日,在中國戰敗於日本並放棄作為朝鮮宗主國地位、而日本已獲得朝鮮外交代表權的情況下,中日簽署了間島協約,條約規定圖們江是中、韓兩國國界,江源地方立定界碑,起點是石乙水,因此所謂「間島」地區屬中方領土,延邊也屬中方領土。

1948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屢屢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將長白山和天池的一部份割予朝鮮。196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陳毅等人作為中方代表在平壤與朝鮮外務相朴成哲等朝方代表簽訂《中朝邊界條約》,將部份長白山和天池割予朝鮮(包括天池的約54%面積),形成了今天的中朝邊界。[8][需要較佳來源]

參見

參考資料及注釋

  1. 1.0 1.1 Rogers, Jenny. "New group reaches out to China ." Gold Coast Bulletin. 2012年10月2日.
  2. 2.0 2.1 Kanto, Dick K. and Mark E. Manyin. China-North Korea Relations. DIANE Publishing. 2010年12月28日. 10 .Google Books. 2012年10月23日查閱. ISBN 1437985114, 9781437985115.
  3. 3.0 3.1 长白山天池. 華夏經緯網. [2020-03-15] (簡體中文). 
  4. Korean Demilitarized Zone: Image of the Day. NASA Earth Observatory. [2010-03-26]. 
  5. Khasan, Russia: On North Korea's Doorstep. [2012-12-26]. 
  6. Hessler, Peter. Oracle Bones. New York et al.: Harper Perennial. 2006: 62. 
  7. 《累累弹痕见证“抗美援朝”》. 中廣網. [2010-12-12]. 
  8. 中朝边界争议的解決 (1950-1964年) (PDF). [2012-12-26]. 

外部連結

  • An Inconvenient Border: Where China Meets North Korea. ABC News. 2016-09-26.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