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杜牧
杜牧・『晚笑堂竹莊畫傳』
出生唐德宗貞元十九年
803年
長安
逝世唐宣宗大中六年
852年(48-49歲)
長安
職業詩人,古文家
體裁長篇五古,古文
代表作阿房宮賦
配偶裴氏(父裴偃)
兒女子 杜晦辭(母裴氏。字行正,小名曹師)
子 杜德祥(母裴氏,字應之,小名祝柅)
子 杜蘭、杜興
女 杜真
受影響於韓愈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府萬年縣(今陝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詩人和古文家。擅長長篇五言古詩和七律。曾任中書舍人(中書省別名紫微省),人稱杜紫微。

其詩英發俊爽,為文尤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在晚唐成就頗高,中國時人稱其為「小杜」,以別於杜甫;又與李商隱齊名,人稱「小李杜」。

家世

我家公相家,劍佩嘗丁當。

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

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

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

杜牧出身於唐中古名族京兆杜氏,為西晉軍事家杜預的十六世孫。祖父是唐朝著名的宰相杜佑,他受到祖父的影響非常大[1]。其父杜從郁官至駕部員外郎。

杜牧的姐姐嫁給裴儔,見於其詩《奉送中丞姊夫儔自大理卿出鎮江西敘事書懷因》。生子裴延翰為其舅杜牧的《樊川文集》整理並作序。

杜牧之弟杜顗(807年至999年),其生平見於《唐故淮南支使試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杜君墓誌銘》。

杜牧比較自豪於自己的家世。杜牧的從兄杜悰因尚岐陽公主(憲宗嫡長女)而得以入相,杜牧對他的敵愾心比較強。

生平

少年科第

杜牧生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月日無考[1]。其祖父杜佑正於該年開始任宰相。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據唐人的習慣,被稱為「杜十三」[2]

雖然杜牧是宰相之孫,但是由於10歲左右父親就去世,家中並不寬裕,杜牧自己曾說「某幼孤貧」[1][3]

杜牧十幾歲的時候,正值唐憲宗討伐藩鎮,振作國事。他在讀書之餘,關心軍事,後來曾註解《孫子兵法》十三篇[1]

少年時期的杜牧已經開始展現他的文學才華和政治抱負。唐敬宗時寫下了著名的諷刺時事的作品《阿房宮賦》。而在寫給幽州節度使劉悟的《上昭義劉司徒書》中更是勸劉悟討伐河朔三鎮,以效忠朝廷,而不要居功自傲。25歲時,杜牧又寫下了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表達他對藩鎮問題的見解。此時的杜牧已經很有名氣,作品流傳。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參加了進士考試。由於他出身名門,是宰相子弟,因此朝廷中不下二十人推舉他。其中吳武陵尤其出力。結果杜牧以第五名的成績考取進士舉[4]。依據唐朝制度,考取進士後,還要到吏部去應關試,才能得到官職。

杜牧到長安後,又趕上皇帝主持的制舉考試,杜牧應考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錄取[5]

十年幕府吏

杜牧制策登科後,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半年後,隨外放江西觀察使的宏傳師做幕僚。根據唐朝慣例,帶京銜大理評事任團練巡官。令人不解的是,唐朝士大夫喜作京官,不願外放,杜牧去江西做幕僚的原因不明。有人推測可能是因為家族關係密切[6],沈傳師又欣賞杜牧的才華,杜牧盛情難卻,只好答應。[1]

在洪州江西觀察使府任職兩年左右後,大和四年(830年)九月,杜牧隨調任的沈傳師到宣州,直到大和七年四月沈傳師回京任職後,才離開宣州,被淮南節度使牛僧孺所辟到揚州任職。

在任沈傳師幕僚期間,初次做官的杜牧得到了江西團練副使盧弘止的幫助。日常除了處理公文,很多時候都是在參加宴會等交際活動。杜牧後來追憶此時生活,曾說:「十年為幕府吏,每促束於薄書宴遊間。」[7]

杜牧到揚州任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後來轉為掌書記,負責節度使府的公文往來。京銜是監察御史便行。在揚州,杜牧公事之餘,常常流連青樓,牛僧孺派三十個兵卒換上裏衣,暗中跟隨、保護。後來杜牧追憶這段時期的生活,寫詩云:「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被朝廷徵為監察御史,赴長安任職。牛僧孺告訴他生活要檢點,並出示大量杜牧流連青樓的紀錄:「某夕,杜書記過某家,無恙」、「某夕,宴某家,亦如之」。[8]杜牧大慚,終身感念牛僧孺。八月在東都洛陽上任。因此逃過了十一月的甘露之變的險惡風波。在這裏他遇到了宣州的舊相好名妓張好好,寫下了著名的《張好好詩》。在洛陽期間,由於職務清閒,他四處憑弔古蹟,寫下了不少詩篇。

開成二年(837年),由於弟弟在揚州眼疾沉重,於是請假去看弟弟。之後為了照顧弟弟,杜牧辭去了官職。但是為了維持生計,這一年秋天他投書宣歙觀察使崔鄲,被召為宣州團練判官,京銜殿中侍御史,內供奉。

在宣州,杜牧交友論詩,直到開成四年(839年)年底才離開宣州,去長安任左補闕、史館修撰

遷官外放

開成四年春,杜牧將弟弟安頓在江州堂兄處後,赴長安就任新職。至開成五年,杜牧升官為膳部員外郎。會昌元年(841年)調任比部員外郎,二年春天,外放黃州刺史。

杜牧外放的原因史書上並無記載。杜牧自己認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擠[9]。而李杜兩家為世交,李德裕為何不喜歡杜牧,有人認為是杜牧為人倜儻,不拘小節,與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黨爭,杜牧與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認為是牛黨[1]

在黃州任上,杜牧除去了當地的一些苛捐雜稅。但是黃州是一個小州,杜牧在政治上並不得意,自覺政治抱負無法施展,心情比較鬱悶。但是在詩歌創作上反而頗有收穫。內容上既有感慨國事,又有借景抒情;既有思念親人,又有弔古攬勝。體裁則包括了長篇五古、絕句以及律體。這個時期也是他一生中詩歌創作較多的時期。

會昌四年(844年),杜牧遷池州刺史。在唐武宗滅佛時他表示贊同,認為有權勢的檀越舍財,供奉,以求減輕罪惡,得以「買福賣罪[10]。在池州任上,杜牧與從未見面的張祜因同感懷才不遇,成為知己。二人做了一些互相贈答酬和的詩,成為晚唐詩壇的一段佳話。當時詩人鄭谷作詩說:「張生故國三千里,知者惟應杜紫微。」[11]

會昌六年(846年),杜牧遷睦州刺史。他每一次遷官,離家鄉長安越來越遠,讓杜牧思鄉情切。大中二年,吏部尚書高元裕寫來一封書信慰問,令杜牧非常感激。但是高元裕不久出任山南東道節度使,沒有來得及援引杜牧。同年八月,杜牧終於接到新的任命,被升為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杜牧以喜悅的心情赴長安就任。但經過多年官場歷練,杜牧的剛強之氣已經消退。他動身時,寫了一首《除官歸京睦州雨霽》詩,篇末唱道:

奼女真虛語 飢兒欲一行
淺深須揭厲 休更學張綱

晚年

杜牧任司勛員外郎不到一年,就因為京官俸祿低,而難以養家請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沒有批准。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為吏部員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請求外放湖州刺史,連上三啟,終於應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認為,杜牧請求外放並不僅僅是經濟原因,而是不滿意朝政,認為自己無法在朝中有所作為[1]。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憑弔前賢,結識詩友,作了不少詩。一年後,他又被內升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到長安第二年,遷中書舍人。這段時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別墅,並且閒暇之時經常在這裏以文會友。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文壇交往

杜牧生平很佩服韓愈柳宗元,曾寫詩「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近者四君子,與古爭強梁。[12]」雖然不知道杜牧是否與他們有過交往,但是杜牧的古文和長篇五言古詩明顯受韓愈的影響[1]

此外,杜牧對李賀的詩也非常讚賞。而白居易雖然詩名很盛,但是杜牧與他並無往來,在詩歌創作上不僅未受到白居易影響,而且還對他持有一些不同的意見[1]

杜牧與李商隱雖然被後人稱之為「小李杜」,但是二人的交往有記載的只有一次。大中三年(511年),與杜牧同在長安做官的李商隱寫過兩首詩給杜牧,而且表達了對杜牧的讚賞之情,詩中說:「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惟有杜司勛。[13]」但是杜牧回贈李商隱的詩卻找不到,可能沒有作,也可能已經亡佚[1]

成就

杜牧手跡《張好好詩》局部

晚唐文人大多喜作律詩絕句,不擅長於長篇五言古詩;但這正是杜牧最擅長的,他的長篇五言古詩氣骨遒勁。晚唐的張為在《詩人主客圖序》中將杜牧的詩歸為「高古奧逸」類。[14]杜牧自稱作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15],他注重「感怨刺懟,言及君臣理亂,以激發人意」。杜牧也擅長七律,是晚唐時期最擅長七律的詩人之一。他的七律善用拗峭之筆,見之俊爽[1]

作為古文家的杜牧,深受韓愈古文影響,筆力健舉,但不免強造文句[1],但是在晚唐時還是相當傑出的。他認為文章應當注重思想內容,文句詞藻的華麗是次要的。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16]

杜牧詩文皆所擅長,在唐朝也不多見。洪亮吉稱:「有唐一代,詩文兼擅者,惟韓柳小杜三家。」[17]

中晚唐之後,詩人開始採用民間曲子填詞;杜牧曾作《八六子》,是第一個採用民間曲子中長調的作詞者,也是第一個作慢詞的人[1]

此外,杜牧也是一位書法家。清朝葉奕苞評論其書法[18]:「牧之書瀟灑流逸,深得六朝人風韻。宗伯云:『以後,若溫飛卿、杜牧之,亦名家也。』」目前唯一流傳於世的杜牧手跡《張好好詩》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政治抱負

杜牧自小喜好論兵。做過多篇文章談論軍事。《罪言》、《戰論》、《守論》、《原十六衛》幾篇闡述了藩鎮問題和用兵方略,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時多採錄。[19]阿房宮賦》千古絕響。

杜牧曾作《孫子注》十三篇。「因取孫武書,備其注,曹之所注,亦盡存之,分上中下三卷。」[20]他對這本書非常自負,「因注其書十三篇,乃曰:『上窮天時,下極人事,無以加也,後當有知之者。』」這本書在《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皆有着錄。《郡齋讀書志》稱這本書「其學能道春秋戰國時事、甚博而詳,知兵者將有取焉。」[21]吉天寶作《孫子十家會注》,亦收杜牧注。

作品

杜牧的詩文都收錄在《樊川文集》。樊川是杜牧家族在長安南別墅旁小河的名字,杜牧一生都非常喜歡這個地方:不僅自己的詩文集叫做《樊川文集》,其號也是「樊川」。

杜牧逝世前,整理自己的詩文,燒掉了大半;但是他生前詩文大多會抄錄給外甥裴延翰。杜牧死後,裴延翰將其詩文450首編為20卷的《樊川文集》。

參考資料

  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繆越,《杜牧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年12月
  2. 李商隱作有贈杜牧的詩《贈司勛杜十三員外
  3. 杜牧,《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啟》
  4. 初未第,來東都,時主司侍郎為崔郾,太學博士吳武陵進謁曰:「侍郎以峻德偉望,為明君選才,仆敢不薄施塵露。向偶見文士十數輩,揚眉抵掌,共讀一卷文書,覽之,乃進士杜牧《阿房宮賦》。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誦之,郾大加賞。曰:「請公與狀頭!」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請第五人。更否,則請以賦見還!」辭容激厲。郾曰:「諸生多言牧疏曠,不拘細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唐才子傳·杜牧》)
  5. 《唐才子傳·杜牧》
  6. 杜牧,《樊川文集》卷十四《吏部侍郎宏公行狀》有:「分實通家,義推先執」
  7. 杜牧,《樊川文集》卷十六,《上刑部崔尚書狀》
  8. 《太平廣記》卷273引《唐闕史》
  9. 杜牧,《祭周相公文》
  10. 杜牧,《杭州新造南聽子記》
  11. 鄭谷,《高蟾先輩以詩筆相示抒成寄酬》,《全唐詩》卷二十五
  12.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
  13. 李商隱,《玉溪生詩箋注》三,《杜司勛》
  14. 全唐文》卷八一七
  15. 杜牧,《樊川文集》卷十六《獻詩啟》
  16. 杜牧,《樊傳文集》卷十三,《答莊充書》
  17. 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二
  18. 葉奕苞,《金石錄補》卷二十二
  19. 《資治通鑑》卷244唐文宗大和七年八月條:「杜牧憤河朔三鎮之桀驁,而朝廷議者專事姑息,乃作書名曰《罪言》,大略以為:國家自天寶盜起河北,百餘城不得尺寸,人望之若回鶻吐蕃,無敢窺者。」
  20. 杜牧,《樊川文集》卷十,《注孫子序》
  21.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三,「杜牧注孫子」條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