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胡人,或稱胡族,是古代漢族人對外族的稱呼,主要是指歐亞大草原上的游牧民。該名稱來源一說是匈奴人在歷史上自稱為「胡」,另有說法為鶻人的錯寫,因為草原游牧民族多有養鷹的傳統,時期的胡人一般指匈奴,晉朝的五胡亂華指的是內遷的匈奴、鮮卑、羯、羌、氐。到唐朝似乎對胡人有了比較嚴格的區別。唐彥琮法師云:「葱岭已西。并属梵种。铁门之左皆曰胡乡」。這是說梵人不稱胡,其實突厥人也不稱胡。唐朝的胡專指深目高鼻或高加索人種西域人,胡和突厥亦有嚴格區別。[1]南宋的《翻譯名義集》曰:「自皆指西域以為胡國。」

字源

胡這個名稱,可能起源自匈奴,據漢文獻記載匈奴人自稱為胡[2][3]。可能對應東胡部落,烏其拉圖教授認為,胡,對應到蒙古語ku,為子的意思。[4]

狹義和廣義胡人的區別

位於蒙古國扎布汗省岩畫中無鬍髯及體毛的突厥人。

狹義上的胡人在《舊唐書·突厥傳》有記載案例,如頡利可汗在內政方面,大肆委任胡人,以致國力衰退,國人不滿;東突厥亡國前夕,「胡酋」康蘇密挾持隋朝蕭皇后楊政道投降唐朝;阿史那思摩長相像胡人,被阿史那氏排斥在外,不得專掌兵馬為[5]九姓胡(即昭武九姓)擾亂回鶻汗國國政,被相國頓莫賀達干斬殺2000人等等。[6]安祿山曾對哥舒翰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與公族類同」(俗稱雜胡)。[7]以上引文均是「突厥」、「胡人」二詞並用,可見胡人和突厥是區分開來的,在稱呼上有顯著不同,指的是兩個不同人群。

此外,朝鮮僧人慧超也在《往五天竺國傳》將胡人和突厥是區分開來,慧超在723年至727年行至蔥嶺以西、河中以南,對西域城邦國有詳細的目睹描述,如在健馱邏國(今巴基斯坦西北部和阿富汗東部交界處),云:「王及兵馬總是突厥,土人是胡」,在罽賓國(今阿富汗潘傑希爾省),云:「國土人是胡,王及兵馬突厥」,在謝颶國(今阿富汗加茲尼省),云:「土人是胡,王及兵馬,即是突厥」,在骨咄國(今塔吉克斯坦杜尚別),云:「此王元是突厥種族。當土百姓,半胡半突厥」。[8]

由此可見狹義上的「胡人」在唐朝文獻上指西亞來的外來高加索人種人口,與塞外或蒙古利亞人種民族不同。

而廣義上的胡人基本上指中國古代漢族對北方異族及西域各民族的稱呼,主要出現在詩詞和小說著作上。但史書上亦有其它地區外族被稱為胡人的例子,例如陳壽《三國志·士燮傳》中有「燮兄弟並為列郡,雄長一州,偏在萬里,威尊無上。出入鳴鐘磬,備具威儀,笳簫鼓吹,車騎滿道,胡人夾轂焚燒香者常有數十」一句,「胡人」是指由海路到達交州當地的外族。

藐視之義

「胡」如現代漢語老外帶有藐視之義,胡人石勒當上皇帝之後下令禁止用「胡」字,在所有後趙製法令中最為嚴峻。[9]東晉丞相王導曾調笑東晉僧人康僧淵的長相,康僧淵以「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淵,山不高則不靈,淵不深則不清。」駁之。[10]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廣義上胡人各民族

歷史學家許倬雲主張,五朝至北朝的長期胡華衝突的延長至安史之亂,使華北長期成為許多胡人政權的戰場。[11]下面列出了中國歷史上相關的胡人各民族。

民族 分佈地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時期 在中國以外出現的名稱 在中國以外出現的時期 父系單倍群
東胡 蒙古國內蒙古。被冒頓擊敗後,退居烏桓山鮮卑山,成為烏桓鮮卑二族。 前四世紀至三世紀末 N/A N/A C2b[12]
月氏(yuè zhī,現已研究清楚,過去的ròuzhī為誤讀,見條目) 青海東部、甘肅西部、中亞 公元前六世紀至前162年,後被匈奴驅逐 貴霜帝國吐火羅 在公元前二世紀中亞地區
烏桓(wū huán) 內蒙古蒙古國 公元前四世紀至三世紀末,部分後遷入漢族地區,入鄉隨俗漢化,與漢族同化。 不詳 N/A
鮮卑(xiān bēi) 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蒙古國。後內遷至漢地北部的黃河流域。 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六世紀,部分遷入漢族地區後入鄉隨俗漢化,然而人口稀少不足以讓漢族混血。 N/A N/A C2b[13][14]
匈奴(xiōng nú) 蒙古國內蒙古中國東北西部、甘肅新疆東部。南匈奴內遷後曾在漢族地區北部建立前趙、北涼等政權。北匈奴向西遷徙,或移居至新疆、中亞、歐洲。 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一世紀 伊朗東歐等地的匈人 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四世紀 Q、N1a1a、C2b[14][15]、R1a[16]
(qiāng) 甘肅青海四川西部、新疆東部、西藏東北部 戰國時期至今。大部分遷入漢地的羌至魏晉南北朝逐漸被漢族同化。現代羌族和古時候的羌並不是一個民族。 不詳 N/A O2a*(舊稱O3a*)[17]
(dī) 甘肅青海四川西部 公元前二世紀至六世紀,遷入漢地後被漢族同化。 沒有對應名稱 N/A O2a*(舊稱O3a*)[17]
(jié) 來源未知,後遷入山西 公元二世紀至四世紀,遷入漢地後,在與漢族等民族的戰爭中消亡 不詳 N/A
丁零(dīng líng),高車(gāo chē),疏勒(shū lè) 貝加爾湖畔,今蒙古俄羅斯交界處,後移居新疆 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五世紀,在與各民族的戰爭中消亡 不詳 不詳
柔然(róu rán)/蠕蠕(ruán ruán)/茹茹(rú rú) 蒙古國內蒙古新疆東部 公元三世紀初至六世紀初 高加索巴爾幹半島阿瓦爾人(有待考證) 公元六世紀至九世紀在中亞地區出現
突厥(tū jué) 蒙古國內蒙古新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 西伯利亞、東歐東部 公元五世紀末至今 中亞突厥語族各族,土耳其 公元六世紀中至今
回紇(huí hé)/回鶻(huí hú) 蒙古國內蒙古甘肅新疆俄羅斯 西伯利亞等地 公元七世紀初至十世紀中 中亞的維吾爾族 公元九世紀至今
吐蕃(tǔ fān 或 tǔ bō) 西藏青海四川西部、甘肅新疆南部 公元六世紀至今 印度尼泊爾藏傳佛教民族。 公元六世紀至今
契丹(qì dān) 蒙古國內蒙古中國東北,後亦有部份遷居至新疆哈薩克。現代吉爾吉斯有50萬人契丹人部落。曾建立遼國西遼等政權。 公元388年至今 Cathay(英語:Cathay直譯:Khitan) 中世紀至今
庫莫奚(kù mò xī)/奚族 鮮卑宇文部的一支,亦有可能和契丹同族 公元四世紀至十二世紀中 不詳 不詳
室韋(shì wéi) 蒙古國內蒙古中國東北西部以及西伯利亞南部 公元六世紀末至十世紀末 蒙古的前身 N/A
蒙古(měng gǔ) 成吉思汗之前,聚居於今蒙古國、中國東四盟新疆東部,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曾建立蒙古汗國以及元朝元朝退出漢地後,繼續在蒙古草原生活至今。 公元八世紀末至今 韃靼蒙古人等。 公元十二世紀末至今
党項(dǎng xiàng) 寧夏甘肅蒙古西南部、新疆東南部。曾建立西夏政權。 公元八世紀中至十三世紀初 不詳
靺鞨(mò hé) 俄羅斯遠東地區及中國東北內蒙古東北部,曾建立勿吉國渤海國等。 公元七世紀初至十世紀初 發展成東北亞各通古斯民族 N/A
女真(nǚ zhēn) 滿洲(不包括遼東及內蒙古)及內蒙古東北部、俄羅斯西伯利亞 公元十世紀初至今,曾建立金朝以及清朝 女真滿族人 公元十七世紀,俄羅斯人初次發現滿洲人

胡人各民族在中國建立的政權

參見

參考資料

  1. 武伯綸,唐朝長安遺留在西安及其附近的和波斯有關的歷史文物,西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第01期。
  2. 《漢書》〈匈奴列傳〉:「單于遺漢書云:『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
  3. 《漢書》〈匈奴列傳〉:「單于姓攣鞮氏,其國稱之曰『撐犁孤塗單于』。匈奴謂天為『撐犁』,謂子為『孤塗』。單于者,廣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單于然也。」
  4. 烏其拉圖《匈奴與薩滿教文化》:「從其語音和解釋可以斷定,「塗」字只能是蒙古語名詞複數粘附成份「d」、「t」的音寫。「胡」、「孤」為詞根「ku」的音寫,意為子,「孤塗」為「子」之複數。從古至今,蒙古語族的「ku」和突厥語族的「ogul」在語音和語義上幾乎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所以,「胡」為操蒙古語族諸部落的自稱當不容置疑。」「在蒙古族薩蠻教觀念里,人類是上蒼和大地之子。以《蒙古秘史》為代表的中世紀蒙古語裏,「ku」一詞無性別之分;現代蒙古族牧民口語裏,「ku」一詞也無性別之分;匈奴時代的蒙古語中,「ku」一詞更不可能有性別之分。該詞既是蒙古語裏的常用詞,又是從薩蠻教角度泛指人——天子、天之驕子。」
  5. 頡利每委任諸胡,疏遠族類,胡人貪冒,性多翻覆,以故法令滋彰,兵革歲動,國人患之,諸部攜貳……胡酋康蘇密等遂以隋蕭後及楊政道來降……思摩者,頡利族人也。始畢、處羅以其貌似胡人,不類突厥,疑非阿史那族類,故歷處羅、頡利世,常為夾畢特勒,終不得典兵為設。《舊唐書·卷二百四
  6. 九姓胡素屬於回紇者,又陳中國便利以誘其心,可汗乃舉國南下,將乘我喪……頓莫賀乘人之心,因擊殺之,並殺其親信及九姓胡所誘來者凡二千人。《舊唐書·卷二百六
  7. 祿山以思順惡翰,嘗銜之,至是忽謂翰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與公族類同,何不相親乎?」《舊唐書·卷一百八
  8. 建馱國,此王及兵馬總是突厥,土人是胡……罽賓國……此國土人是胡,王及兵馬突厥……謝颶國……土人是胡,王及兵馬,即是突厥,其王即是罽賓王侄兒。自把部落兵馬。住於此國。不屬余國。亦不屬阿叔,此王及首領,雖是突厥……骨咄國,此王元是突厥種族。當土百姓,半胡半突厥。《往五天竺國傳
  9. 勒宮殿及諸門始就,製法令甚嚴,諱胡尤峻。《晉書·卷一百五
  10. 康僧淵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調之,僧淵曰:「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淵。山不高則不靈,淵不深則不清。」《世說新語·第二十五
  11. p.70 許倬雲. 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9: 59–. ISBN 978-962-996-415-3. 
  12. Li, Hongjie; Zhao, Xin; Zhao, Yongbin; Li, Chunxiang; Si, Dayong; Zhou, Hui; Cui, Yinqiu.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migration history of a bronze culture population in the West Liao-River valley revealed by ancient DNA.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1-09-22, 56 (12): 815–822. ISSN 1434-5161. doi:10.1038/jhg.2011.102. 
  13. Cui, Yinqiu; Li, Hongjie; Ning, Chao; Zhang, Ye; Chen, Lu; Zhao, Xin; Hagelberg, Erika; Zhou, Hui. Y Chromosome analysis of prehistoric human populations in the West Liao River Valley, Northeast China.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2013, 13 (1): 216. ISSN 1471-2148. doi:10.1186/1471-2148-13-216. 
  14. 14.0 14.1 Keyser-Tracqui, Christine; Crubézy, Eric; Ludes, Bertrand.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 DNA Analysis of a 2,000-Year-Old Necropolis in the Egyin Gol Valley of Mongoli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03-08, 73 (2): 247–260. ISSN 0002-9297. doi:10.1086/377005. 
  15. 李紅傑. Y-Chromosome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Ancient Northern Chinese Populations. [2021-08-02]. 
  16. Kim, Kijeong; Brenner, Charles H.; Mair, Victor H.; Lee, Kwang-Ho; Kim, Jae-Hyun; Gelegdorj, Eregzen; Batbold, Natsag; Song, Yi-Chung; Yun, Hyeung-Won. A western Eurasian male is found in 2000-year-old elite Xiongnu cemetery in Northeast Mongolia.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2010-01-20, 142 (3): 429–440. ISSN 0002-9483. doi:10.1002/ajpa.21242. 
  17. 17.0 17.1 《中國北方古代人群Y染色體遺傳多樣性研究》2012年6月

參考文獻

  • 《異文化的使者——外來詞》,史有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