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口決堤事件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花園口決堤
決堤形成的「黃泛區
地點華北平原南部
受災區主要在河南安徽江蘇三省
財產損失約30萬至80萬人直接或間接因此而死
約391.1萬人成為難民
共約1200萬人受影響
數千村莊被毀

花園口決堤事件發生於中國抗日戰爭初期的1938年6月9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利用黃河伏汛期間,在河南省花園口鎮故意毀堤的事件,試圖阻止日本軍沿黃河西進。該事件造成平漢鐵路東側區域水災

花園口決堤直接導致的死亡人數未知;但是,1938年至1947年間,該事件在河南、安徽江蘇等地直接或間接造成了大量中國人死亡,據各方估計,死亡數字在30餘萬至80餘萬之間[1]。除了溺死外,更多人是黃河泛濫導致的瘟疫、其他疾病或饑荒而死[2],統計數據包括了1939年水災1942年蝗災、甚至1943年旱災中的部分死者[3]。與此同時,黃河決堤使得日軍原先預期的進攻路線被打破、作戰計劃受到影響,且日軍方面也出現傷亡,據史料和各方估計,該事件直接、間接造成0.7至1.2萬名日軍死亡[4][5][6]

花園口決堤事件於1980年代才最終被國民黨解密;此前,國民黨當局一直宣稱花園口決堤系日軍轟炸所致[5][6]

事件背景

1935年8月,德國軍事顧問團總顧問法肯森豪將軍提交《中國抗日戰備建議書》,其中提及「最後的戰線為黃河,宜作「有計劃」之人工氾濫,增厚其防禦力。」

1938年4月6日,日軍自台兒莊撤退。7日,日軍下達揮師徐州的作戰命令,預定四月下旬開始。

1938年4月13日,由陳果夫白崇禧提出在河南省武陟縣沁河口附近決黃河北堤。5月日軍拿下徐州進而沿隴海鐵路西進。

1938年6月1日,蘭封會戰結束,日軍進佔蘭封開封。若日軍繼續前進拿下鄭州並沿平漢路南下則國民革命軍將無險可守,日軍只需7到12天就能拿下武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不得不執行陳果夫白崇禧提出的黃河決堤。但因事前毫無計劃,決堤乃未作也來不及做全面疏散準備而倉促執行,因此聲稱為「日軍轟炸」。[7]:437

決堤經過

蔣介石見形勢不利,電示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核辦。6月6日,新編第八師師長蔣在珍建議在花園口決口。7日,在河南鄭縣(今屬鄭州市)附近的花園口黃河南岸將堤防炸毀,使黃河改道南流入賈魯河潁河,奪入海。花園口堤防於1946年抗戰結束後,經過修補回到決堤前舊河道出海。

這一事件發生之後,國民政府對外宣稱是日軍戰機轟炸所致,但有不少民間媒體提出質疑。弗蘭克·卡普拉拍攝的戰爭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系列(Why We Fight)的第六集《中國之役》(1944年)(The Battle of China)指出是由中方決堤。隨着當事人和親歷者的回憶資料陸續面世,以及日本政府中華民國政府軍事檔案的公開,事件逐漸明朗。

決堤後續

戰事影響

  • 從中日雙方所披露的材料來看,黃河決堤直接或間接造成至少7000-20000人死亡,且黃河決堤給日軍帶來的重創不僅僅在佔領區的縮小和部隊減員上,更為深遠的影響是,日軍預期的進攻路線被打破[4][5]。決堤之後,突入豫東地區的日軍對奔涌而至的黃河水猝不及防,有的被洪水淹沒,有的為傷病所累而被丟棄,還有一部分為中國軍隊所殲滅,其他的只好停止追擊,集結於黃泛區以東[1]
  •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寫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記載,洪水之後日軍於6月17日以航空兵團全力援助困於河水的第16師團方面的補給。用運輸機、輕重轟炸機,在6月16至24日之間給兩個師團投下補給糧秣、衛生材料不計其數。6月29日,日軍在徐州舉行聯合追悼大會,第二軍在徐州會戰中戰死、病死、傷死的人員總數為7452名。
  • 決堤後,由於形成黃泛區這一巨大地障,迫使日軍於平漢路以東停止前進,從而消除了唐、白河流域及漢水中游面臨的威脅,而原本的「軍事重地」鄭州因往東的鐵路被淹沒對日軍來說失去戰略價值,直到1944年4月才被攻陷。
  • 日本大本營作戰課長稻田中佐,在戰後回憶:

「瀨谷、坂本自台兒莊後退,因湯恩伯軍的出現,認為中國軍主力出現,遂擴大戰爭,進行徐州會戰,大本營遂令北中派遣軍南北夾攻徐州,並於5月10日發佈大陸令,要關東軍派兩旅團赴援。5月19日佔領了徐州,不料中國軍在6月12日發動黃河決壤作戰,日軍陷於苦戰。日軍大本營再調動大批軍事陣容……」[8][9]

撤離與補償

決堤執行前,國民政府有先通知掘口附近民眾撤離並發放每人5元的「逃荒費」,而鄭州當地專員也催促民眾撤離,掘口附近的百姓大多搬遷,但下游廣泛區域的百姓毫不知情,事發後多日才得知「日機轟炸」導致決堤,以致後來傷亡人數過多,洪泛區面積巨大,涵蓋河南、安徽以及江蘇三省部分地區,受災百姓眾多。尤其當時黃河並非汛期(通常汛期是5~8月),決堤後的前兩天水勢不大,下游水位是慢慢上漲的,且因民眾不知道上游國民政府決堤且制止掘口附近民夫補漏,以為水過不久就會退掉,所以民眾多有不願離開家園的記錄。另根據《新華日報》於1938年6月10日的報導,國府於剛決堤時就發放50,000元用於直接受害區的「急賑」。一週後,國民政府又發放200萬元用於黃泛區持續性賑災,但此時的調查報告並無受災人員死亡的記錄。

後續修復

1939年,河南日軍試圖在其佔領區修復堤防,但是效果有限[10]:17

1946年1月,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將重建堤防的工程設備運到河南。由於舊河道地區由中共控制,新河道地區由國民政府控制,修復堤防使黃河回舊河道的工程計劃引起國共雙方爭執。1946年5月18日,國共就修復花園口大堤達成《南京協議》[11]。1946年7月22日,周恩來在上海與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中國分署簽訂《上海協定》。1947年3月15日,國民政府進行的花園口堤防修復工程完工,並於5月4日在花園口舉行典禮慶祝黃河合龍。

受災情況

受災人數

決堤引發的水災,圖中的是撤離的難民
日軍和難民心戰宣傳照

花園口決堤將黃河每年幾十億噸的泥沙順着決口湧入平原,淤塞河道,淹沒田野,漫溢湖泊,堵塞交通和航運,形成了穿越豫皖蘇三省44個縣的黃河泛濫區,人們將其簡稱為「黃泛區」。每年汛期時,黃水都會回流倒灌,淹沒農田,洪水過後蝗災復至,地表突兀凸凹,到處沙丘堆移,無法耕種,對當地農業造成嚴重破壞[12]。此次決堤造成將近四百萬人流離失所[2][13]

以河南為例,決堤兩個月後的1938年8月5日,國民政府派往黃泛賑災工作人員呈報鄭州專員羅震的賑災及調查報告稱:「近日曾詳細查調黃災各縣災民數目,雖不十分準確,但亦無大出入。據查最重災民(水小災輕者不計),尉氏七萬口,通許2.5萬口,開封西南突出部分有五千口,扶溝七萬口,西華有五萬口,商水有三萬口,淮陽有七萬口,沈丘有六萬口,共計38萬口。」這是花園口決堤兩個月後國民政府統計的數據[14]

死亡人數

由於當時調查環境所限,1938年因黃河決堤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數無法查實[1]。但1938年-1947年,由於決堤直接或間接造成的中方死亡人數,各方估計30多萬-80多萬不等。統計數字中包括1939年水災1942年蝗災、甚至1943年旱災中的部分死者[1]。譬如,這次決口導致黃河改道,引發了河南地區1942年-1943年連續兩年的旱災和大饑荒

  • 依據「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與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編纂委員會」(韓啟桐、南鍾萬)於1948年編寫的《黃泛區的損害與善後救濟》, 從1938年花園口決堤到1947年堵口,九年間河南因黃泛死亡人口有325598人、江蘇死亡人數為160200人,但由於安徽省並沒有詳細的統計數據,所以他們根據河南與江蘇的災區人口死亡比例推算出安徽死亡人口在40萬左右,最終得出共有89萬人死於黃泛的結論[1][15]。但他們關於安徽死亡人數的推算受到質疑,「因為安徽的受災面積、受災程度和受災人數都比河南小,但其測算出的死亡人數卻比河南死亡人數還要高8萬人,這有些誇張。至於安徽到底死了多少人,至今仍無法查實」[1]
  • 根據1945年12月國民政府在豫、皖、蘇泛區進行的災情調查結果,「河南黃泛20個縣截止到1944年底,共淹斃人口325037人,逃亡人口約631070人。」此數字與韓啟桐、南鍾萬二人所引河南死亡人數相近。[1]
  • 此外,國民政府亦有死亡38萬人的統計數字(時間為1938-1947年,其中包括9年之間因水災、旱災、蝗災和風災直接、間接死亡和失蹤人數,以及黃泛區中日拉鋸戰中受害而死的中國平民,還可能將1939年水災和1942年蝗災也算作是黃水罹難人口)[13][5]

與此同時,花園口決堤對日軍亦造成人員傷亡。從中日雙方所披露的材料來看,決堤直接或間接造成至少7000-20000人死亡[4][5]。還有人認為洪水淹死了最多一萬左右日軍。而據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寫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洪水之後,6月29日,日軍在江蘇徐州舉行聯合追悼大會,僅第二軍死於洪水人數便達到7452名之多(但此說法遭到質疑,該數字可能是第二軍在整個徐州會戰以來戰死、病死、傷死的人員總數,而非直接死於洪水的人數[13])。

相關作品

花園口決堤後,中國文學藝術界的諸位作家均以花園口決堤及其後續的黃泛區這一題材產出多部作品。

  • 馮金堂《黃水傳》(河南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 李准 《黃河東流去》 (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 梅桑榆 《花園口決堤前後》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版)
  • 邢軍紀 《黃河大決口》 (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版)
  • 馮伊湄 《未完成的畫》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 鄧賢 《黃河殤:1938·花園口》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第1版)

參見

中華民國部分重大單次洪澇災害

中國歷史上部分重大單次洪澇災害

其它相關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938年花园口惨案:死亡人数达南京大屠杀三倍 (4). 中國社會科學院. 環球網. 2015-06-09 (中文). 
  2. 2.0 2.1 MICAH MUSCOLINO. 黄河大洪灾,1938-47. DisasterHistory.org (中文). 
  3. 姚小鷗(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抗战时期黄河花园口决堤事件. 科學網. 2011-12-20 (中文). 
  4. 4.0 4.1 4.2 1938年花园口惨案:死亡人数达南京大屠杀三倍 (5). 中國社會科學院. 環球網. 2015-06-09 (中文). 後來,在談到黃河決堤所帶來的戰鬥人員傷亡時,日軍承認「曾受相當損失」,從中日雙方所披露的材料來看,這個數字從7000人至20000人不等。黃河決堤給日軍帶來的重創不僅僅在佔領區的縮小和部隊減員上,更為深遠的影響是,日軍預期的進攻路線被打破。 
  5. 5.0 5.1 5.2 5.3 5.4 秘史:抗战时国民党掘开花园口消灭了多少日军. 中國網. 鳳凰衛視. 2011-11-21 (中文). 
  6. 6.0 6.1 抗战老兵郝柏村揭秘花园口事件:为激发抗日情绪嫁祸日本人. 鳳凰網. 鳳凰衛視. 2015-07-01 (中文). 
  7. 郭岱君. 《重探抗戰史(一):從抗日大戰略的形成到武漢會戰(1931-1938)》. 聯經出版. 2015年9月29日. ISBN 978-957-08-4583-9. 
  8.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大東亞戰爭公刊戰史
  9. 蘭台說史·決堤花園口 蔣介石「以水代兵」做對了?鳳凰網
  10. Kathryn Edgerton-Tarpley. From “Nourish the People” to“Sacrifice for the Nation”: Changing Responses to Diaster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PDF).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Agrarian Studies Colloquium. Yale University. 2012-02-10. (英文)
  11. 國共就修復花園口大堤達成《南京協議》. [2014-02-06]. 
  12. 花園口決堤後的黃泛區:一千多萬老百姓什麼都吃 . 2010年7月19日. 鳳凰網
  13. 13.0 13.1 13.2 花园口决堤事件:很客观. 抗日戰爭紀念網. 2017-04-25 (中文). 
  14. 蔣介石花園口決堤淹死多少百姓? 騰訊網
  15. 韓啟桐; 南鍾萬. 《黄泛区的损害与善后救济》. 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編委會. 1948年 [2013-11-25].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