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香港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尼日爾共和國
République du Niger(法語)
尼日爾國旗
國旗
尼日爾國徽
國徽
格言:Fraternité, Travail, Progrès  (法語)
「友愛、工作、進步」
國歌:尼日爾之歌
La Nigerienne
首都
及最大城市
尼亚美
官方語言法語
官方文字法語
族群豪薩族、哲爾馬-桑海族、富拉尼族圖阿雷格族、卡努里族
宗教伊斯蘭教
政治體制單一制
半總統制
政府尼日爾議會
• 總統
穆罕默德·巴祖姆
• 總理
烏胡穆杜·馬哈馬杜
面積
• 總計
1,267,000平方公里(第22名
• 水域率
0.02%
人口
• 2019年估計
22,840,000(第57名
• 密度
13/平方公里(第174名
GDPPPP估計
• 總計
201.88億美元[1]第138名
• 人均
1,109美元[1]第181名
GDP(國際匯率)2016年估計
• 總計
75.10億美元[1]第141名
• 人均
412美元[1]第180名
貨幣西非法郎
時區UTC+1
行駛方位靠右行駛
電話區號+227
ISO 3166碼
主要節日獨立日(1960年8月3日)
中央銀行西非國家中央銀行
人類發展指數0.377[2](第189名)-
互聯網頂級域.ne

尼日爾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du Niger),通稱尼日爾(法語:Niger),是西非內陸國家之一,因尼日爾河而得名,首都尼亚美。東臨乍得,南界尼日利亞貝寧,西部與布基納法索馬里毗鄰,北部與阿爾及利亞接壤,東北與利比亞交界。邊境總長5500公里。面積126.76萬平方公里,是西非最大的國家。其土地面積有80%位於撒哈拉沙漠。人口約2200萬,其中大多數聚居在該國的最南部和西部。尼日爾的首都和最大城市為尼亚美,位於尼日爾西南角。

自獨立以來,尼日爾人生活在五部憲法和三個時期的軍事統治之下。2010年發生軍事政變後,尼日爾成為一個民主的多黨制國家。其大多數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幾乎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

根據2018年所統計的資料,尼日爾是人類發展指數排名最低的國家,亦是世界上最低度開發國家[3]

語源

尼日爾的國名取自於西非最大的河流尼日爾河。該河名字的起源眾說紛紜,其中有種流行說法認為該詞源自圖阿雷格語n'eghirren,,意思是流動之水。[4]

歷史

公元8至16世紀,在尼日爾河中上游地區先後出現過三個強大國家:加納帝國馬里帝國桑海帝國。11至18世紀在乍得湖地區興起了博爾努帝國加納王國馬里帝國的統治中心雖然不在尼日爾,但通過貿易往來而對該地區產生了很大影響。而尼日爾的西部和中部都曾經是桑海帝國的一部分。

1897年~1900年被法國佔領,1904年成為法國殖民地(法屬尼日爾軍管地),1940年代併入法屬西非

1960年8月3日獨立,哈馬尼·迪奧里成為首任總統。1974年4月,武裝部隊參謀長賽義尼·孔切發動政變奪權。孔切一直掌權至1987年11月去世,由阿里·賽義布繼任。1993年3月,馬哈曼·奧斯曼在該國首次民主總統選舉中勝出,不過他的政府在1996年1月被軍人發動政變推翻。坦賈·馬馬杜在1999年11月當選總統,2004年12月成功連任,後於2010年2月18日被軍隊發動政變推翻。

政治

實行半總統制。總統為國家元首、行政首腦和武裝部隊統帥,通過兩輪多數選舉產生,任期5年,可連選連任一次。即將任滿兩屆總統任期的坦賈在2009年提出修改憲法,更改連任限制,引起爭議。

總理為政府首腦,由總統根據議會多數黨團的提名人選任命,對議會負責。

2004年當選的總統坦賈·馬馬杜在2010年2月的軍事政變被推翻。

地理

位於尼日爾西部的比爾馬大沙漠
尼日爾軍隊演習
馬拉迪的雜貨店
首都街頭

尼日爾領土面積126.7萬平方公里。國土縱橫的範圍,從北緯11°37′延伸到23°33′,經度上東經0°6′伸展到16°。

地形

尼日爾全境地勢呈北高南低。按地形特徵大致可分為三部分:

北部是艾爾高原及周圍群山,地勢較高,海拔700~1000米。其中位於塔澤爾扎伊特山區的格雷本山海拔1997米,是尼日爾的最高點。

中部是薩赫勒地區,是半沙漠草原區海拔500~800米。

南部是平原區,地勢較平坦,海拔200~300米。

河流與湖泊

尼日爾河是最主要的河流,另東部還有一條科馬杜古-約貝河,流入乍得湖。此外還有一些時令河。總體來說,尼日爾水資源比較貧乏。

氣候

尼日爾氣候屬於乾旱熱帶性,終年炎熱少雨。平均氣溫攝氏30 °C。雨季從6月到9月,旱季從10月到第二年5月。降水量由西往東逐漸遞減。

居民與宗教

人口

2011年估計尼日爾全國人口1574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人。人口主要集中在尼亚美及其周邊地區。人口結構相對年輕,65歲以上的老人佔總人口的2%。

民族

全國有5個主要部族:豪薩族(佔全國人口56%)、哲爾馬-桑海族(22%)、富拉尼人(8.5%)、圖阿雷格族(8%)和卡努里族(4%)。

語言

官方語言為法語,但日常使用的人不多。各部族均有自己的語言,豪薩語可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通用。

宗教信仰

尼日爾是一個世俗國家,施行政教分離制度,該制度由2010年的憲法所保障,並且規定未來的修訂不得改變尼日爾是世俗國家的狀態。同時,憲法也保障宗教自由。從10世紀開始廣泛傳播的伊斯蘭教深刻影響了尼日爾的文化和人群。超過99%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當中約90%是遜尼派,約5%是什葉派;其餘居民信奉原始宗教、基督教等。

經濟

經濟產業

農業是尼日爾最基本的經濟生產部門。但由於長期乾旱,糧食長時間不能自給。畜牧業是尼日爾的經濟支柱之一,在出口貿易中僅次於鈾礦業,在本地生產總值中佔40%,占外匯收入的50%。此外尼日爾是鈾元素出口國之一,尼日爾的鈾礦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現已探明儲量為21萬噸,佔世界總儲量的11%,居世界第五位。1992年,尼日爾成為僅次於加拿大澳洲和美國的世界第四大產鈾國。此外尼日爾的採金業近年來發展迅速。主要產金地是薩米拉(Samira)和利比里(Libiri)。並且尼日爾有比較豐富的磷酸鹽,儲量達12.5億噸,居世界第四位。此外,尼日爾的煤炭石油資源也比較重要。

發展程度

尼日爾的發展十分落後,甚至比其他非洲國家還要落後。根據聯合國發佈的2017年人類發展指數,尼日爾排行最後,而人均收入亦十分低,在2018年尼日爾人均收入只有約1200美元(購買力平價)。有超過40%的人口每日生活低於1.9美元。

行政區劃

尼日爾行政區劃,全國一級有7地區(Regions)1首都區(capital district),二級36省(départements),三級265區(communes)。

  1. 阿加德茲省Agadez
  2. 迪法省Diffa
  3. 多索省Dosso
  4. 馬拉迪省Maradi
  5. 塔瓦省Tahoua
  6. 蒂拉貝里省Tillabéri
  7. 津德爾省Zinder
  8. 尼亚美市Niamey,首都)

重要城鎮

外交

尼日爾1963年7月7日與台灣當局「建交」,1974年7月20日改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1992年7月30日尼日爾再同台灣當局「復交」四年,直至1996年8月19日尼日爾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二度復交。

截至2020年2月,尼日爾已與107個國家建交。

教育

尼日爾教育水平十分落後,成人識字率只有16.5%,婦女更低,只有7%。

目前尼日爾有兩所大學,一所是尼亚美阿卜杜·穆穆尼大學,另一所是設在薩伊地區的薩伊伊斯蘭大學。前者是國立大學,後者是伊斯蘭會議組織開設的。

參考資料

  1. 1.0 1.1 1.2 1.3 Niger.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16 [2016-06-20]. 
  2.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2]. 
  3. Latest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 Ranking (2018). hdr.undp.org.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1 September 2018]. 
  4. Atlas A-Z. New York City: Dorling Kindersley. 2004: 289. 

外部連結