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胡人,或称胡族,是古代汉族人对外族的称呼,主要是指欧亚大草原上的游牧民。该名称来源一说是匈奴人在历史上自称为“胡”,另有说法为鹘人的错写,因为草原游牧民族多有养鹰的传统,时期的胡人一般指匈奴,晋朝的五胡乱华指的是内迁的匈奴、鲜卑、羯、羌、氐。到唐朝似乎对胡人有了比较严格的区别。唐彦琮法师云:“葱岭已西。并属梵种。铁门之左皆曰胡乡”。这是说梵人不称胡,其实突厥人也不称胡。唐朝的胡专指深目高鼻或高加索人种西域人,胡和突厥亦有严格区别。[1]南宋的《翻译名义集》曰:“自皆指西域以为胡国。”

字源

胡这个名称,可能起源自匈奴,据汉文献记载匈奴人自称为胡[2][3]。可能对应东胡部落,乌其拉图教授认为,胡,对应到蒙古语ku,为子的意思。[4]

狭义和广义胡人的区别

位于蒙古国扎布汗省岩画中无胡髯及体毛的突厥人。

狭义上的胡人在《旧唐书·突厥传》有记载案例,如颉利可汗在内政方面,大肆委任胡人,以致国力衰退,国人不满;东突厥亡国前夕,“胡酋”康苏密挟持隋朝萧皇后杨政道投降唐朝;阿史那思摩长相像胡人,被阿史那氏排斥在外,不得专掌兵马为[5]九姓胡(即昭武九姓)扰乱回鹘汗国国政,被相国顿莫贺达干斩杀2000人等等。[6]安禄山曾对哥舒翰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与公族类同”(俗称杂胡)。[7]以上引文均是“突厥”、“胡人”二词并用,可见胡人和突厥是区分开来的,在称呼上有显著不同,指的是两个不同人群。

此外,朝鲜僧人慧超也在《往五天竺国传》将胡人和突厥是区分开来,慧超在723年至727年行至葱岭以西、河中以南,对西域城邦国有详细的目睹描述,如在健驮逻国(今巴基斯坦西北部和阿富汗东部交界处),云:“王及兵马总是突厥,土人是胡”,在罽宾国(今阿富汗潘杰希尔省),云:“国土人是胡,王及兵马突厥”,在谢飓国(今阿富汗加兹尼省),云:“土人是胡,王及兵马,即是突厥”,在骨咄国(今塔吉克斯坦杜尚别),云:“此王元是突厥种族。当土百姓,半胡半突厥”。[8]

由此可见狭义上的“胡人”在唐朝文献上指西亚来的外来高加索人种人口,与塞外或蒙古利亚人种民族不同。

而广义上的胡人基本上指中国古代汉族对北方异族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主要出现在诗词和小说著作上。但史书上亦有其它地区外族被称为胡人的例子,例如陈寿《三国志·士燮传》中有“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鸣钟磬,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焚烧香者常有数十”一句,“胡人”是指由海路到达交州当地的外族。

藐视之义

“胡”如现代汉语老外带有藐视之义,胡人石勒当上皇帝之后下令禁止用“胡”字,在所有后赵制法令中最为严峻。[9]东晋丞相王导曾调笑东晋僧人康僧渊的长相,康僧渊以“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驳之。[10]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广义上胡人各民族

历史学家许倬云主张,五朝至北朝的长期胡华冲突的延长至安史之乱,使华北长期成为许多胡人政权的战场。[11]下面列出了中国历史上相关的胡人各民族。

民族 分布地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时期 在中国以外出现的名称 在中国以外出现的时期 父系单倍群
东胡 蒙古国内蒙古。被冒顿击败后,退居乌桓山鲜卑山,成为乌桓鲜卑二族。 前四世纪至三世纪末 N/A N/A C2b[12]
月氏(yuè zhī,现已研究清楚,过去的ròuzhī为误读,见条目) 青海东部、甘肃西部、中亚 公元前六世纪至前162年,后被匈奴驱逐 贵霜帝国吐火罗 在公元前二世纪中亚地区
乌桓(wū huán) 内蒙古蒙古国 公元前四世纪至三世纪末,部分后迁入汉族地区,入乡随俗汉化,与汉族同化。 不详 N/A
鲜卑(xiān bēi)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蒙古国。后内迁至汉地北部的黄河流域。 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六世纪,部分迁入汉族地区后入乡随俗汉化,然而人口稀少不足以让汉族混血。 N/A N/A C2b[13][14]
匈奴(xiōng nú) 蒙古国内蒙古中国东北西部、甘肃新疆东部。南匈奴内迁后曾在汉族地区北部建立前赵、北凉等政权。北匈奴向西迁徙,或移居至新疆、中亚、欧洲。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一世纪 伊朗东欧等地的匈人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四世纪 Q、N1a1a、C2b[14][15]、R1a[16]
(qiāng) 甘肃青海四川西部、新疆东部、西藏东北部 战国时期至今。大部分迁入汉地的羌至魏晋南北朝逐渐被汉族同化。现代羌族和古时候的羌并不是一个民族。 不详 N/A O2a*(旧称O3a*)[17]
(dī) 甘肃青海四川西部 公元前二世纪至六世纪,迁入汉地后被汉族同化。 没有对应名称 N/A O2a*(旧称O3a*)[17]
(jié) 来源未知,后迁入山西 公元二世纪至四世纪,迁入汉地后,在与汉族等民族的战争中消亡 不详 N/A
丁零(dīng líng),高车(gāo chē),疏勒(shū lè) 贝加尔湖畔,今蒙古俄罗斯交界处,后移居新疆 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五世纪,在与各民族的战争中消亡 不详 不详
柔然(róu rán)/蠕蠕(ruán ruán)/茹茹(rú rú) 蒙古国内蒙古新疆东部 公元三世纪初至六世纪初 高加索巴尔干半岛阿瓦尔人(有待考证) 公元六世纪至九世纪在中亚地区出现
突厥(tū jué) 蒙古国内蒙古新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 西伯利亚、东欧东部 公元五世纪末至今 中亚突厥语族各族,土耳其 公元六世纪中至今
回纥(huí hé)/回鹘(huí hú) 蒙古国内蒙古甘肃新疆俄罗斯 西伯利亚等地 公元七世纪初至十世纪中 中亚的维吾尔族 公元九世纪至今
吐蕃(tǔ fān 或 tǔ bō) 西藏青海四川西部、甘肃新疆南部 公元六世纪至今 印度尼泊尔藏传佛教民族。 公元六世纪至今
契丹(qì dān) 蒙古国内蒙古中国东北,后亦有部分迁居至新疆哈萨克。现代吉尔吉斯有50万人契丹人部落。曾建立辽国西辽等政权。 公元388年至今 Cathay(英语:Cathay直译:Khitan) 中世纪至今
库莫奚(kù mò xī)/奚族 鲜卑宇文部的一支,亦有可能和契丹同族 公元四世纪至十二世纪中 不详 不详
室韦(shì wéi) 蒙古国内蒙古中国东北西部以及西伯利亚南部 公元六世纪末至十世纪末 蒙古的前身 N/A
蒙古(měng gǔ) 成吉思汗之前,聚居于今蒙古国、中国东四盟新疆东部,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曾建立蒙古汗国以及元朝元朝退出汉地后,继续在蒙古草原生活至今。 公元八世纪末至今 鞑靼蒙古人等。 公元十二世纪末至今
党项(dǎng xiàng) 宁夏甘肃蒙古西南部、新疆东南部。曾建立西夏政权。 公元八世纪中至十三世纪初 不详
靺鞨(mò hé) 俄罗斯远东地区及中国东北内蒙古东北部,曾建立勿吉国渤海国等。 公元七世纪初至十世纪初 发展成东北亚各通古斯民族 N/A
女真(nǚ zhēn) 满洲(不包括辽东及内蒙古)及内蒙古东北部、俄罗斯西伯利亚 公元十世纪初至今,曾建立金朝以及清朝 女真满族人 公元十七世纪,俄罗斯人初次发现满洲人

胡人各民族在中国建立的政权

参见

参考资料

  1. 武伯纶,唐朝长安遗留在西安及其附近的和波斯有关的历史文物,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01期。
  2. 《汉书》〈匈奴列传〉:“单于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3. 《汉书》〈匈奴列传〉:“单于姓挛鞮氏,其国称之曰‘撑犁孤涂单于’。匈奴谓天为‘撑犁’,谓子为‘孤涂’。单于者,广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单于然也。”
  4. 乌其拉图《匈奴与萨满教文化》:“从其语音和解释可以断定,“涂”字只能是蒙古语名词复数粘附成分“d”、“t”的音写。“胡”、“孤”为词根“ku”的音写,意为子,“孤涂”为“子”之复数。从古至今,蒙古语族的“ku”和突厥语族的“ogul”在语音和语义上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所以,“胡”为操蒙古语族诸部落的自称当不容置疑。”“在蒙古族萨蛮教观念里,人类是上苍和大地之子。以《蒙古秘史》为代表的中世纪蒙古语里,“ku”一词无性别之分;现代蒙古族牧民口语里,“ku”一词也无性别之分;匈奴时代的蒙古语中,“ku”一词更不可能有性别之分。该词既是蒙古语里的常用词,又是从萨蛮教角度泛指人——天子、天之骄子。”
  5. 颉利每委任诸胡,疏远族类,胡人贪冒,性多翻覆,以故法令滋彰,兵革岁动,国人患之,诸部携贰……胡酋康苏密等遂以隋萧后及杨政道来降……思摩者,颉利族人也。始毕、处罗以其貌似胡人,不类突厥,疑非阿史那族类,故历处罗、颉利世,常为夹毕特勒,终不得典兵为设。《旧唐书·卷二百四
  6. 九姓胡素属于回纥者,又陈中国便利以诱其心,可汗乃举国南下,将乘我丧……顿莫贺乘人之心,因击杀之,并杀其亲信及九姓胡所诱来者凡二千人。《旧唐书·卷二百六
  7. 禄山以思顺恶翰,尝衔之,至是忽谓翰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与公族类同,何不相亲乎?”《旧唐书·卷一百八
  8. 建驮国,此王及兵马总是突厥,土人是胡……罽宾国……此国土人是胡,王及兵马突厥……谢飓国……土人是胡,王及兵马,即是突厥,其王即是罽宾王侄儿。自把部落兵马。住于此国。不属余国。亦不属阿叔,此王及首领,虽是突厥……骨咄国,此王元是突厥种族。当土百姓,半胡半突厥。《往五天竺国传
  9. 勒宫殿及诸门始就,制法令甚严,讳胡尤峻。《晋书·卷一百五
  10. 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僧渊曰:“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世说新语·第二十五
  11. p.70 许倬云. 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9: 59–. ISBN 978-962-996-415-3. 
  12. Li, Hongjie; Zhao, Xin; Zhao, Yongbin; Li, Chunxiang; Si, Dayong; Zhou, Hui; Cui, Yinqiu.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migration history of a bronze culture population in the West Liao-River valley revealed by ancient DNA.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1-09-22, 56 (12): 815–822. ISSN 1434-5161. doi:10.1038/jhg.2011.102. 
  13. Cui, Yinqiu; Li, Hongjie; Ning, Chao; Zhang, Ye; Chen, Lu; Zhao, Xin; Hagelberg, Erika; Zhou, Hui. Y Chromosome analysis of prehistoric human populations in the West Liao River Valley, Northeast China.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2013, 13 (1): 216. ISSN 1471-2148. doi:10.1186/1471-2148-13-216. 
  14. 14.0 14.1 Keyser-Tracqui, Christine; Crubézy, Eric; Ludes, Bertrand.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 DNA Analysis of a 2,000-Year-Old Necropolis in the Egyin Gol Valley of Mongoli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03-08, 73 (2): 247–260. ISSN 0002-9297. doi:10.1086/377005. 
  15. 李红杰. Y-Chromosome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Ancient Northern Chinese Populations. [2021-08-02]. 
  16. Kim, Kijeong; Brenner, Charles H.; Mair, Victor H.; Lee, Kwang-Ho; Kim, Jae-Hyun; Gelegdorj, Eregzen; Batbold, Natsag; Song, Yi-Chung; Yun, Hyeung-Won. A western Eurasian male is found in 2000-year-old elite Xiongnu cemetery in Northeast Mongolia.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2010-01-20, 142 (3): 429–440. ISSN 0002-9483. doi:10.1002/ajpa.21242. 
  17. 17.0 17.1 《中国北方古代人群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研究》2012年6月

参考文献

  • 《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史有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