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小仓由菜對話 | 貢獻於2022年6月21日 (二) 14:10所做的修訂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L'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 pour l'Alimentation et l'Agriculture
糧農組織帶有拉丁文格言Fiat Panis的徽章(「讓我們有麵包」)
簡稱糧農組織(FAO
成立時間1945年10月16日於魁北克市
類型聯合國專門機構
法律地位運作中
總部意大利 意大利羅馬
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 屈冬玉
上級組織
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
網站www.fao.org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法語:L'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 pour l'Alimentation et l'Agriculture,縮寫為ONUAA; 英語: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縮寫為FAO),簡稱糧農組織,是一個聯合國專門機構,帶頭開展戰勝飢餓的國際努力。糧農組織以中立的論壇運作,為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服務;在該論壇上,所有國家均平等相處,共同磋商協議,討論政策。糧農組織也是知識和資訊的來源,幫助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實現農業林業漁業現代化和發展,確保人人獲得良好的營養糧食安全。它的拉丁文格言「fiat panis」翻譯成中文就是「讓我們有麵包」。截至2013年10月,FAO有194個成員國、1個成員組織(歐洲聯盟)和有2個准成員(法羅群島托克勞群島)。[1]

歷史背景、結構和財政

聯合國糧農業組織羅馬總部
稻米
馬鈴薯

國際糧食和農業組織的想法出現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主要由美國農業家和活動家戴維·魯賓推動。1905年5 - 6月,在意大利羅馬舉行了一次國際會議,導致了國際農業研究所的成立。

糧農組織1945年10月16日成立於加拿大魁北克市。1951年,其總部由美國首都華盛頓遷往意大利羅馬。糧農組織由成員國組成的大會管理,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對本組織開展的工作進行審議並批准下兩年度的工作計劃和預算。大會選舉49個成員國,組成理事會作為臨時管理機構理事會,成員任期為三年,到期輪換。大會還選舉總幹事,領導本機構。

糧農組織由8個部組成,即:農業及消費者保護部;經濟及社會發展部;漁業及水產養殖部;林業部;人力、財政及物質資源;知識及交流;自然資源管理及環境部;以及技術合作部。

從1994年開始,糧農組織經歷了自成立以來最為重大的結構調整,下放執行活動、簡化程序和減少費用。作為成效,實現一年節省5千萬美元的費用。

預算

糧農組織常規項目預算資金來自成員國,在糧農組織大會上由成員國捐助。該預算涵蓋了核心技術工作,包括技術合作計劃在內的合作及夥伴關係,知識交換,策略與宣傳,指導、行政管理和安全。

根據對糧農組織大會確定的歐元/美元匯率的調整,2008-2009年的預算為9.298億美元。現在的預算遵循四年連續無增長預算。成員國凍結了糧農組織的預算,從1994到2001年,每兩年預算為6.5億美元。預算在2002-2003年略微增長到6.518億美元,2004-2005年跳增到7.49億美元,名義上的預算增長實際上是下降的[2]。2005年11月, 糧農組織大會投票2006-2007年兩年預算撥款為7.657億美元;再次投票, 由於通貨膨脹,預算增長只能部分彌補成本增長支出。[3]

總幹事

  1. 約翰·博伊德·奧爾英國):1945年10月 – 1948年4月。
  2. Norris E. Dodd (美國):1948年4月 – 1953年12月。
  3. Philip V. Cardon(美國):1954年1月 – 1956年4月。
  4. Sir Herbert Broadley (英國)(代理):1956年4月 – 1956年11月。
  5. Binay Ranjan Sen印度):1956年11月 – 1967年12月。
  6. Addeke Hendrik Boerma荷蘭):1968年1月 – 1975年12月。
  7. Edouard Saouma黎巴嫩):1976年1月 – 1993年12月。
  8. 雅克·迪烏夫塞內加爾):1994年1月 – 2011年12月 。
  9. 若澤·格拉齊亞諾·達席爾瓦巴西):2012年1月 –2019年7月 。
  10. 屈冬玉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8月 –2023年7月 。

副總幹事

  1. William Nobel Clark (美國):1948年。
  2. Sir Herbert Broadley (英國):1948年 – 1958年。
  3. Friedrich Traugott Wahlen (瑞士):1958年 – 1959 年。
  4. Norman C. Wright (英國):1959年 – 1963年。
  5. Oris V. Wells (美國):1963年 – 1971年。
  6. Roy I. Jackson (美國):1971年 – 1978年。
  7. Ralph W. Phillips (美國):1978年 – 1981年。
  8. Edward M. West (英國):1981年 – 1985年。
  9. Declan J. Walton(愛爾蘭):1986年 – 1987年。
  10. Howard Hjort (美國):1992年 – 1997年。
  11. Vikram J. Shah (ad personam) (英國):1992年 – 1995年。
  12. David A. Harcharik (美國):1998年 – 2007年。
  13. 何昌垂 (中國)(執行):2010年 – 2011年。
  14. Ann Tutwiler (美國)(知識):2011年 – 2012年。
  15. Manoj_Juneja (印度)(執行):2011年 – 2012年。
  16. Dan Gustafson (美國)(執行):2012年 – 2013年。
  17. Maria_Helena_Semedo (佛得角)(自然資源):2013年 – 至今。
  18. Laurent Thomas (法國)(執行):2017年 – 至今。

糧農組織辦事處

總部

糧農組織總部位於羅馬,此前是意大利東非部所在地。該建築最著名的特徵之一是阿克蘇姆方尖碑,儘管剛好處於意大利政府分配給糧農組織地域的外部,但立於機構所在地前面。它是貝尼托·墨索里尼的軍隊在1937年作為戰爭基金從埃塞俄比亞運來,在2005年4月18日歸還。

區域辦事處

分區域辦事處

聯絡處

重點工作領域

在抗擊飢餓中,糧農組織為即將到來的2014-2015兩年期規劃了以下優先重點。[4]

  • 幫助人們消除飢餓、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 - 我們推動制定有關政策,為支持實現糧食安全做出政治承諾,確保提供和便於獲取與飢餓和營養挑戰有關的最新資訊,為消除飢餓作出貢獻。
  • 提高農業、林業、漁業生產率和可持續性 - 我們依據實證經驗,促進有關政策和實踐,支持高產農業系統(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並確保自然資源基礎在生產過程中不被削弱。
  • 減少農村貧困 - 我們幫助農村貧困者爭取獲得其所需的資源和服務,包括農村就業和社會保護計劃,開闢擺脫貧困的途徑。
  • 推動建設包容、有效的農業和糧食系統 - 我們幫助建設安全有效的糧食系統,支持小農農業發展,減少農村貧困和飢餓。
  • 加強生計手段,提高災後恢復能力 - 我們幫助各國防備自然和人為災害,減輕風險,增強其糧食和農業系統的恢復能力。

計劃和成果

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

1990-2011主要糧食價格總趨勢

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將於2009年11月16日至18日在意大利羅馬舉行。舉辦首腦會議的決定是根據糧農組織總幹事雅克·迪烏夫博士的提議,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理事會在2009年6月作出。期待國家和政府首腦參加在糧農組織總部舉行的這次峰會。

糧農組織應對糧食危機

2007年12月,糧農組織實施應對糧價飛漲計劃幫助小生產者提高產量並增加收入。這個計劃也是糧農組織對2008年4月成立的聯合國全球糧食危機高級別工作組制定的全面行動框架的貢獻。糧農組織已經在25個國家實施項目,赴近60個國家執行機構間任務。通過全球糧食和農業資訊及預警系統提高監測工作,對國家提供政策建議,同時支持他們在提高糧食產量方面所作的努力,鼓勵農業投資。該計劃也與歐盟密切合作。例如,在海地實施一個一千萬美元的優質種子分發和培育項目;該項目顯著提高了糧食產量,降低了糧價,增加了農民收入。[5]

糧食安全計劃

糧食安全特別計劃是糧農組織的首要行動,作為千年發展目標承諾的一部分,實現到2015年全世界飢餓人口數量減半的目標(當前估計接近10億人)。 通過全球超過100個國家的項目,該計劃促進提供切實有效地解決方案以消除飢餓、營養不良和貧困。當前102個國家參加了該計劃,並且有近30個國家開始轉向國家計劃。為取得這項工作的最大成效,糧農組織極力推動該計劃由國家管理,並充分利用其自身的資源來運轉。

糧食緊急情況早期預警

糧農組織全球糧食和農業信息及預警系統(GIEWS)監控全球糧食供求狀況,並為國際社會迅速提供有關全球、區域和國家的作物前景和糧食安全狀況[6]的資訊。在迫近糧食緊急情況下,經常與世界糧食計劃署協同,迅速派出作物和糧食供應評估小組,有時也作為進一步干預和援助的先行者。

跨界病蟲害

糧農組織在1994年建立了跨界動植物病蟲害緊急預防系統,通過幫助政府協調它們的響應,關注像牛瘟、口蹄疫和禽流感等疾病控制。一項關鍵內容是全球根除牛瘟計劃,---該計劃已提前達到目標,亞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區在已延長的觀測期內仍無牛瘟發生。與此同時,蝗蟲觀測監控世界範圍的蝗蟲狀況,並對受影響的國家和捐助人提供蟲災預測資訊。

國際植物保護公約

糧農組織在建立1952年國際植物保護公約,該國際條約組織旨在防止植物和植物產品有害生物的擴散和傳入。其中的功能是維護植物有害生物名錄,追蹤有害生物爆發情況,協調成員國之間的技術援助。到2009年7月,173個政府已正式通過該公約。

食品法典

1963年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在雙方合作的食品標準項目下共同創建了食品法典委員會,用於制定食品標準,規範及文本,如實施標準。該項目的主要目的是保護消費者健康,確保公平貿易,促進各組織和非政府組織所有食品標準工作的協調。

糧農組織成立75周年

齊成長、同繁榮、共持續

75年來,糧農組織的名字、志向和精神不曾改變,而其他一切都已改變,並將進一步改變。

1945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戰後重建的理想主義中建立了,它在建立之時力求增加世界各地的農業產量,使饑荒成為歷史。在隨後的75年裏,糧農組織的觀念和工作內容中加入了新的維度,即環境和可持續性。到2020年,要獲得持續的成功,我們需要做出戰略調整。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加劇了與衝突和氣候變化有關的脆弱性,糧農組織期待通過進一步加深研究夥伴關係、數碼化和全面創新,幫助消除飢餓和營養不良。距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還有十年的時間,我們正在征途上努力前行,尋找勇敢的答案和振奮人心的解決方案。

糧農組織統計資料

糧農組織的統計數據庫是一個在線的多語種數據庫,有近3百萬的時間序列記錄,涵蓋210國家和領土的農業、營養、漁業、林業、糧食援助、土地使用和人口的統計資訊。也包括農產品貿易數據。一些數據通過項目獲得,如Africover

電視糧食集資

為提高對飢餓問題的關注,動員各方力量尋找解決方案,在1997年,糧農組織啟動了電視糧食集資活動,該活動通過舉辦音樂會、體育比賽和其他活動,利用媒體、名流和熱心市民的力量來幫助戰勝飢餓。自該活動啟動以來,已經籌集了超過2800萬美元的捐款。這些通過電視糧食集資來的資金用於小規模、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幫助小農戶生產更多地糧食,來滿足家庭和社區的需要。這些項目提供切實的資源,比如漁業裝備、種子和農機具。項目從幫助委內瑞拉的家庭飼養生豬,到佛得角和毛里塔尼亞建立學校菜園,或是在烏干達提供學校午餐,在印度的低級社區教授孩子們種植糧食、養魚等有很大的不同。

糧農組織親善大使

糧農組織親善大使計劃始於1999年。其主要目的是吸引公眾和媒體的注意力,讓他們認識到一個令人無法接受的事實,那就是在這個物質前所未有豐富的時代中,世界上仍有10億多人在遭受長期飢餓和營養不良。這些人過着悲慘的生活,被剝奪了最基本的人權:獲得食物的權利。 光靠政府是無法消除飢餓和營養不良的。要想打破長期飢餓和貧困的惡性循環,我們就需要動員公共和私有部門,讓民間社會參與進來,併集中集體和個人的資源。 每位糧農組織親善大使 – 來自藝術界、娛樂界、體育界和科學領域的名流,如諾貝爾獎獲得者麗塔·列維-蒙塔爾奇尼,著名演員鞏俐,歌唱家米瑞安·馬卡貝,足球運動員羅伯特·巴喬勞爾·岡薩雷斯·布蘭科等很多名人 – 為糧農組織的願景,做出了個人和職業承諾,那就是為我們這一代和子孫後代建設一個糧食有保障的世界。親善大使們利用他們的智慧和影響力,帶動老少、貧富所有人一起投身於這場消除飢餓的全球運動,他們的目標是力爭在21世紀實現「人人有糧」。

現階段重點目標案例

2017年10月18日,聯合國糧農組織與國際生物多樣性組織、國際熱帶農業研究所和世界香蕉論壇等,啟動了一項耗資9800萬美元的全球計劃,一項全球性的計劃盼遏制世界香蕉面臨的真菌威脅,旨在防治「鐮刀菌枯萎病」的一種新菌株的蔓延。「鐮刀菌枯萎病」的新菌株4號生理小種(TR4)於20世紀90年代首次在東南亞發現,目前已經出現在10個國家的19個地點,包括近東、南亞和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莫桑比克。此項全球計劃最初針對67個國家,旨在防止疾病擴散和開展疾病治理。如果計劃能有效推進,估計今天所投入的每1美元將在20年後產生98到196美元的收益。

成員國

截至2013年6月15日,糧農組織共有197名成員,其中包括194個成員國、1個成員組織(歐洲聯盟)以及2名准成員(法羅群島托克勞)。

參考文獻

  1.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 新華網. [2015-04-30]. 
  2. UN food agency says real budget falls in 2004-2005, UN Mission to the UN agencies in Rome, 10 December 2003 存档副本. [2009-11-13]. 
  3. FAO』S 2006-2007 budget, FAO Newsroom, 25 November 2005
  4. 糧農組織戰略目標
  5. "Haiti's seed multiplication programme yields fruits", Jeune Afrique, 21 August 2009 存档副本. [2009-09-28]. 
  6. "Zambezi hit by killer fish disease", Fish Farmer, 21 July 2009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