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门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太和门
夏天时的太和门
概要
类型城门
国家 中国
行政区北京
地点故宫

太和门是故宫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门,也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及正门[1],是自天安门南侧向北进紫禁城时经过的第四道门(前三道依次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奉天门”。明朝嘉靖三十七年六月辛卯重建改称“大朝门”[2],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门”[3]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改易宫殿名号,门随大殿改称为“太和门”。

太和门是宫廷最高大的门座。由紫禁城正南的午门进来,首先看到的便是这座大门。大门东西阔七间,南北高两间,四围廊子,总合三十六间,建筑面积1371.14平方米。太和门正中共开三门。外观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门座,下面承以须弥座式的汉白玉作为基座,四围有龙凤石肜栏,大门的前后石阶各三个,左右石阶各一个,建筑通高23.8米,体制和太和殿没有特别,仅在体型和规模上有差。[4]

太和门两侧各设旁门一座,与太和门平排并列,左边的叫昭德门,右边的叫贞度门。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称“东角门”及“西角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为“弘政门”及“宣治门”。现在的名号是在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的。明朝时,左边昭德门为考选鸿胪之地。清朝两门皆为侍卫值宿处。左右门体量比较矮小,属于陪衬性的建筑物。[4]

明朝时,太和门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太和门接受臣下朝拜及上奏,颁布诏令,处理政事。清朝初年,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进行。清朝顺治元年九月(1644年),清朝统治者定鼎北京之后,首位皇帝顺治帝在太和门颁布大赦令。[1]

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嘉庆七年(1802年)均曾重修。光绪十四年,太和门西侧的贞度门失火,殃及太和门与昭德门,三门均被焚毁,光绪十五年重建。[1]

1959年,进行了太和门及前三殿的油饰彩画工程。[5]2003年,故宫大修工程启动。2007年冬,太和门的维修工程结束。2008年7月16日起,维修竣工的太和门、太和殿神武门重新对游客开放。[6][7][8][9]

历史

2008年的太和门

命名史

太和门的命名,是参照太和殿而来的。太和殿最初叫奉天殿,后来改称皇极殿,最后才确定为太和殿。因此,太和门的名字,也是从最早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奉天门,嘉靖三十七年六月辛卯重建改称“大朝门”[2],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门”[3]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改易宫殿名号,门随大殿改称为“太和门”。

明朝

明朝时,太和门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太和门接受臣下朝拜及上奏,颁布诏令,处理政事。清朝初年,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进行。清朝顺治元年九月(1644年),清朝统治者定鼎北京之后,首位皇帝顺治帝在太和门颁布大赦令[1]。同时,左边昭德门为考选鸿胪之地。

1900年的太和门。右为昭德门,左为贞度门。前为内金水桥

清朝

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嘉庆七年(1802年)均曾重修。光绪十四年,太和门西侧的贞度门失火,殃及太和门与昭德门,三门均被焚毁,光绪十五年重建[1]

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89年1月16日)深夜,太和门护军值班房因护军熟睡,油灯点着门柱引发火灾。虽然派出了7000多人次救火,但大火依然烧了两天,太和门被焚毁。[10]但下一个月,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为光绪帝大婚的吉日。按照清朝制度,大婚皇后须经太和门进宫。仅剩42天时间,重修太和门已来不及,清廷遂令北京的棚匠扎彩工,搭成一座彩棚太和门,以假乱真,在光绪帝大婚时使用。扎彩后,高及阔和焚烧前的差不多,屋椽的花纹丶挂在门上的鸱吻丶广狭的泄水沟,无不相似。在宫延上经验丰富的人都不能辨别真假。而且高达十丈,连强大的风只造成小小摇摇[11]

建筑

太和门面阔九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1300.00平方米。太和门覆重檐歇山顶,下面是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上绘有和玺彩画。太和门前列有铜狮一对、铜鼎四只,是铸造于明朝的陈设铜器。[1]太和门前的这对铜狮子十分高大,这样的铜狮子在皇城内只有六对。[10]

太和门前有广场,面积约26000平方米,内金水河自西向东蜿蜒流过广场偏南侧。[1]水源来自紫禁城护城河。其中太和门前的河段是紫禁城内最宽最华丽的一段,因其形似玉带,又称“玉带河”。河上有五座汉白玉石桥,习称“内金水桥”。内金水桥中间的一座供皇帝行走,叫“御路桥”;两边供宗室亲王行走,叫“王公桥”;最边上的则是供三品以上官员行走,叫“品级桥”。御路桥直通太和门的石板路名叫“御路”。[10]

太和门前广场全景
太和门北侧。左为昭德门,中为太和门,右为贞度门。

太和门广场两侧为排列整齐的廊庑,习称东朝房、西朝房,并且有协和门(明朝称会极门)、熙和门(明朝称归极门)东西对峙。东侧廊庑在明朝用作实录馆玉牒馆起居注馆,清朝改为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内诰敕房。西侧廊庑在明朝是编修《大明会典》的会典馆,清朝改为翻书房起居注馆[1]

2006年,有报导称故宫博物院将于该年在太和门东庑推出车马轿舆展、宫廷政务展。但太和门东庑当年并未开放。[12]2008年又有报导称,太和门东庑建筑将于2008年首次开放,并首次开设车马轿展。[13][14]但太和门东庑并未开放。

太和门前西侧铜狮

清宫卤簿仪仗展

2005年10月29日,故宫博物院首次举办“清宫卤簿仪仗展”,该展览在太和门西庑(熙和门南、北)举行,此后成为故宫博物院的常设展览。开展时展出的70多件文物仅是清朝皇帝卤簿中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伞、盖、金八件、静鞭、龙鼓等等。“卤簿”是指帝王出行时随从的仪仗队。汉朝已有关于卤簿的记载,清朝乾隆朝卤簿制度趋于完善。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帝卤簿定为大驾卤簿、法驾卤簿、銮驾卤簿、骑驾卤簿四等,分别适用于皇帝的不同类别的活动。[15]大驾卤簿是皇帝大祭圜丘祈谷常雩时使用;法驾卤簿是皇帝祭方泽先农各坛,以及太庙历代帝王庙先师各庙等等时使用;銮驾卤簿是皇帝行幸皇城时使用;骑驾卤簿是皇帝出京巡幸各地或御驾亲征时使用。清朝后妃举行仪式时所用器物的等级也有规定:皇后、皇太后称为仪驾,皇贵妃、贵妃称为仪仗,妃、嫔称为彩仗。皇帝卤簿所用物品繁多,仅大驾卤簿所用物品便共有八百多件,在太和门西庑展出的仅是清朝皇帝卤簿的一小部分,共70余件。[16]展品多配以《钦定大清会典图》,主要展品包括:五色云旗-黄云旗、正黄旗骁骑纛、五雷旗-蓝雷旗、五雷旗-白雷旗、羽葆幢、龙头旛、孔雀扇、雉尾扇、单龙赤团扇、红地四季花扇、紫芝盖、九龙黄盖、五色云旗-红云旗、黄麾、金节、鸾凤赤方扇、黄双龙团扇、翠华盖、黑地九龙伞、静鞭、铜品级山两套(正一品至正九品、从一品至从九品)、金八件(金提炉、金盆、金瓶、金盒、金唾壶、金交椅)、九龙曲盖。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太和門,故宮博物院,於2020-9-24查閱. [2021-03-13]. 
  2. 2.0 2.1 《明典汇》三十七年,重建奉天门成,更名曰大朝门。另见《明史·舆服志》《日下旧闻考 卷三十四》
  3. 3.0 3.1 《日下旧闻考 卷三十四 宫室·明二》午门内居中向南者曰皇极门,即奉天门也,左曰弘政门,即东角门也...。
  4. 4.0 4.1 王璞子. 太和门.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79, (3) [2021-03-12]. 
  5. “文革”中誰保護了故宮?,新華網,2007年1月22日. [2013年10月18日]. 
  6. 太和殿閉門大修 2008年故宮將開放一半,網易,2006-01-01. [2013-10-17]. 
  7. 北京故宮太和殿修繕一新7月16日起重新開放,中國新聞網,2008年7月15日. [2013年10月17日]. 
  8. 太和門維修工程今冬結束 ,新京報,2007-11-04. [2013-10-17]. 
  9. 故宮太和殿太和門今天全面開放,新浪,2008年7月16日. [2013-10-17]. 
  10. 10.0 10.1 10.2 刘北汜,可爱的北京系列:故宫春秋,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ISBN 7-5301-0201-X/K.6
  11. 震钧《天咫偶闻 卷一 皇城》......大婚,不及修建,乃以札彩为之。高卑广狭无少差。至榱桷之花纹,鸱吻之雕镂,瓦沟之广狭,无不克肖。虽久执事内廷者,不能辨其真伪。而且高逾十丈,栗冽之风,不少动摇,技至此神也!......
  12. 故宮太和殿將於6日起關閉進行全面修繕,新浪,2006-01-03. [2015-03-20]. 
  13. “老北京味”香飄世界,新民晚報,2008-08-08. [2015-03-20]. 
  14. 故宮大修8月前完工 太和門東廡建築將首次開放,千龍網,2008-04-09. [2015-03-20]. 
  15. 北京故宮首展清皇帝儀仗 弘義閣舉行皇朝禮樂展,搜狐,2005年10月30日. [2013年10月17日]. 
  16. 迎雙慶,清宮典章文物展開展,文化部黨建線上,2005-11-25. [2013-10-18]. 

延伸阅读

  • 李鹏年:〈重修太和门工程始末〉,《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3期
  • 王璞子:〈太和门的被毁和重修〉,《紫禁城》1983年第2期
  • 倬娟:〈太和门的空间组合艺术〉,《紫禁城》1983年第2期
  • 周苏琴:〈太和门东西朝房〉,《紫禁城》1983年第2期
  • 贾俊英:〈协和门与熙和门〉,《紫禁城》1983年第2期
  • 张金:〈紫禁城的内金水河〉,《紫禁城》1980年第3期
  • 杜廼松:〈故宫的铜狮〉,《紫禁城》1980年1期
  • 王璞子:〈太和门〉,《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3期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