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戰線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統一戰線,簡稱統戰,是一種由共產主義者(或其他人士)採用的政治鬥爭方式,指聯合及團結不同政治團體及社會各界的力量,為同一政治目的而共同奮鬥,其基礎理論由第三國際確立。通過統一戰線,共產黨人得以聯合不同的工農階級,推翻敵對的資本主義勢力[1]

起源

「統一戰線」學說最早出現在列寧的著作。列寧重視無產階級領導革命時,如何擴大己方陣營,鞏固革命成果,擊敗資產階級敵人的策略。無產階級必須在革命中使其他社會階層、陣營如小資產階級、中農、民族資產階級等加入己方,或者支持己方的政策,或者最少保持中立,以最大程度孤立敵人——官僚資產者與帝國主義。「統一戰線」的具體定義是「無產階級政黨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為了反對主要敵人,同其他革命階級、革命政黨和團體,以及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結成的聯盟」。[2]在1924年召開的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統一戰線正式得以確立。

統一戰線在中國

民國時期的統一戰線

參見:國共關係

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成立以來,「統一戰線」就走上了獨特的歷史軌跡,中國共產黨曾與中國國民黨實現過兩次「統一戰線」。1923年,國民黨時任總理孫中山聯俄容共」,在蘇聯撮合(《孫越宣言》)下與中國共產黨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稱「國民革命聯合戰線」)。其後,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國民黨實行反革命政變,使土地革命戰爭爆發;而土地革命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亦對各地工農階級展開統戰工作(稱「工農民主統一戰線」)。[3]

在1936年西安事變後,國共於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對抗日本入侵;在抗戰勝利以後,中國共產黨團結其他政治力量(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各民主黨派、開明紳士、其他愛國分子、少數民族同胞和海外僑胞在內)(稱「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對抗國民黨反動派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新統一戰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繼續走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道路,並產生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這一新的組織形式。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明確了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任務。

中國共產黨在2006年11月新頒《關於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意見》文件,是這一時期統一戰線的改革、以及繼續作為中國共產黨重要政策的範例。特別是文件中提到下面的意見:

「要切實做好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的社會階層,主要由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自由擇業知識份子組成,集中分佈在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中。他們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在促進共同富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是統一戰線工作新的着力點,要最大限度地把他們團結在黨的周圍,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

2020年9月16日,新華社刊發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民營經濟統戰工作作出的指示[4],要求地方各級黨校、行政學院要加強對民營經濟中的中共黨員的教育培訓,同時還要吸引更多民營經濟代表人士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中央發佈的首份關於統戰民營企業的文件,統戰對象除了中國內地的民營企業家,還包括港澳人士。

國際政治

「統一戰線」也用在國際政治的政治鬥爭中。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共產主義陣營大國都曾積極拉攏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支持,一同反對美國資本主義陣營國家。這些國家雖不願加入華沙公約,但也願意採取不結盟政策。中蘇等國聯合當時稱為「第三世界」的新獨立國家,在聯合國大會許多投票中,多次使美國居於孤立地位。最經典的案例見於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參考文獻

  1. Theses on Comintern Tactics. 1922 [2008-02-20]. .
  2. 北京大学党支部工作指导手册(征求意见稿) (PDF). 黨委組織部. 2016年12月 [2020年6月6日]. 
  3. 关于科学认识和运用统一战线法宝的几个问题. 人民政協報. 2019年7月10日 [2020年5月17日]. 
  4. 习近平对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2020-09-17].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