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臺北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院徽
成立日期1965年11月2日 (1965-11-02)
地址 中国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
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臺北故宮博物院,台湾当局所属博物馆,主要收藏国民党当局败退台湾时抢运自故宫的文物。分南北两个院区:总部即北院区位于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南院区位于台湾省嘉義縣太保市。

建築

北部院區

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臺北市士林區現址的北部院區,占地212,000餘平方公尺總樓地板面積58,145平方公尺。[a]正館建築設計起初由共同理事會常務委員兼兩院遷建小組召集人王世杰在1961年邀請王大閎、吳文喜、楊卓成等5名建築師以不公開競圖方式產生,後來王大閎結合密斯·凡德羅簡約風格理念與雙曲面倒傘狀結構屋頂的現代主義建築形式勝出;但台湾地区副领导人兼台湾当局“行政院”院長陳誠對此結果不甚滿意,評審之一的陳其寬轉而委託建築師黃寶瑜重新設計並執行此案。[1][2][3]1962年6月18日舉行了開工奠基儀式,黃色正脊和綠色琉璃瓦盝頂明堂建築,配上米黃色石英質無釉面磚外墻,主體在1965年8月落成,同年11月12日啟用。[4]兩翼建築和護龍大致沿用相同立面形式,分別在1967年8月和1970年3月完工,使正館整體格局呈中軸對稱的凹字形配置;該配置之建築本體和前方地景、華表大道、天下為公牌樓等併於2020年10月26日公告列屬臺北市歷史建築[5];後方鋼筋水泥壁的山洞庫房為1974年所建。[6][7]接著在2007年2月8日完成參觀動線改善和建物耐震補強工程,現正館面積為24,124平方公尺[b]

第一行政大樓面積12,496平方公尺,在1984年3月啟用後,除了瓷器品項仍貯於山洞庫房外,其餘藏品陸續都移置行政大樓地下室自動化的庫房內[7],正館展廳也全面建立起防火、防震、防盜和恆溫、恆溼等管控措施。1996年4月啟用開放的圖書文獻大樓面積13,814平方公尺,大宗善本古籍和檔案文獻改貯藏於此。其中一樓1,220平方公尺的場域規劃為第二展覽區,用於舉辦各項特別展覽;二樓至四樓的圖書文獻館則採取開架陳列方式,供各界提閱古籍和文獻的副本,以及閱覽參考各種藝術文化、文物維護和博物館學等類別的中、外文圖書與學術期刊等。[8][9]由於院區館舍空間仍不足以因應組織擴編後的辦公需求及日益增加的典藏和訪客量,臺北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會召集人林百里和委員們於是在第三屆第二次會議提議大故宮計畫,並自2010年1月1日起著手推動;同年3月24日設置《大故宮計畫籌建會成立要點》辦理相關業務,待環境影響評估通過且經台湾当局“行政院”核准和“立法院”審議,才會招開競圖作業。

此外,1983年10月在張大千遺贈的臺北故居摩耶精舍成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隔年仿效養心殿西室書房於正館四樓規劃三希堂來提供遊客茶點和熱食。1985年和1994年於館舍兩側再仿效中國園林分別設置至善園與至德園。正館右前方面積4,810平方公尺由姚仁喜設計的帷幕牆建築,是以BOT模式興建運轉的故宮晶華餐廳[c],自2008年6月25日開幕營運以來,除了結合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推出“‘國寶’宴”,也提供各式中華料理臺灣小吃[10]

南部院區

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嘉義縣太保市現址的南部院區,占地約703,334平方公尺。[11]博物館主體建築最初是由建築師安東尼·普里達克在2004年11月24日的國際競圖中獲得設計主導權,[12]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籌建計畫稍後在12月15日核定。不過,其後遭特別預算凍結,執行階段又先後發生景觀和建築顧問等標案違約終止契約所衍生的履約糾紛,以及莫拉克颱風沖毀院區部分基地土堤造成損害等諸多問題,致使計畫一再延宕而做通盤檢討修正。2010年10月22日修正計畫核定後,同年12月23日改委由台湾当局“内政部”代辦興建相關工程,並結合民間企業資源,分期建設院區。

首期約200,000平方公尺的博物館區相關工程,包括軟體建置計畫在內的整體工程預算約新臺幣79.33億元,博物館主體建築核定興建面積59,958平方公尺,首期開發面積為38,413.07平方公尺。由姚仁喜領軍設計監造的博物館主體建築工程和長度141.74公尺的至美橋先後在2013年2月和11月動工,2015年12月28日啟用試營運。[13]

注釋

  1. 其中,張大千先生紀念館占地1,910平方公尺,樓地板面積734平方公尺。
  2. 其中展廳9,613.91平方公尺;非展覽用的公共空間10,656.98平方公尺;行政空間3,852.69平方公尺。
  3. 晶華麗晶酒店集團除了須支付開發權利金新臺幣1,000萬元、每年依據台湾当局所谓“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公有土地出租及設定地上權租金優惠辦法”支付基地租金、按每年收入的5%計算支付經營權利金(扣除興建期,特許期為25年)之外,故宮晶華股份有限公司每年額外提撥營運收入的1%,作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教育文物展示、研究、餐飲文化等相關活動的推廣經費。

參考文獻

  1. 野島剛著, 張惠君譯. 《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2-07-20. ISBN 978-957-08-4017-9: pp.10–11, 22–23, 160–171.  (中文)
  2. 黃翔瑜. 《博物館學季刊·戰後臺灣古物與古蹟保存的早期實踐及其干擾 (1948-1972)》 (PDF) 30 (1). 臺中: 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 p.19. 2016-01. ISBN 9599030286474 [2018-07-13].  (中文)
  3. 徐明松. 《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 臺北: 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3-08-29: pp.126–131. ISBN 9789865829490. (中文)
  4. 黃寶瑜. 《故宮季刊·中山博物院之建築》 1 (1). 臺北: 臺北故宮博物院: pp.69–77. 1966-07. (中文)
  5.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政府公報》 (PDF) (209). 臺北: 臺北市政府秘書處: pp.63–65. 2020-11-03. ISSN 1813-6389. (中文)
  6. 王茜穎. 《商業周刊·深入故宮後山 探訪國家寶藏》 (1040). 臺北: 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p.60–67. 2007-10-29. ISSN 1021-9536. (中文)
  7. 7.0 7.1 蔣祖怡. 《蔣復璁先生傳記——中華瑰寶的守護神》. 臺北: 思行文化. 2013-08-21: p.25. ISBN 9789868895911. (中文)
  8. 黃世孟主持, “國家檔案局”籌備處編. 《“國家檔案館”建築及設備設計規範》. 臺北: 台湾当局“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001-07-01. ISBN 9789860136029. (中文)
  9. 圖書文獻館>關於本館>館藏特色. 臺北: 臺北故宮博物院. 2018-04-20 [2019-03-23]. (中文)(英文)(日語)
  10. 滕淑芬. 《Taiwan Panorama 臺灣光華雜誌·以國寶佐餐──故宮晶華上菜》 33 (8). 臺北: 光華畫報雜誌社: pp.22–25. 2008-08. ISSN 1991-525X. (中文)(英文)
  11. 林國顯等著. 《臺灣西部地區運輸系統發展策略——南部區域》. 臺北: 台湾当局“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2011-12: p.2–47. ISBN 9789860305227. (中文)
  12. 周美惠. 故宮南院競圖 玉山意象奪冠. 臺北: 聯合報. 2004-11-25: C6版. (中文)
  13. 黃煌權, 呂慧瑜, 劉學聖. 故宮南院建築解密 原來是3種水墨技法. 臺北: 聯合報. 2015-12-28: 藝文版 [2017-04-14]. (中文)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